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文字中的漢語源-子丑
【子】 子,《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的“干支”字字形作“ ”,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和“ ”二形,小篆字形作“ ”?!墩f文》:“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象形?!蠢锴小!?/p>
“子”是古今漢語中的常用詞和常用字。在古文字中,“子”的字形也多種多樣,甲金文中就有三、四種之多?,F(xiàn)在我們使用的楷書字形“子”是從小篆字形“ ”(子)的字形演變而來的,而小篆字形“ ”(子)的字形則是甲骨上“干支”字“ ”(巳)的字形的訛變。因為訛變后的字形像襁褓中的嬰兒之形狀,所以古人就用來表示孩子的“子”這一概念。這一字形在甲金文中就已經(jīng)作為聲符和形符造字。研究漢字的文字學家們認為漢字“子”的構(gòu)形就是小兒的形狀,或為小兒的頭,或為嬰兒。漢字“子”作為象形字,它的字形表示的只是孩子的“子”這一語詞義,而孩子的“子”只是語源“子”引申派生的詞,它的“深層義”又存在于語源“子”的形位中。因為甲骨上的“干支”字“ ”(子)表示的是語詞“子”的語源,所以甲骨上的“干支”字“ ”(子)和楷書漢字“子”表示的并不是同一個概念。
《史記·律書》:“子者,滋也?!薄墩f文》:“滋,益也。”《釋名》:“子,孳也?!薄墩f文》:“孳,汲汲生也。”又《聲類》:“孳,蕃也?!庇帧渡袝虻洹罚骸傍B獸孳尾。”“滋、益、孳、汲汲生、蕃”都是對“子”的訓釋詞,這些詞的詞義都有“增生”或“增益”的意義,這就是說,語源“子”具有“增生”或“增益”的形位。在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中,和“子”的語音相同、相近或諧音的詞除了在本文的前一章舉出的如“炸、砸、作、爪、趾、枝、殖”等語源上具有“增生”或“增益”的形位外,還有“字、茲、牸、雌、支、肢、指、歧、只、雜”等語源上也具有“增生”或“增益”的形位。
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分析這些詞語源上的“增生”或“增益”的形位。“炸、砸、作、枝、殖”等詞我們在本文的前一章里已經(jīng)分析過了,這里不再重復(fù)?!墩f文》:“字,乳也?!庇帧墩f文·后敘》:“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薄稄V雅·釋詁一》:“字,生也?!痹鞫痹谧珜憽读鶗省芬粫鴷r對文字的“字”解釋說:“字者,孳也,言文之所生也?!边@和許慎的解釋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文字的“字”是因為記錄語言的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最初表示語詞的單個象形符號叫做“文”,“字”則是為了表示日以增多的語詞而以單個象形符號的“文”為基礎(chǔ)孳乳增多的產(chǎn)物?!墩f文》:“茲,草木多益也。”“草木多益”就是成片的草木一起生長使草的總量增加的意思。《廣雅·釋獸》:“牸,雌也。”《說文》:“雌,鳥母也?!蹦感詣游锒际恰按啤毙裕驗樗鼈兙哂猩撤毖艿哪芰?,生殖繁衍也就是“孳乳增多”?!爸А笔欠种У摹爸А?,《詩·大雅·文王》:“本支百世。”由本體到支系也是“孳乳增多”。肢體的“肢”是人和動物軀體的分支部位,語源上也具有比本體“數(shù)量增多”的形位。上肢手掌上分出的“支”即是“指”或“爪”,下肢腳板前面分出的“支”即“趾”,一條大路分出的岔路就是“歧”路,對一個事物具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也是“歧”見,這些語詞的“深層義”就都有一個從單數(shù)增加到多數(shù)的形位,是“孳乳增多”的表現(xiàn)?!爸弧钡脑~義是單一,它是人們用語源的“增加”或“增益”的形位反方向引申的。與“只”單一詞義相反的則是“雜”,語詞“雜”則直接表示頭緒繁多。我們已經(jīng)知道,古人把發(fā)聲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和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動態(tài)、作用等結(jié)合起來就是漢語中的語源,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動態(tài)、作用等也是古代漢民族作為語源的形位引申語詞的依據(jù),那么,語源“子”在古代漢民族的語言中究竟表示什么物體呢?也就是說,什么物體才會發(fā)出和“子”相似的聲音和具有“孳乳增多”的特征?
“子”是“地支”中的第一位?!疤旄伞薄暗刂А备鱾€文字在甲骨文時代就很少用于記事,而專用于記日。而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的“十二地支”還系連著十二種動物,叫做“地支十二獸”。到了漢代,民間又把“地支十二獸”中的十二種動物和人的出生年份系連起來,稱為“十二生肖”?!笆刂А睘槭裁匆颠B著十二種動物呢?這個問題曾經(jīng)引起了古今中外很多民俗學家對它們進行考證、研究和探索,但得出的結(jié)論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史學家趙翼的《陔余叢考》,趙氏認為十二生肖“起于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款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源于印度的佛經(jīng)故事(見馬英昌先生:《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探微》西北師大學報1999)。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源自中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生活特點(見耿法禹:《破解十二生肖之謎》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其實,“十二地支”所系連的十二種動物是和漢語語源相關(guān)的,它并非是后人的附會或者是由“外土傳入”。1975年我國湖北云夢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的秦簡《日書》,就已經(jīng)有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簡上缺寫);巳,蟲也;午,鹿也;未,馬也;申,環(huán)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因為漢語的產(chǎn)生是古代漢民族對周圍環(huán)境里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的摹擬,又因為“十二地支”所系連的十二種動物大都是人們身邊常見的動物,所以用“地支”字冠名的語源是和人們身邊常見的動物相關(guān)的。雖然,用“地支”字冠名的語源不全是動物的形狀特征和動物發(fā)聲的結(jié)合,但“地支”字所系連的十二種動物大部分仍然和“地支”字冠名的語源有關(guān),有些表示動物的詞則是人們用語源的形位引申的語詞。
秦簡《日書》:“子,鼠也。”老鼠是人們穴居時期身邊最常見的動物。“鼠”最早的時候也是古人對穴居動物的泛稱,屬于類名,《說文》:“鼠,穴蟲之總名也?!焙髞碓~義縮小到專指老鼠。老鼠不但具有生長快、繁殖能力強的特點,而且老鼠還能發(fā)出“吱吱”的叫聲,“吱吱”的“吱”和語詞“子”的語音就相似,古人把老鼠的叫聲和老鼠的生殖特征結(jié)合起來就是語源“子”。
老鼠民間又俗稱“耗子”,在“耗子”這個復(fù)合詞中,“子”并不是一個無義的詞綴,而是這個復(fù)合詞中的詞根。“耗子”是一個偏正復(fù)合詞,“耗”對“子”起修飾作用,“子”實指老鼠?!恫┭拧罚骸昂?,減也?!薄对鲰崱罚骸昂?,敗也?!薄昂淖印币辉~用“耗”作修飾,這是人們對老鼠喜歡儲存食物和糟蹋糧食、損壞器皿的習性作了客觀的描述。如果把“子”作為“耗子”一詞的詞綴,“耗子”這個詞語源上就與老鼠無關(guān),也不成其為名詞?!昂淖印边@個復(fù)合詞的產(chǎn)生反映了人們和老鼠日益增加的矛盾。而處在穴居時代的人們,生活物資非常貧乏,沒有多余的食物讓老鼠們糟蹋,人和老鼠也沒有什么矛盾,是和諧相處的,而且老鼠非凡的繁殖能力反倒得到人們的贊賞。
老鼠非凡的繁殖能力據(jù)專家們測算,一只老鼠在一年之內(nèi)可以繁殖十多次,單個數(shù)量呈幾何級數(shù)地增長,年終可以達到上千只。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絕大部分和“子”的語音相同、相近或諧音的詞都含有“孳乳增多”的“深層義”,這都是人們用語源“子”的老鼠繁殖能力快的形位引申的。甲骨上的“干支”字“ ”(子)的構(gòu)形就是古人描繪老鼠頭部的線條,它有著老鼠尖尖的“嘴巴”和兩只支愣的“耳朵”。在甲骨文字中,圓、方塊、棱形或長方形的字符在有些文字中都是“丁”符。我們知道,“丁”除了有石頭的形位外還有頭部形位和頭頂形位,例如“雷”字在甲骨文中作“ ”或“ ”(見宋均芬《漢語文字學》第96、9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棱形“◇”和圓形“ ”在字中就表示了“丁”的石頭形位,甲骨上“干支”字“辰”中的長方形“ ”字符也是“丁”的石頭形位,但是在甲骨上“干支”字“ ”(寅)中的長方形“ ”字符和甲骨上“干支”字“ ”(巳)中的棱形“◇”字符卻表示了“丁”的頭部形位。所以甲骨上“干支”字“ ”(子)中的棱形“◇”字符是古人用“丁”苻表示老鼠的頭部,是描繪老鼠頭部的線條。
在古代漢民族的語言中,人們摹擬老鼠發(fā)出的聲音和把老鼠的動作特征結(jié)合起來就是語言中的一個“音義結(jié)合體”,這個“音義結(jié)合體”就是語源“子”。老鼠的叫聲“吱”就是語源“子”的聲源。孩子的“子”是表示父母生養(yǎng)的下一代,是人們用語源“子”的形位引申的語詞。遠古時期,孩子的“子”并不是指某一對夫婦生養(yǎng)的孩子,他們是指一個集體的下一代。遠古時期,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還有疾病、饑餓以及和野獸搏斗,都要求生活在這時期的人們要有足夠的族群力量才能維持生存,因此,鼠輩們旺盛的生殖能力和快速的成長特征也就成了古人關(guān)注和比擬的對象,他們把初生的下一代集體以“子”為稱,這種比擬也正反映了他們對自己的族群以后能夠興旺發(fā)達的期待。而且以動物的某種特征給小兒命名來體現(xiàn)父母一代意志的文化觀念,在今天的漢民族當中依然存在。
漢字“子”在古代漢語中除了表示小兒義之外,在先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中,還表示著書立說的人和他們的著作,有些是指代老師或是對別人的敬稱。例如“諸子百家”、“經(jīng)、史、子、集”的“子”,《論語》對話形式中“子曰、夫子”的“子”,《莊子》、《墨子》書中“子墨子”、“子列子”這類句子中使用的“子”,等等。人們用“子”的形位引申的這些詞義,大概還有其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據(jù)《史記·殷本紀》記載:“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庥谏蹋n姓子氏?!边@段話源出《尚書·堯典》,原句作“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敝劣凇鞍傩铡?、五品、五教”,歷來的《尚書》注家認為:“百姓”在當時指百官氏族;“五品”是氏族內(nèi)部的階格等次,即父、母、兄、弟、子;“五教”是五品之教,具體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拔迤贰?、“五教”后來經(jīng)儒家演繹發(fā)揮,再加上君臣、朋友相處的種種原則,成了中國古代禮學闡述的主要內(nèi)容。司徒在古代是主持文教部門的長官。帝舜令契敬敷“五教”,這樣,契就直接或間接地成了傅教百姓的老師。帝舜賜契姓“子”氏,因此,“子”也就和“五品、五教”以及老師這個職業(yè)有了必然的聯(lián)系??鬃邮侨寮业氖甲?,“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漢書·藝文志》),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復(fù)古代的禮儀制度和教育工作,如果說當時的人們把孔子尊稱“子”是把他和古代敬敷五教的“子”氏相比擬,那么這種比擬也是合情合理的?!白印庇芍R淵博的老師進而推衍到闡述某種道理的著作和這種著作的著作人,例如李耳后來被尊稱為“老子”,荀況被尊稱為“荀子”,韓非被尊稱為“韓非子”,他們的著作也以他們的尊稱為書名。后來人們又用“子”相互敬稱,例如《左傳·哀公六年》:“悼公稽首,曰:‘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義則進,否則退,敢不唯子是從。’”這個“子”就是對齊國權(quán)貴鮑牧的敬稱。這種情況在先秦的語言材料中比比皆是,并且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正義》:“子者,男子之美號?!边@和我們當代的人互相稱呼同志、師傅、先生、老板是沒有兩樣的。
“子”在先秦時代除了作敬詞使用外,冠在一部分人的“名”和“字”的前面,還有標志氏族性質(zhì)的作用。此摘錄羅常培先生《論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一文引鄭樵《通志·氏族略序》的一段文字:“……七曰以字為氏:凡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可復(fù)言公孫,則以王父字為氏。如:鄭穆公之子曰公子騑,字子駟,其子曰公孫夏,其孫曰駟帶、駟乞。宋桓公之子曰公子目夷,字子魚。其子曰公孫友,其孫曰魚莒、魚石?!閱T字子胥,其后以胥為氏。……公孫歸父字子家,其后為家氏?!珜O枝字子桑,其后為子桑氏?!边@個“子”的意義也是從孩子的“子”的意義引申而來。除此之外,由于“子”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在中國古代,帝王們又借它來作為封賜諸侯的一級爵位。
隨著漢語單音詞向著復(fù)音詞的發(fā)展,“子”在部分復(fù)合詞中又成為并不表義的詞綴,成為無義語助詞?!白印钡倪@種變化主要受漢語詞形演變影響的結(jié)果。例如“妻子、兒子、耗子”原本是漢語中的聯(lián)合詞組和并列復(fù)合詞或偏正復(fù)合詞。由于受“棍子、棒子、板子、帽子、鞋子”等這一類詞形在言語中使用的相互影響,現(xiàn)在一般在語言中或一些詞書中也就把這些詞中的“子”連同“妻子、兒子、耗子”詞中的“子”統(tǒng)統(tǒng)解釋為無義的詞綴了。
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詞義的運動,甲骨上的“干支”字“子”和甲骨卜辭中的“子”在甲骨文時代字形就已經(jīng)不同。甲骨卜辭中的“ ”(子)的構(gòu)形理據(jù)現(xiàn)在還不能確解,“ ”(丁,頂,)苻上加以向上的“︱”(引)線的寓意可能是表示往上成長的嬰兒,因為這一字形后來逐漸演變成表示小兒的頭上具有頭發(fā)身上捆著襁褓露出兩只腳來的“ ”(子)字形所替代?,F(xiàn)在“地支”字“子”的字形雖然也用表示小兒義的字形,但如前面所述,它并不是從甲骨卜辭中“地支”字“ ”(子)的字形演變而來而是從“地支”字“巳”的字形訛變而來,所以現(xiàn)在人們一直認為“地支”字“子”是借用表示小兒義的“子”。
【丑】 丑,《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的“干支”字字形作“ ”,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墩f文》:“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肪们小!薄俺蟆痹跐h語中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也沒有其他的意義。表示丑陋的“丑”是繁體字“醜”的簡化字,語詞“醜”并不是“丑”源詞而是“酉”源詞。漢字中以“丑”為聲符的漢字主要有“紐、扭、妞、鈕、忸”等。在這些“丑”聲詞中,“紐結(jié)”和“扭曲”的動作是它們的語源的形位?!版ぁ痹跐h語方言中是父母對小女孩的昵稱,她們蹣跚學步時那扭動的身姿正是獲得父母這種昵稱的主要原因。
秦簡《日書》:“丑,牛也?!痹凇暗刂F”中,“丑”是和牛系連在一起的,并且“?!币彩恰俺蟆痹丛~。牛是好斗的動物,“紐結(jié)”和“扭曲”的動作是牛的主要動作特征之一,“紐結(jié)”和“扭曲”也是語源“丑”的形位。兩頭公牛在格斗中,它們的頭角處在膠著狀態(tài)時也就是說處在“紐結(jié)”狀態(tài)時,為了取勝對方,都要靠頭和身子不斷地“扭動”來調(diào)整最佳的施力姿勢,“扭動”身子就是身體“扭曲”。“紐結(jié)”和“扭曲”是牛用力格斗時出現(xiàn)的動作特征,因此“力”也是“丑”源詞。
在漢語產(chǎn)生的最初時期,古人把牛發(fā)出的聲音和牛的動作特征結(jié)合起來就是語源“丑”。在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中,“哞”是用來形容牛叫的,《說文》:“牟,牛鳴也。象其聲氣從口出?!彼?,牛的叫聲“哞”就是語源“丑”的聲源。因為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和動作特征是語源的形位,所以“紐、扭、妞、鈕、忸、牛、力”就是人們根據(jù)語源“丑”的牛的動作特征的形位引申派生的語詞?!俺蟆弊逶~除了“紐、扭、妞、鈕、忸、牛、力”外,還有“牡、牟、謀、侔、怒、努、戮、眸、繆、謬、利、厲、翏”等。這些語詞大部分是人們用“牛”的格斗前后的動作形位引申派生的。
公牛是最喜歡格斗的動物,甲骨文“?!弊志褪枪湃送怀雠5挠糜诟穸返膬芍唤莵順?gòu)形,這是古人把詞的語源的形位表現(xiàn)在表示語詞的文字上。公牛在格斗前雙方都要進行一番不同尋常的吼叫,所以語詞“牡”特指公?;蛐坌詣游?。大概公牛在格斗前雙方的叫聲具有某種挑戰(zhàn)性,所以目睹這一場面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它們在這種情況下的叫聲一聲會比一聲嚴厲、一聲會比一聲氣盛,顯出怒不可遏的樣子,這就是語詞“怒”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語詞“侔”的詞義是相等和相同的意思,《說文》:“侔,齊等也。”“侔”的語源上取“?!钡呐T诟穸窌r雙方都是同種同類的形位。語詞“謀”是人們用“?!钡母穸非暗臓顟B(tài)形位比類引申的,《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謀”的詞義主要表示某種對決或搏斗前的策劃,牛們在格斗前是否在心里也進行過策劃,雖然不得而知,但是牛在格斗前的準備狀態(tài)是存在的,“?!钡母穸非暗臏蕚錉顟B(tài)也是語詞“謀”的語源的形位。用某種不正當?shù)氖侄稳〉玫睦婢褪恰澳怖?,“牟”和“謀”的語源的形位是相同的。語詞“努、戮、眸、繆、扭、紐”都是人們用“?!钡呐T诟穸愤^程中的形位引申的語詞?!芭?、戮、繆、紐”引申時人們用“?!钡呐T诟穸愤^程中雙方頭角用力碰撞、刺殺、糾纏的形位;“扭”引申時人們用“?!钡呐T诟穸愤^程中雙方身體擺動的形位;“眸”引申時人們用“?!钡呐T诟穸愤^程中眼球動作特征的形位,——牛的眼珠大而清澈,在格斗時,因為頭角前傾,眼球不得不需要上翻才能瞅住對方,所以“眸”在言語中多用于回看,例如“回眸”。語詞“力、利、厲”在語言中主要表示一種概念義,沒有具體的形象,但它們語源上的形位卻始終顯示在牛的格斗過程當中。
古人用牛耕地,人們用“?!钡倪@個耕作的形位又引申了耕地的農(nóng)具“犁”、從事耕作的民眾“黎”以及管理民眾的官僚“吏”等。古人用兩頭牛拉著犁耕地,人們又用“?!钡膬深^牛拉著犁耕地的形位比類引申了伉儷的“儷”,又用“儷”的伉儷形位引申了美麗的“麗”?!胞悺痹诩坠俏闹凶鳌?nbsp; ”(見段振美等:《殷墟甲骨輯佚》102頁576片,文物出版社2008),可見古人用牛耕地時是用繩子綁住兩頭牛的牛角而將兩頭牛駢在一起的,這也是古人把語源的形位表現(xiàn)在表示語詞的文字上。只是這個字的形苻用“鹿”苻代替。
“?!笔且耘5慕新暥妹膭游铮Z詞“?!钡恼Z音只是牛的叫聲“哞”衍生出來的一個音節(jié)。“哞”是“丑”源詞族的聲源,但是,“哞”為什么是唇音?“丑”和“?!睘槭裁词巧嘁??為什么它們的發(fā)音部位不同,音值也不一樣?造成這樣的結(jié)果也許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音變的原因。在自然聲音中,牛的叫聲是一種拖長的復(fù)音,它是由牛張口的一瞬間由唇間發(fā)出的[m]和其后一段時間里由喉間發(fā)出的[ou]兩個音素共同組成了牛的叫聲“哞”,舌在發(fā)音過程中雖然也起了一點作用,但是并沒有發(fā)出音來。這就是說,人們在摹擬聲源“哞”作為語音時,音素[ou]是元音,音素[m]是輔音。在漫長的語言歷史中,元音的變化不大,而是輔音發(fā)生了大的變化,并且是以舌代替雙唇發(fā)出了輔音。這種變化我們可以舉一組“丑”源詞來說明這個問題,例如“繆、謬”、“戮”、翏、寥、髎”、膠”等。“繆、謬、戮、翏”、寥、髎、膠”是一組用相同的聲符表示的“丑”源詞,“繆”和“謬”是唇音,“戮”和“翏、寥”、髎、膠”就是舌音。至于它們?yōu)槭裁词恰俺蟆痹丛~?這是由它們的語源的形位決定的。《說文》:“繆,枲之十絜也?!薄墩f文》解釋“繆”為“十絜”之麻(根據(jù)形聲,“繆”和“麻”的語源是相同的),《詩·豳風·鴟鸮》:“綢繆牖戶?!薄睹珎鳌罚骸熬I繆言纏綿也?!泵嘟忉尅翱姟睘槔p繞捆束,《漢書·孝成趙皇后傳》:“即自繆死?!鳖亷煿拧蹲ⅰ罚骸翱?,絞也?!比覍Α翱姟钡慕忉尣煌贿^,無論是麻也好,是捆束也好,是絞殺也好,它們的深層都寓含彎曲扭轉(zhuǎn)的形位?!翱姟痹诠艥h語中又與“謬”通,《經(jīng)典釋文》:“繆本作謬?!薄爸嚒钡脑~義表示歪曲、又表示錯誤,與正確相對,與同一相對,《漢書·司馬遷傳》:“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語詞“謬”語源上也具有彎曲或扭轉(zhuǎn)的形位。語詞“戮”的詞義是刺殺,《說文》:“戮,殺也?!薄蹲髠鳌べ夜迥辍罚骸盎盖f之族何罪,而以為戮?”《國語·晉語》:“殺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弊鞒鰵⒙具@種行為動作來是需要勇氣和力量的,竭盡全力拼殺是語詞“戮”語源上的形位?!墩f文》:“翏,高飛也?!兵B飛那么高需要用力拍動翅膀,在古人的想象中,鳥飛那么高也一定需要很大的力量,竭盡全力也是語詞“翏”語源上的形位。竭盡全力和彎曲扭轉(zhuǎn)都是牛在格斗中出現(xiàn)的狀態(tài)。語詞“寥”指空間空曠,是人們用“翏”的鳥飛翔的空間形位引申的詞。語詞“髎”是指兩段骨頭對接的部位,是人們用“?!钡膬深^牛格斗時的對接形位比類引申的詞。“膠”的繁體字也是“翏”旁,語詞“膠”語源上的形位也是“牛”的兩頭牛格斗時紐結(jié)形位的比類?!翱?、謬、戮、翏、寥、髎、膠”這一組詞語源上的形位是共通的,只是它們的語音和詞義不同。這就說明“丑”源詞中的一部分詞的語音和聲源不同是音變造成的,也就是說,由原來的唇音變成了舌音,由原來的“明母”字變成了“泥母、娘母”和“疑母”字。
造成“丑”源詞音值不同的另一個原因是語音衍生問題。因為牛的叫聲“哞”是一種拖長的復(fù)音,人們摹擬這種聲音時同樣也是用唇、舌、喉三個發(fā)聲部位發(fā)出[m]和[ou]兩個音素來組成一個音節(jié)。但是在具體語流中,代表每個語詞的語音音節(jié)在語流中占有的空間是有限的,也就是說,用聲源的原音擬音的語音在具體語流中使用時語音不可能像牛的叫聲“哞”那樣拖得太長。又因為語源的形位就寄寓在詞的語音中,所以在具體語流中單用聲源“哞”的前一個音素作為語音或單用聲源“哞”的后一個音素作為語音都擁有同樣的詞義。這樣,在漢語的一定語言歷史時期內(nèi),聲源“哞”的兩個音素便衍生為漢語中的兩個音節(jié)。每個音節(jié)都可以和語源形位引申出來的語詞相配,“丑”和“扭、紐、鈕、?!钡恼Z音就是聲源“哞”的后一個音素衍生成的語音音節(jié)。
語音的衍生現(xiàn)象比較復(fù)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目前語言學界也沒有形成這一方面的理論。但是在漢語中,語音的衍生與語音的縮節(jié)現(xiàn)象都可以找到根據(jù),例如古人的“反切”和“長言、短言、緩聲、急音”之說。“反切”和“長言、緩聲”可以把一個單音節(jié)語音衍生為雙音節(jié)語音,而“短言”和“急音”又可以把一個雙音節(jié)語音縮節(jié)為單音節(jié)語音,而且音值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例如楚人謂“虎”為“於菟”(見《左傳·宣公四年》),吳人謂“聿”(筆)為“不律”(見《說文·聿部》),又姜亮夫先生在《屈原賦校注》一書中認為“共工”二字是“鯀”字的緩聲,“鯀”是“共工”的急音。我們也可以把“甲”視為“喀嚓”的“急音”、“己”視為“噗哧”的“急音”、“庚”視為“咯吱”的“急音”、“癸”視為“嗚軋”的“急音”。在現(xiàn)代漢語的部分方言中“不用”的合音“甭”、“不好”的合音“孬”以及古代漢語“之于、之乎”的合音“諸”等也都可以作為“長言、短言、緩聲、急音”的旁證。
類似的現(xiàn)象我們在英語中也可以找到根據(jù):“以元音a,e,i為例:原來字母a代表低元音[a],e代表半高元音[e],i代表前高元音,15—17世紀時,的長音變成復(fù)合元音[ai],留下這個空格,吸引[e]高化成[ei],同樣,[a]也就高化成[e],大約18世紀時,[e]的長音又變成復(fù)合元音[ei],經(jīng)過這些變化,現(xiàn)代英語里的字母a,e,i的長音發(fā)成了[ei],[i﹕],[ai]?!保ㄚw蓉暉:《普通語言學·引論》12—13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語音的衍生現(xiàn)象也為我們探索其他語種的起源開啟了新的思路。
甲骨上“干支”字“ ”(丑)的造字方法與甲骨上“干支”字“ ”(癸)的造字方法相同,都是抽象符號“指事”字。甲骨上“干支”字“丑”的文字構(gòu)形是用一根直線和一根曲線相交來表現(xiàn)出語源“丑”的形位的。甲骨卜辭中的文字“丑”的構(gòu)形演變?yōu)橛脙筛€相交來突出語源“丑”的形位,這和文字“丑”初創(chuàng)時的理據(jù)是一樣的。而后小篆文字的“丑”則用一直線貫通一手形字符相組合,其用來表義的理據(jù)已經(jīng)相當隱晦,以至于《說文》的“用事象手之形”和“時加丑,亦舉手時也”的釋義讓人無法理解,而表義的范圍也已經(jīng)縮小到人們用手作“扭”的動作了。到了楷書漢字的“丑”,就完全演變成為一個單純的音符漢字了。
“干支”文字中的漢語源-寅卯
【寅】 寅,《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字形作“ ”和“ ”二形,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小篆字形作“ ”,《說文》引古文字形作“ ”?!墩f文》“寅,髕也;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強,象 不達髕寅于下也?!媲??!薄耙痹诂F(xiàn)代漢語中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也沒有其他的意義。
《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薄胺置椭?,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汝作秩宗,夙夜惟寅?!庇帧渡袝じ尢罩儭罚骸巴鷧f(xié)恭?!睂τ谶@幾例句子中的“寅”,注家一般都把它訓為“敬”?!耙钡摹熬础绷x從何而來?鄭玄《注》曰:“以賓禮接之日出。”“以賓禮接之日出”也可以理解為用迎接賓客的儀式等著(迎接)太陽出來。這樣,“寅”就成為“迎”的借字。用“迎”來訓以上這幾例句子中的“寅”,“寅賓出日”的“寅”用的是以“迎”的形位為依據(jù)的“迎接”義;“寅餞納日”的“寅”用的是以“迎”的形位為依據(jù)的反義,即“送別”義;“夙夜惟寅”和“同寅協(xié)恭”的“寅”用的是以“迎”的形位為依據(jù)的“敬”義。
“迎”用“寅”借代是遠古漢語中人們用表示語源的文字用來表示它的派生詞,它反映了漢語發(fā)展的過程,也反映了語源派生了新的語詞后而沒有相應(yīng)的文字來表示的現(xiàn)象。所以文字與語詞之間就不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而是一對一組詞或一族詞的關(guān)系。遺留下來的現(xiàn)象如前面的“甲、丁、己、辛”,另如《尚書·皋陶謨》:“巧言令色孔壬?!?、《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甲骨文合集》6057片:“戊二邑?!薄ⅰ都坠抢m(xù)存》915片:“丙車二丙?!钡鹊?。這些句例都是當初文字與語詞之間不是一對一關(guān)系的遺存,“迎”用“寅”借代也是這些遺存之一。這種“借代”現(xiàn)象在當初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后來是“已有其字”的“通假”。
“迎”是“寅”的派生詞我們可以用“迎”和“寅”的“形聲”關(guān)系來推斷?!坝焙汀耙钡恼Z音相近,語音相近我們可以初步斷定兩個詞是屬于同一個聲源。兩個詞是否擁有派生關(guān)系,我們還要通過“迎”和“寅”的形位來測定。我們先分析語詞“迎”的形位:《說文》:“迎,逢也?!薄坝本哂小跋喾辍钡脑~義,也就是說,語詞“迎”具有兩個人“對面相逢”的形位。在語詞“迎”的兩個人“對面相逢”的形位中,無論是人與人偶然相逢或是主人特地迎接客人,都是將身子處在對方的前面,這個“處在對方前面”的形位便是語詞“迎”的語源的形位。“寅”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只有語音沒有詞義,我們假設(shè)“寅”是語源的話,“處在前面的位置”就是“寅”的形位。
怎么證明語源“寅”有“處于前面位置”的形位?《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薄跋P”是指“蚯蚓”,蚯蚓的“蚓”也作“螾”,聲符“引”和“寅”的語音相同?!稘h書·律歷志》:“引達于寅?!薄耙睉?yīng)該也是“寅”源詞?!对姟ご笱拧ば腥敗罚骸耙砸砸??!编嵭豆{》:“在前曰引,在旁曰翼?!薄都崱罚骸耙?,導(dǎo)也?!薄耙本褪窃谇懊孀鲗?dǎo)向動作,“引”和“迎”語源的形位相同,都有“處在前面位置”的形位,“引”和“迎”是同源詞,“引”的語源的形位也是“寅”的形位。
《爾雅·釋詁》:“引,長也?!彬球居质且蚤L長的身軀緩慢爬行?!稄V雅》:“引,演也?!薄墩f文》:“演,長流也?!币虼?,文字“引”還表示一個有“長”義的語詞,并且和蚯蚓的“蚓”、演繹的“演”是同源詞。這又說明語詞“引”的語源又有“拉長”的形位。語源“寅”的形位除了有“處在前面位置”的形位外還有“拉長”的形位。
《說文》:“引,開弓也。”《說文通訓定聲》:“弓施弦曰張,矢括櫽弦開之,由漸而滿曰引,滿而審所向在弙矢,離弦曰發(fā)。”箭在“曰發(fā)”之前,為了使箭射出去有足夠的穿透力,所以要開滿弓,開滿弓就是“引”。“引”也是給即將射出去的箭蓄積足夠的推力,所以“引”又有“蓄勢”的作用。這樣,文字“引”又表示一個具有蓄力意義的語詞。因此,語源“寅”除了有“處在前面位置”和“拉長”的形位外,還有一個“蓄勢”的形位。據(jù)此,“蓄勢、拉長、處于前面位置”都是語源“寅”的形位。
在“地支十二獸”中,“寅”是和虎系聯(lián)在一起的。睡虎地秦簡《日書》:“寅,虎也。”這樣,虎和語源“寅”之間就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逗鬂h書·馬援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騖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边@是馬援語重心長地教誡侄兒嚴、敦的一段話。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最后的一句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同一書中的《孔僖傳》還有“畫龍不成反類狗”的文字,這兩處把龍、虎、狗拿來連類作比的文字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龍、虎、狗的形象的某一個側(cè)面有著某種相同的特征。
虎是一種兇猛的野獸,狗是人們豢養(yǎng)的動物,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讓古人拿來連類作比呢?成語“虎嘯龍吟”暗寓虎和龍有叱吒天地之威。當然,狗也有發(fā)威的時候,不過,狗的威風是借主人的威風而發(fā)的。而“畫虎不成反類狗”和“畫龍不成反類狗”的主要原因是畫家沒有分別突出龍、虎、狗們不同的“威風”來,龍、虎、狗們的威風都是通過畫家對它們外在形象的描繪和無聲勝有聲的發(fā)聲表現(xiàn)出來的。
它們發(fā)聲時又有什么相同的動作特征呢?龍、虎、狗雖然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動物,唯獨龍是人們心中想象的動物。虛擬的龍吟也許就是暴風雨中那一串串長長的驚雷,而虎的嘯叫人們談?wù)撈饋砭蜁纳窇?。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容易聽到虎在天然環(huán)境中嘯叫的聲音和看到虎在天然環(huán)境中嘯叫時的情景。然而,當我們從畫家的筆下看到虎嘯時那齜牙咧嘴的模樣時,就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起人們家中豢養(yǎng)的狗來,聯(lián)想起狗在狂吠之前那齜牙咧嘴狺狺有聲的動作。我們知道,狗在進行這種動作過后就會很快地、兇猛地向人撲來,而以虎為代表的肉食動物在碰到敵人威脅時也是先發(fā)出低沉而拉長的吼叫,接著也會很快地、兇猛地向?qū)Ψ綋淙ァkm然狗在進行這一系列威脅性的動作和發(fā)出類似警告的叫聲時那副模樣著實讓人生出驚恐,但是和虎比較起來,人們的心態(tài)恐怕就有點不一樣了。這就是龍、虎和狗相同的地方吧,也許這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注腳吧。
由于以虎為代表的肉食動物在威脅對方時所發(fā)出的、示威性的、低沉而拉長的吼叫的聲音和“寅”的語音十分相似,和狗在狂吠之前狺狺有聲的“狺”也基本相同,而且這種吼叫的動作是即將開始的兇猛動作的前兆,又包含了“拉長、蓄勢”和“處在其他一切動作前面”的動作特征,因此古代漢民族就把這些兇猛的肉食動物的動作特征和它們發(fā)出的聲音特征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產(chǎn)生了語源“寅”,甲骨上的“干支”字“ ”(寅)表示的就是這一語源。秦簡《日書》:“寅,虎也”,虎只是“寅”所表示的這一類動物的代表。人們用這一類動物的動作特征、行蹤以及人們碰到這類動物時的行動、心態(tài)作為形位引申和比類引申的語詞還有“音、英、影、印、隱、因、演、夤、延、言、檐、淹、煙、纓、吟”、鷹”……等等。
由于以虎為代表的肉食動物威脅對方時所發(fā)出的、示威性的、低沉而拉長的吼叫動作是即將開始的兇猛動作的前兆,而這種吼叫的動作和發(fā)出的聲音又包含了“拉長、蓄勢”和“處在其他一切動作前面”的動作特征,并且這些動作特征在家養(yǎng)的狗中也會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后來的篆文“寅”演變從“ ”從“ ”從“ ”。在這個文字中,“ ”是“交覆深屋”(見《說文》)是表示家庭,“ ”是獸形字符,表示家庭中豢養(yǎng)的狗,“ ”從“大”省,表示家庭中的人。
甲骨上的“干支”字“ ”(寅)是一個會意兼指事的字,字形結(jié)構(gòu)由“↑、□、 ”三個部件組成?!?nbsp; ”是獸形字符,表示“寅”這種兇猛的動物。獸形字符在甲骨文中很少看到,大概“獸”在遠古時期是“類名”的緣故,到了甲骨文時代,人們對獸類的分別已經(jīng)很明細了,一些表示獸名的文字在構(gòu)形時大部分都突出了該獸的形狀特點。獸形字符在篆文中用于造字的比較多一些,例如“寅”的古文字形“ ”、小篆字形“ ”,“申”的籀文字形“ ”和小篆字形“ ”等,都是用獸形字符組合會意的漢字。另一個部件“□”是“丁”符,“丁”符表示猛獸的頭部,因為“寅”的聲源是從猛獸的頭部發(fā)出來的,語源“寅”的形位也是猛獸頭部的動作特征,所以甲骨上的“干支”字“寅”在造字時也用表示頭部的字苻會意。字的上方箭頭是表示傳到空中的聲音,“↑”或“↓”是甲骨文中常用的造字部件,它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文字在造字時的理據(jù)。甲骨上的“干支”字“寅”在甲骨卜辭中作“ ”,“□”(?。┸薇皇÷裕旅娴墨F形字苻訛變?yōu)椤坝帧弊中?,成了與甲骨文“矢”同形的字。
語源“寅”和語源“乙”的聲源同屬喉音,派生詞“引”和“英”既屬“寅”源詞也屬“乙”源詞。在“寅”源詞中,“引”是人們用“寅”的位置前處、拉長、蓄勢的形位引申的;“英”是人們用“寅”的兇猛動物的動作形位比類引申的。在“乙”源詞中,“引”是人們用“乙”的手的動作形位引申的;“英”是人們用“乙”的植物生長的形位引申的。因此,語詞“引”和“英”的語源具有交叉性。
【卯】卯,《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字形作“ ”?!墩f文》:“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柷小!薄懊痹跐h語中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也沒有其他的意義。在漢語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卯”符字中,有“劉、留、柳、鉚、峁”等。“劉、留、柳”并非“卯”源詞,字苻“卯”在這些文字中只是義苻。兩個以“卯”為聲符的“鉚”和“峁”也是后起字?!般T”是機械學上的用語,是用兩頭有渾圓形頂帽的釘來固定機器零部件,“峁”是方言,是形容頂部渾圓、坡度較陡的山巒。不過,從這僅有的兩個“卯”聲詞中我們便可以知道:語源“卯”具有頭部形象或頂端形象的形位。
《說文》:“卯,冒也?!薄稘h書·禮樂志》:“習俗薄惡,民人抵冒?!薄顿Z誼傳》:“至冒上也?!薄独盍陚鳌罚骸懊鞍兹?。”《霍去病傳》:“直冒漢圍?!薄锻跫獋鳌罚骸俺瘎t冒霧露?!鳖亷煿拧蹲ⅰ罚骸懊?,犯也?!薄稄V雅·釋詁四》:“冒,突也?!薄懊胺浮笔且环N行為動作,“冒犯”是施事主體和受事客體之間的一種沖突。這種沖突在受事者看來,只是施事者的某一種行為動作,而在施事者方面,卻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力量在驅(qū)使,正好比“二月萬物冒地而出”的“冒”那樣,是生命的力量促使它們能夠沖破一切阻礙的結(jié)果。這就揭示語源“卯”還具有一種“沖突”的形位。
《說文》:“冒,蒙而前也,從冃從目?!薄对姟ぺL·日月》:“日諸月諸,下土是冒。”《漢書·翟方進傳》:“冒濁茍容?!薄妒池浿尽罚骸芭e陵夷廉恥相冒。”《釋名》:“帽,冒也?!薄懊?、帽”在古漢語中互通,《漢書·雋不疑傳》:“著黃冒。”“冒”也泛指人們頭頂上的用品,《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太后以冒絮提文帝?!薄都狻芬龝x灼曰:“頭上巾為冒絮?!蓖趿ο壬谒摹锻醋值洹防镞€詳細考證了“冒”與“帽、蒙、矇、盲、夢、懵”等字(詞)的詞義關(guān)系,而且證明它們都是“同源字”。由于“冒”與“帽、蒙、矇、盲、夢、懵”等這些詞的詞義聯(lián)系,又《說文》用“冒”釋“卯”,所以“卯”和這些詞的形位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它們都應(yīng)該是“卯”源詞。由于這些詞所涉及的詞義范圍又大都是關(guān)于人們頭上的飾品、人們大腦的活動、人們大腦的感覺以及人們頭部的器官等等,這就再次證明語源“卯”的形位與人們的頭部相關(guān)。
人們頭部的整體形象又稱“貌”,“貌”的語音和“卯”的語音相近同,因此“貌”也是“卯”源詞。構(gòu)成人們的頭部相貌的還有“目、眉、毛”等,“目、眉、毛”等的語音也和“卯”的語音相近同,因此“目、眉、毛”等也是“卯”源詞。《說文》:“眉,目上毛也?!庇帧懊及l(fā)之屬及獸毛也。”又“發(fā),毛也。”人們的頭發(fā)叫做“毛”并且還叫做“發(fā)”。頭發(fā)的“發(fā)”是簡體字,實際上它代表著兩個繁體字,兩個繁體字“發(fā)”表示兩個不同的語詞,“發(fā)”除了表示頭發(fā)之“髮”外還表示出發(fā)的“發(fā)”。出發(fā)的“發(fā)”的深層含有初始的特征,“發(fā)生、發(fā)明、發(fā)展”的“發(fā)”就內(nèi)含初始之義,因此語源“卯”又具有初始的形位。
“突冒、人的頭部、初始”都是語源“卯”的形位,把這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思考就會使我們想到人們降生時的那個場面來。人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是對母親的一種“突冒”行為。在這種“突冒”行為的過程中,而且“人的頭部”又是最先“冒”出來的,而且首先冒出的正是含有“初始形位”的“發(fā)”(毛)。人在出生的過程中,在頭發(fā)最先冒出來之后,又逐漸有了眉和目和身體全貌,又語詞“發(fā)”不但含有“初始”的形位又暗含“擴展”的形位,這些都和母親的分娩相關(guān)。至此,嬰兒降生的全過程和母親分娩的前后全過程就是“卯”源詞“冒、毛、眉、目、貌、母、媽、發(fā)、煩、端、喘、頭、突、凸、脫、娩、面”等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而母親在分娩的過程中發(fā)出的各種呻喚聲音就是語源“卯”的聲源。因此,“卯”是一個多聲源語源。《說文》:“卯象開門之形?!薄伴T”就是“卯”源詞。甲骨上的“干支”字“ ”(卯)是一個象形字。
在“十二地支”字所記的月份中,“卯”又代表二月?!岸聻樘扉T”,這個“天門”就是世界上的人類至高無上的“門”,是人類最神圣的“門”!秦簡《日書》:“卯,兔也?!痹凇暗刂F”中,“卯”和“兔”系連在一起?!巴谩笔恰懊钡呐缮~,而不是語源“卯”。“兔”是以兔子的動作特征命名的動物,兔子的蹦跳奔跑就是一種“突冒”動作,它是人們用“冒”的突冒形位引申的語詞。這是“兔”和“卯”相系聯(lián)的主要原因。人們用語詞“冒”的上冒形位還引申了茅草的“茅”,又用“茅”的尖銳形位比類引申了戈矛的“矛”,又用“茅”的生長旺盛的形位引申了茂密的“茂”。
漢語起源說(中,“干支”中的漢語源:辰)
【辰】辰,《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和“ ”二形,甲骨卜辭中作“ ”和“ ”二形?!墩f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nóng)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侧徢??!薄墩f文》用“震”釋“辰”,“辰”和“震”都是“辛”源詞。“辰”因此不是語源而是詞源。又《說文》用“房星”釋“辰”,“房星”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之一,東方七宿不但代表著春天,東方七宿又構(gòu)成所謂“龍”象,這是“辰”后來和“地支十二獸”中的“龍”系聯(lián)的原因之一。
“辰”在《說文》中除了釋為“房星”之外,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中,“辰”還用來指代其他的星體,如《左傳·昭公元年》:“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句子中的前一個“辰”是指用某一顆星在天體上的特定位置來制定時間,后一個“辰”就是指用來制定時間的某一顆星。《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即北斗星。古人用“辰”指代天上的星體,“辰”在古代是對日、月、星的合稱。日、月、星的移動產(chǎn)生了時間,“辰”因此也就有了時間義?!俺健笔侨藗冇冒ㄈ赵略趦?nèi)的“星”的移動形位引申的語詞。因為“星”是“辛”源詞,所以“辰”也是“辛”源詞。
“辰”的時間義由星體的移動引申而來。如《左傳·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薄按蠡稹奔椿鹦??!痘茨献印ぬ煳挠枴罚骸俺叫钦臅r,常以二月春分效奎、婁,五月夏至效東井、輿鬼,以八月秋分效角、亢,以十一月冬至效斗、牽牛。”這顆可以“正四時”的“辰星”就是水星。古人又用木星建時,木星繞太陽運行一周天大約需要十二年,古人把木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劃分為十二個區(qū)段,依次用地支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記,稱為黃道“十二辰”。木星每年在天體上運行到一個新的區(qū)段,就是地球上新的紀年的開始,例如《爾雅·釋天》:“歲在子,曰困敦;……歲在丑,曰赤奮若;……歲在寅,曰攝提格;……歲在卯,曰單閼;……?!薄皻q”就是指木星,木星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稱為歲星,“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都是當年的歲名。古人又用北斗星建時和日影移動定時,北斗星建時和日影移動定時因而又有了表示一晝夜的“十二辰”,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個時間段。人們習慣用“斗轉(zhuǎn)星移”來形容時間的遞進,因此時間也是“辰”的形位。
《說文》:“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nóng)時也,物皆生?!薄俺健背吮还湃擞脕碇复求w并含有“時間”義外,還含有“震”義?!俺健钡摹罢稹绷x主要是雷電發(fā)生時產(chǎn)生的震動。雷電發(fā)生時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也是“辰”的形位?!暗刂А弊帧俺健睂嶋H上表示兩個“辛”源詞:一個是人們用包括日月在內(nèi)的“星”的移動形位引申的含有時間義的“辰”,一個是人們用“震”的震動形位比類引申的表示雷電震動義的“辰”。
“震”的詞義的產(chǎn)生是人們采集石料和磨制石器的工作時由石料墜入山谷或石料在磨石上磨擦時傳給人們的震感,這是“震”最初從“辛”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俺健焙髞砑瓤梢员硎拘切沁\動產(chǎn)生的時間又可以表示雷電產(chǎn)生的震動,一個文字表示兩個不同的詞兩個不同的形位是因為這兩個詞的中間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首先是“辰”的星星運動的形位產(chǎn)生在天上,而產(chǎn)生震動的雷電也出現(xiàn)在天上,產(chǎn)生震動的雷電與星星的運動都在同一個空間??臻g在古代人們的生活中是一個神秘而又不能確切知曉的領(lǐng)域,人們只能通過地面上的一些事物來解釋空間里發(fā)生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遠古時期,古人因為無法了解雷電發(fā)生時產(chǎn)生震動的真正原因,他們把天上雷電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與地面上人們采集石料時山石墜落山谷時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互相類比,他們認為空間里也存在山石,譬如星星就都是由山石構(gòu)成的。在古人的想象中,天體上發(fā)生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地面上發(fā)生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是相同的,天體上發(fā)生雷電時發(fā)出的巨大聲音和地面上山體崩塌時發(fā)出的巨大聲音也一樣,山體在崩塌前先是出現(xiàn)了裂縫,雷電時天體上也是先出現(xiàn)了“裂縫”,古人用“裂”的山體開裂的形位比類引申了雷電的“電”,這就足以證明古人用二者類比的可能性。
把“辰”的雷電震動的形位和山石落入山谷中所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互相比類,也是古人常用的聯(lián)想思維方式,這種聯(lián)想思維也反映在甲骨上的“干支”字“辰”的構(gòu)形上。甲骨上的“干支”字“辰”是一個會意兼指事的字,字形中寓含了“辰”的震動形位,但它卻不是雷電產(chǎn)生的震動而是山石往下跌落產(chǎn)生的震動。甲骨上的“干支”字“辰”和甲骨卜辭中的“辰”的字形雖然不同,但組成文字的部件并沒有改變,都是由“ ”、“□”(?。┖汀唉颉保ㄒ┤齻€部件構(gòu)成?!?nbsp; ”在金文中也作“ ”,“ ”表示山厓,《說文》:“ ,山石之厓巖?!庇旨坠俏摹奥暋弊鳌?nbsp; ”,“石”作“ ”,都是用“ ”作義符,這是因為石頭和能夠發(fā)出聲音的磬都是來自“山石之崖巖”?!啊酢奔础岸 ?,“丁”表示山崖上的山石?!唉颉痹诩坠俏淖帧俺健敝斜硎疽€,表示山石向下跌落的引線,《說文》:“︱,上下通也?!薄唉颉笨梢浴耙闲小币部梢浴耙滦小保诩坠俏淖帧俺健敝惺潜硎尽耙滦小?。“︱”在甲骨文中也是常用的造字字符。甲骨文字“辰”的震動形位是由山崖上的山石向下墜落的現(xiàn)象暗示出來的。對于古代的漢民族來說,雷電發(fā)生時產(chǎn)生的巨大聲音和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只是他們的聽覺和感覺,是抽象的,不能用文字構(gòu)形表示出來,只有大雷雨引起山體巖石滑落山谷時所產(chǎn)生的巨大聲音和產(chǎn)生的巨大震動才是他們看到的實實在在的形象,可以用文字構(gòu)形表示出來。震動現(xiàn)象只是雷電發(fā)生時的特征之一,詞源“辰”的形位中也只表示雷電發(fā)生時的一部分現(xiàn)象。
《說文》中的篆文“辰”的構(gòu)形則表示了雷電的震動現(xiàn)象?!俺健钡男∽中巫鳌?nbsp; ”,由“廠、二、匕、乙”四個部件組成會意。徐鍇《說文系傳》云:“匕音化,乙,草木萌動初出曲卷也?!毙煦C等又曰:“三月陽氣成,草木生,上徹于土,故從化。廠非聲,疑也象物之出也?!薄皬S”是由字符“ ”演變而成的,本是指“山石之崖巖”,但許慎《說文》又云:“廠,拽也、明也,象拽引之形?!庇帧俺綇亩?,二,古文上字?!崩纂娮鳛榧竟?jié)性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辰”字中“二”苻上面的“廠”苻在篆文時代即表示“拽也、明也,象拽引之形”,“二”苻下面的“匕”苻、“乙”苻在篆文時代即表示“三月陽氣成,草木生,上徹于土”,上面“拽也、明也,象拽引之形”表示雷雨時天上出現(xiàn)的閃電,下面“草木萌動初出”也說明了春雷伴春雨震動大地的結(jié)果。
“震”在古漢語中表示雷電,《詩·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泵唷秱鳌罚骸罢?,雷也?!崩纂姲l(fā)生時產(chǎn)生的震動現(xiàn)象也是詞源“辰”引申語詞和產(chǎn)生詞義的依據(jù)。
“辰”的雷電震動現(xiàn)象首先給人的是一種動感。人們用“辰”的雷電震動形位比類引申表示動感的語詞有“振、娠、唇”和“海市蜃樓”的“蜃”等。春天的雷雨還能催生萬物,使之奮發(fā)向上,人們又用“辰”的春天的雷雨催生萬物向上的形位引申和比類引申了語詞“拯、賑、晉、進”等。遠古時期,人們對于天空中的雷電現(xiàn)象無法解釋,認為天空中還有一個天帝,雷電是天帝發(fā)威的表現(xiàn),于是地面上的人們對雷電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的心態(tài)。每逢雷電發(fā)作的時候,還夾帶了急風暴雨,引起了地面上的山體滑坡、洪水泛濫,也間或有人在暴雨中遭雷擊身亡,人們認為這是天帝在懲罰人類。人們?yōu)榱吮苊庠诶纂姲l(fā)作的時候受到天帝的懲罰,所以在日常的行為中就得特別小心謹慎,但雷電現(xiàn)象又難以讓人們迴避,人們就用“辰”的雷電的震懾形位引申了“敬、驚、警、儆、懲、鎮(zhèn)、謹、慎、朕”等語詞。遠古時期,人們自稱“朕”也是因為人們敬畏上天,凡行事都要小心謹慎自律,不然,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人們小心謹慎自律就是語詞“朕”的語源的形位。在漢語傳統(tǒng)的訓詁學中,雷電產(chǎn)生震動的“震”又訓有“威”義,“震”的“威”義就是由人們對上天敬畏的形位比類引申的。人們的心中因為有了天帝可以主宰人類一切的意識,所以后來的統(tǒng)治者為了達到統(tǒng)治人民的目的,借以自己是秉持天意來管理天下,而且直白地說自己就是“天子”,因此,人們又用“辰”的來自上天的威鎮(zhèn)形位比類引申了“真、正、政、征、禁”等語詞。另外,人們還用“辰”的時間形位引申了“晨、今、趁”等。
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所記載的“地支十二獸”中,沒有龍。為什么脫龍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漢民族崇拜的神獸龍是人們想象的動物?!稜栄乓怼め岧垺罚骸邦^似蛇,角似鹿,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弊怨乓詠砣藗兙蜎]有見到過真正的龍。從語源的角度上說,語詞“龍”的產(chǎn)生也源于自然界的雷電現(xiàn)象,在出現(xiàn)雷電現(xiàn)象的過程中,閃電、降雨、雷聲,正是語詞“龍”的聲源和引申派生語詞“龍”依據(jù)的形位?!墩f文》:“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边@也正好說明雷電的季節(jié)性和形象性。詞源“辰”引申派生的部分語詞是人們用雷電現(xiàn)象和雷電現(xiàn)象給人們造成的心理作用作為形位依據(jù)的,而語詞“龍”的引申則是人們以雷聲作為聲源以雷電時的特征作為語源的形位的。其他如“龍”的同源詞“聾、弄、壟、農(nóng)、濃、雷、壘”等的引申也是人們以雷聲作為聲源以雷雨的特征為語源的形位的。語詞“辰”和語詞“龍”的聲源不同,它們并不是同源詞。因為它們的語源有一個共同的形位,大概這是后來“辰”和“龍”有所聯(lián)系的又一個原因。
“地支十二獸”在秦簡《日書》中缺龍,而我們現(xiàn)在流傳的“地支十二獸”中有龍并把“辰”和“龍”系連在一起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傳說遠古時期的太皞氏部落是以龍為圖騰的部落群體,《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太皞即伏羲,伏羲是古代漢民族探索宇宙自然現(xiàn)象跟人們生產(chǎn)生活之間的關(guān)系的杰出人物?!兑住ど辖?jīng)·乾》:“潛龍勿用。”……“見龍在田?!薄肚坟允恰鞍素浴敝械氖棕裕@是卦中的爻辭,傳說“八卦”是太皞氏伏羲首創(chuàng),在這段爻辭中就記載了雷電現(xiàn)象與人們田獵活動的關(guān)系。伏羲部落發(fā)祥于黃河中上游今甘肅天水和陜西渭河一帶。太皞氏的“龍”文化在當時也應(yīng)該影響著當時居住在他們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而以游牧為主的匈奴民族的祖先最初當是居住在伏羲部落周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之一。匈奴民族也十分崇尚龍,《后漢書·南匈奴傳》:“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龍城?!睋?jù)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對“地支十二獸”的考證,他認為現(xiàn)在流傳的“地支十二獸”最初“起于北俗,至漢時呼韓邪款塞,入居五原與齊民相雜,遂流傳入中國耳”。歷史上,我國西北部一些少數(shù)民族如匈奴、黠戛斯、吐蕃、以及入主中原的蒙古民族都曾用“地支十二獸”紀年。當“地支十二獸”在西漢年間由匈奴部族再度回傳到中原時,中華民族圖騰崇拜的“龍”就和地支中的“辰”結(jié)合在一起了。
漢語起源說(中,“干支”中的漢語源:巳)
【巳】 巳,《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和“ ”二形;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說文》:“巳,已也;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詳里切。”
卜辭“地支”字“ ”(巳)的字形是甲骨上“干支”字“ ”(巳)的字形的訛變,這種訛變現(xiàn)象我們可以從甲骨上的“干支”字“辛”的字形訛變現(xiàn)象比較出來,“辛”在甲骨上的“干支”字作“ ”,到甲骨卜辭中則訛變?yōu)椤?nbsp; ”,字形下面部分的“↓”苻和“ ”(巳)的下面部分一樣,都訛變成了“十”字形。在甲骨文中,卜辭“地支”字“巳”用“ ”的變體“ ”,讀為“巳”,它是楷書漢字“子”的初形;祭祀的“祀”則用“ ”的變體“ ”,也讀為“巳”,它是“祀”的初文;“巳”和“子”同出一源。又因為后來篆文“包”(胞)中的義符“巳”畫成未生的胎兒之形,據(jù)此,有文字學家就認為“巳”和“子”實為一字。
文字“巳”和“子”雖然同出一源,但是“巳”和“子”并非一詞也并非一字。這一點,我們在前文中對地支“子”已經(jīng)有過討論,而且它們在同一塊甲骨上的文字字形也相去很遠,再者,同為“地支”字或以“地支”字冠名的語源,它們在“形聲”結(jié)合這一規(guī)則上是不可能重復(fù)的。因此,有學者又認為,甲骨卜辭中的“地支”字“巳”是用文字“子”假借。
甲骨卜辭中的“地支”字“巳”用文字“子”假借的說法表面上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卜辭“地支”字“巳”的字形是文字“子”的前身,而且“巳”和“子”的語音也相近。但《說文》又用“已”訓“巳”,譬如“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墩f文》用“已”訓“巳”又有什么根據(jù)呢?
“已”和“巳”不是同源詞,因為它們的語音不同,語音不同說明它們的聲源不同。然而,《說文》中的“巳”和“已”的字形又是相同的。當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文字同形而它們所表示的語詞并不一定是同義詞和同源詞,但是它們所表示的語詞的形位或者語詞語源的形位在某一點上是相同的?!墩f文》釋“巳為蛇”,“巳”所代表的月份正好是四月,“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正好是蛇開始出洞活動的時候,而流傳下來的“地支十二獸”中,“巳”又和蛇相系聯(lián),這樣看來,語源“巳”的形位和蛇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說文》又釋“巳,已也”,這就是說,“已”的語源的形位和蛇也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
“已”是“乙”源詞,“已”和“乙”在“形聲”上相銜接。在“乙”源詞中,反映手和手的動作的詞都含有“乙”的形位。在手的動作中,又有拖曳之形,《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兵而走?!薄耙繁摺本褪怯檬滞现骺炫埽阮惖缴呔褪怯缮哳^“曳”著長長的尾巴而走,這是語詞“蛇”當初從“曳”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因此,“蛇”和“已”又是同源詞,“已”并且是人們用“蛇”的形位引申的。
我們平常見到的蛇除了用蛇頭“曳”著長長的尾巴而走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冬眠。蛇每年驚蟄春分間出洞活動,到白露秋分間又進洞開始冬眠,這期間是蛇的活動周期。也就是說,蛇的活動規(guī)律具有周期性和階段性。古人用“蛇”的活動規(guī)律的形位,引申了語詞“已”。《玉篇》:“已,止也、畢也、訖也。”語詞“已”在古代漢語中不但含有結(jié)束某種活動之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已過”等復(fù)合詞中的“已”也有截止一個階段的含義,因此《說文》釋“已”為“四月陽氣已出,陰氣已藏”。并且“已”的篆文構(gòu)形也正象蛇經(jīng)過一個活動周期后進入冬眠時的形狀。
能夠證明“已”的篆文構(gòu)形是蛇經(jīng)過一個活動周期后進入冬眠時的形狀的還有篆文的“以”。“以”和“已”是同源詞,它們的語源的形位是相同的?!墩f文》:“以,用也,從反已?!薄耙浴钡淖臉?gòu)形是“已”的篆文構(gòu)形的倒轉(zhuǎn),這個倒轉(zhuǎn)足以說明篆文“以”的構(gòu)形理據(jù)是蛇從“已”這個篆文構(gòu)形理據(jù)的蛇的冬眠形狀蘇醒后又經(jīng)過了一個活動期后進入的下一個冬眠時的形狀。因為蛇的兩個不同的冬眠形狀之間經(jīng)過了一個蛇的活動期,所以,“以”有“用”義,蛇蘇醒后的活動就是語詞“以”用來表“用也”的形位。在語詞“以”的詞義中,又包含憑藉、連接、引介等等,例如古代漢語中的“有以、無以”,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以上、以下、以前、以后”等,“以”的這些詞義都取決于“以”的語源的形位?!耙浴焙汀耙选币粯?,都有截止一個階段的含義。通過以上對“以”和“已”的篆文構(gòu)形理據(jù)的分析,證明了語詞“已”的語源的形位是和蛇有聯(lián)系的。雖然蛇是“已”和“以”的篆文字形的象形體,而這兩個字的字(詞)義和蛇又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這就是古人造字時把語詞語源的形位反映在表示語詞的字形上。
《說文》:“巳,已也?!币呀?jīng)證明“已”的語源的形位是“蛇”的形位而詞義和蛇并沒有聯(lián)系,“巳為蛇”,“巳”的形位和蛇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巳”是語源,語源是發(fā)聲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和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的結(jié)合體?!八葹樯摺?,蛇是一種不發(fā)聲的動物,那么,語源“巳”的聲源是從那里得來的呢?我們前文已經(jīng)說過,在漢語語源中,物體和被作用的物體發(fā)出的聲音和它們雙方的形狀特征結(jié)合起來也可以成為語源。蛇雖然不會發(fā)出聲音,但是被蛇咬傷的人會發(fā)出聲音。人被蛇咬傷后,在忍受劇痛的情況下,常常會從咬緊的牙縫中發(fā)出“嘶嘶”的吸氣聲,“嘶”就是語源“巳”的聲源。在這則語源中,人和蛇的部分動作特征都是語源“巳”的形位。在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中,語詞“噬”含有“吞咬”之義,吞咬是蛇的動作特征,“噬”就是人們用語源“巳”的蛇的吞咬動作形位引申的語詞。語源“巳”和蛇有聯(lián)系。甲骨上“干支”字的第一形“ ”(巳)是一個象形字,它的象形體就是一條揚起頭來的蛇。
《說文》:“包,象人懷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鄙呤钦Z源“巳”的形位,文字“包”(胞)用“巳”作義符,并且還表示人們腹腔內(nèi)的胎兒,人們腹腔內(nèi)的胎兒和蛇又有什么聯(lián)系呢?因為漢語產(chǎn)生的時候是古代漢民族用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作為語源的表義依據(jù)。然后在漢語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又根據(jù)語源的形位再進行聯(lián)想和類比并且再引申語詞。語詞被引申的時候人們對語源的形位聯(lián)想和比類的對象可以多種多樣,譬如蛇的出洞進洞和人的生殖部位在某一點上有些相似,蛇的棲息處和人的出生處在某一點上也有些相似,人的生殖器官和蛇頭蛇洞在某一點上也有些相似,這些都是人們用語源“巳”的形位引申語詞時用來聯(lián)想比類的對象。聯(lián)想比類就和漢語修辭中的比喻一樣本體和喻體兩者之間構(gòu)成相同或相似點就行了?!墩f文通訓定聲》:“巳,似也。”朱駿聲和《釋名》的作者劉熙一樣,只是從“因聲求義”的角度對漢語詞匯作一些詞義上的訓釋,至于“似”為什么取“巳”聲,“巳”為什么有“似”義并沒有作具體說明。我們只要仔細研究甲骨上的“干支”字“巳”的兩種字形,就會發(fā)現(xiàn),它的前一形雖然像蛇揚著頭,但這一形后來演變成為楷書的“巳”,并為“祀”的初文,詞義也和蛇無關(guān)。而它的后一形根本就不像蛇,倒像男根的龜頭,這一字形中表“頭”形的菱形“◇”下面還標有“↓”符,分明指示這個“頭”具有某種作用和運動的方向。這一形后來演變成了楷書的“子”,是和人的生育相關(guān)的。我們討論探索漢語的起源,本文曾多處涉及到人的生殖部位。用這些部位的形狀或發(fā)出的聲音來演繹語言,在今天看來確實有些大傷風雅,然而在漢語一定的語言歷史時期,這些也許又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也是文化語言學正在探討的一個課題,是民族文化底蘊對紛繁的語言表象的投射。盡管我們可以否定甲骨文“巳”在造字時的理據(jù),但漢字中像“ ”(祖)(《殷墟文字乙編·1385》)、“ ”(私)(《說文·厶部》)、“ ”(卯)、“ ”(壬)這些文字確實是根據(jù)人的生殖器官的形狀成字的。更何況漢語言和漢文字的產(chǎn)生也是古代漢民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結(jié)果。在遠古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中,蛇是被廣泛崇拜的圖騰之一。在一些流傳下來的古代書籍中,像伏羲、女媧、夏后氏這些人物都被描寫成人首蛇身。這種崇拜的原因也許有兩個方面:一是蛇是劇毒動物,可以致敵人于死命;另一個原因就是蛇頭極似男根“龜頭”,是一種生殖的崇拜。這種生殖崇拜也許是一種象征性的生殖崇拜,這種象征性的生殖崇拜并且還反映在古人的龜蛇組合之中,而且也是“巳”和“似”的詞義聯(lián)系的紐帶。原始社會時期,人的壽命非常短暫,據(jù)有關(guān)專家推測,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20—30歲。為了保持族群中足夠的生產(chǎn)能力,古人渴望提升生殖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那時候,人們男女雜居,自由婚配,《列子·湯問》:“老幼儕居,不君不臣,男女雜游,不媒不聘?!蹦信g過早的性接觸有可能導(dǎo)致其中的任何一方發(fā)出忍痛的“嘶嘶”聲。這樣的痛覺和發(fā)聲與人們被蛇咬傷后的痛覺和發(fā)聲雖然性質(zhì)不一樣,但其表面形式還是有相似之處,這是古人用來聯(lián)想比類的又一個原因。也許那是第一次吧。正是這樣的一次接觸機會,因而有了胎兒的形成。遠古時期的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胎兒的形成是和類似蛇頭一樣的“龜頭”的作用分不開的,他們把“包”(胞)中的胎兒描繪成蛇的形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是遠古時期的人們對生命的起源和對表示這種起源的文字的一種奇妙的聯(lián)想。而母腹中的胎兒生下后就是“子”,這雖然是人們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階段,可是終究還是一物。這是文字“巳”變形后被古人移就為文字“子”的思維依據(jù),也是后來人們認為“巳”和“子”同為一字的外在原因。然而母腹中的胎兒意味著一個生命的開始,意味著將來一個龐大的父系部族的形成的開始。因此,語源“巳”又具有初始的形位。
“祭祀”活動的前身應(yīng)該是“祭巳”。然而甲骨文祭祀的“祀”不用“ ”(巳)的變體“子”而用“ ”的變體“巳”作義符。并不是說“巳”和“祀”所表示的是同一個概念,因為“祭巳”和“祭祀”是有些區(qū)別的。語源“巳”有生命初始的形位。但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巳”只能間接地代表“父”這個概念。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祭巳”的主要目的還是祈求生育的活動。在“祭巳”的時候,只要供奉一件形狀像男性生殖器一樣的實物就行了。這在我國的考古挖掘中已有發(fā)現(xiàn)。直到二十世紀初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民間婦女還保有這種遺俗?,F(xiàn)在四川木里縣大壩村的一個雞兒洞里就還有一個石制男性生殖器供不育的婦女們前去祭奉。到了父系社會時期,“祭巳”就轉(zhuǎn)變?yōu)榧o念祖先的“祭祀”了。為了區(qū)別前面的“祭巳”,在“祭祀”的現(xiàn)場還特地設(shè)有“尸”和犧牲之類的供品,“尸”就代表逝去而又蒞臨的先祖。后來“尸”又演變?yōu)閷懹凶嫦让M的牌位。不過,在“祭祀”活動的過程中,人們還是要祈求祖先佑福社稷平安、家族中人丁興旺等等。而這些祈求的結(jié)果最終似乎還要由祖先們決定,所以在文字“巳”旁又添加一示下的“示”。祭祀最初是狹義的,后來才演變成一種廣義的文化現(xiàn)象。
語源“巳”因為具有初始的形位,所以引申派生的語詞有“筮、始、日、時、史、辭、詞、師、使、試、式、自、生、姓、氏、思”等。
古人要想知道行動中的吉兇禍福,就要在行動前先進行卜筮,所以卜筮的“筮”語源上含有初始的形位?!笆肌钡脑~義就具有初始源頭之意,一個生命形成的最初過程就是語詞“始”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F(xiàn)在,我們在追索時間的源頭時都離不開日子的“日”,而且,我們在追索光陰的源頭時也離不開時間的“時”。能夠記錄前人原話原意的文獻就是“史”,能夠說清楚事情來龍去脈的就是“辭”和“詞”。人們能夠擁有智慧的原因是因為有了老師,在外交上能夠傳遞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原話原意的人也就是“使”?!霸嚒笔侨藗冊诤饬恳粋€人的能力時和評估一件事物的性質(zhì)時所采取的最先行為,“式”則是人們觀察事物屬性和施行行為方法時必須要依照的先前的藍本?!白浴痹诩坠俏闹械淖中问侨说谋亲?,鼻子是人們呼吸空氣的器官,空氣是人們賴以生存之原,所以“自”的語源上有“初始”之形位,鼻有“鼻祖”之稱。生命在這個世界上出現(xiàn)的時候叫做“生”。人們想要尋根探源時就得察別“姓”,《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tǒng)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薄八肌笔侨藗儗σ酝臀磥淼臅诚耄F(xiàn)在是從以往開始的,將來也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以上這些語詞在語源上都含有初始的形位。
又因為語源“巳”具有人的生殖方面的形位,所以人的生殖部位又稱“私”,肛門又稱“痔”。新生的嬰兒是從人體中分娩的,人體的排出物也是語源“巳”的形位,所以鼻子的排出物是“泗”,肛門的排出物是“屎”。另外,“事、侍、死、尸、似、是、示、矢、逝、祠、司”等也是“巳”源詞。
睡虎地秦簡《日書》:“巳,蟲也?!薄墩f文》:“蛇,蟲也;從蟲而長?!鄙攥F(xiàn)在在我國部分地區(qū)的方言中仍然叫“長蟲”。在“地支十二獸”中,“巳”和蛇相系連。《說文》:“巳,已也?!葹樯?,象形?!薄墩f文通訓定聲》:“巳,似也?!薄八取焙汀耙选逼鋵嵍挤从沉松哌@個客觀事物形象的不同側(cè)面。古人構(gòu)造的甲骨上的“干支”字“巳”的兩種字形告訴我們:蛇是語源“巳”的形位,“似”也是語源“巳”的形位,“巳”又有“似”蛇而不是蛇的形位。“似”和“是”就是人們在一定的言語環(huán)境中對語源“巳”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形象進行判斷時引申派生的語詞。
漢語起源說(中,“干支”中的漢語源:午)
【午】午,《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字形作“ ”,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和“ ”二形,篆文字形作“ ”。《說文》:“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晒徘??!薄拔纭痹诂F(xiàn)代漢語中是常用詞素,主要用作時間名詞,如白天里“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十二點時“午夜”的“午”,也用于城市中心路段“子午路”中的“午”。另外,“午”作為義符和聲符造字的除了有《說文》的釋詞“忤”外,還有名詞的“杵”和動詞的“卸、御”等?!墩f文》:“御,使馬也;從彳從卸?!庇帧靶?,舍車解馬也;從卪、止、午。讀若汝南人寫書之寫?!毙煦C等在“卸”字條下補注曰:“午,馬也,故從午。”從以上的例詞中我們可以知道,語源“午”的形位分別有表示時間(上午、下午、中午)、表示中間地點(子午路)、表示桿狀木棒(杵)、表示某種思想或行動(忤)、表示駕馭牲畜(御、卸)等。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釋干支》中根據(jù)甲骨文“午”的絞索形字形謂午“殆馭馬之轡”,而羅振則認為“午”像使馬之“策”,而有一部分學者則又根據(jù)甲金文中“午”的拄杖形字形認為“午”像“杵杖”。其實大家所釋都是相通的,“御馬之轡”的“轡”是駕馭馬匹用的馬籠頭和韁繩,使馬之策的“策”是打馬用的馬箠和馬鞭,“策”和“轡”都是駕馭馬匹必需的工具?!安摺焙汀稗\”有所不同的是名稱不同,結(jié)構(gòu)不同,駕馭馬匹時的作用不同,而組成這兩種物體的材料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安摺笔怯尚嗡畦普鹊谋迼U和鞭梢兩部分組成,“轡”主要是由繩索組成,而作“轡”用的繩索又可以用來制作鞭桿上的鞭梢。其實,繩索、杵杖、使馬之策都是語源“午”的形位。
使馬之策就是馬鞭,鞭子是牧區(qū)里常見的物品,是牧民們最常用的趕馬的工具。因為使馬之策的“策”是語源“午”的形位,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策”的結(jié)構(gòu)和體貌特征?!墩f文》:“策,馬箠也。”《禮記·曲禮上》:“君車將駕,則仆執(zhí)策立于馬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舉手曰:‘六馬。’”這些句子里所說的“策”就是駕車或是騎馬時用來打馬的木棒(馬箠)和鞭子。走進牧區(qū),就會看見牧民們的手中離不開鞭子,騎馬時用馬鞭,放牧時用牧鞭,駕車時用車鞭。但無論那種鞭子,都是由鞭桿和鞭梢兩部分組成。用作鞭桿的材料一般是硬樹條或竹條,其長度視打馬的方便而定。鞭梢一般用兩股或多股皮、棉、麻、絲之類擰合而成,其長度也視打馬或趕馬的方便而定。一般作騎坐時用的馬鞭鞭桿和鞭梢都較短,而駕車或放牧用的鞭子鞭桿和鞭梢都較長。有些牧民在鞭桿的手執(zhí)部位還裹有皮條和嵌有裝飾物,扎有鞭穗。在結(jié)構(gòu)上,鞭桿和鞭梢的結(jié)合方法有兩種:一是將用作鞭梢的材料先沿著鞭桿往上編織,把木質(zhì)或竹質(zhì)的鞭桿材料裹在中間,然后在離開鞭桿時再自由編織而成鞭梢,這種結(jié)構(gòu)的鞭堅固、美觀、耐用,通常作騎坐時使用;另一種方法是將預(yù)先搓好的繩索綁在木質(zhì)或竹質(zhì)的鞭桿上,這種結(jié)構(gòu)的鞭簡單、粗獷,一般用來趕車或放牧用。甲骨上的“干支”字“ ”(午)的文字象形體就是一條鞭子,下端的兩橫線部位就是人們用手執(zhí)拿鞭桿的部位,上端分叉的地方就是鞭桿和鞭梢綁扎結(jié)合的部位。
“鞭”本是“丙”源詞,因為它具有兩股或多股材料擰合的形位,是人們用“丙”的組合形位引申的語詞。與“鞭”同義的語詞“策”是“甲”源詞,是人們用“甲”的樹條或荊條之類的形位引申派生的,古代漢民族最初放牧的時候大概就用樹條、荊條之類當作“策”來驅(qū)趕牲畜。不過,無論是樹條、荊條還是繩索形的鞭梢,在空中揮舞時都會發(fā)出“嗚——嗚”這樣的聲音,這聲音便是“午”的聲源。因此,我們說甲骨上的“干支”字“ ”(午)的文字構(gòu)形就是鞭子的象形,甲骨卜辭中的絞索形“ ”(午)的文字構(gòu)形就是鞭梢的象形。
“午”原是古代漢民族在放養(yǎng)牲畜的勞動中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語源。揮舞鞭子驅(qū)趕牲畜時人畜的各種動作特征就是語源“午”的形位。人們用這個語源的形位引申派生的語詞有“牧、拊、舞、悟、忤、伍、五、撫”等。遠古時期,人們在田獵活動中把捕獲的幼獸圈起來畜養(yǎng),如《周禮·大司馬》:“大獸公之,小獸私之。”“公之”就是把獵獲的大獸直接宰殺作為食物大家分配,“私之”就是把獵獲的小獸讓人們分開喂養(yǎng)一段時間后才進行處理。在這些幼獸中,有一部分是草食動物,草食動物需要放養(yǎng)。放養(yǎng)獵獲來的小獸是人類原始畜牧業(yè)的開端,放養(yǎng)小獸就是語詞“牧”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在放養(yǎng)小獸的過程中,用樹條或荊條抽打牲畜就是語詞“拊”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語詞“拊”后來專指拍打,《尚書·堯典》:“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鄙蟊怀榇蚝髸霈F(xiàn)跳躍、奔跑、追逐等樣的動作,這些動作后來成了古人模擬的舞蹈動作之一,這是語詞“舞”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古人在驅(qū)趕牲畜的過程中,畜牲們能夠按照放牧者的意愿行動的就是“悟”,不能夠按照放牧者的意愿行動的就是“忤”。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動物又都有戀群的習性,放養(yǎng)的牲畜成群結(jié)隊行走就形成了“伍”,而“五”是一只手上的指頭總數(shù),大概就是當時用來記數(shù)的單位,用來清點畜群中牲畜數(shù)目的計數(shù)單位。這種計數(shù)方法后來一直延續(xù)到古代的軍隊編制當中,《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顏師古云:“軍法,伍人為伍,二伍為什?!薄澳?、拊、舞、悟、忤、伍、五”等語詞都是古代漢民族用語源“午”的放牧牲畜的形位引申派生的語詞?!澳痢痹谡Z源上又含有訓養(yǎng)、管束、教導(dǎo)的形位,人們用這個形位后來又引申有指代治理之義,所以在古代社會中,治理百姓的某一級行政長官也叫“牧”,《尚書·堯典》:“四岳群牧?!薄妒酚洝ば⑽谋炯o》:“且夫牧民而導(dǎo)之善者,吏也?!薄稘h書·成帝紀》:“罷部刺史官,更置州牧?!钡搅饲宕?,又把省一級行政長官叫做“巡撫”。巡撫的“撫”也是“午”源詞,它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是古人在放牧牲畜的過程中對弱小幼畜愛憐撫摸的動作。
由于語源“午”是古代漢民族在放牧時用樹枝或荊條驅(qū)趕牲畜時產(chǎn)生的,樹條是木質(zhì)的物體,后來的馬箠和鞭子的鞭桿也是木質(zhì)的物體,因此,木質(zhì)物體也是語源“午”的形位。所以古人用直立木桿作為日晷測日影時測得太陽在中天時的日影位置叫做“午”,這是白天里中午的“午”。中午的“午”具有中心位置的形位,于是,人們又引申了城市中心路段“子午路”的“午”和夜半“午夜”的“午”。甲金文中的杵杖形“ ”(午)的文字構(gòu)形就是測量日影的木桿的象形;篆文的傘形“ ”(午)的文字構(gòu)形則是太陽在空中的不同位置時太陽的光線投射在杵桿上的象形??瑫臐h字“午”就是由這一形演變而來的?!墩f文》的“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也是針對這個文字字形解釋的。
古代婦女洗衣時用木棒捶打衣服,捶打衣服用的木棒叫做“杵”。儲光羲《田家雜興》:“秋山響砧杵?!遍L一點的木棒可以用來舂米,舂米的木棒也叫做“杵”。《說文》:“杵,舂杵也?!薄兑住は缔o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币驗殍埔彩悄举|(zhì)物品,所以“杵”也是“午”源詞。用杵臼舂米是中華各民族最古老、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一種加工谷物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加工谷物一直延續(xù)到二十世紀的中后期,有些地方有些民族甚至到現(xiàn)在還使用這種方法來脫去谷物的外皮。由于古代家家戶戶都用杵臼加工谷物,所以“杵”在加工谷物的過程中又產(chǎn)生了新的形位和新的聲源,從而使“杵”的語音脫離了“午”的聲源,成為人們在加工谷物過程中由杵杖接觸谷物時發(fā)出來的聲音的摹聲。
“杵”的形位除了把杵杖落入臼中使谷物產(chǎn)生逆向運動與“忤”的形位相重合外,人們用“杵”的形位還引申派生了“除、觸、粗、初、祖、組、舂、臼、中”等語詞。古人用杵臼加工谷物、脫去谷殼,脫去谷殼就是“除”。當人們把杵杖落入裝有谷物的臼中時,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關(guān)系,谷粒就會沿著杵杖向上竄升,形成逆向運動,谷殼就是在這種逆向運動中因磨擦和擠壓的作用被破碎而脫落。在這期間,人們用“杵”的杵杖接觸谷物的形位引申了“觸”,用“杵”的未經(jīng)舂杵的谷物的形位引申了“粗”,又用“粗”的谷物開始加工的形位引申了“初”,又用“初”的初始形位比類引申了“祖”,又用“杵”的必須和臼組合運動的形位引申了“組”和“臼”,又用“杵”的運動形位引申了“舂”,又用“杵”的落在臼中的位置形位引申了“中”等?!拌啤币驗槭恰拔纭痹丛~,人們又用“杵”的直立形位引申了“矗”、又用“杵”的捶打形位引申了“箠、捶、錘、槌”等。
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午,鹿也。”這和現(xiàn)在流傳的“地支十二獸”午屬馬有些不同,但是“鹿、午”音近,有可能“午”原來系連的動物就是鹿。后來因為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鹿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數(shù)量漸漸減少,加之馬后來又是重要的生產(chǎn)資料和戰(zhàn)備物資,而我國北方地區(qū)又是馬的主產(chǎn)地,所以到漢代“地支十二獸”再度由北方的匈奴民族回傳到中原的時候,馬就取代了鹿成為“地支十二獸”中“午”的肖獸物。比起馬來,鹿的性情溫馴,肉質(zhì)鮮美,古代漢民族最初捕獵和放養(yǎng)牲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生活,因此,古人最初放牧鹿的可能性最大。鹿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應(yīng)是人們的主要生活物資。我們可以從語源的角度來分析“陸、麓、綠”、路”、碌、轆、錄、祿、賂”這一組與“鹿”語音相近的詞中的“深層義”:“陸”是陸地,與水泊相對,在壯語中,“陸”(菉)還指山地和丘陵,這是鹿賴以生存的主要環(huán)境;“麓”是山腳下比較平坦的地方,這是放牧鹿的最好的地方;“綠”是草的顏色,山地、丘陵和大山的山腳下長滿綠草,這是鹿的主要食料;因為山地、丘陵和大山的山腳下這些地方比較平坦,便于放牧的人和鹿行走,“路、碌、轆”的語源就具有周轉(zhuǎn)流通的形位;“錄”有即時記寫之義,語源上具有清點、記錄牧畜數(shù)量的形位;“祿”有錢糧俸養(yǎng)供給之義,“賂”有財物之義,這些語詞的引申派生應(yīng)該說都是源自“鹿”是古人放牧的對象和主要生活物資的形位。從以上這一組詞的“深層義”和鹿曾一度是人們的主要生活物資的層面上再推斷,鹿在遠古時候又很可能是族群與族群之間進行商品交換和貿(mào)易時用來衡量價值的“錢幣”。
“鹿”有錢幣義。章太炎曾對“鹿臺”一詞作過考證,他說:“《管子·山至數(shù)篇》:‘鹿臺之布,散諸濟陰’。麟按:《逸周書·克殷解》、《呂氏春秋·慎大覽》、《史記·殷本紀》《齊世家》《留侯世家》、《淮南子·主術(shù)訓》《道應(yīng)訓》皆云鹿臺之錢?!墩f苑·指武篇》則言鹿臺之金錢,皆指紂之錢府也。齊之錢府,必非襲亡國之名。然則鹿臺本為錢府之通名,非紂所創(chuàng)立可知”。(見《章太炎全集》(一)第20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此可為一證。
“干支”中的漢語源-未
【未】 未,《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字形作“ ”?!墩f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無沸切?!薄拔础痹诂F(xiàn)代漢語中是常用的否定副詞,含有“不、不曾、沒有”等義?!拔础钡脑~義是抽象的,“不、不曾、沒有”等都沒有反映出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拔丁钡脑~義也是抽象的,味只是人的一種味覺,也沒有具體的形象。但是,語源“未”是古代漢民族用發(fā)聲物體的形狀特征和發(fā)聲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結(jié)合起來的“音義結(jié)合體”,有具體的形象,并不是抽象的。語源“未”和語詞“未”的內(nèi)涵顯然是不同的。
字符“未”也作為聲符和義符造字,例如漢字“妹、昧、魅”等都是用“未”作聲符,但是都讀“末”聲。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下冊《同類詞和同源詞》一節(jié)里引楊樹達先生《高等國文法》列出的一組唇音字來作為同源詞討論,其中就有“未”和“末”兩個字。據(jù)王先生考證,“未”和“末”都是“明母”字,上古語音近似,后來因為發(fā)生了“月物旁轉(zhuǎn)”,所以現(xiàn)在的語音才有了差別。再說,“未”和“末”兩個詞的詞義也有相同之處,“末”在古代漢語中也含有“沒有”義。王先生在《同源字典》里對“末”的詞義也作了詳細的引述:“小爾雅廣詁:‘末,無也?!撜Z子罕:‘末由也已?!适瑁骸瑹o也?!郑骸崮┤缰我惨岩?。’憲問:‘末之難矣。’皇疏:‘末,無也?!栘洠骸┲惨?。’皇疏:‘末,無也?!騻麟[公六年:‘吾與鄭人末有成也。’注:‘末,無也?!晒辏骸┭誀??!ⅲ骸?,無也?!瘏问洗呵镩_春:‘吾末有以言之?!ⅲ骸┆q無也?!Y記文王世子:‘末有原?!ⅲ骸?,猶勿也。’”
“未”和“末”的詞義也有不同之處:“未”可以組成復(fù)合詞“未來”,“未來”有“超前”的意思;“末”可以組成復(fù)合詞“末了”,“末了”有“殿后”的意思?!墩f文》:“木上曰末?!薄拔础焙汀澳庇挚梢杂帽阮惖姆椒ㄒ隇樯厦婊蛘咔懊?,例如漢語成語的“本末倒置”,“本”就是指樹根,“末”就是指樹梢,樹梢是處在樹根的上面的。“未來”的“未”也有處在即時時刻的前面的意義。“未”和“末”是同源詞,未來和末了說明語源“未”具有前后相對的完整性、周期性的形位,“末”的指代樹梢的詞義又說明語源“未”有像樹梢一樣的處在上面或前面的形位?!拔础焙汀澳笔峭丛~,同源詞的語源的形位是相同的?!拔础痹凇暗刂F”中和羊系連,“末”和羊也應(yīng)有一定的聯(lián)系?!拔础焙汀澳钡恼Z音都是唇音,羊的叫聲“咩”也是唇音,并且“末”和“咩”的語音諧音。
羊從古到今都是人們身邊常見的動物,具有人們摹聲創(chuàng)造產(chǎn)生語源的條件。如果我們把羊和羊的叫聲結(jié)合起來成為古代漢民族語言中的一條語源,那么,羊的叫聲“咩”就是語源“未”的聲源,羊的動作特征就是語源“未”的形位,“羊、末、未”就是人們根據(jù)語源“未”的形位引申派生的語詞。如果我們把羊的動作特征作為語源“未”的形位,那么,人們用語源“未”的形位引申派生的語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羊是草食動物。羊吃草有個特點,就是每次只用門牙切斷草莖頂端的一小段。俗話說:“羊打尖”,不管是青草長得很嫩還是青草長得不很嫩,羊每次經(jīng)過時,總是咬去它們頂端的一部分。這倒不是羊吃草的時候有意“做作”,而是因為羊的口腔容積小,吃草時又必須用門牙切割,草段過長就會直插咽喉,不利于進食。草莖和樹梢的頂端部位就是木的末梢,也即“木上曰末”的“末”,這是語詞“末”從“羊”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語詞“末”雖然有處在“木上”的形位,但是樹梢和草尖又是最后生長出來的,所以人們用“末”的樹梢和草尖最后生長出來的形位引申了末了的“末”;又因為樹梢和草尖有待繼續(xù)生長而漸時又無法看到它生長出來的模樣,于是人們又用“末”的樹梢和草尖繼續(xù)生長的形位引申了未來的“未”。后來因為“末”的草木的末梢是草食動物的主要飼料,人們又用“末”的草木的末梢形位引申了“秣”,《左傳·僖公十二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薄帮鳌痹谶@里是名詞動用。
第二,羊是反芻動物。羊吃草時先將門牙切斷的草料囫圇吞下,吃飽后再躺下來慢慢反芻。反芻就是把吃到肚子里的草料(末)再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反芻俗稱“倒沫”,因為反芻不但要把吃到肚子里的草料(末)返回到嘴里慢慢嚼碎,同時還要分泌許多唾液來幫助消化,唾液呈泡沫狀,這是語詞“沫”從“末”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羊反芻時的再一個動作特征是用嘴里的牙慢慢磨碎草料(末),因此“磨”也是“末”的派生詞。
自然界的部分動物進食時都有用牙慢慢咀嚼食物的習慣,人也不能例外。羊咀嚼草料只是單純?yōu)榱讼?,類比到人咀嚼食物除為了幫助消化外,在咀嚼食物的同時又滋生了一種味覺,有時候甚至食物已經(jīng)咽下,但味道還是留在嘴里,這是語詞“味”從“末”比類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說文》:“未,味也?!薄拔丁笔侨藗兩囝^上的一種感覺,并無實物存在,“未”的含有“不、不曾、沒有”的詞義就是從“味”的沒有實物的形位引申而來的。“味”和“未”都是“末”的派生詞,語音上,“未”是“末”的語音的變音。
第三,羊的性情溫順馴良,在群體生活中,與世無爭。小羊還有跪食母乳的形象特征,這給人一種安祥和美的感覺。文字“美”從羊從大,《說文》:“美與善同意?!薄懊馈迸c“善”都從羊,但“美”與“善”并不是同源詞。徐鉉認為“羊大則美”,然而,語詞“美”的詞義和羊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正如德國思想家歌德說過的一句話:“美其實是一種本原現(xiàn)象,它本身固然從來不出現(xiàn)。”只有人們把它當作審美對象時,它才給你以美的感受?!把颉钡哪缸娱g安祥和美的形位就是語詞“美”的語源的形位。母愛又是每個母親的天性,是母性動物的一種共性。古人把羊媽媽的母愛又類比為母性中具有的一種共性,“每”在甲骨文中作“ ”(《殷契粹編》第982片),在符號“↓”下面特指年輕的母親?!懊俊钡脑~義就含有“全體之中的個體都具有一種共性”的形位:“每”在言語中運用時常常是每個人都是怎樣怎樣、每件事都會怎樣怎樣、每個月都要怎樣怎樣等等,“每……都是”、“每……都會”、“每……都要”的句式就反映了語詞“每”的“個性中的共性”形位?!把颉钡男⊙蚬蚴衬溉榈男挝灰彩钦Z詞“祥”的語源的形位。
第四,公羊和公牛一樣,喜歡格斗。公羊格斗的動作特征和公牛格斗的動作特征是不同的。公羊格斗前不像公牛格斗前那樣用吼叫來激怒對方,而是采取比較平和的態(tài)度。在羊群中,兩只公羊有時候會煞有介事般地走到一起,用頭角在對方的身體部位上輕微地摩擦碰撞,經(jīng)過這樣的一番“挑釁”之后,才開始正式格斗。羊格斗時雙方先要后退一段距離,然后同時向前猛沖,然后同時揚起前半截身子,然后同時借著身子的重力在空中用頭角向?qū)Ψ阶矒?。撞擊之后雙方的兩只前腿落地后再后退,后退到一定距離時再往前沖,再揚起身子撞擊,撞擊后再后退,后退后再往前沖,重復(fù)以前的動作。直到失敗者悄悄走開為止,并不糾纏。整個格斗過程中雙方都是一樣的動作:一樣的前沖,一樣的后退,一樣的揚起身子,一樣的碰撞。在整個格斗過程中,格斗雙方所做的一切動作又都是完整性和周期性的:后退、前進、揚起身子、撞擊、再后退、再前進、再揚起身子、再撞擊。古人用“羊”的這些動作特征作為形位引申和比類引申的語詞有“樣、相、揚”、陽、漾、洋、央、殷、嬰”等。
語詞“樣”是人們用“羊”的雙方在格斗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樣的動作形位引申的?!跋唷笔侨藗冇谩把颉钡母穸窌r雙方面朝面互相對立的形位引申的。“揚”是人們用“羊”的向上抬起身子準備撞擊的動作形位引申的?!墩f文·手部》:“揚,飛舉也?!薄帮w舉”是羊格斗時快速揚起身子的比類?!瓣枴敝柑?,太陽每天早上從地平線上升起,傍晚又落到地平線上,每天在天空中上下一次,日復(fù)一日,太陽一起一落的運動也具有周期性,這和羊用身子一起一落的格斗動作相同。與此相同的還有水面上的波浪,動態(tài)的波浪一起一伏也具有周期性,《詩·鄭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薄安涣魇健笔且驗樗ㄔ谠仄鸱藗儼阉嫔线@種動態(tài)的小波浪又叫做“漾”,這和羊用身子一起一落的格斗動作也相同。與此相同的還有大海深處的“洋”,海洋的“洋”也是因為它們的水波具有一起一伏的特征,也是人們用“羊”的身子一起一落格斗動作的形位比類引申的。人們用“羊”的格斗時把身子抬得最高、立得最穩(wěn)的形位又引申了語詞“央”。語詞“央”有最高和中心位置的詞義,這是因為羊在抬高身子的同時要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重心也是力的中心,如果不是這樣,就有可能被對方擊倒的危險。人們用“央”的中心形位又引申了語詞“殷”。“殷”最初是指事物內(nèi)部的中心位置:《尚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薄跋行翘?,以殷仲秋?!焙髞砣藗冇钟谩耙蟆钡闹行奈恢玫男挝灰炅巳藗冃闹械幕顒樱骸对姟ば⊙拧ふ隆罚骸皯n心慇慇?!焙髞砣藗冇钟谩耙蟆钡闹行奈恢玫男挝灰曛钢行牟课簧系膶嵨铮豪纭耙蠹t、殷實”的“殷”就是指某個中心里的實物。甲骨文“殷”從“身”從“殳”,但是這個“殳”符與其他的“殳”符有所不同,它是用箭頭和手符組成的,箭頭和手苻指用手可以摸到人身內(nèi)部中心的一個實體。后來人們又用“殷”的中心部位的實物形位引申了語詞“嬰”。嬰兒是指剛出生的小孩,嬰兒就是在母體中心部位生成并可以與母體分離的一個實體。
文字“羊”在甲骨文中作“ ”,字的構(gòu)形主要突出羊的頭角特征。羊也是人們用摹聲的方法得名的動物。羊的叫聲“咩”是語源“未”的聲源,語源“未”的聲源[咩]由[末]和[羊]兩個音素組成。語詞“羊”的語音是由構(gòu)成羊的叫聲“咩”中的一個音素衍生而成的音節(jié),語詞“末”的語音也是構(gòu)成羊的叫聲“咩”中的一個音素衍生成的音節(jié)。羊的叫聲“咩”所含的音素衍生為兩個音節(jié)后,因為每個音節(jié)都可以表示語源的形位,所以語源“未”也是雙聲源語源。我們知道“綿羊”是羊的兩大品系之一,如果我們把“綿羊”這兩個音節(jié)連起來快讀,就成了羊的叫聲“咩”的諧音。和語源“丑”的聲源“哞”衍生出兩個音節(jié)一樣,語源“未”的聲源“咩”也衍生了兩個漢語語音音節(jié):“咩”衍生的前一個語音音節(jié)成了“未”源詞“綿、棉、末、美”等語詞的語音,“咩”衍生的后一個語音音節(jié)則成了“未”源詞“羊、樣、揚、陽”等語詞的語音。
甲骨上的“干支”字“未”其實就是“末”字的構(gòu)形,它的構(gòu)形就像一只直立身子在格斗的羊,表現(xiàn)羊的頭、角、身子和腿的線條都在字形中刻劃出來。
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未,馬也?!瘪R不是語源“未”但“馬”也是“未”源詞。語詞“馬”的引申派生是因為馬也是草食動物,語詞“秣”的形位就是人們引申語詞“馬”的形位。馬吃草的方式和羊基本相同,也是用門牙切斷草莖和只吃草莖上面的一部分。然而馬與羊不同,因為馬不是反芻動物,因而也不“倒沫”。馬的口腔相對于羊的口腔來說容積也較大,吃草的時候不一定就是只吃草的末梢部分,長得矮一點的青草它可以從根部咬斷。
“干支”中的漢語源-申酉
【申】申,《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大篆字形作“ ”,小篆字形作“ ”?!墩f文》:“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餔時聽事申旦政也?!饲小!彼⒌厍睾啞度諘罚骸吧辏h(huán)也。”“環(huán)”和“猿”的繁體字字形相近,兩個詞的語音也相近,“環(huán)”字應(yīng)是“猿”字之誤。
猿和猴都是善于攀援的動物,在“地支十二獸”中,“申”是和“猴”系連在一起的?!吧辍弊钤鐟?yīng)是猿猴類動物的類名,語源“申”也應(yīng)是猿猴類動物的叫聲和動作特征的結(jié)合體。傳說中的類人猿外貌和舉動都和人類相似,類人猿中的一族如猩猩,它們的名字“猩”的語音就是和“申”的語音諧音,語源的形位應(yīng)該就是“申”的形位。印尼密林中有一種像猩猩一樣的動物的叫聲和語詞“猴”的語音十分接近,而我國海南彌猴的叫聲又類似于語詞“申”的語音,由于今天的自然環(huán)境與遠古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大不相同,語源“申”的聲源來自猿猴類動物的什么種屬暫時還無法弄清楚。不過,一些和“申”的語音相同、相近或諧音的詞它們語源上的形位大都和猿猴類動物的動作特征相似。
猴和猿這類動物喜歡攀援嬉戲,平時卷曲的身姿這時便得以伸展拉長,《埤雅》云:“猿猴屬長臂善嘯,便攀援。”“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這一些古詩句和民歌的描寫都說明了猿猴類動物的動作特征和這類動物的啼聲凄清短促而又重疊,伸長的“伸”、呻吟的“呻”、申訴的“申”、親近的“近”、以及正反義同字的“盡”應(yīng)是這一語源詞族中的詞。
《說文》:“申,神也。”語詞“神”也是“申”源詞。什么是“神”?《淮南子·兵略訓》:“夫?qū)⒄?,心獨見獨知。獨見者,見人所不見也;獨知者,知人所不知也。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比撕汀吧瘛钡牟煌幘驮谟谌瞬恢赖氖虑椤吧瘛敝馈UZ詞“神”的語源的形位應(yīng)該和遠古時期人類與猿猴類動物雜處時的情況相關(guān)。人和猿猴類動物雜處時,猿猴類動物能夠提前預(yù)知自然災(zāi)害的發(fā)生、能夠提前逃離現(xiàn)場、能夠提前逃離猛獸的襲擊、以及人們能夠憑借它們的活動找到水源和食物資源等等,這些情況都符合語詞“神”的詞義內(nèi)涵。野生動物何以能夠預(yù)先知道自然災(zāi)害的發(fā)生?這是因為動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yīng)生活的環(huán)境,某些器官進化后對外界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一些因素反應(yīng)都相當敏感,這些都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對動物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的。而在這些野生的動物當中,猿和猴又是最容易和人類接觸相處的動物。
在甲骨文中,“雷”字作“ ”或“ ”(見宋均芬《漢語文字學》96、9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文字“雷”在甲骨文中用“申”作義符。其后,“電”的繁體字“電”也是用“申”作義符,《說文》:“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币虼?,很多文字學家認為“申”是“電”的初文,雷雨中的閃電現(xiàn)象就是文字“申”的象形體?!半姟痹诂F(xiàn)代科技中已經(jīng)進入了微觀的時代,然而在遠古時期的原始時代,人們對“電”的觀察和理解并不像現(xiàn)代人這樣,雷雨中的閃電肯定是古人對“電”的比較直觀的形象。閃電的形象又是天體開裂的形象,因而“電”和“裂”是同源詞,都是“丁”源詞。
“雷”和“電”是天體上伴生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所以古人在造文字“雷”和文字“電”時都用“申”為義苻?!袄住焙汀半姟睘槭裁从谩吧辍睘榱x苻?我們從甲骨文字“雷”的構(gòu)形來看“雷、累、壘、摞、騾”這一組詞語源上的形位,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一組詞中,共同存在著一個“堆砌重疊”的形位:例如“累”有堆積之義,“壘”是用土石堆砌而成的戰(zhàn)備工事或用磚、土、石砌墻,“摞”是把東西重疊往上放,“騾”是驢和馬兩種動物雜交的后代等(“重疊”是雷聲發(fā)作時的聲音特征)。從這一組詞的語源的形位中我們又可以反證出甲骨文字“ ”(雷)的構(gòu)形理據(jù)是“申”(猴)被壘在石塊之中。甲骨文字“ ”和“ ”是會意字,菱形“◇”和圓形“○”是丁苻,丁苻表示石塊,“ ”苻是表示猴類。語詞“雷”的詞義為什么用“申”(猴)被夾在石塊之中這樣的“會意”字來表達?前面我們已經(jīng)在地支“辰”一節(jié)中說過,雷電是發(fā)生在天體上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古人造字時無形可象,況且雷電發(fā)生的原因,也不是古人的知識范圍所能解釋清楚,所以只好用大雷雨引起山體滑坡這種結(jié)果來表示。而猿猴類動物為了躲避天敵的襲擊,常常棲息在懸崖絕壁上,而懸崖絕壁又是最容易發(fā)生山體滑坡這類地質(zhì)災(zāi)害的地方,當山體滑坡后,便把它們夾雜在泥石之中了。這是古人在造“雷”和“電”的文字時用“申”為義苻的真正原因。
甲骨文字“申”的構(gòu)形可以解釋為猿猴類動物身體的蜷曲形,是象形字;大篆“申”和小篆“申”的文字構(gòu)形可以解釋為猿猴類動物的攀爬形。
【酉】酉,《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墩f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c久切?!奔坠巧稀案芍А弊帧坝稀钡淖中紊蠈捪录?,作三角形。在甲骨卜辭中,“酉”的字形下部變得稍為圓潤,呈方塊形,這是楷書漢字“酉”的前身。但在甲骨卜辭中也有作三角形的,如“ ”(見《甲骨文合集》第3364片)。根據(jù)文字“酉”的字形,文字學界有人釋“酉”為裝酒的容器,如果就方塊形“酉”而論,這種解釋是可以成立的,如果就尖底形“酉“而論,這種解釋似乎又存在疑問,因為尖底形的容器是無法放置在任何器物上面的。睡虎地秦簡《日書》:“酉,水也。”《釋名》:“酉,酒也?!薄妒酚洝ざY書》:“大羮玄酒?!薄都狻芬嵭唬骸靶?,水也?!薄墩x》引皇侃云:“玄酒,水也。上古未有酒,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至晚世雖有酒,存古禮,尚用水代酒也?!鄙瞎乓苍S真的沒有酒,因為釀造技術(shù)只有到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業(yè)時代才會產(chǎn)生。但在上古時期水是有的,至晚世雖有酒,酒的形狀與水的形狀也沒有什么區(qū)別?!坝希?。”語源“酉”的形位應(yīng)該和水相關(guān)。
“酉”在漢語中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也沒有其他的意義。但是,在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中,“酉”卻是一個最常用的造字字符。而且以“酉”為聲符或以“酉”為義符組成的漢字又和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例如表示行酒時的酒官——“酋”,酒的名稱——“醁、醴、醪”,酒的顏色——“配”,酒的濃淡——“醲、醇、酷、醰、醨”,做酒的工藝——“醞、釀、酵、酎”,用酒的場合——“酬、酢、酹、奠”,飲酒的結(jié)果——“酣、醉、醺、酗、醒”等等的漢字都是用“酉”作聲符或義符的,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酒在古代漢民族的生活中多么重要,由此我們又可以證明《釋名》以“酒”釋“酉”也不無道理。語源“酉”的形位和酒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但是,也有一些“酉”符字和酒沒有聯(lián)系,如“醍、醐、酪、醬、酸、醋”、醢、釅、醫(yī)、醜”等。這些“酉”符字除了“醜”之外,其他的字(詞)義大部分都是和液體有關(guān)或就是表示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tài)的物質(zhì)(中醫(yī)以湯藥為主,“醫(yī)”也和液體有關(guān)),因此,無論是《日書》“酉,水也”的“水”還是《釋名》“酉,酒也”的“酒”,它們都是液體,語源“酉”的形位應(yīng)該和液體有關(guān)。
在流傳的“地支十二獸”中,“酉”又和雞系聯(lián)在一起,這又說明語源“酉”的形位還和雞有一定的聯(lián)系?!对姟む嶏L·風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薄班笔请u的叫聲,又《詩·小雅·出車》:“倉庚喈喈?!薄班笔莻}庚的叫聲,倉庚和雞的叫聲相同,其叫聲和“酉”的語音也十分接近。倉庚和雞都是鳥類,雞之所以后來成為家禽也是遠古人類對捕獲的野生鳥類不斷進行馴養(yǎng)的結(jié)果。因此,語源“酉”的形位又和鳥類有一定的聯(lián)系。
因為和倉庚一樣的部分鳥類的叫聲和“酉”的語音十分接近,這就使我們對鳥類的形狀特征和語源“酉”的形位之間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而且還使我們聯(lián)想到甲骨上的“干支”字“酉”的字形上,因為古人造字時已經(jīng)把詞的語源的形位反映在文字的構(gòu)形上。甲骨上“干支”字“酉”的文字形狀上寬下尖,很像鳥類的喙,喙就是一切鳥類獨有的形狀特征。如果說部分鳥類的叫聲和鳥的形狀特征結(jié)合起來是古代漢民族語言中的一個“音義結(jié)合體”,語源“酉”應(yīng)該就是這樣的一個“音義結(jié)合體”。
雞和鳥類的喙如同人們吃飯的嘴巴一樣,都是進食用的器官。平時人們在進食一些流體食物、飲酒或飲水時,必須要把嘴唇啜圓拉長變成筒狀。這一拉長變形嘴巴的形狀,就使得古人把人的嘴巴跟鳥類的喙類比在一起了。所以在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中,像“醍、醐、酪、醪、醬、醋、醢、酸、酒、釅、酬、酢”等等這樣一些與味覺有關(guān)的液體和與酒有關(guān)的語詞在文字上都用“酉”作義符或用“酉”聲來表示,這是因為這些液體和酒人們在飲用時都會直接地引起嘴巴伸長變形的緣故。這也是語源“酉”的形位和液體、裝液體的器皿、酒、水、鳥以及雞有關(guān)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甲骨上的“干支”字“酉”的構(gòu)形就是鳥喙的象形,一些鳥類的叫聲和雞的叫聲就是語源“酉”的聲源,鳥類和雞的形狀特征和活動特征就是語源“酉”的形位,人們喝水、喝酒或進食流體食物時嘴巴變形的形狀就是鳥喙的類比。
這樣推論有沒有根據(jù)呢?我們再看看人們用鳥的形狀、動作、特征作為語源“酉”的形位引申的語詞。在河南輝縣出土的東周陶爵,鋬上飾有一鳥,即雀。據(jù)專家們分析,這只爵之所以用雀作飾物,是因為它在篩酒時能夠發(fā)出像雀叫一樣的“喈喈”聲(見王貴元:《漢字與文化》),也就是說,語詞“雀”的語音應(yīng)該就是古人對雀的叫聲的摹聲,所以古人才把雀的形狀裝飾在同樣能夠發(fā)出雀叫一樣聲音的陶爵上。雀是鳥類中的一種,雀的叫聲“喈喈”恰好和雞的叫聲“喈喈”、倉庚的叫聲“喈喈”一樣可以作為語源“酉”的聲源,因此,雀的形狀特征也一樣可以成為語源“酉”的形位?!熬簟币驗槭茄b酒的容器,裝酒的容器和語源“酉”的形位也有聯(lián)系,所以語詞“爵”也是“酉”源詞。
《說文》:“雀,依人小鳥也?!薄耙廊诵▲B”的“雀”就是麻雀。麻雀一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千百年來,那里有人居住,那里就有它們的身影在活動。它們在人們的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一天到晚在人們的耳邊“喈喈”。因為這些小鳥終日與人們共同相處,靠著人們居住的房屋筑巢,《說文》:“酉,就也?!薄熬汀本褪侨藗冇谩叭浮钡摹耙廊恕毙挝灰甑恼Z詞;又“就,就高也?!薄熬汀庇忠暧信噬x,這是用“雀”的飛翔形位引申的。麻雀群處時的密度相當可觀,這又是語詞“稠”從“雀”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
鳥類的羽毛篷松、柔軟、覆蓋全身,猶如穿在它們身上一件漂亮的保暖外衣。這是語詞“裘”從“雀”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說文》:“裘,皮衣也?!奔坠俏淖帧棒谩钡臉?gòu)形就是像絨毛翻在外表的皮衣。由于鳥類是飛翔動物,在遠古時期很不容易被人們捕捉到,即使捉到之后又容易飛去,需要一個密閉的空間環(huán)境才能控制它們,這又是語詞“求”和“囚”從“雀”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
當成群的麻雀在人們的身邊飛來飛去,成雙成對地跳躍、嬉戲、啾啾時,這又是語詞“有、友、皆、交、又、叫”等從“雀”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而當麻雀們成群地飛去時人們又摹擬它們翅膀拍動空氣產(chǎn)生的聲音以及結(jié)合人和鳥們的動作特征引申了語詞“望”、無、亡、飛”等。也就是說,語源“酉”是雙聲源語源,語詞“有”的聲源和語詞“無”的聲源都是語源“酉”的聲源。由于語源“酉”具有鳥們飛來又飛去的對立相反的形位特征,所以在“酉”源詞族中有很多成組的反義詞:例如“有”和“無”、“圓”和“缺”、“左”和“右”、“友”和“仇”等。鳥雀在空中、在人們的視線中飛來飛去,給人們的視覺空間造成一種“有”和“無”的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月亮在天空中的運行規(guī)律也會給人們的視覺空間造成一種“有”和“無”的現(xiàn)象,“月”就是“酉”源詞,語詞“月”就是從語詞“有”派生的,語詞“月”的引申派生就是依據(jù)麻雀和月亮在同一個空間里給人們的視覺造成的有無現(xiàn)象的比類。夜晚天空中有無月亮對遠古時期人們的夜生活來說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古人用“月”的月亮的形狀、特點和在夜空中的光線情度形位又引申派生出“圓、園、元、環(huán)”和“缺、闕、幽、幼”等語詞來。鳥雀成雙成對地嬉戲玩耍又是人們引申語詞“偕、諧”依據(jù)的形位,鳥雀飛去時留下的部分和個別又是人們引申語詞“唯、維、尤”依據(jù)的形位。“友”的語源的形位本是成雙成對活動的鳥雀個體,人們從這個形位上比類聯(lián)想,又引申了“手、右、左”等語詞;人們再從這個形位上再反向聯(lián)想,又引申了“仇”這個語詞。人們用“雀”的鳥雀們飛來飛去、交叉跳躍、啁啾的形位除引申了語詞“又、叫、交”外,還用“雀”的跳躍形位比類引申了人的跳躍式步伐“蹴”,并用“雀”的跳躍形位比類引申了彈跳式的體育用品“球”等。裝酒的容器除了“爵”外,還有裝酒的容器“壺”也是“酉”源詞。
文字“醜”是由字苻“酉”和“鬼”組成,“醜”之所以是“酉”源詞,因為“酉”是聲符,聲符“酉”在文字中兼有表義示源的作用?!肮怼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是虛無的東西,沒有具體的形象,沒有實際的意義。這個詞的詞義主要由聲符“酉”來表示,而嘴臉歪曲拉長變形正是“醜”的主要特點。
《釋名》:“酒,酉也。”“酉”雖然不能完全釋“酒”,但“酒”是“酉”的派生詞。因為“酉”是比“酒”產(chǎn)生較早的語詞,因為“上古未有酒”?!夺屆芬粫械暮芏噌屧~和被釋詞都存在著派生詞和被派生詞或且同源詞關(guān)系。
睡虎地秦簡《日書》:“酉,水也?!彼鳛槿藗冿嬘玫奈镔|(zhì),在遠古人類的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當人們口渴伸長嘴巴作飲水狀態(tài)時,人的嘴巴和鳥的嘴巴形成了類比,這時“酉”就是表示飲水動作的動詞。與此同時,飲水的動作和被飲用的水又都是“酉”的形位中的形位變體,這時“酉”又是表示水的名詞。水這個概念最初是由“酉”聲來承載的。在漢語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一部分語詞就是人們通過詞的形位變體的形式最終被引申成詞的:如“雨”這個名詞,就是人們用動詞“雨”的形位變體引申的,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雨”作動詞了,“雨”的動詞義項已經(jīng)消失了,但是在古代漢語中,“雨”主要是作動詞使用的,而且“雨”也原是一種運動的物質(zhì)。在漢語一定的語言歷史時期,水和飲水的動作都是用同一個“酉”來表示的,后來飲水的動作從語源“酉”的形位中獨立出來,遞進為語詞“飲”,現(xiàn)在語詞“飲”的語音就是“酉”的聲源原音的變音,在《說文》和甲骨文中,“飲”都是一個帶“酉”符的字。后來“飲”成為一個“食”苻字,因為語詞“飲”的語源形位既屬“乙”源也屬“酉”源,在“乙”源它是喝水緩解噎食的癥狀,在“酉”源它是伸長嘴巴喝水解渴的動作。
能夠表現(xiàn)水的形狀特征的當然是文字“水”,但是“水”是“戌”源詞,具有運動的形位,在甲骨文中,“水”的文字構(gòu)形就是一條流動的河。在遙遠的古代,人們最初飲用的水在飲用這個意義上它是“酉”源詞,后來人們發(fā)明了酒,酒是一種飲料,在飲用這個概念上水和酒是相同的,所以水和酒的意義也都可以同用“酉”聲來表達,而且水和酒也可以一同用來釋“酉”。后來,因為飲用的水和江河水屬于同一種物質(zhì),“酉”表示飲用水的概念就被表示運動概念的江河水“兼并”了?!夺屆罚骸熬?,酉也”、《日書》:“酉,水也”,所以《史記·正義》引皇侃云:“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至晚世雖有酒,存古禮,尚用水代酒也。”
“干支”中的漢語源-戌
【戌】 戌,《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說文》:“戌,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從戊含一?!另睬??!痹凇墩f文?戈部》還收有一“戍”字:“戍,守邊也;從人持戈?!瓊銮??!?/p>
“戌”在漢語中和大多數(shù)的“干支”字一樣,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沒有其他的意義?!墩f文》對“戌”的訓釋主要是從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和地支字所代表的月份、季節(jié)變化的角度來解釋字義的,解釋得比較寬泛、抽象;而對“戍”的訓釋則主要以字的構(gòu)形來解釋字義,解釋得比較具體、形象。兩個字都是從“戈”的字,而且“戌”和“戍”的語音也基本相同,我們可以作為同源詞來判定。
“戈”是“戌”和“戍”的義苻,“戈”是古代的武器,武器是作格斗用的,因此語源“戌”的形位應(yīng)該和某種用武器格斗的場面相關(guān)。在流傳下來的“地支十二獸”中,“戌”又和狗系聯(lián)。結(jié)合上面語源“戌”的用武器格斗的形位,應(yīng)該說,狗和人們一起參加格斗的場合,就是語源“戌”的形位了。
《左傳?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边@是一起關(guān)于人和狗搏斗的歷史記載。
“獒”是一種猛犬,我國西藏產(chǎn)的藏獒就是一種個體又高大又兇猛的犬。晉靈公請趙盾飲酒是為了借機殺死趙盾,在“伏甲”無效后才嗾使猛犬來準備咬殺趙盾。“嗾”是人發(fā)出的一種聲音,是晉靈公發(fā)給狗的一種“指令”,當狗接到這種“指令”后就開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人嗾使犬,犬領(lǐng)會人的意圖,人和犬的合作行動就達到了統(tǒng)一。如果我們把這種人發(fā)出的聲音和犬的動作結(jié)合起來當作一條漢語語源,當作古代漢民族語言中的一個“音義結(jié)合體”,那么,“戌”就是這樣的一條語源和這樣的一個“音義結(jié)合體”。在這條語源中,人就是發(fā)聲物體,是起作用的物體,狗接受人發(fā)出的聲音后開始行動,是被作用的物體。因為作用和被作用物體的形狀、特征、動態(tài)、作用和變化都是語源引申派生語詞依據(jù)的形位,所以在這條語源中,人和狗的形狀、特征、動態(tài)、作用和變化就成為語源“戌”引申派生語詞依據(jù)的形位。在這條語源中,人給狗發(fā)出的指令“嗾”就是語源“戌”的聲源。不過,在語源“戌”中,人和狗合作行動的場合不是人嗾使狗和人搏斗,而是古代漢民族和狗一起狩獵的場合。
從這條語源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訓練狗來幫助狩獵了。當古代的人們領(lǐng)著一群獵狗來到獵場向獵狗發(fā)出“嗾”這種近乎于口哨的指令時,狗們就會像離弦的箭一樣去追趕獵物。這時人們關(guān)注的是獵狗在追逐獵物時奔跑的速度,這就是語詞“逐”和“速”從語源“戌”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速度這個物理學上的名詞本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nèi)移動的距離,因為如此,語詞“速”語源上就具有移動的形位。語源“戌”的移動形位就是獵狗的運動特征。在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中,很多“戌”源詞語源上都具有移動形位或者說是運動的特征。
在自然界中,有活動能力的動物都具有運動特征。例如古人在田獵活動中擒獲的獵物之總名“獸”,穴蟲之總名“鼠”、狗的本名“犬”、在水中游動的“魚”等,它們都是“戌”源詞,都是人們用“戌”的運動形位引申的,只是它們的語音相對于“戌”的聲源發(fā)生了不同情度的變異。
軟體動物的移動非常緩慢,但這種緩慢的移動也是運動,所以人們把這類動物的移動引申為“蠕”。人們又用“蠕”的柔性形位比類引申了孺子的“孺”、動作懦弱的“懦”以及以仁義臨天下的“儒”等。
在自然界中,自由落體也具有運動的特征,例如從天空中往下掉落的“雨”。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又引申了下雨的“雨”,“雨”在古漢語中就是泛指降雪、降雨、降雹的動詞?!妒酚?秦始皇本紀》:“大雨雪,深二尺五寸?!?/p>
在自然界中,從高處往低處流動的“水”也具有運動的特征。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又引申了“水”,在甲骨文中,“水”的文字構(gòu)形就是一條流動的河。人們用“水”的流淌形位又引申了汛期的“汛”和承載水的河床“川”、以及阻止水流動的“淤”和能夠讓水流動的“疏”等?!八?、汛、川、淤、疏”等都是“戌”源詞。
早上從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也具有運動的特征,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又把初升的太陽引申為“旭”。
時間也具有運動的特征,例如年歲的“歲”和古人用“天干”記日的“旬”。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又引申了“歲”和“旬”,又用“歲”和“旬”的循環(huán)形位比類引申了“循”和“巡”。因而“歲、旬、循、巡”等也是“戌”源詞。
物體的自由旋轉(zhuǎn)也是一種運動,“旋、轉(zhuǎn)、傳”等也是“戌”源詞。人們又用“旋”的北斗七星的“旋轉(zhuǎn)”形位引申了“權(quán)”,《史記?天官書?索隱》引《春秋運斗樞》云:“斗: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quán)……。”因此,“權(quán)”也是“戌”源詞。
人們又用“旋”的北斗七星排列的形狀形位比類引申了“勺”,語詞“勺”也是“戌”源詞。人們的行走和物體的運動也是運動。譬如形容人和物體運動速度很快的“迅、趨、促、倏、梭、嗖”等和形容人和物體運動速度很慢的“徐”、以及運動很慢的老人“叟”和超越某種速度或現(xiàn)狀的“逾”等也是“戌”源詞。再如兩個人對面行走的結(jié)果形成了“遇”、側(cè)面行走形成了“迂”、一起同行叫做“與”、一起抬轎叫做“輿”、跟在別人后面行走叫做“隨”、前面行走的人被后面行走的人趕上叫做“追”等,這些語詞也都是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引申的,它們也都是“戌”源詞。
人們的語言也具有運動的特征,所以“語、說、詢”也是“戌”源詞。說話或用文字表達說話也是運動,所以“訴、敘、述、續(xù)、喻”等也都是“戌”源詞。
運動之中包含移動。人們用筆在紙上移動寫出文字來就叫做“書”,“書”也是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引申的語詞。書寫文字的筆在甲骨文中又作“聿”,《玉篇》:“聿,遂也、述也、循也?!薄墩f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币簿褪钦f,“聿”的語音在先秦時燕地音變?yōu)椤案ァ?,吳地衍生為雙音節(jié)“不律”,“不律”后來又縮節(jié)為單音節(jié)語音“筆”?!绊病币彩枪艥h語句子中的語助詞,能連接上下文意或轉(zhuǎn)換句子中的語意,所以“聿”也是“戌”源詞。還有和“聿”音近的“律”、以及和“律”諧音的“旅”語源上也具有運動的形位,它們和“書”一樣,都是“戌”源詞。
數(shù)字從一到十叫做“序”或是“數(shù)”,把貨物從一處運到另一處叫做“輸”,由一代又一代人傳下來的習慣叫做“俗”,語詞“序、數(shù)、輸、俗”語源上都具有運動的形位,它們都是“戌”源詞。
人們的心理活動也是思想的“運動”。用于表達心理活動的語詞“欲、遂、慮、豫、郁、愉、徇”等等都是“戌”源詞。
人從小到大的成長也是一種運動,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把培養(yǎng)人的成長比類引申為“育”。禾苗的生長也是一種運動,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又反向引申了禾苗長到頂部停止運動抽出穗來的“穗”。
人們用語源“戌”的運動形位還引申了一些人和動物在一定范圍內(nèi)運動的處所的詞:如“宇、域、嶼、獄、圄、圉”等。
語詞“速”是古代漢民族在田獵活動時用語源“戌”的獵狗追逐獵物的形位引申的詞。古人在田獵活動中除了由獵狗追逐獵物外,人們捕獲獵物時捆縛獵物的“束”和獵物被捕獲時掙扎害怕的“怵、悚”,獵物被圈養(yǎng)起來的“畜”,狗們搜索獵物時的“搜、嗅”,和狗們休息時卷曲著身子的“卷、蜷、倦”等以及后來用于射獵的箭頭“鏃”等也都是“戌”源詞。
由于語源“戌”是古人在田獵活動中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語源,田獵活動后來又是古人演練武裝力量和展示武裝力量的主要形式,這是文字“戌”和“戍”的字形從“戈”的主要原因?!靶纭钡脑~義“滅也”和“戍”的詞義“守邊也”在語源上也分別取自古人田獵活動中的兩個場景:一是被獵人和獵狗追逐的野獸逃得無影無蹤;二是被獵人和獵狗追逐的野獸撞入預(yù)先設(shè)置下的網(wǎng)罝中,讓守在獵場邊沿的獵人捕獲?!墩f文》:“狩,犬田也;從犬,守聲?!薄笆亍痹诠艥h語中又可以訓“狩”,《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薄搬鳌焙汀笆亍币彩恰靶纭痹丛~。
在語源“戌”的人和狗一起狩獵的形位中,人和狗分別具有領(lǐng)屬關(guān)系,人是屬于領(lǐng)導(dǎo)指揮層面上的,狗是屬于行動聽從指揮的層面上的。人們用“戌”的領(lǐng)導(dǎo)指揮形位又引申了樞密的“樞”和官署的“署”、允許的“許”等。
在沒有戰(zhàn)爭的時代,獵場就是戰(zhàn)場,人們和野獸搏斗也必須拿著武器。甲骨上“干支”字“戌”的構(gòu)形可能是古代漢民族在田獵時或者士兵守邊時使用的一種武器,它具有武器的攻擊部分和人手執(zhí)拿的器柄部分。
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日書》:“戌,老羊也,盜者赤色?!边@是《日書》的謬誤之處。既是羊,又何分老羊和小羊?《日書》作者用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日子和地支十二獸來推測當日“盜者”的形象,純屬命相一類的書籍,難免不夾雜著作者主觀的成分。作者為了說明“戌”日的“盜者赤色”而用“老羊”,除了老山羊相對于小山羊來說,皮毛顏色較深,或顯赤色之外,羊在陰陽五行中又屬火,火也有赤色。羊本是“地支十二獸”中的成員,而作者在它的位置上卻錯配了馬,現(xiàn)在又把狗的位置占了去,造成《日書》“地支十二獸”中缺狗的現(xiàn)象。但這種錯亂現(xiàn)象并不能否定“地支十二獸”和漢語語源的聯(lián)系,“戌”和狗系連在一起是無可置疑的。
狗不但是遠古時期人們田獵活動中的合作伙伴,就是在當今社會,它和人的關(guān)系也非同一般,且不說它能克盡職守地幫助人們狩獵和看家護院,它在經(jīng)過訓練之后還可以直接奔赴戰(zhàn)場充當“戰(zhàn)士”和“警察”,配合戰(zhàn)士和警察打擊敵人。人和狗的配合行動已經(jīng)成了人類社會的一道傳統(tǒng)。
“干支”中的漢語源-亥
【亥】亥,《小屯南地甲骨》第541頁第2630片甲骨上“干支”字作“ ”,甲骨卜辭中字形作“ ”?!墩f文》:“亥,荄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從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象裹子咳咳之形。《春秋傳》曰:‘亥有二首六身?!那?。古文亥為豕與豕同,亥而生子復(fù)從一起。”“亥”在漢語中除了用于紀年、紀月、記日、記時具有次序詞的詞義外,也沒有其他意義。
因為甲骨上的“干支”字“ ”(亥)的字形與簡體漢字“萬”的字形相同,所以裘錫圭先生在他的《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里專有《釋萬》一篇,附載于《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一文之后(見該書207頁)。他所選取的材料是以“萬”(裘先生注明:為方便起見,“ ”都寫作“萬”)在甲骨文中的用法為例:如“萬父丁甗”、“舟萬父丁卣”,裘先生認為這些“萬”是用為族名或國名;如“萬于父甲”、“今日萬,不雨”,裘先生又認為這些“萬”是用為動詞;如“呼萬舞、傳萬舞、王其呼萬奏、萬其奏、萬其作”,裘先生又認為這些“萬”是用為人名;如“王其田,以萬,不雨”、“萬其學”,裘先生又認為這些“萬”是一種舞蹈或是人們學習這種舞蹈;如“萬豕”、“萬 ”,裘先生又認為這是從事“萬”這種職業(yè)的人。還有“多萬”應(yīng)是“萬”人很多,“大萬”應(yīng)是“萬”人之長。通過這些語言材料,裘先生確認“萬”是一種舞蹈和從事這種舞蹈音樂工作的一種人。裘先生說:“萬字,舊有釋‘方’、釋‘鬯’、釋‘亥’等說,都不可信。林義光據(jù)金文‘丏’字定此字為‘丏’之古體,他說:‘(丏)古作萬……’,‘丏’雙聲旁轉(zhuǎn)為‘萬’,故隸或以‘萬’為‘萬’字。甲骨文的‘ ’字,金文的‘ ’字和‘賓’字,以至戰(zhàn)國文字的‘賓’字,其所從之‘丏’大都寫作‘萬’,可見林說是有根據(jù)的。以‘萬’為千萬之‘萬’,早在戰(zhàn)國文字里就已經(jīng)如此。千萬之‘萬’是微母元部字,‘萬’(丏)是明母元部字。古代微母讀如明母,二字古音相近,所以可以借‘萬’為‘萬’。卜辭里用法與祭名相似的‘萬’應(yīng)該讀為古書常見的萬舞之‘萬’。稱萬的人當因從事萬舞一類工作而得名。他們就是《詩·邶風·簡兮》所歌的‘公庭萬舞’的‘碩人’那樣的人?!濒孟壬J為“萬”即“丏”字,現(xiàn)在用為數(shù)字的“萬”是借字,他的考證是對的。
如裘先生所釋,“萬”是從事“萬舞”一類工作的人。因為“萬”即“丏”,《說文》:“丏,不見也;象壅蔽之形?!币簿褪钦f,“萬舞”是戴著面具起舞的一種舞蹈。而且“面”、“丏”諧音又都是“卯”源詞,語源“卯”的形位有一部分就是和人的頭部形象有關(guān)的。
裘先生所釋之“萬”是甲骨文中從“人”從“一”之“萬”,字中的“一”表示壅蔽舞蹈者頭上面貌的面具。這種造字手法與甲骨文“ ”(失)、“ ”(先)、“ ”(兀)、“ ”(元)等都是以“人”苻墊底的造字手法相同。
《說文》:“古文亥為豕與豕同。”這就是說甲骨上的“干支”字“萬”(亥)和“豕”有相同的地方,與裘先生所釋的甲骨卜辭中的“萬”(丏)是不同的。這兩個文字在文字學中稱為“異字同形”現(xiàn)象——文字的字形相同而字卻不相同所表示的事物自然也不相同?!昂ァ迸c“豕”同,《詩·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泵秱鳌罚骸磅?,豬也。”“亥”在“地支十二獸”中也和豬系聯(lián),所以語源“亥”應(yīng)和人們身邊常見的豬相關(guān)。
豬的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哼哼”。“哼”是豬睡覺休息時的一種叫聲,“哼”和“亥”的語音相近,語源“亥”是豬,豬的這種叫聲就是語源“亥”的聲源?!肮盼暮轷古c豕同”,“豕”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作“ ”(《甲骨文合集》第10228片),這是表示豬的象形字。甲骨文字“豕”在構(gòu)形上主要突出豬張開的嘴巴和豬的大肚子的特征,其實大肚子里面裝的都是豬的雜碎和“屎”,如果我們把甲骨文字“ ”(豕)突出豬的大肚子和張開嘴的部分的筆劃刪除,它就成了甲骨上的“干支”字“ ”(亥)的字形。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豬(豕)肚內(nèi)的屎和皮毛肉雜剔除掉,剩下的就是豬的骨架,豬的骨架就是“亥”。甲骨上的“干支”字“亥”的構(gòu)形就是豬的骨架的象形。甲骨卜辭中的“ ”(亥)只是甲骨上“干支”字“亥”的增筆而已。
語源“亥”含有豬的骨架的形位?!夺屆罚骸昂?,核也?!薄昂恕笔恰昂ァ钡呐缮~。《爾雅·釋木》:“桃李醜,核。”朱駿聲按:“核,如人之有骨也?!薄叭酥泄恰焙拓i之有“亥”、桃李之有“核”神似?!昂恕钡奈矬w內(nèi)部的一種堅硬物質(zhì)的形位就是“亥”的豬體內(nèi)堅硬骨頭形位的類比?!扒D、該、賅、骸、刻、孩”等是以“亥”為聲苻的一組漢字,“亥”代表這一組詞中各個詞的語音,語源的形位就蘊含在詞的語音中?!墩f文》:“亥,荄也?!庇帧扒D,草根也?!薄稘h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五行志》:“孕毓根核。”顏師古《注》:“核也荄字也?!薄墩f文》用“荄”訓“亥”,《釋名》用“核”訓“亥”,“核”和“荄”在古漢語中又通用,“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能夠在第二年再生的根須,具有跟果核一樣的具有發(fā)芽生長的功能,“荄”的形位和“核”的形位是類比,“荄”的語源的形位就是“亥”的形位的類比?!墩f文》:“該,軍中約也。”“軍中約”是約束軍人行動的指南,是治軍的核心條件,“該”的形位也和“核”的形位是類比,“該”的語源的形位也是“亥”的形位的類比。人或脊椎動物都是依附骨架而生存,骨架是人或脊椎動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語詞“賅”有完備、齊全之義,“賅”的形位也和“核”的形位是類比,“賅”的語源的形位也是“亥”的形位的類比?!墩f文》:“骸,脛骨也?!薄恫┭拧罚骸昂?,骨也?!薄督?jīng)典釋文》:“骸,手、足、首、身也?!焙髞斫柚溉说恼麄€身軀和骨骼,“骸”也是古人用“亥”的豬的骨架的形位比類引申的詞?!翱獭?,《說文》:“鏤也;從刀亥聲?!闭Z詞“刻”泛指在骨頭或硬質(zhì)物體上用堅硬的工具刻劃,這也是古人用“亥”的豬的骨頭的形位引申的詞。《說文》:“孩,小兒笑也?!薄昂ⅰ痹凇墩f文》中是表示小兒笑聲的象聲詞,“孩”也指兒童,也指嬰兒,嬰兒在母親體內(nèi)的性質(zhì)猶如母親體內(nèi)的“核”一樣,語詞“孩”的形位和語詞“核”的形位也是類比,語詞“孩”的語源的形位也是“亥”的形位的類比。
除了以上的“荄、核、該、賅、骸、刻、孩”之外,還有表示恐懼、驚慌、害怕的“駭”也是以“亥”為聲苻的字?!墩f文》:“駭,驚也?!边@又說明語源“亥”還具有讓人生出驚恐害怕的形位。
“亥”在古代漢民族的語言中雖然是用豬和豬的叫聲結(jié)合起來的“音義結(jié)合體”,但是人們引申語詞時主要還是以豬類比到人害病以后的境況作為產(chǎn)生詞義的依據(jù)的。這種類比屬于反向類比,為什么呢?因為豬發(fā)出“哼哼”的叫聲時身體是健康的、正常的,是豬的正常生理現(xiàn)象,豬因此還會變得越來越肥胖。相反,人如果不斷地發(fā)出“哼哼”聲則屬于一種不正常的病理現(xiàn)象,身體會越來越消痩。人假如持續(xù)不斷地“哼哼”并且發(fā)出“哎呀”、“哎喲”的呻喚聲,那一定是重病纏身,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療,最后只得瘦成一副骨架,這在遠古人類的生活中,應(yīng)該是最常見的事情。所以語源“亥”的派生詞,主要是以病人的形象特征為詞義依據(jù)的。譬如前面提到的形骸的“骸”,就是病人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象特征。又譬如重癥病人有發(fā)燒、怕冷的特征,這就是語詞“汗”和“寒”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有一些病人發(fā)熱無汗,這是干旱的“旱”比類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癌癥病人有吞咽困難的特征,這是語詞“含”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瘋癲病人有情志異常的特征,這是語詞“悍”和“憨”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結(jié)核病人有咳嗽不止的特征,這是語詞“咳”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結(jié)核病人有骨瘦如柴的特征,這是乞丐的“丐”比類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再如生病是人們不堪忍受的事情,語詞“害”和“駭”就是古人用“亥”的人們害怕生病的心理形位引申的語詞。
語源“亥”的形位由豬的生活特征類比轉(zhuǎn)移到病人的形狀特征后,病人的形狀特征不但成了語源“亥”引申派生語詞的形位,而且病人的發(fā)聲也就成了語源“亥”的聲源,例如病人的咳嗽聲、哼哼聲、哎喲哎呀的呻喚聲等等,因此,“亥”也是多聲源語源。隨著病人“哎呀、哎喲”不斷地呻喚,原先高大肥胖的身軀逐漸變得細小瘦弱,這就是語詞“約”和“要”比類引申時依據(jù)的形位。古人又用語源“亥”的病人體形變化的形位比類引申了人的軀體中部最細的“腰”,又用“腰”的人體中部形位比類引申了半途上邀請客人的“邀”。病人在生病時無論是體形面貌還是情志都在發(fā)生著不同情度的變化。古人用語源“亥”的病人體形發(fā)生變化的形位又比類引申了“訝、迓、啞、雅”等語詞?!坝牎笔侨藗兣龅侥撤N異常情況時臉上表情發(fā)生的變化。“迓”是人們在迎接客人時情感發(fā)生的變化?!皢 笔侨说囊环N疾病,是因為疾病使人不能正常說話而出現(xiàn)和健康人相比的病理現(xiàn)象,也是一種變化?!把拧笔枪艜r候的一種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正音和正統(tǒng)文化,又是屬于變化的反向引申。語詞“雅、啞、迓、訝”的聲源都是從“呀”。病人在經(jīng)過藥物治療之后,疼痛得到了緩解,心情上也比較舒暢,這是語詞“藥”和“樂”引申派生時依據(jù)的形位。后來人們又用語詞“樂”的快樂形位引申了音樂的“樂”,又用語詞“樂”的音樂形位引申了樂器的“蘥”。語詞“約、要、腰、邀、藥、樂、蘥”的聲源都是從“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