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說,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鏡,它有不止一個鏡面,相應地,也有不止一種可供觀察和理解的視角。在《精進》一書中,采銅用這面多棱鏡從不同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生活的七個側(cè)面,它們分別是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
在第一章《時間之尺》中作者主要論述了應該如何對待時間,而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對待時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tài)度,有人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有人卻覺得時間多到無聊地難以打發(fā)。那么,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時間呢??
作者先是引用大學者梁漱溟先生的回答——鄭重,并且補充說應該學習孩子們的“鄭重”,因為他發(fā)現(xiàn),孩子用“鄭重”的態(tài)度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戲謔的、游戲的態(tài)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而現(xiàn)代心理學家把人們對待時間的不同的視角劃分為五種:
第一種是積極過去視角,總以積極的心態(tài)往回看。相信你我周圍也不乏這樣的人,總認為過去比現(xiàn)在好;
第二種是消極過去視角,總以消極的心態(tài)往回看。這類人對過去的自己不滿意,總希望一切從頭來過,假如重新開始肯定有一個不同的自己。
第三種是享樂主義視角,總以享樂的心態(tài)看待當下。他們是典型的樂天派,從不為還沒到來的明天擔憂。
第四種是以宿命的觀點看待當下的人,即對現(xiàn)時發(fā)生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他們更相信一切是命中注定,再怎么樣也無濟于事,不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
第五種是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的人,這種視角被稱為未來視角。他們認為為了將來,現(xiàn)在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但也因此總是腳步匆匆,經(jīng)常忽視現(xiàn)在的感受。
對照一下,你是屬于哪種呢?無論是哪一種都不用過于高興或沮喪,因為任何一種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各自的缺點。
所以心理學家提出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即,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
此外,還可以根據(jù)不同現(xiàn)實場景加以靈活選擇,在工作場景中以未來視角為主是合適的;在非工作時間轉(zhuǎn)而采用享樂主義視角更為合適;積極過去視角適合在與家人一起時,多想想曾經(jīng)與家人一起走過的時光。
未來分為“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
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常常缺乏細節(jié),更多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譬如,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希望自己在35歲前創(chuàng)業(yè)成功,實現(xiàn)財務(wù)自由,但具體為此做哪些準備,怎樣著手實施就不知道了。
近期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到具體的情境中去考慮,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xiàn)的事,而回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事。相對于周末早起鍛煉身體,很多人寧愿多睡會懶覺,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很多“拖延癥”的原因所在。
要想處理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我們可以采用下面兩個策略:?
一是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相對于十年后那個模糊的理想,制定一個三年計劃、五年計劃或許更有可行性和指導性。
二是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zhàn)的難度。舉例來說,假如你不想因刷朋友圈占用過多的時間,可以選擇“停用”朋友圈功能。
3.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合理利用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合理利用時間就是選擇去做正確的事,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事呢?
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評估:一是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zhì)層面的,我稱之為“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我稱之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其影響會持續(xù)較久。?
由此便可得到由這兩個角度組合成的四類事件:?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短半衰期事件或許在當時能夠帶來愉悅,但是它消失得也很快,并不能留下真正意義上的收獲。這也是很多愛喝酒的人宿醉之后反而更感覺虛無的原因。
所以,作者建議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這句話暗含著兩層含義:?收益值的高低無關(guān)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盡管去做。?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日常所做的,有哪些屬于長半衰期,哪些屬于短半衰期。
所幸我自己現(xiàn)在喜歡的長跑、閱讀和寫作都屬于長半衰期的事件,這些事之所以能夠堅持下去,可能也是因為自己體會到了其中的意義所帶來深層次的滿足感吧。
用半衰期的角度來看,我們就能知道為什么要多讀經(jīng)典。因為所謂經(jīng)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長半衰期的作品。你有沒有那樣的體會,有些暢銷書雖然也很吸引人,但看完之后腦子卻一片空白,基本沒有什么收獲可言。
4.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
帕金森第一定律指出:工作會自動膨脹,直至占滿所有可用的時間。?
在這種背景下,“時間管理”應運而生。
如果你也總是整天腳打后腦勺,忙得不可開交的話,你有沒有嘗試下載過一些“時間管理”的手機軟件、包里手帳不離身、或者參加過相關(guān)的講座,以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水平,讓自己從慌亂中解放出來,變成一個從容的時間管理達人?
但是作者告訴你,這只是“技術(shù)層面的解決”,即,只對問題的表面部分實施干預,而忽視了問題深處的根源。
因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復雜程度往往超過我們的想象,而且人們無法預估未來發(fā)生的意外事件,實際上意外事件總是頻頻發(fā)生,打亂人們的原定計劃。所以,人們的主觀感受是事情永遠都做不完,甚至為此而心力交瘁。
實際上,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里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人是沒辦法管理時間的,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改變自己,就意味著說屬于自己的那個版本的世界將會隨之而變,其中也包括時間的屬性。?”
所以,采銅建議我們應該從一味求快的心理慣性中跳出來,讓生活變得更有節(jié)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
盡可能求快的事情包括,做家務(wù)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guī)的事務(wù)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zhí)行性任務(wù),常用商品的線上線下購買,注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盡可能求慢的事情包括,與家人共度閑暇時光,欣賞藝術(shù)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zhàn)性任務(wù)做好準備等。?
人們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總體上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但人們主觀上卻覺得自己的閑暇時間在減少,這是因為我們從閑暇中獲得放松和滿足的程度并不取決于閑暇時間的長度,而是取決于其質(zhì)量。?獲得高質(zhì)量的休閑滿足其實很簡單,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yè)余愛好。?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用各種詞藻和方式形容過時間的寶貴,而任何形容在現(xiàn)在看來都不為過。既然時間如此寶貴,但愿我們都能鄭重地對待它,使用好自己的時間之尺,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
這是木棉與橡樹第一次拆書領(lǐng)讀,對《精進》一書七個閱讀章節(jié)進行拆解,每天10分鐘,7天讀完一本書。?
期待你能和我一起。?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