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duì)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釋義:
(1 ) 易,改變。戚,憂愁;悲哀。
(2)與其······寧,比較兩方面的利害得失,舍棄一方面,選取另一方面。
(3)夏,“中國(guó)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春秋有很多諸侯國(guó)繼承了禮儀,故稱為諸夏。諸夏之外為狄夷。
(4)旅,祭祀?!皣?guó)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周禮·春官·大宗伯》。
(5)救,止也——《說文》。
(6)曾,(副詞)豈,難道。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诱f:“意義重大的問題??!禮,選擇奢侈,不如節(jié)儉;喪禮,選擇不斷改變(形式),不如內(nèi)心哀傷?!?/p>
孔子說:“狄夷(無禮儀傳承的國(guó)家)有君主,不如諸夏(有禮儀傳承的國(guó)家)沒有君主。”
季氏祭祀泰山??鬃訉?duì)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嗎?”回答說:“不能?!笨鬃诱f:“哎!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嗎?”
解析:
人而不仁,如禮何。上面講了仁,講了底線問題。這里講了仁的運(yùn)用——禮。首先,談的是禮的根本。禮的根本是什么呢?不是奢侈而是儉樸。不是增加形式的改變而是內(nèi)心的感情——戚。所以,禮的根本是人的本能以及在這個(gè)本能上的正義的行為。
最開始禮都是儉樸的,后來才改變了,形式上豐富了,程度上奢侈了;最開始喪禮也是悲傷的,后面就變成了奢侈了。想用物質(zhì)的奢侈代表自己的心意。其實(shí)能不能代替呢?肯定是不能的。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其次,談了禮的傳承。人傳承了禮,就是文明之人。未開化的地方有領(lǐng)袖也只是一個(gè)人,文明之地即使沒有領(lǐng)袖,但是人人都是文明的。這就是禮儀傳承的作用。
再次,談了禮儀的本來意義。季氏祭祀泰山的行為是違禮的。(祭祀的對(duì)象應(yīng)該是泰山神而不是泰山本身。)泰山(神)接受了不應(yīng)該的祭祀。那么祭祀這種禮的本來意義還存在嗎?所以說,泰山(神)不如知道問禮之本的林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