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臣,是南洋通商大臣的簡稱,其職責是負責長江及以南地區(qū)各通商口岸相關事宜,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工等事宜。根據(jù)《清史稿》記載,正式擔任和署理南洋大臣的,清末共計13人,包括薛煥、李鴻章、沈葆楨、劉坤一、彭玉麟、左宗棠、曾國荃、張之洞、魏光燾、李興銳、周馥、端方、張人駿等。
南洋通商事務大臣關鍵在于通商二字,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晚清各個港口紛對外“開放”和外國人交往日益頻繁,所以在公元1861年,設立五口通商大臣,專門處理長江以南與外國人交涉事務低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滿清外交部)。衙門駐地是上海,管理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的外商事務,最初由江蘇巡撫兼任。后改稱南洋通商大臣。晴天商城網(wǎng)站代更新
同治時期,裁撤三口通商大臣,改稱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裁撤五口通商大臣,改稱為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前期的五口通商大臣地位要高于三口通商大臣,一是管的地方多,二是也曾由兩廣總督兼任,特殊時期還加欽差銜,改名后,北洋通商大臣由李鴻章兼任,干了近30年,所以改名后的北洋通商大臣地位遠高于南洋通商大臣。
無論李鴻章還是袁世凱任北洋大臣,都得到外國勢力的認可和扶持。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勢力在對中國的逐步滲透過程中,慢慢認識到在中國物色一個強力人物做代理人的重要性,而李鴻章、袁世凱無疑是這方面的最佳人選。
李鴻章能在晚清政壇上屹立不倒,也與這種支持大有關系,后來竟達到“中外系望,聲名在政府上”(《清史稿.李鴻章傳》)的程度。到了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時,因為他手中有一支當時最精銳的新建陸軍,便很容易獲得西方各國勢力的青睞和扶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