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了一些文案寫作的知識,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文案的標題。一個好的標題,首先要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然后可以幫你篩選出合適的受眾,盡可能地在標題中就傳達出完整的信息,因為大部分讀者只看標題,這樣就可以針對這類讀者進行銷售了,標題的很大一個作用就是,引導讀者閱讀正文,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
市面上有幾千本書都以“如何”命名,很多寫作者都相信,把“如何”寫入標題中,標題再差也差不多哪里去,“如何”告訴讀者內文中提供了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者是相關建議,讓讀者相信他們能從中獲取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當我看到采銅的這本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時,我已經被打動了。
如果你還在困惑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怎樣才能達成你的理想的話,那么,這么書能提供你一些建議和指導。
這是我第一次做領讀,那么在帶領大家閱讀第一章之前,先一起來看看序和目錄。讀書時,先看看前言,序言和目錄部分,這有助于你系統(tǒng)地了解作者寫書的目的,以及一本書的結構。
序言
第一章時間之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一、活在“全部的現在”(從當下出發(fā),聯(lián)結過去與未來)
二、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如何解決遠期與近期未來的沖突?)
三、我們總是在重復地抓起沙子(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四、“快”與“慢”的自由切換(為什么我們的時間永遠不夠用?)第二章尋找心中的“巴拿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一、從終極問題出發(fā)(以人生終極目標作為首要原則)
二、逃離隱含假設的牢籠(發(fā)現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選項)
三、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勢(選擇太多怎么辦?)
四、人生是持續(xù)而反復的構造(校正選擇,做出建設性的改變)第三章即刻行動——改變一切的核心力量
一、“現在”就是恰當的時機(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
二、精益創(chuàng)業(yè)的行動啟示(把“未完成”變成“已完成” )
三、像Photoshop一樣分解任務(從工作的核心區(qū)開始)
四 、三行而后思(在實踐中,通過復盤積累智慧)第四章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一、找到一切學習的向導(好的學習者,首先要向自己提問)
二、不要只做信息的搬運工(通過解碼,深入事物的深層)
三、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你能夠調用的知識有多少?)
四、分離的知識,難以解答真正的現實(讓不同的知識發(fā)生化學作用)第五章向未知的無限逼近——修煉思維,成為真正的利器
一、大腦需要“斷舍離”( 簡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
二、迎接“靈光乍現”的時刻(讓潛意識為你工作)
三、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狀(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
四、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第六章努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才能——不斷優(yōu)化你的“努力”方式
一、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二、沒有突出的長板就是危險(專注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勢才能)
三、你是“差不多先生”嗎?(絕不茍且,才能做到極致 )
四、 挑戰(zhàn)是設計出來的(不斷為自己設計“必要的難度”挑戰(zhàn) )
五、不痛苦地堅持到底(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yǎng)起真正的興趣)第七章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創(chuàng)造成功,而不是復制成功
一、“學渣”與“學霸”都不是好選擇(做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者)
二、 從“游樂場”到“荒野求生”(怎樣從大學走向社會?)
三、獨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請堅持你的與眾不同?。?/p>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通過七個方面——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和成功來寫這本書的。
時間,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離不開他,想要成長和海邊,就必須處理好時間,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建立平衡的【時間】觀,度過真正有質量的人生。
選擇,我們想要在哪個方向是取得成功,需要果斷地做出選擇,建立選擇標準,解決【選擇】中的兩難困境,找到適合選項。
行動,“心動不如行動”,行動才能解決問題,在【行動】中增長智慧。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非常到位,一邊行動一邊思考,因為有時候的行動并沒有一開始完全想清楚,這就需要在行動中思考,并不斷完善行動的意義,并在構建行動的價值。
學習,前進的道路不會永遠一帆風順,想要更好的成長,就必須不斷地學習,并且學會如何學習,通過提問、解碼、操練、融合,成為高段位的【學習】者。
思維,思考必須是每時每刻都應該進行的,修煉思維,才能真正變得強大,借助【思維】工具,突破大腦的限制。
才能,有策略地培養(yǎng)后天【才能】,當你通過不斷努力,在一個領域中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才能時,你離成功僅有一步之遙了。
成功,如果你試著去踐行這些方法,就會慢慢發(fā)現,這些行動可以幫助你構建獨特的心智,成為一個獨特而又優(yōu)秀的人。找到你的獨特性,開辟個人獨一無二的【成功】之路。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者在書中提到,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飛利浦·津巴多提出“時間視角”這一概念,并將其劃分為五種對待時間的視角:
一是積極過去視角:注重過去美好的事情,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但是卻非常容易忽略當下的快樂。
二是消極過去視角:經常回憶負面的事情,很難從往日的傷痛中走出來,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三是享樂主義視角: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滿足于現狀,他們通常有較高的幸福感,但是也非常容易陷入酗酒、煙癮。
四是宿命論視角: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會主動追求,也不奮力反抗,對生活總是逆來順受。
五是未來視角:關注未來,習慣向前看,會經常有很多計劃,但因為時常對未來擔心,所以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這五種視角各有優(yōu)缺點,如果長期維持單一視角,很容易走向極端。最好是采用折中的方式,并且根據不同的場景靈活調節(jié)。如:工作場景下,講究計劃性和效率,可以未來視角為主;休息時間,注重享受,擁有快樂的心情,可以是享樂主義視角。
五年作為一個時間節(jié)點,恰好是一個典型的遠期未來長度。因為時間長,目標不會馬上達成,所以更多的是考慮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意義和價值,而對于眼前的事,則會更多的考慮可行性和具體的實現步驟。這就有可能產生矛盾:比如你遠期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律師博士”,這有可能會給你帶來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但是它是比較遙遠的。而看一部電影,玩一輪游戲確實可以馬上就能帶給自己興奮感的,但是它確實達成遠期目標的一種阻礙。那么如何解決這兩種沖突呢?作者是這樣說的:
一是使遠期目標更加具體化,情景化和可實施;二是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zhàn)的難度。
對于遠期目標,我們應該“重戰(zhàn)術、輕戰(zhàn)略”,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而是應該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比如講五年分割成周年、半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將一個概念型的目標具體到每一天完成什么事情。
對于近期未來目標,降低“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其實就是加大逃避的成本,你甚至可以用一些“極端”的措施,比如刪除電腦里所有的電影、游戲,不交網費,卸載手機里所有的游戲應用等等。
作者從“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兩個角度來衡量,將所有事情分成四類:
一是高收益,長半衰期事件:就是可以可以給你帶來極大的好處,比如物質上的,精神上的,情緒上的等等,并且這個好處可以一直持續(xù)到未來。比如學會如何去閱讀;學會一種思維方式。
二是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可以給你帶來非常大的好處,但是只能持續(xù)很短的時間。比如吃一頓大餐;看一場電影。
三是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給你帶來的好處比較低,但是對未來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每天運動一小時;每天寫一篇文章。
四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對你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對未來也沒什么幫助。比如漫無目的的刷朋友圈;發(fā)呆。
盡可能多做對未來有幫助的事情,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從現在開始,反省每一天你做的哪些事情是“短半衰期”的,然后克制自己。好好想一想哪些事情是對你未來有益,不管它是高收益還是低收益,只要有益處,就去做。
現代社會什么都講究快。過去有一句話:"一天等于二十年",而現在“一天”的發(fā)展,遠遠超過了工農時代二十年的發(fā)展。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必須爭分奪秒,于是"時間管理"應運而生,并且越來越流行,時間管理讓我們原本的快節(jié)奏變得更快起來!
然而,人生不只有工作,人生還有生活。朱光潛先生曾說“做學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充滿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去真正意義和價值”。倘若人一直處在快節(jié)奏中,沒有空暇,沒有休閑,那么生命將會失去平衡,甚至會被快節(jié)奏擊倒。
我們不能否認,工作需要高效率,然而,我們的生活需要慢下來,平衡的關鍵在于能區(qū)分“快”的事件和“慢”的事件。比如,做家務等每天都要簡單重復要做的事情,工作中的事情等等,這些事情快速完成,可以提高效率;而聽一場音樂會,欣賞藝術品,自我總結與反思,或者跟家人相處的時光等等,這些事情需要慢下來,去享受,去欣賞,去體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