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對自己生命有追求并不斷為之努力的人,便是君子。
所以,一個君子,不會滿腦子想著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也不會想著居住在什么樣的地方、住多大的房子、睡多舒服的床、開什么樣的豪車、穿多名牌的衣服、配多貴的包包......
君子只關(guān)心自己有沒有勤勉學習做事,不拖拉、不荒廢時光與生命;
君子還關(guān)心自己講話有沒有很謹慎、有理有據(jù),不廢話;
君子還關(guān)心自己有沒明依道而行。我學到一個道理,有沒有認真去做、去履行,去依道而修正自己。
如果做到這幾點,孔夫子說:這樣就可以叫好學了。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span>
這是一段很有趣的對話。
子貢問老師:“老師呀,請問您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在貧窮的時候能做到對人不諂媚、不依附;富有的時候能夠不驕傲,您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呢?”
我們可以想像子貢問話時候的樣子,應(yīng)該是有點小得意的。子貢做生意很歷害的,他很富有。他問這話大概是覺得自己能夠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稱贊吧。
而我們孔老師是怎么回答子貢的呢?
孔子說:“嗯,這個樣子倒也可以。不過呢,比不上貧窮的時候依然快樂;富有之后依舊好學、好禮。”
哈哈,我們孔子夫子給了子貢當頭一棒,打醒他的沾沾自喜。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固然可以,不過還可以更進一步嘛,如果可以貧而樂、富而好禮更好嘛。
我們說到貧而樂,就想到一個詞:“安貧樂道”。
安貧樂道 是一種境界。 大多數(shù)人,貧窮了,生活困難了,心也就跟著陷入苦痛。
而圣人不會這樣。
當年曾子、顏回、子思都曾經(jīng)貧窮過。
曾子窮到鞋底都掉了,光著腳板。顏回窮得經(jīng)常餓肚子,幾天吃一頓飯。
可即便如此,當有諸侯來請曾子和子思的時候,曾子和子思都拒絕,不愛理他們。
為什么呢?
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時的諸侯們,滿腦子想的都是壯大自己、侵略別人、搶奪別人的土地、人民、財富。
沒有一個人想著:我做為一個國君,對我的臣民們負有責任,我要讓我的百姓過得幸福。沒有人心懷仁慈地對待百姓。
所以曾子、子思不愿與這樣的人為伍。
他們寧可處于貧窮,了悟生命的大道,并從中獲得升華與快樂。
這是 安貧樂道——貧而樂。
富而好禮:
禮,我們之前講過。禮之用,和為貴。禮的作用在于使社會、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互相關(guān)愛,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妙。
一個人,富有之后,不只不驕傲、不放縱,還能夠虛心求教,讓自己更加提升、進步。愿意將自己的財富去幫助別人,促進社會的和諧。
這樣的修為,不是更高、更妙嗎?
我們看新聞,經(jīng)??吹缴鐣髯龃壬啤km然有炒作的成分在,不過,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布施、貢獻。
孔子這樣一講,子貢就明白了。他恍然大悟,說:“老師,《詩經(jīng)》里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這個道理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雕琢玉的過程。
我們拿到一個玉石,要先用工具將它切開,看里面有多少玉,這是切;
之后要把玉質(zhì)外面包裹的石頭的部分磨掉,只保留玉的部分,這是磋;
再然后要玉匠雕琢玉,將其雕刻成想要的形態(tài),這是琢;
最后,玉雕成了,還要將其打磨光滑,才能算成品玉,這是磨。
子貢聽了老師的話,立刻聯(lián)想到這句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打磨玉的過程,不正像是君子修身的過程嗎?
學無止境,要不停地切磋琢磨自己,才能煉就成功的人生。
貧而無諂是不夠的,要對自己更高要求——貧而樂。
富而無驕是不足的,要更高一步——富而好禮。
子貢這樣講孔子就很欣慰啦,夫子說:“賜(子貢姓端木,名賜)呀,現(xiàn)在可以給你講《詩》啦。給你講一個道理,你能思考得更深入,舉一反三啦。
關(guān)于《詩經(jīng)》,我們要知道,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詩集?!对娊?jīng)》中收錄的305首詩歌,每一首詩歌,都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寫照,其中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值得我們逐字琢磨體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