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語》心解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八佾篇第三(凡二十六章)
無生心解(041-066)
無生心解《論語》041(2014年11月7日)
八佾第三【○一】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八佾舞于庭”。佾,行列。古代的舞以八人為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鬃诱f季氏以八佾之舞在自己家的廟庭中舞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從季氏的角度來說,這等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他不忍心去做的呢?從孔子的角度來說,一個大夫居然僭用天子之禮,這等事是不可以容忍的,一定要站出來說的。
孔子為什么要站出來說呢?因為禮樂是為學、為政的切入點,也是在人們每天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流露出來的??鬃涌吹郊臼暇谷毁杂锰熳又Y,知道季氏有無窮的欲望,在展示我是、我能、我慢,目中無君,不利于社會的和諧。
孔子是大智慧者,他是超越二元對立,為整個人類著想的。如果這個社會真的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克己復禮,安分守己,各盡其能,開發(fā)自己的良知良能,利益大眾,社會能不和諧嗎?但季氏的行為卻是“君不君,臣不臣”,社會能不禍亂嗎?
孔子看到社會即將大亂,也就是后來的戰(zhàn)國時期。即使戰(zhàn)國不可避免,但他不畏強權,勇于直面,也是曾經(jīng)努力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至于結果,他知道不是個人能決定的,只能隨順因緣。雖然結果無法改變,但孔子最終是做了自己,成就了自己。這是值得反省、思齊。
無生心解《論語》042(2014年11月8日)
八佾第三【○二】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扇∮诩抑??”
---------
三家者以《雍》徹。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雍》,《詩經(jīng)》中《周頌·臣工之什》篇名。徹同撤。天子祭宗祖,古禮畢時,歌以《雍》詩以撤祭饌,今三家祭祖,亦以《雍》詩歌之而撤。
孔子見到三家之所為,又是僭用天子之禮了,無可奈何地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毕?,作助解。維,語助詞。辟,諸侯。公為夏殷二王之后,夏之后是杞,殷之后是宋。穆穆,諸侯溫和莊嚴的容貌。天子行祭禮的景象是四方諸侯都來助祭,天子是那么溫和而莊嚴,又是那么至敬至美。但孔子所看到的三家所用的天子之禮,名不正,言不順,既沒有四方諸侯來助祭,又不是天子主祭。與《雍》詩中所描述的周天子行祭禮景象是完全不同的,便感嘆說“奚取于三家之堂”了。用《雍》徹在三家之堂上歌之唱之,有何意義啊!
孔子為什么會有如此感嘆呢?三家用天子之禮祭祖,名不正,言不順,其實并不至敬至美。只是他們的虛榮心在作怪,貪心在作怪??梢娝麄儍?nèi)心有太多不滿足、不知足,所以不斷在用僭禮來滿足內(nèi)心的不足。浪費那么多精力、人力,做不利于他人,不利于社會的事,有何意義??!真的很可憐!還不如安分守己,本本分分,克己復禮,協(xié)助君主治理好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社會,自己生命的意義也能發(fā)揮,那該多好!
無生心解《論語》043(2014年11月9日)
八佾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
仁,是對每個人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的一種描述,是禮樂之本。禮主敬,樂主和。禮不兼樂,偏近于拘束;樂不兼禮,偏近于流放。兩者兼容,表達才可以恰到好處。仁心的流露可以通過禮樂表達,禮樂則依借器物與身體動作表達出來。仁與禮樂,是仁內(nèi)禮樂外,內(nèi)外本是一體的。如果無禮樂為之表達,仁之心亦無落實之處。
“人而不仁如禮何?”當人們不是去開啟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良心,沒有了仁心,而只是學習禮儀,最多只能學到禮的末,不能體悟禮之本。譬如微笑的禮儀標準是露八顆牙,如果不是發(fā)乎心,只是為了禮貌而去學,那是皮笑肉不笑的,給人感覺很不舒服。微笑是人本來就會的,不用學,只要發(fā)乎心,自然而然地流露,就能給人放松自然又燦爛舒服的感覺。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怎么落實禮呢?這是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歷緣對境的,好好地在接人待物的各個方面去親證。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yǎng),違背自己的仁心,表面上對人很恭敬,其實內(nèi)心很不舒暢。這也不是孔子提倡的禮,他重在禮之本,即仁心。禮之本是亙古今一貫而不改變的,禮之末則可隨時下因緣而變化。
“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若沒有仁心,樂也是不知如何運用??梢詤⒖肌叭硕蝗嗜缍Y何?”,以此類推即可。
無生心解《論語》044(2014年11月10日 )
八佾第三【○四】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div style="height:15px;">
-------------
“林放問禮之本”。林放,魯人。有人說是孔子弟子。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孔子說:“大哉問?!笨鬃酉财鋯?,而稱嘆林放所問的意義大得很啊!孔子為什么這么高興呢?因為林放能夠問到禮的本質,說明他已經(jīng)有相當深的思慮,也有所體證了,就能慢慢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把具體禮儀展現(xiàn)出來。
真正的知行合一就是從本心本性、良知良能的流露??鬃邮窃趺礃痈钊搿⒏毮伒厝ソ獯鹉??他欣然地講:“禮,與其奢也寧儉?!鄙菡撸^度雕琢,流為浮華。儉者,過度節(jié)儉,質樸有余。也就是說,奢是外有余而內(nèi)不足,儉是內(nèi)有余而外不足的,皆是不合乎禮制。但外不足,其禮之本還在,內(nèi)不足,其根本將失。所以說:“與其奢也寧儉”。
孔子還具體舉例,“喪,與其易也寧戚?!眴剩竼识Y。易作治辦解。衣衾棺槨一切治辦周全而哀情不足,也是不值得提倡的。所以寧可一切從簡,重在內(nèi)心對逝者生發(fā)的哀戚之情。
從兩人的問答中,自然有了行禮的依據(jù)。最好有質有文,也就說內(nèi)在品質為根本,外在文飾為枝葉。行禮時貴在得中庸之道,本末兼顧。退一步講,只要是以質樸的心去行,抓住了這核心,也就不會偏離太遠。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很值得去學習、體證的。
無生心解《論語》045(2014年11月11日)
八佾第三【○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
“夷狄之有君”。夷,東夷,是古代對東部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狄,北狄,是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謂。孔子是客觀全面地去觀察真實世界的,不帶有色眼鏡看問題,能夠如實深觀。他看到周邊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已出現(xiàn)有大智慧的君主,社會的文明程度會很快提升,少數(shù)民族的心靈品質大大的改善。
“不如諸夏之亡也”。如,像,似。諸夏,華夏族居住的各個諸侯國?!巴觥蓖盁o”。中原諸侯國也有君主,但權力都被大夫操控,名存實亡,處于無君狀態(tài)。
以前很落后的夷狄,現(xiàn)在推選出有大智慧的君主,沒有而且不會僭禮,社會很和諧。而中原諸侯的君主確是名存實亡,即使周公的后裔,魯國也是如此現(xiàn)狀,孔子已看不下去了??鬃铀f的情況并不少見,譬如清朝末年,君主無實權,社會混亂,封關鎖國。而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文明不斷提升。最后,清政府的大門被八國聯(lián)軍打開,事實就是如此。這就告訴事事無常,今之夷狄即是過去的諸夏,今之諸夏已是過去的夷狄了。
還有一種解讀,東夷北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夏沒有君主呢。不作詳細解讀。本人趨向前解。
無生心解《論語》046(2014年11月12日)
八佾第三【○六】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季氏旅于泰山”。旅,祭名。泰山在魯,即今天的山東。古代天子要祭天下名山大川,而諸侯只能祭其境內(nèi)的山川。季氏為魯大夫,旅于泰山,不僅僭越了魯候,也僭越了周天子。
孔子知道這件事,對正為季氏家宰的弟子冉求說:“女弗能救與?”女為“汝”,古時通用。與同“歟”,語氣詞。意思是:“季氏所為不合禮制,你作為家宰不能想方設法救正嗎?”冉求回答說:“不能?!币馑际牵骸凹臼弦灰夤滦校牪贿M我的話,我真的不能。”
孔子聽了以后嘆息道:“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嗚呼,感嘆詞?!霸^”今作“難道”解。如,似,像。意思是:“唉,難道泰山會不像林放嗎?”這里孔子為什么把泰山和林放在一起呢?林放是孔子的弟子,曾問禮之本,受到孔子的稱贊。(具體參見《論語·八佾·○四》)
而泰山是大地的一部分,是古代天子所祭的名山,代表厚德載物的大地。所以天子祭泰山即祭地,是在感恩大地母親的長養(yǎng)與化育。
《道德經(jīng)》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地厚德載物,守住本分,支撐萬物的生生不息。能問禮之本的林放也要效仿泰山,效仿大地,向大自然學習,向泰山學習。季氏也是人,只不過是魯大夫而已,也需要大地的長養(yǎng)。難道可以不要守住本分嗎?
季氏旅于泰山,不是向泰山大地思齊,其祭是諂也,為的是滿足自己的私欲,展示我是我能我慢,不足掛齒。所以孔子才會嘆息,他從心底上是為了讓季氏安分守己,各得其所,協(xié)助魯君治理國家,利益百姓,利益天下,構建禮運大同世界。
無生心解《論語》047(2014年11月13日)
八佾第三【○七】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div style="height:15px;">
---------
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币馑际牵記]有什么可以要爭的。為什么呢?能成為孔子心中的君子,他的特征、特性就像流水一樣。
水是怎么樣的呢?《道德經(jīng)》有云“水利萬物而不爭”,這是不是實相,可以一一求真求證。試問自己能不喝水嗎?身體能沒有水嗎?一切動植物能沒有水嗎?水是在默默地付出嗎?它無我無私地利益一切眾生,又無所爭嗎?真正的君子“無所爭”也是如此,唯有超越二元對立,溶入一體世界,才能做到啊。
水“夫唯不爭,故無尤”,能做到像水這樣的人,唯有大智慧者,他是已經(jīng)開啟本自具足的無盡寶藏,自然是很知足,很富有的。無所爭是他的特質、特性,所作所為流露出而已,是自然而然的。譬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彼笏氖亲屪约旱纳饬x發(fā)揮出來,自利利他。
“必也射乎”,“必”指一定去找到一件有所爭的事,那只有射箭比賽吧!但也要講求射禮?!耙咀尪露嫛薄!白尅惫沤枳魅痢R咀屩附耘e手。大射禮行于堂上,以兩人為一耦,由臺階升堂,必先相互舉手揖讓,表示向對方的敬意,比賽結束后也互相揖讓走下堂來?!岸嫛保勘荣惡?,勝負皆飲,負者先飲,勝者陪之。
唯在射時,各顯其技藝,求中其正鵠,是謂之爭,不同于小人。所以說:“其爭也君子”。這里的“君子”是光明磊落,內(nèi)心坦蕩蕩,是“溫、良、恭、儉、讓”的風度,孔子、顏回是也。
無生心解《論語》048(2014年11月14日)
八佾第三【○八】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div style="height:15px;">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倩,很好看。兮,語助詞,相當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清澈。此兩句見于《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意思是:“純真的笑容真的很好看??!清澈的眼睛真的好動人?。 边@時候,我不由得想起三歲的女兒。
還有“素以為絢兮”。素是本色;絢,文采。以自然本色為色,更加有絢麗,有文采??!為什么呢?因為“倩”、“盼”是天成之美,自然之美,給人感覺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假脂粉。這是絕色呀!
子夏問孔子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繪事后素。”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直接從子夏所了解的繪畫之事去啟發(fā)學生,帶有禪宗的味道。孔子說,繪畫的背后是有一顆素心,而不是在白色的布上加上五彩啊。人工終遜天工,要自然流露的,而非無病呻吟的。蘇軾提出的書法最高境界也是“無意乃佳”,自己的本心本性流露是無為無意,自然而然的。
子夏受啟發(fā)后又問:“禮后乎?”“后”非先后之后,“禮的背后是什么?”孔子聽了以后很高興,子夏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問題本身已蘊含答案??鬃記]有作正面回答,只是說:“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也是就是說:“商,你啟發(fā)了我。我開始可以真正用《詩經(jīng)》的話與你交流?!?div style="height:15px;">
本章的深意,一方面是孔子對子夏的肯定,一方面是在苦心教禮,見縫提醒弟子注意禮背后的核心精髓??鬃佑眯牧伎啵υ跒槿祟惸馗冻?,不愧是集大成者,至圣先師呀!
無生心解《論語》049(2014年11月15日)
八佾第三【○九】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杞,春秋時國名,夏禹的后裔;“征”,證明??鬃訜o限感慨地說:“夏朝的禮,我能夠心知其意,言其所然??上О?,杞國所遺留下的典籍及賢人,已不足以證明我所說的了”。這說明春秋時期,已經(jīng)是禮樂崩壞了,孔子感到痛心。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宋,春秋時國名,商湯的后裔。意思是:“殷朝的禮,我能夠清楚地描述,但宋國所遺留的文獻也不足證明我的體悟體證?!?div style="height:15px;">“文獻不足故也”?!拔摹敝笟v史典籍;“獻”指賢人。這都是由于文學史料和賢人不足的緣故啊。夏朝和殷朝早已被取代了,所留下的史料典籍微乎其微,能夠有這方面體證的賢人更少。如果文獻充足的話,就能夠證明我所說的是夏禮和殷禮。
自古圣賢多寂寞,很多時候是無法證明自己所體證的,只能保持“圣默然”。為什么孔子這么堅定自己能成為活化石呢?因為他已經(jīng)是直截根源,而不是在尋枝摘葉。
真理是唯一的,超越宗派、黨派、國界、時空、種族。過去如此,未來如此,現(xiàn)在如此,必然如此。一切皆是他的妙智慧流露,所以無所不知,是毫不動搖、堅持所體悟體證的??鬃诱嬲龅剿稳鍙堓d所謂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人!在這宇宙中,有這樣的偉人,真的是很幸福!
無生心解《論語》050(2014年11月16日)
八佾第三【一○】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div style="height:15px;">---------
禘,是天子祭祀宗廟的大祭。魯國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勛于天下,周成王特賜以天子禮樂祭周公,所以魯國周公廟得有禘禮(詳見《禮記大傳》等文)。灌, 禘禮中第一次獻酒。
孔子說:“行禘禮的儀式,在第一次獻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睘槭裁催@樣說呢?孔氏(孔安國)注為逆祀,劉氏(劉寶楠)說為僭禘(僭用禘禮),個人保留意見。但孔子是禮方面的大師,對于禮,不論是外在的言行舉止,還是內(nèi)在的起心動念,都有相當高的見地和體悟體證。所以在舉行禘禮的過程中,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動作及態(tài)度等,都逃不過孔子的慧眼。
譬如大家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對哪一件事體悟特別深,當有人向你展示時,是不是可以一覽無余?譬如書法、圍棋及古琴等。如果你有很高的造詣,是明眼人,有人在你面前演示,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的。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孔子說出“吾不欲觀之矣”,應當是行禘禮時,祭祀的人不但言行舉止粗糙,而且連一顆最起碼的真誠的心都沒有。這樣的禮有意義嗎?真的是浪費生命!禮本來是仁心的流露,舉行禮也是為了恢復這本自具足的本心、良心,可以協(xié)助開啟無盡寶藏,讓每個人各盡其能,發(fā)揮生命意義,自利利他??梢姰敃r魯國所舉行的禘禮與孔子心目中的禮是背道而馳的,所以他才說“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畢生崇拜周公,實踐周公制禮以治天下,蓋禮治即仁治,關鍵在于是要有一顆仁心。這是禮的核心根本,也是禮的真精髓??!
2014年11月17日)
八佾第三【一一】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
“或問諦之說”, 有人問禘祭之說法??鬃诱f:“不知也”。為什么孔子會說我不知道呢?孔子在禮方面是大師,不是真的不知道,也不是孔子生氣,而是孔子慈悲!
有一種可能,請教的人在禮方面體悟不深,或者是外行,但對禮抱有很熱情的態(tài)度。孔子不知道怎么說,又不能不說。還有一種可能,此人對禮有較深的造詣, 他是要來比劍的,也是在展示我是、我能、我慢??鬃邮敲靼兹耍吹煤芮宄?,不想與他辯論,所以回答“不知也”,也就無爭。
孔子只能說“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諸,之于?!爸凇钡摹爸敝柑煜麓笫?。斯,指其所伸的手掌。意思是,誰能知道禘禮的說法,他對天下復雜的事也就如同置手掌之中般了如指掌。
“指其掌”,孔子一邊解答一邊指著自己的手掌??鬃訛槭裁床桓唧w描述或爭辯呢?不管他怎么描述,怎么爭辯都無益。因為若是一堆糊涂蟲在那里爭來辯去,辯論的都只是頭腦里的知見、觀念而已,只能了解禘禮之皮毛,無法知道禘禮的深義。理不可能越辯越明,只要實實在在地去落實、體證,理自明。
孔子只是告知禘禮之重要性。《中庸》有云:“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笨勺鳛榇苏碌淖⒛_。深知事其帝,祀其先的深義是以合天道之誠。如果只有犧牲、玉帛這些祭品,卻無誠心實意,是不可以稱作合乎禮的。所以孔子才不做具體解答,而是讓其慢慢去體悟、體證。一旦與自己的本心本性相應,自然而然就合乎禮了。
無生心解《論語》052(2014年11月18日)
八佾第三【一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
“祭如在”?!凹馈笔侵敢磺械募漓牖顒印!叭缭凇笔钦f在祭祀時,讓放逸的心回到當下來,身臨其境?!吨杏埂酚性疲骸笆滤廊缡律?,事亡如事存。”要生起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見賢思齊,不但是所祭之祖先之神如在面前,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與其高等的心靈品質相應,才是“如在”。
“祭神如神在”,具體如何做到呢?譬如對天地之神,如實去看,虛空和太陽就是天,地球就是地。沒有虛空和太陽,我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天是我心中的神;沒有大地的支撐長養(yǎng),我的生命也就不存在,所以地也是我心中的神。沒有天和地,就沒有每個人當下的生命,祭祀天地時自然很真誠,也自然生起感恩。天地何止在眼前,每個人本來就在天地的環(huán)抱之中。
孔子說:“吾不與祭,如不祭?!迸c,參加,這里是指靜心參與,讓放逸之心回到當下來。如果心不在焉,人在、心不在,那不能說是親自臨祭的,只是行尸走肉,敷衍了事,充充樣子而已。這樣就算是祭祀了,也是如同沒有祭祀一樣,所作所為有何意義呢?
所有的祭祀,是讓人能夠在相對莊嚴、寧靜的環(huán)境中,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感恩當下的一切存在。沒有大地、陽光、流水、空氣、虛空和過去的祖先們,哪有當下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存在是由當下一切存在所支撐與長養(yǎng)的,不是我是、我能、我慢能做到的。譬如不提供五分鐘的空氣,還能活著嗎?不能活著!所以我們的神在哪里?是不是很清楚呢?如果有人不服氣,捏上鼻子試試,看能夠堅持多久?
無生心解《論語》053(2014年11月19日)
八佾第三【一三】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div style="height:15px;">---------
王孫賈是衛(wèi)靈公時衛(wèi)國的大夫,他問孔子說:“'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媚,諂媚,奉承。奧,家中西南隅,尊者居之,是五祀中的中溜神。灶,炊煮食物之器,五祀中的灶神。媚奧媚灶二句是當時的俗語。中溜神地位比灶神高,但灶神主管飲食,有實權。
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周游列國,在衛(wèi)國時受衛(wèi)靈公尊敬,并為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所召見。王孫賈誤以為孔子是來衛(wèi)國求官,所以就這樣問孔子。他以中溜神比喻南子,以灶神比喻自己。其實是想告訴孔子,你求南子不如求我王孫賈。
孔子聽到這個話以后說,“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話不對,不媚奧而媚灶,不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嗎?媚奧媚灶,不都是媚嗎?這個“媚”,違背我的良知良能,違背我的本心本性,不是自作孽嗎?是不可活呀!在那里祈禱,都是沒有用的,最終都是一場夢一場空。
所以,孔子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衛(wèi)國。周游列國,繼續(xù)尋找知音,尋找有大智慧的君主,共建禮運大同世界。
無生心解《論語》054(2014年11月20日)
八佾第三【一四】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div style="height:15px;">---------
“周監(jiān)于二代”。監(jiān),視;二代是指夏商。周代的禮法文章,是在夏商二代基礎上加以損益的?!坝粲艉跷脑铡?,禮的本質與條文兼?zhèn)涠嗟靡嬲?,也就是文質彬彬之意。文質相平衡,無過亦無不及,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
夏商周三代禮文,以《周禮》最為完善,是何等美盛啊!所以他說:“吾從周?!本褪钦f我是遵從周禮的??鬃訛槭裁匆@樣說呢?因為禮樂之文,本于明德,而明德即是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凡夫俗子、千古圣人皆有之。夏商周三代的禮,是圣人本心本性的自然流露,超越二元對立,利益社會。
所以“吾從周”就是我的心與周公的心相應,也是守周公制禮。我會按《周禮》的真精神、真精髓來輔助君主治理國家,利益百姓,構建大同社會。而周禮又是從夏商之禮的,也就是從太古的圣人之心,皆是以心印心。整個社會要真的達到周禮一樣美盛的話,只有開啟每個人的智慧,發(fā)現(xiàn)自己本來就很富有,才能自然而然達至《周禮》中描述的品質,實現(xiàn)和而不同的和諧。如果不是回來挖掘本自具足的無盡寶藏,真的是很難實現(xiàn)大同世界。
無生心解《論語》055(2014年11月21日)
八佾第三【一五】子入大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
---------
“子入大廟,每事問。”大,讀太。太廟,即是魯國周公之廟。孔子為什么要“每事問?”一種可能是,孔子青年時始仕于魯,入太廟助祭,真的有很多地方不了解,譬如祭祀中的禮樂及禮器的陳設,所以一一過問。一方面是全神貫注地實踐,另一方面小心謹慎,怕有差錯,對禮心懷恭敬,擔心不合禮。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孔子后來成為禮方面的大師的助緣。
還有一種可能是,孔子當時對禮已經(jīng)有很深的造詣,也有一定知名度,但仍每事必問。這是孔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一般人都是停留在皮毛之上,習以為常,熟視無睹,司空見慣,常常覺得什么都知道,其實并不是真正的知道??鬃訁s是恰恰相反,即使有很深的造詣,仍能時時歸零,每事必問,充滿著好奇??梢哉f是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清醒明覺地活在當下。同時,他每事必問,也是在檢查當下太廟所行的禮合不合周禮。每次問都有些新的體證體悟。這樣的人能不成大師嗎?
有人看到孔子“入大廟,每事問”,就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孰謂,誰說。有的人是嫉妒,有的人是看不懂孔子,自己也沒多深的修養(yǎng),就說閑話。意思是:“誰說孔子懂禮的呢?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要問人?!笨鬃勇牭竭@話,只說“是禮也”。知不知道禮不是關鍵,合不合乎禮才是最重要的核心,這不正是禮嗎?對孔子是越理解越佩服,他事事皆扣住核心,所做每件事情都是非常有意義啊!
無生心解《論語》056(2014年11月22)
八佾第三【一六】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div style="height:15px;">---------
“射不主皮”,射,是六藝中“禮、樂、射、御、書、術”的射,有軍事之射,也有各種禮射。所謂禮射,簡要言之,在行射禮時,張開一塊布做射侯,即現(xiàn)在所說的前靶,當中以獸皮設鵠為目的。“射不主皮”。意思是,不主張射穿其皮,射中目的即可。
為什么“射不主皮”呢?古代主要是禮射,不在軍射。禮射是選賢舉能的項目,或是以射會友的比賽,注重德行,是可以從中觀人品行的。也就是“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逼浔荣愐惨芯拥娘L度,具體怎么樣做到?可與無生心解《論語·八佾·○七》合參。
還有“為力不同科”???,級別。即使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體力有不同,也不影響他的君子風度。這是“古之道也”,古時所行的道??!孔子為什么會敘古之道而嘆之呢?時至春秋之末,都是主張射穿其皮,尚力而不尚德了。射主要是為了作戰(zhàn),霸道成為天下主流,王道沒落。所以孔子感到自己的大同世界理想渺茫,而嘆古之道啊!
無生心解《論語》057(2014年11月23日)
八佾第三【一七】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div style="height:15px;">---------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朔,陽歷的每月初一。告朔,古代制度。告朔之禮本有兩種,一是天子以朔政頒告諸侯;二是天子告朔于明堂,諸侯告朔于廟,并用牲。天子用牛,諸侯用羊?!墩撜Z》所說是后一種。餼,殺而未煮。子貢想把每月在廟告朔所宰的那只腥羊省略掉。他為什么會想這樣做呢?時至春秋末年,禮崩樂壞,魯國國君已不親自去祖廟舉行告朔之禮了,只剩下一個名存實亡的形式。子貢想何必每個月宰殺一只羊,多浪費??!從子貢生意人的角度看,確實是這樣。
孔子可不是這樣認為的,聽到后就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弊迂晱挠行蔚奈镔|層面去看,見到的是餼羊,又見不到什么效果,去之,是為了減少浪費、麻煩。而孔子見到的是禮,留之,就是為了禮。他深深地眷念著古代的禮,即便是一個空殼,也是古禮的遺留,也不忍心丟棄。只要守住還是有希望的。
此章,可以感受到孔子在做本應該的事。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盡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他為禮運大同世界盡了百分百的努力,至于成不成,不是他能決定,只能順其自然,隨順因緣了。孔子的生命意義是發(fā)揮出來,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至圣先師,他是當之無愧的!
無生心解《論語》058(2014年11月24日)
八佾第三【一八】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
“盡”,完全、全然、竭盡全力。此字非常妙,為什么呢?妙在孔子以禮事君是全然狀態(tài),他能夠完全地按照禮的真精神侍奉君主,能夠依中庸之道去行禮。
但為什么“人以為諂也?”春秋末年,事君者多無禮,當時的魯國君弱臣強,三桓到處展示我是我能我慢,甚至是僭天子之禮樂,譬如“八佾舞于庭”、 “三家者以《雍》徹”。(可與無生心解《論語·八佾》的○一、○二合參)當時人們已習非成是,反而以事君盡禮為諂了。合乎禮事君的孔子也就成為他人嘲諷的對象,十分寂寞。
但不管他人合不合乎禮,孔子依然以禮事君,更難得的是“盡禮”。此乃真大丈夫也,他是真正有獨立人格的人,自信的人,是真正立起來的,不會隨風搖擺。
通過“盡”、“諂”二字,更能彰顯孔子是無礙、無爭、無我的真君子。
無生心解《論語》059(2014年11月25日)
八佾第三【一九】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div style="height:15px;">-------------
魯國國君定公向孔子請教:“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使,差使;事,侍奉、服侍、協(xié)助。就是說,君主差使大臣,大臣侍奉君主,該如何呢?這里魯主公有點明知故問,他哪里會不知道“君君臣臣”呢?關鍵是春秋末年,禮壞樂崩,已是“君不君,臣不臣”。時臣失禮,定公自己亦無合乎周禮,才會有所擔心,問孔子這樣的問題。如果他自己完全不失禮,是不會有擔心的。
孔子推崇周王朝的禮治,而且是完全遵從周禮的真精神去實施的。他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清楚地明白魯定公的所作所為,不可能與他同流合污,所以才毫不含糊、干凈利落地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div style="height:15px;">禮的外相雖有上下之分,但雙方各有各的禮,也就是君合乎君禮,臣合乎臣禮。君主差使臣子,要以恭敬、尊重的心去差使,同時也要忠于自己的本心本性,在自己的本位上發(fā)揮出生命的意義。臣子侍奉君主,也是要忠于自己的良知良能,在自己的本位上盡其所能,全力協(xié)助君主完成使命。自然而然,雙方都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相互協(xié)助,讓各自的生命全然綻放,更好地利益社會,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無生心解《論語》060(2014年11月26日)
八佾第三【二○】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div style="height:15px;">-----------
《關雎》,是《詩經(jīng)·國風》的首篇,也是《詩經(jīng)》的首篇。此詩大概的意思是,君子想娶淑女為配偶,當其求而未得,就輾轉反側,寤寐思之,此時的思是“哀”思;當其求既得,就鐘鼓樂之,琴瑟友之,此時的“樂”是快樂之情。
但孔子為什么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呢?淫,過量;傷,損害。孔子看到的實相是,大眾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就十分快樂、高興,而當想要的得不到或不想要又去不了時就心生哀愁、嗔恨。是不是這樣呢?要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在這里,孔子是舉《關雎》的例子來啟發(fā)弟子們,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一切隨順當下因緣,快樂與哀愁,皆全然地接受。超越二元對立,內(nèi)心不拉扯,自然就能行走在中道上,清清凈凈活在當下。
那怎樣才能做到呢?關鍵是做到“不淫”和“不傷”,才是真正的智慧。那又如何做到“不淫”呢?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好的一面,稱之為“味”;也有不好的一面,稱之為“患”。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有它的“味”與“患”。譬如,微信是個好東西,可以用來學習、交友、營銷等,這是它的味;但同時要知道,微信存在海量的垃圾信息,若不能分辨,則可能會被它牢牢束縛住,不能自拔。若我們能隨時覺察到微信的味和患,自然就會知道,也會做到“不淫”和“不傷”。
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馬”?!暗溬飧K?,福兮禍所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無常變化的,有無限的可能。發(fā)生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上天的美意,全然接受吧!就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做到這樣,自然而然就會大安心、大自在。
無生心解《論語》061(2014年11月27日)
八佾第三【二一】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哀公問社于宰我”。社,是土地神,古者立社必樹其地所適宜的樹木為社木,作為神的憑依。宰我,魯人,姓宰,名予,字子我。他是孔子弟子中的十哲之一,善于言語,與子貢并列于言語科。
這里就是魯哀公問宰我關于社木的事,宰我恭敬地答道:“夏后氏以松,殷以柏,周人以栗?!毕摹⒁?、周三代所樹的社木及所為的社木各不同,夏后氏用松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
但為什么宰我又說“使民戰(zhàn)栗”呢?栗,戰(zhàn)栗、恐懼。本人的理解是,古時只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無其他的含義。夏居河東,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鎬,其野宜栗。(此處參考自錢穆的《論語新解》)周人用栗,只是周人居住的地方滿山遍野是栗,且栗木蒼老堅久,適宜作社木,并無“使民戰(zhàn)栗”的意思。
譬如廣東話的“4”諧音是“死”,“8”的諧音是“發(fā)”。買樓時,出現(xiàn)“4”的樓層會便宜些或改稱“3A”等,出現(xiàn)“8”的則會貴些。符號本身只是一種工具而已。附加的含義是人們給貼的標簽,最終反倒把自己束縛住了,在心中加了把無形的鎖。所以把“栗”解釋為使民對政府有畏懼,完全是宰我個人重新貼的標簽罷了。
在遠方的孔子,聽到這件事,便無可奈何地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彼欤殉?。諫,規(guī)勸。咎,責備。意思是:“宰我貼標簽已成事實,不再說他;事情已經(jīng)做了,也不再規(guī)勸了;已經(jīng)過去的事,我也不必再追究、責備了。只希望宰我以后能‘慎于言’?!?div style="height:15px;">也就是說,知名度越高的人,越是要“慎于言”。不然,影響不好,禍害無窮。
“使民戰(zhàn)栗”也有可能是魯哀公或他人說的話,在此不作解讀。
無生心解《論語》062(2014年11月28日)
八佾第三【二二】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
“管仲之器小哉!”管仲,齊桓公時的宰相,名夷吾?;腹鸱Q他“仲父”。器,器量、器度?!豆茏印ば】锲酚涊d:“施伯謂魯候曰,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div style="height:15px;">孔子卻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呀!”孔子為什么要這樣說?這里的器量具體指的又是什么?我相信孔子說的是事實,但這里的器量應不是指心量,因為如果一個人的心量很小,是不可能一匡天下的。
依我個人的體悟,孔子應是從不同的層面去解讀管仲。若從管仲個人的物質生活及待人處事的角度去看,這評價就成立了。因為一位有大胸襟、大氣量和大格局,能一匡天下的人,很少關注自己的物質生活是很正常的。譬如永嘉禪師的《證道歌》所說的“大象不游于兔徑,大悟不拘于小節(jié)”,兩者是異曲同工的。
所以后面就有人問,“管仲儉乎?”儉,慳吝。有人聽說孔子評價管仲器小,懷疑是說他慳吝,像今人譏慳吝者為小器??鬃邮枪苤俚闹?,聽到他人的疑問,便說:“管氏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歸,通饋;攝,兼任。這里孔子只是描述事實,“管仲確實有三處家,他的家臣一人一職不兼職,怎么談得上節(jié)儉呢?”
從表面看,管仲確實是不節(jié)儉。但從深層次去看,并不是他不節(jié)儉,而是因他一匡天下,齊桓公依禮賞賜,他不能不受。同時,他又一心撲在整個天下、利益眾生的事業(yè)上,生活上的一切均聽從家臣們的安排。到這里,大家可以想想看,這是不節(jié)儉嗎?
這時又有人問,“然則管仲知禮乎?”從這句話的語氣,可見孔子知道管仲是節(jié)儉的,才會有人不死心,進一步追問“那管仲知禮嗎?”孔子的回答還是在描述事實:“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塞門,有別于內(nèi)外,樹屏于門以蔽之。坫,兩君宴會,在兩楹之間的土臺。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兩國國君時,已獻酒的空杯反置于坫上。也就是說,“國君的大門外有屏,管仲家大門外也有屏。國君宴會,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土幾,管仲宴客也有那樣的土幾。若說管仲知禮,有誰不知禮呢?”事實上看,塞門和反坫,皆是君主的禮儀,但管仲都僭禮為之,確實是不知禮。
但管仲是不是真的不知禮呢?我個人的體悟是,管仲肯定是知禮。正如《證道歌》中的“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他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君主與家國所賜予的,因他有一顆仁愛之心,所作所為都是利益天下,并非為一己之私。這是位大智慧者,非常人能輕易了解的。如周朝的周公旦,功勛天下,所以周武王特賜以天子之禮。管仲一匡天下,亦是如此。
無生心解《論語》063(2014年11月29日)
八佾第三【二三】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
“子語魯太師樂”。語,告訴;太師,樂官名??鬃痈嬖V魯國的官關于樂的奧妙,可見孔子在樂的方面已有甚深的體悟體證,堪稱樂方面的大師了。
他說到,“樂其可知也?!敝?,一作通曉、知道解;二可通“智”,智慧的意思;三作名詞解,為良知良能。我個人傾向于后兩種解讀。也就是說:“音樂,可開啟人們的妙智慧,挖掘出人們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笔聦嵣希魳反_實是有這種作用的,它是從良知本性中流露出來的,是可通過親身體證而得到的。聞其樂,可知其德。
所以他接下來說,“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已成。”意思是:“樂一開始,是這樣地令人興奮而振作,接著是這樣地純一而和諧,又是這樣地清楚而明亮,又是這樣地連綿而流動。樂,便這樣地完成了?!保ù颂巺⒖甲藻X穆的《論語新解》)
其實,通過文字來描述演奏者、人聲及器樂聲的和諧是非常有限的,關鍵是如何達至渾然忘我,又純一和諧呢?演奏者不僅僅要有純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將自己的本心本性開發(fā)出來。創(chuàng)作者、聽者也一樣。這樣,不管如何創(chuàng)作或演奏,流淌出來的音樂就是有生命,能自然讓人感到震撼與啟發(fā),能直接傳遞到聽者的心靈,打動聽者的心。真善美也在其中自然流露著。
無生心解《論語》064(2014年11月30日)
八佾第三【二四】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div style="height:15px;">----------
“儀封人請見”。儀,衛(wèi)邑;封人,掌封疆之官。衛(wèi)國儀邑的封疆官知道孔子路過其地,就對孔子的弟子說:“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币馑际牵骸坝匈t人君子路過此地,我沒有不去見面的?!?div style="height:15px;">“從者見之”,孔子的弟子就領著這位封疆官去見孔子。此人見完孔子出來,便對孔子的弟子們說:“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眴剩?,沒有了官位。無道,違背自己的良心本性,充滿私欲。這里是說,“諸位,何必擔憂你們先生的沒有官位呢?當今天下勾心斗角,人們違背自己的良心本性已久了?!彼f的是事實,當時天下無道已久。儀封人是大智慧者,也是隱士。
隨后他又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蹦捐I,大鈴,古代天子發(fā)布政教,先振木鐸以警告百姓。這里的“天”即各種因緣和合而生的大自然。意思是,天讓夫子成為天下人的木鐸。他給孔子作了這樣的終身評定,可謂是孔子的千古知己。為什么是千古知己?孔子也是大智慧者,做自己該做的事而已,看似積極入世,其內(nèi)心是無欲無求,無我無私。無道已久,物極將必反,必定要有人出來力挽狂瀾。在春秋末代,這樣的人士是很稀少的。唯夫子是也,也非夫子莫屬。
夫子要宣揚大道,所以他不在乎失位,而是周游列國,傳道于天下。雖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但他將先王之道記載在六經(jīng)之中。這些經(jīng)典成為中華文化之根本,也是全人類的文化根本。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必然如此。
無生心解《論語》065(2014年12月1日)
八佾第三【二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敝^《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韶,作招,是舜帝之樂?!氨M”是完全之意。意思是,孔子評論《韶樂》能盡舜帝之美,又能盡舜帝之善??鬃佑衷u論《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也就是說盡武王之美,未盡武王之善。
為什么《韶樂》和《武樂》之別在“盡善”與“未盡善”呢?因在周朝以前,帝王治國功成,要作樂崇德。崇表王者得天下的功德,必與事實相符。舜的天下是受禪于堯,其樂和平,所以盡善盡美。而武王呢?卻是伐紂而得天下,其樂演奏起來有殺伐之聲,因此他的音樂不如舜的音樂那樣祥和,所以說是“未盡善”。
這里“未盡善”指武王之樂,非指武王之德??鬃邮窃u論樂而不是評論人。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舜與武,皆是圣人,那有未盡善的?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舜帝還是武王,他們的發(fā)心是利益天下眾生,而非一己之私。他們的所作所為皆是從本心自然流露出來的,只是舜帝與武王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因緣不同,取得天下的方式亦不同。
至此就能明白為什么武王伐紂能深受孔子、孟子的稱贊。譬如孔子在《易·革·彖辭》中提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薄睹献印ち夯萃跗分?,齊宣王以武王伐紂問孟子:“臣弒君可乎?” 孟子回答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泵献诱f紂只是一莽夫,而非君主,所以武王伐紂并非以下犯上,背道而馳。
以事實告訴弟子,舜、武兩位圣人,所作所為是從本心本性流露出來的,自然是順乎天而應乎人呀。
無生心解《論語》066(2014年12月2日)
八佾第三【二六】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居上不寬”。上,上位、高位;寬,度量、器量??鬃诱f:“身居高位者,沒有寬大的胸襟度量是不可能包容大眾,愛護百姓的?!彼砸詫挒楸?,不寬則失本。又說“為禮不敬”。為,行。行禮是以敬為本,也就是說行禮不能不敬。意思是:“若是不敬則是失了禮之本呀!”接著說“臨喪不哀”。臨,親自參加;喪,喪事。意思是:“親自參加喪事,內(nèi)心沒有悲戚。這也是失其本。”
像這樣的人怎么樣呢?孔子的答案是:“吾何以觀之哉!”意思是:“我真不知道拿什么來察看他,我也真的是不想再察看?!?div style="height:15px;">其實這三句話說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要面對的事情,靜下心來叩問自己,做到“居上寬,為禮敬,臨喪哀”了嗎?別誤以為經(jīng)典與自己沒有關系,若是這樣認為,那讀經(jīng)典又有何益呢?
譬如,作為一家之長能不能夠包容愛護兒女們,即使兒女們有很多事情做得不盡人意。若不能包容自己的兒女,肯定是沒有反觀到自己也有不足的地方。為什么總會覺得兒女們做的事情不盡人意呢?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子女沒有按照父母自己所構想的路去走罷了。行之不得,反求諸己。一切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如果自己能如實地反觀自己,看到小時侯的自己并不比自己現(xiàn)在的孩子們好多少,看到自己小時候也是經(jīng)常惹父母生氣煩惱,看到自己也有很多事不盡人意。哪里還會不包容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讀《論語》(39)
國學共讀《論語》復習——第三篇“八佾”
白話《論語·八佾》
孔子與戰(zhàn)爭
錢穆:《論語新解》電子版——八佾第三
論語大義(崔栢滔 )八佾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