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xué)習(xí) 2009-08-24 09:35:07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為泰山不如林放乎?”
李里先生在《論語講義》八佾第三中的解釋: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指祭山,季氏去祭祀泰山。冉有就是冉求,孔子的弟子。當時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就對冉有說:“女弗能救與?” “救”,勸的意思,你不能勸他嗎?你不能勸阻他不要去祭祀泰山嗎?因為按照周禮,只有天子可祭全國名山大川,諸侯可祭祀封地境內(nèi)的名山大川。泰山在魯國,只有周天子與魯國國君才能夠去祭,季氏一介大夫,有什么資格去祭祀泰山呢?他去祭祀泰山,就是在做一件非禮的事情,就是在僭越。所以孔子對冉有說,你能不能勸季氏不要去祭祀泰山。如果你讓他去祭了,就是陷他于不義。好比你明知道他要去跳崖,你都不阻止他。冉有回答說,我勸不了,他這個人我怎么勸得了呢——季氏這么固執(zhí),又有野心??鬃泳透袊@:“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哎呀,泰山怎么能夠接受他的祭祀啊,泰山之神簡直還不如林放。魯國一介平民林放都知道問禮的根本是什么,而泰山竟然這么不懂禮,它居然還同意季氏去祭它。孔子這是說的一句幽默的話,他本意是說季氏不懂禮,不懂禮實質(zhì)上是有野心,但是他又不好明說,因為季氏是魯國的當權(quán)派,于是就說得很委婉:泰山不懂禮,它怎么能讓季氏去祭它呢?表面上在批判泰山,實際是在批判季氏。泰山有什么辦法呢,誰要去祭,它怎么管得了,它除非抖兩下,你季氏來祭我就抖兩下,山崩地裂,國君來祭我就不動,可是泰山不可能這樣子,這里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楊伯峻《論語譯注·八佾第三·6》摘記
3.6季氏旅⑴於泰山。子謂冉有⑵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説道:“你不能阻止嗎?”冉有答道:“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説泰山之神還不及林放[懂禮,居然接受這不合規(guī)矩的祭祀]嗎?”
【注釋】⑴旅——動詞,祭山。在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竟去祭祀泰山,因之孔子認爲是“僭禮”。⑵冉有——孔子學(xué)生冉求,字子有,小於孔子二十九歲。(公元前522—?)當時在季氏之下做事,所以孔子責備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