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無生心解(041-066)
無生心解《論語》041(2014年11月7日)
八佾第三【○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八佾舞于庭”。佾,行列。古代的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鬃诱f季氏以八佾之舞在自己家的廟庭中舞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從季氏的角度來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他不忍心去做的呢?從孔子的角度來說,一個大夫居然僭用天子之禮,這等事是不可以容忍的,一定要站出來說的。
孔子為什么要站出來說呢?因為禮樂是為學、為政的切入點,也是在人們每天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流露出來的??鬃涌吹郊臼暇谷毁杂锰熳又Y,知道季氏有無窮的欲望,在展示我是、我能、我慢,目中無君,不利于社會的和諧。
孔子是大智慧者,他是超越二元對立,為整個人類著想的。如果這個社會真的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克己復禮,安分守己,各盡其能,開發(fā)自己的良知良能,利益大眾,社會能不和諧嗎?但季氏的行為卻是“君不君,臣不臣”,社會能不禍亂嗎?
孔子看到社會即將大亂,也就是后來的戰(zhàn)國時期。即使戰(zhàn)國不可避免,但他不畏強權,勇于直面,也是曾經(jīng)努力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至于結果,他知道不是個人能決定的,只能隨順因緣。雖然結果無法改變,但孔子最終是做了自己,成就了自己。這是值得反省、思齊。
無生心解《論語》042(2014年11月8日)
八佾第三【○二】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扇∮诩抑??”
---------
三家者以《雍》徹。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雍》,《詩經(jīng)》中《周頌·臣工之什》篇名。徹同撤。天子祭宗祖,古禮畢時,歌以《雍》詩以撤祭饌,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詩歌之而撤。
孔子見到三家之所為,又是僭用天子之禮了,無可奈何地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毕?,作助解。維,語助詞。辟,諸侯。公為夏殷二王之后,夏之后是杞,殷之后是宋。穆穆,諸侯溫和莊嚴的容貌。天子行祭禮的景象是四方諸侯都來助祭,天子是那么溫和而莊嚴,又是那么至敬至美。但孔子所看到的三家所用的天子之禮,名不正,言不順,既沒有四方諸侯來助祭,又不是天子主祭。與《雍》詩中所描述的周天子行祭禮景象是完全不同的,便感嘆說“奚取于三家之堂”了。用《雍》徹在三家之堂上歌之唱之,有何意義啊!
孔子為什么會有如此感嘆呢?三家用天子之禮祭祖,名不正,言不順,其實并不至敬至美。只是他們的虛榮心在作怪,貪心在作怪??梢娝麄儍?nèi)心有太多不滿足、不知足,所以不斷在用僭禮來滿足內(nèi)心的不足。浪費那么多精力、人力,做不利于他人,不利于社會的事,有何意義??!真的很可憐!還不如安分守己,本本分分,克己復禮,協(xié)助君主治理好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社會,自己生命的意義也能發(fā)揮,那該多好!
無生心解《論語》043(2014年11月9日)
八佾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仁,是對每個人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的一種描述,是禮樂之本。禮主敬,樂主和。禮不兼樂,偏近于拘束;樂不兼禮,偏近于流放。兩者兼容,表達才可以恰到好處。仁心的流露可以通過禮樂表達,禮樂則依借器物與身體動作表達出來。仁與禮樂,是仁內(nèi)禮樂外,內(nèi)外本是一體的。如果無禮樂為之表達,仁之心亦無落實之處。
“人而不仁如禮何?”當人們不是去開啟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良心,沒有了仁心,而只是學習禮儀,最多只能學到禮的末,不能體悟禮之本。譬如微笑的禮儀標準是露八顆牙,如果不是發(fā)乎心,只是為了禮貌而去學,那是皮笑肉不笑的,給人感覺很不舒服。微笑是人本來就會的,不用學,只要發(fā)乎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就能給人放松自然又燦爛舒服的感覺。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么落實禮呢?這是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歷緣對境的,好好地在接人待物的各個方面去親證。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yǎng),違背自己的仁心,表面上對人很恭敬,其實內(nèi)心很不舒暢。這也不是孔子提倡的禮,他重在禮之本,即仁心。禮之本是亙古今一貫而不改變的,禮之末則可隨時下因緣而變化。
“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若沒有仁心,樂也是不知如何運用??梢詤⒖肌叭硕蝗嗜缍Y何?”,以此類推即可。
無生心解《論語》044(2014年11月10日 )
八佾第三【○四】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div style="height:15px;">
-------------
“林放問禮之本”。林放,魯人。有人說是孔子弟子。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說:“大哉問?!笨鬃酉财鋯?,而稱嘆林放所問的意義大得很啊!孔子為什么這么高興呢?因為林放能夠問到禮的本質,說明他已經(jīng)有相當深的思慮,也有所體證了,就能慢慢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把具體禮儀展現(xiàn)出來。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是從本心本性、良知良能的流露??鬃邮窃趺礃痈钊搿⒏毮伒厝ソ獯鹉??他欣然地講:“禮,與其奢也寧儉?!鄙菡撸^度雕琢,流為浮華。儉者,過度節(jié)儉,質樸有余。也就是說,奢是外有余而內(nèi)不足,儉是內(nèi)有余而外不足的,皆是不合乎禮制。但外不足,其禮之本還在,內(nèi)不足,其根本將失。所以說:“與其奢也寧儉”。
孔子還具體舉例,“喪,與其易也寧戚?!眴剩竼识Y。易作治辦解。衣衾棺槨一切治辦周全而哀情不足,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寧可一切從簡,重在內(nèi)心對逝者生發(fā)的哀戚之情。
從兩人的問答中,自然有了行禮的依據(jù)。最好有質有文,也就說內(nèi)在品質為根本,外在文飾為枝葉。行禮時貴在得中庸之道,本末兼顧。退一步講,只要是以質樸的心去行,抓住了這核心,也就不會偏離太遠。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很值得去學習、體證的。
無生心解《論語》045(2014年11月11日)
八佾第三【○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
“夷狄之有君”。夷,東夷,是古代對東部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狄,北狄,是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孔子是客觀全面地去觀察真實世界的,不帶有色眼鏡看問題,能夠如實深觀。他看到周邊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已出現(xiàn)有大智慧的君主,社會的文明程度會很快提升,少數(shù)民族的心靈品質大大的改善。
“不如諸夏之亡也”。如,像,似。諸夏,華夏族居住的各個諸侯國?!巴觥蓖盁o”。中原諸侯國也有君主,但權力都被大夫操控,名存實亡,處于無君狀態(tài)。
以前很落后的夷狄,現(xiàn)在推選出有大智慧的君主,沒有而且不會僭禮,社會很和諧。而中原諸侯的君主確是名存實亡,即使周公的后裔,魯國也是如此現(xiàn)狀,孔子已看不下去了??鬃铀f的情況并不少見,譬如清朝末年,君主無實權,社會混亂,封關鎖國。而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文明不斷提升。最后,清政府的大門被八國聯(lián)軍打開,事實就是如此。這就告訴事事無常,今之夷狄即是過去的諸夏,今之諸夏已是過去的夷狄了。
還有一種解讀,東夷北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夏沒有君主呢。不作詳細解讀。本人趨向前解。
無生心解《論語》046(2014年11月12日)
八佾第三【○六】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季氏旅于泰山”。旅,祭名。泰山在魯,即今天的山東。古代天子要祭天下名山大川,而諸侯只能祭其境內(nèi)的山川。季氏為魯大夫,旅于泰山,不僅僭越了魯候,也僭越了周天子。
孔子知道這件事,對正為季氏家宰的弟子冉求說:“女弗能救與?”女為“汝”,古時通用。與同“歟”,語氣詞。意思是:“季氏所為不合禮制,你作為家宰不能想方設法救正嗎?”冉求回答說:“不能?!币馑际牵骸凹臼弦灰夤滦校牪贿M我的話,我真的不能。”
孔子聽了以后嘆息道:“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嗚呼,感嘆詞?!霸^”今作“難道”解。如,似,像。意思是:“唉,難道泰山會不像林放嗎?”這里孔子為什么把泰山和林放在一起呢?林放是孔子的弟子,曾問禮之本,受到孔子的稱贊。(具體參見《論語·八佾·○四》)
而泰山是大地的一部分,是古代天子所祭的名山,代表厚德載物的大地。所以天子祭泰山即祭地,是在感恩大地母親的長養(yǎng)與化育。
《道德經(jīng)》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厚德載物,守住本分,支撐萬物的生生不息。能問禮之本的林放也要效仿泰山,效仿大地,向大自然學習,向泰山學習。季氏也是人,只不過是魯大夫而已,也需要大地的長養(yǎng)。難道可以不要守住本分嗎?
季氏旅于泰山,不是向泰山大地思齊,其祭是諂也,為的是滿足自己的私欲,展示我是我能我慢,不足掛齒。所以孔子才會嘆息,他從心底上是為了讓季氏安分守己,各得其所,協(xié)助魯君治理國家,利益百姓,利益天下,構建禮運大同世界。
無生心解《論語》047(2014年11月13日)
八佾第三【○七】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div style="height:15px;">
水是怎么樣的呢?《道德經(jīng)》有云“水利萬物而不爭”,這是不是實相,可以一一求真求證。試問自己能不喝水嗎?身體能沒有水嗎?一切動植物能沒有水嗎?水是在默默地付出嗎?它無我無私地利益一切眾生,又無所爭嗎?真正的君子“無所爭”也是如此,唯有超越二元對立,溶入一體世界,才能做到啊。
水“夫唯不爭,故無尤”,能做到像水這樣的人,唯有大智慧者,他是已經(jīng)開啟本自具足的無盡寶藏,自然是很知足,很富有的。無所爭是他的特質、特性,所作所為流露出而已,是自然而然的。譬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彼笏氖亲屪约旱纳饬x發(fā)揮出來,自利利他。
“必也射乎”,“必”指一定去找到一件有所爭的事,那只有射箭比賽吧!但也要講求射禮?!耙咀尪露嫛薄!白尅惫沤枳魅痢R咀屩附耘e手。大射禮行于堂上,以兩人為一耦,由臺階升堂,必先相互舉手揖讓,表示向對方的敬意,比賽結束后也互相揖讓走下堂來?!岸嫛保勘荣惡?,勝負皆飲,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唯在射時,各顯其技藝,求中其正鵠,是謂之爭,不同于小人。所以說:“其爭也君子”。這里的“君子”是光明磊落,內(nèi)心坦蕩蕩,是“溫、良、恭、儉、讓”的風度,孔子、顏回是也。
八佾第三【○八】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