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君子食不求飽,居不求安,那這君子還有什么做頭?在這一點上,孔子可謂理論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其實孔子是個相當(dāng)講究的人。據(jù)記錄孔子生活起居的《論語/鄉(xiāng)黨》所載,他穿黑上衣必須配小羊皮大衣;穿白上衣必須配鹿皮大衣;穿黃上衣必須配狐皮大衣。講究吧,有品味吧。
孔子吃東西比穿衣服講究還多,不光“求飽”,還要求精,求細,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也。
當(dāng)然,我們要正確理解夫子的話,他是要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做事要敏捷,說話要謹慎(Quick in actions and cautious in words)。多和有道之人接觸,以匡正自己,無友不如己者嘛。都做到了,就可以算是一個好學(xué)的人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b>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b>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br> 俗話說:人窮志短。這人一窮,腰桿子上的骨頭雖不比別人少一根,可就是直不起來。同樣,人一富,就比較容易張狂,不知自己老大貴姓。
一般人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已經(jīng)不錯了。窮,但不會為了生活而低三下四;富,也不會目中無人。但這只是做到了應(yīng)該做的,就像說錢少了不偷,錢多了不燒一樣,是最基本的本分,并沒有任何道德上的提升。顯然,孔子還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貧而無諂”只是做到了“安貧”,安貧且樂道,才到了一種境界?!案欢枚Y”也是這個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古人找到一塊含玉的大石頭,先把它“切”開,把石頭部分“磋”(搓)掉,然后把毛坯玉“琢”成各種形狀,最后“磨”光,整個一玉器生產(chǎn)工藝流程說明。
子貢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勉強算得上是個毛坯玉;夫子“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才能算是磨光的成品,檔次明顯不一樣。
子貢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形容他和老師的這段對話,可謂懂詩,且能舉一反三,活學(xué)活用。所以孔子贊嘆到:“端木賜,你可以跟老師談《詩經(jīng)》了。告訴你我有個老婆,你就知道我將來肯定會有個兒子,孺子可教也?!?br>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論語》開篇就說“人不知而不慍”,這里又說,不怕別人不知自己,就怕自己不知別人。話是這么說,其實如果別人不“知”他,孔子也很郁悶。他周游列國,就是想讓人“知”嘛,結(jié)果處處碰壁,于是在《論語/公冶長》里發(fā)牢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钡扔谡f,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還不如坐船出國。老子當(dāng)年,因為道不行,騎著青牛就出了函谷海關(guān),出國瀟灑去了??鬃右簿驼f說而已,到底沒舍得出國,還想留下來被人“知”。有時甚至饑不擇食,連兩個叛臣召他去做官,他都準備去了。子路很不高興,埋汰老師說:“難道沒地方去了嗎,連這種人召你你也去?”氣得孔子大喊大叫:“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難道是匏瓜嗎?只能系在藤子上而不被人摘下來吃?
看來即使是孔圣人,人不知也是要慍的。
孔子也搞無為而治
為政篇第二
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北辰,即北極星。共通拱,北極星端居不動,其它星辰都乖乖地拱衛(wèi)著它。
地球圍繞地軸自轉(zhuǎn),北極星正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所以從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度看過去,北極星都是不動的。它還有個名字,叫天樞,天之樞紐。北極星位于天之中心,位置最高,最為恒定,所以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它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是帝王之星,是上帝之所在。上帝住的地方,叫紫微宮,這紫微宮,當(dāng)然也是以北極星為中軸線的。
北極星是天之中心,天中,是天帝之所在。那地上的天子是天帝之子,當(dāng)然也要繼承衣缽,于是在地上找“地中”,我們?yōu)槭裁唇兄袊?,中土,中原啊,就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塊地是“地中”。天上的宮殿叫紫微宮,所以我們地上的就叫紫禁城。
北極星居中不動,周圍的大星小星都圍著它轉(zhuǎn)。所以中國的帝王對諸侯和四夷們說,我是秉承天命來統(tǒng)治你們的,我就是地上的北極星,你們都要圍著我轉(zhuǎn)。
眾星為什么要圍著北辰轉(zhuǎn)?因為它在中心,它最高,它恒定。如果你亂竄,人家想圍著你轉(zhuǎn)也找不準目標??!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遵循天道的老子因此悟出個“無為而治”來。他還結(jié)合地上的實際,給我們舉出個 “治大國若烹小鮮” 的例子:煎一條小魚,你不能老翻它,翻來翻去就全爛了;但你也不能不管它,把握好火候,適當(dāng)?shù)臅r候翻一下,又是必要的,否則就糊了。所以“無為而治”也不是什么也不“為”,是不要亂“為”。管的越少,治的越好(Governing least, Governing best)。
孔子曾拜老子為師,兩個人的思想其實是很接近的。老子的境界,也是孔子所向往的。只是人類離老子的“理想國”越來越遠,老子一看人們背離其道,長嘆一聲,跨上青牛背,揚長而去了??鬃討n國憂民,怕大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于是給老師的背影鞠了個躬,匆匆趕過來,又是做路牌,又是安交通燈,希望大家在這條錯路上盡量有秩序,少出點交通事故。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孔子其實更值得敬重。
孔子的“為政以德”,其實就是翻版的“無為而治”。統(tǒng)治者有德,什么也不用做,像北極星一樣,一動也不用動,老百姓自然擁護你,從四面八方跑來歸附你,緊密團結(jié)在以你為首的黨中央周圍。
老子的《道德經(jīng)》共81章,講的就是兩個字:道和德。德是道的體現(xiàn)。道無形無聲無像,卻又無所不在。它體現(xiàn)在每一個具體事物中的屬性,就是德。如果把道形容成普照萬物的月光,那灑在某一朵花上的那某一抹月光,就是“德”。
道家提倡“無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法家提倡“法治”。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側(cè)重。老子的境界,一般統(tǒng)治者很難做到,那是一種理想國,你做不到,卻不能說它不好,只是你做不到。純粹的“德治”其實也很難做到,所以歷代英明統(tǒng)治者都是揉其三者為一體,為政以道德,輔之于刑法。
孔夫子,集大成者,抑或是破壞
2-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湊成三百零五篇。
孔子憑一己之愛好,大筆一揮,將古代采詩官們從民間收集的三千多首詩歌,一下子刪掉了十分之九。想想就心疼??!那被孔子砍掉的兩千多首詩歌,不知道都長什么模樣!孔子到底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還是不可饒恕的破壞者?我看是兼而有之吧。
孔子刀下幸存的那三百零五篇,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jīng)》,當(dāng)時叫“詩”。詩、書、禮、樂,孔子的私校當(dāng)時就教這四門課,稱為“四術(shù)”。后來又增開了《易》和《春秋》等研究生課程,統(tǒng)稱“六藝”。漢朝時將《易》、《書》、《詩》、《禮》、《春秋》定為“五經(jīng)”,“詩”才成了“詩經(jīng)”。
其實《詩經(jīng)》共有三百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題目,沒有內(nèi)容,稱為“笙詩”。剩下的三百零五篇,被分成了三部分:風(fēng)(160篇)、雅(105篇)、頌(40篇)。
《風(fēng)》,也稱《國風(fēng)》。朱熹《詩集傳》曰:“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fēng)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詩經(jīng)》中一共有十五國風(fēng),包括周南、召南、邶、墉、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地區(qū)的民歌。周南是周公統(tǒng)治的南方地區(qū),即今天江漢一帶的民歌;召南是召公統(tǒng)治的南方地區(qū),即今天長江中上游一帶的民歌;邶、墉、衛(wèi)、王、鄭、陳、檜等七風(fēng)都是河南各地的民歌;齊風(fēng)、曹風(fēng)是山東民歌;魏風(fēng)、唐風(fēng)是山西民歌;秦風(fēng)和豳風(fēng)是甘肅陜西一帶的民歌。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里還提到一個“魯風(fēng)”,不知道從哪來的。
《雅》是宮廷的樂歌,是士大夫的作品,是正音?!堆拧贩譃椤洞笱拧泛汀缎⊙拧?,《大雅》是朝會之樂,《小雅》是宴饗之樂。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是教堂音樂,分《周頌》、《魯頌》和《商頌》三部分。
不管是民歌、雅歌、還是祭祀頌歌,都是用來唱的。這也就是當(dāng)時“詩”的定義。
中國早期的文化,用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風(fēng)騷。“風(fēng)”就是十五國風(fēng),代指《詩經(jīng)》;“騷”就是屈原的《離騷》,代指楚地的“楚辭”。后世的學(xué)者們往往人為地割裂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聯(lián)系。其實,國風(fēng)里開篇的《周南》、《召南》就是楚地的民歌,就是“楚辭”的先聲。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二者一開始就是一體的。
《呂氏春秋/音初》將古代各地始創(chuàng)的民歌分作“東音”、“南音”、“西音”和“北音”。其中“南音”產(chǎn)生的年代最早,傳說為夏禹之妻涂山氏始創(chuàng)。夏禹忙于革命工作,到處抗洪救災(zāi),妻子站在山上傻等,寫下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詩,只有四個字:“候人兮猗”。其實有意思的就兩個字:候人(等人)。后面的“兮猗”就是我們今天民歌里的咦咦呀呀。正常的說話,加點語氣詞,就成了詩歌。
“南音”就是楚地詩歌的源頭。我的筆名叫“南音”,就是這么來的,因為我是楚國人。
“蔽”,概括。詩三百,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無邪”。
“思無邪”是《詩經(jīng)/魯頌/駉》里的一句詩??鬃訌摹对娊?jīng)》里找出這句詩,來總括三百篇詩的要意。詩三百,篇篇都是真情流露之作,能讓你沒有邪思,歸于正。
“無邪”是夫子對詩三百思想內(nèi)容的總評。這句話對《詩經(jīng)》本身及中國文學(xué)的影響,可謂巨大。
我們今天讀到的《詩經(jīng)》,是通過漢代的毛亨、毛萇叔侄倆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詩經(jīng)》開卷就是談情說愛: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可是“經(jīng)”啊,怎么能一開始就你追我求的?孔圣人怎么能喜歡這種“淫”詩,而且還放在第一篇?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于是二毛作如是解曰:“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fēng)之始也,所以風(fēng)天下而正夫婦也?!?br> 好好的一首男歡女愛,搖身一變,成了歌頌后妃之德了,借男女相思來表達對君王的忠誠。
簡直是胡說八道!
不僅如此,詩三百,篇篇都被二毛進行了“美化”,而且都是偉大光榮正確一類的。一個美麗純真的少女,被二毛一通蹩腳的化妝后,天然盡失;再加上后人一層層涂抹,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