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解《論語》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讀者解一半;現(xiàn)在解一半,將來解一半。
八佾第三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4聲,樂舞。8人為一佾,八佾就是64人。
古人說,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是個(gè)大夫,他用八佾當(dāng)然是僭越[jiàn yuè]。
孔子對季氏說:“如果大夫用八佾舞于庭這件事都可以忍,那么還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
季氏腹誹:天子管不了諸侯,諸侯管不了大夫,你算個(gè)老幾,敢管老子的事兒?!老子有錢,老子用得起!魯侯用八佾不也是僭越,他能僭越憑什么我就不能?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魯國的三大貴族。
“徹”,也就是“撤”,指祭祀完畢后的撤祭。
天子之禮,撤祭時(shí),要唱《雍》?!队骸肥恰对娊?jīng)·周頌》中的一篇。
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孔子引《雍》,講得清清楚楚“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諸侯,主祭的是天子,哪有大夫什么事。
“三家”只是魯國的大夫,他們竟敢在自家的堂上演奏天子專用的樂,這讓孔子十分惱火。
奚,xi,1聲,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胡”、“何”,怎么能夠?!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認(rèn)為,仁是禮樂的核心,禮樂是仁的外在表達(dá),兩者互為表里。沒有仁,遵守禮樂也只是徒具形式。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魯人,有人以為是孔子的學(xué)生。也可能是為季氏掌禮的門客。
林放問孔子:“'禮’的根本,或者說關(guān)鍵是什么?”孔子拍掌,夸贊道:“這個(gè)問題提得好!禮,寧儉勿奢。喪禮,寧真勿假?!?/span>
“奢”和“儉”是反義詞,“易”和“戚”相對應(yīng)?!捌荨钡囊馑际莾?nèi)心里真悲痛,那么“易”的意思應(yīng)該是面子上做得好,讓哭哭,讓停停,純粹支應(yīng)事。
上一段的意思是“仁”是禮樂的核心,這一段的意思是“真”是禮的根本。不求外表的鋪張浪費(fèi)和裝腔作勢,而要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span>
夷狄,yí dí,古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常用以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
夷狄他們就算有君,也比不上我們諸夏,雖然我們無君。他們都是野蠻人,有君無禮,不如我們,我們無君,但是我們有禮。
但事實(shí)是我們諸夏名義上也是有君的,只是普遍都不尊君了而已。所以這句話,有可能孔子說的是反義。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汝)弗能救與(歟)?”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不是旅游。旅,西周金文多以“旅”字冠于器名之上,所以這里應(yīng)該是指祭祀。
祭泰山,只有天子和公侯才有資格。季氏只是大夫,他祭泰山屬于僭越??鬃涌床幌氯ァ?/span>
冉求,字子有,也稱冉有,孔門二期生。
孔子問冉有:“季氏這么干,你不能阻止(救)他嗎?”冉有對答:“不能?!?/span>
曾,是難道、竟然的意思。
季氏祭泰山不合禮,孔生很生氣,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見3.4段,曾問禮之本)嗎?林放都知道“真”是禮之本,泰山之神更知道了,所以不合禮規(guī)的祭祀,不是出于真心的祭祀,你祭也白祭,拿出再多的祭物,人家(泰山之神)也不會接受。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君子什么也不爭,如果非要在某事上爭個(gè)什么,那一定就是在射禮上爭了。
射禮既是禮儀活動(dòng),也是體育比賽。既是比賽,總要爭上一爭的。
“揖讓”就是打躬作揖,互相謙讓。
“升”是登堂,“下”是下堂,“飲”是飲酒,這是射禮的三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要“揖讓”,彬彬有禮,君子之風(fēng),所以說“其爭也君子”,不爭倒是對比賽的不尊重了。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span>
倩:面容端正。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淡妝。
子夏引用《詩》中的句子(第一句講女子巧笑嫣然很美,第二句講女子顧盼生姿很美,第三句是說即使著淡妝也很美)問老師是什么意思?
老師說:“繪畫要用白底(底子好才能畫好畫。底子亂七八糟歪瓜裂棗,畫再好的妝也難看)。”子夏舉一反三,接著問:“'禮’就是行事做人的底子嗎?”
商是子夏的名??鬃雍芨吲d,認(rèn)為子夏對《詩》的理解對他很有啟發(fā)(起),可以開始一起討論《詩》了。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span>
杞是夏的后代,宋是殷的后代。
孔子是以禮治史,禮是制度,也是精神。
孔子說:“夏朝的禮制我能說清楚,但是杞人不能夠證明我說的正確;商朝的禮制我也能說清楚,但是宋人不能夠證明我說的正確。”
文獻(xiàn),與今人的理解不同,不光指檔案,還包括遺老遺少。
古代文化遺產(chǎn),有實(shí)物,有文字,還有活人(活人的口頭傳說和代代相傳的手藝)。
孔子非常自信,接著說:“這是因?yàn)槲墨I(xiàn)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獻(xiàn)足夠,我就能證明我說的都是正確的了?!?/spa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