按:教師、教材、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對于課堂教學效果,教材本身并不能起作用,不同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中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方式,取決于教材的使用能否與學生的需求達到最大程度的契合。為協(xié)助老師們做好新學期在用教材解讀,特選編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你有啟發(fā)。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準”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學科教學要圍繞學科教材進行。
二、教材解讀的范圍
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fā)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
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多個方面展開,如教學環(huán)境分析、教學內容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等。
(一)教學環(huán)境分析:
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huán)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fā),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huán)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huán)境的分析越客觀、越準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準確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huán)境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
1.學生對教材的使用方式;
2.學生學業(yè)成績變化及各方面的成長發(fā)展情況對教材使用的影響;
3.教師對教材的知識體系、教材所表現的文化內涵、與學生的認知與心理規(guī)律協(xié)調性的分析與判斷;
4.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方法與教材設計的差異;
5、教師對教材的看法與改進意見。
(二)教學內容分析:
1.全套教材以及各板塊的教學目標要求(三維目標);
2.各板塊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3.教材的知識體系結構;
4.教材的表達形式,如文字、插圖等。
5.教材中科學的思想、方法;
6.教材所安排的學習活動的分量、能力水平與難度;
7.教材所包含的體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內容;
8.教材編排的實踐活動及作用;
9.教材與其他學科相融的問題。
三、怎樣解讀教材?
(一)教材解讀的內容
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
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
3.把握教材的特點。
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
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
(二)教材解讀的形式
1.名師解讀。充分發(fā)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
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
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臺。
(三)教材解讀的層面
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
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
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讀的途徑
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么?”、“文本想要說什么?”“文本能夠說什么?”、“文本應該說什么?”
1.與作者對話。
(以語文學科為例)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么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么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么?”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后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準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
2.與文本對話。
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fā)展。教材拿到后,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里,文章還沒有怎么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這是舍本逐末。
3.與編者對話。
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于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教學。
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tǒng)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tǒng)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
教材解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與教師、學生、環(huán)境、教育目標、社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各個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對這種變化的預測,對通過教學設計并實踐來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是必要的。
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
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及至學科素養(yǎng)在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
(一)課程標準――研讀
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guī)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
課堂教學必須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
(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
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課程標準解讀、教學參考書、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fā)。
(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
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jié)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并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于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后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四)每一部分教材――細讀,進行整體分析
所謂細讀,是在通讀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組教材或聯系比較密切的兩、三組教材)進行深人研究,從整體上對該部分教材進行解讀。通過解讀要搞清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該部分教材中知識的邏輯結構;
2.該部分教材中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
3.該部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體現的;
4.該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語文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因素;
5.該部分教材滲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6.該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五)每一節(jié)教材――精讀,進行具體分析
所謂精讀,是在細讀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某一節(jié)進行深人鉆研,解讀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詞與每一字,細致、具體地解讀教材。做到以下幾點:
1.透徹理解該節(jié)教材中的全部知識,深入了解該節(jié)教材所述內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臨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識,要能解答該節(jié)教材中的疑難問題;
2.弄清本節(jié)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個學科教材體系中的地位,課程標準對與其相關內容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3.找出本節(jié)教材中所蘊涵的學習心理特點,學生學習時易犯的錯誤及其原因、難點的成因及突破方法;
4.分析本節(jié)教材的教學特點和知識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考慮如何通過知識教學培養(yǎng)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