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guān)于時世
3·1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也,孰為可忍也。”
注釋:①季氏:魯國大夫季孫氏。②八佾:佾音yì逸,行列。古時祭祀時的舞蹈,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人數(shù)有兩種說法,一說每佾八人;一說每佾人數(shù)與佾相同,即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四佾每佾四人,二佾每佾二人。③忍:有兩種解釋。一作容忍講,一作忍心講。
3·2 三家①者以雍徹②。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④?”
注釋:①三家:魯國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②以雍徹:《雍》,《詩經(jīng)·周頌》的一篇。徹,同撒。古時祭禮完畢撤去祭品時要奏樂唱詩,《雍》是周天子舉行祭禮撤祭品時唱的詩。③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是《雍》詩中的兩句。相,音xiàng向,儐相,助祭者。辟公,指諸侯。穆穆,端莊盛美貌,這里形容天子的儀態(tài)。④堂:廟堂。
3·6 季氏旅①于泰山,子謂冉有②曰:“女③弗能救④與?”對曰:⑤“不能。”子曰⑥:“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⑦?”
注釋:①旅:祭名。旅于泰山就是祭祀泰山。按照周禮,只有天子有資格祭祀天下名山大川,諸侯只能祭封地以內(nèi)的山川。季氏是魯國大夫,卻去祭祀泰山,因此孔子認(rèn)為他是僭禮。②冉有:孔子的學(xué)生,名求。當(dāng)時是季氏的家臣。③女:同汝,你。④救:這里是諫止的意思。⑤對曰:《論語》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⑥子曰:子,古代男子的通稱,對老師也稱子?!墩撜Z》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⑦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泰山,泰山神。林放,魯國人?!墩撜Z》有林放問禮之本章(3·4)。這句話的意思是泰山神難道還不如林放知禮嗎?它怎會接受這非禮的祭祀呢?是對季氏祭泰山的批評,同時贊美林放知禮,也是對冉有的批評。
3·14 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①,郁郁②乎文哉,吾從周。”
注釋:①監(jiān)于二代:監(jiān),通鑒。二代指夏、商二代。②郁郁:文采盛貌。文,指禮樂制度。
3·19 定公①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②。”
注釋:①定公:魯國國君,名宋。定是謚號。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有兩種解釋。一說“君之使臣以禮,則臣必事君以忠”。一說這兩方面都是“理之當(dāng)然”,君應(yīng)該依禮,臣應(yīng)該忠心,雙方都要盡心從自己方面去做。
6·25 子曰:“觚①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①觚:音gū孤。古代酒器,上園下方,有棱,容量二升。觚不觚,有兩種解釋:一,孔子時觚做成圓形,沒有了棱角,孔子慨嘆名實不符,諷喻政事;二,觚有少的意思。觚容量小,勸人少飲酒??鬃訒r人們沉湎于酒,雖然用觚飲酒,但不節(jié)制酒量,因此孔子慨嘆。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②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注釋:①希:同稀。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①矣,政逮②于大夫四世③矣,故夫三桓④之子孫微矣。”
注釋:①五世: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②逮:及。③四世:指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④三桓:魯國仲孫、叔孫、季孫都出于魯桓公。所以叫三桓。
``
17·5 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③。”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④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⑤?”
注釋:①公山弗擾:季氏的家臣,又名公山不狃。②末之也已:末,無。之,到。末之,無處去。已,有兩種解釋,一,語氣辭,無義;二,止,算了。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前一個之字是助詞,后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④徒:徒然,空無所據(jù)。⑤吾其為東周乎?有兩種解釋:一,在東方復(fù)興周的禮樂;二,我不致象東周一樣無所作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