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而第一
0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喝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span>
二、釋 解
子貢向先師請教,說:“陷于貧困之境能堅(jiān)持操守,沒有乞求諂媚之情;富有之時能保持謙和,沒有自大驕傲之態(tài)。這樣的人怎么樣呢?”先師說:“能夠做到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困之際不改'親仁近道’之樂,富有之時而有好禮行仁之善。” 聽了先師的指點(diǎn),子貢似有所悟地說:“《詩經(jīng)》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告訴人們,君子之好學(xué),就象治骨角器的人,既要切又要反復(fù)磋,直到求得精益至精為至,又象治玉石的人,既要琢又要反復(fù)磨,直到求得精密至密為至,就是這個意思吧?”先師高興地說:“賜??!我告訴你'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事理,你就能悟到《詩經(jīng)》'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的道理。這樣的悟性,可以讓你學(xué)習(xí)寓深意遠(yuǎn)的《詩經(jīng)》了。我告訴你一個事理,你已經(jīng)能夠領(lǐng)悟到我還未告訴你的道理了!”
三、釋 字
切
《說文》:切:刌也。從刀七聲。千結(jié)切。段注:切,刌也。二字雙聲同義。古文《禮》“刌肺”,今文刌為“切”。引伸為迫切,又為一切,俗讀七計(jì)切。師古曰:“一切者,權(quán)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span>
《約注》:切:舜徽按:《廣雅·釋詁》一:“切,斷也?!薄夺屧b》二:“切,割也?!鄙w以刀斷物,刀與物最近,故引申之,切有近義?!缎栄拧V詁》:“切,近也?!苯癃q言迫切,是已。以刀斷物,齊一而不參差,故又引申為一切。
《廣韻》:切:眾也。又千結(jié)切。割也,刻也,近也,迫也,義也。《說文》:“刌也?!鼻ЫY(jié)切。
《爾雅》: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六者皆治器之名。
漢字“切”,從刀從七,七亦聲。甲骨文中“七”字本作“十”,為“切”之初文。七聲。高鴻縉在《中國字例三篇》中認(rèn)為:“按十為切斷之切之初文。近人丁山說。是也。一為物之通象,丨為切物之動象,言用此力以切之為兩段也。故十為指事字,動詞。后世(殷代已然)借用為數(shù)目六七之七,又借為天干第一名,乃加刀為意符(言刀所以切也)作切(左十右刀),以還其原。秦時六七之七由十變?yōu)槠?,故切(左十右刀)字亦變?yōu)榍??!?本義是用刀從上往下切斷分開,為切割、割斷之義,引申有貼近、迫切、緊急、齊一等義,又引申表示骨器的分割、切削加工,繼而引申為在學(xué)問上的取長補(bǔ)短的切磋研討。又指中醫(yī)用指切脈以診斷病情,又指傳統(tǒng)標(biāo)音方法。
磋
《廣韻》:磋:治象牙曰磋。磨磋,治象牙。七過切。
《爾雅》:磋:金謂之鏤,木謂之刻,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
漢字“磋”從石差聲。從石,指用石搓磨象牙制成器物之意;差為搓之省文,為搓摩之意。本義指對象牙進(jìn)行加工以成器物,亦泛指磨制、摩擦、搓摩,引申為相互研究、商量、商討。
琢
《說文》:琢:治玉也。從玉豖聲。竹角切。
《玉篇》:琢:陟角切。治玉也?!抖Y記》曰:玉不琢,不成器也。
漢字“琢”從玉豖聲。從玉,指雕磨玉材使其成玉器之意;豖,《說文》“豕絆足行豖豖”,豖豖,為艱行之貌,故豖有徐行而無凸凹之意。本義是指加工雕磨玉石,引申為思索、研究、修飾、推敲等義。
磨(?)
《說文》:?:石硙也。從石靡聲。模臥切。段注:?,今字省作磨,引伸之義為硏磨。俗乃分別其音,石硙則去聲,模臥切,硏磨則平聲,莫婆切,其始則皆平聲耳。按,《詩》:“如琢如磨?!薄夺屍鳌贰⒚珎鹘栽唬骸坝裰^之琢。石謂之磨?!薄对姟め屛摹罚骸澳ケ居肿髂??!薄对姟?、《爾雅》皆言治石,非謂以石治物,然則作摩是矣。釋玄應(yīng)引《爾雅》作“石謂之摩”,乃善本。
《廣韻》:磨:磨礪?!稜栄拧吩唬菏^之磨。硙也。摸臥切。又莫禾切。
漢字“磨”小篆從石靡聲,從石表示石器,靡有分散一義,會磨碎之義。后省作磨。本義為石磨,即碾碎谷物的一種器具。引申為磨治石器,亦泛指摩擦而使物品光滑或鋒利,又引申指磨去、磨滅、磨難、困難、挫折等,又引申指切磋、研究。
四、素 說
前一章先師通過“可謂好學(xué)也已”的教導(dǎo),讓弟子體悟掌握“為學(xué)”的方法和“好學(xué)”的標(biāo)準(zhǔn)。為學(xué)者唯有將“己心”放在“親仁近道”之上,并能“敏事慎言就有道”,這樣方可稱得上“好學(xué)”。本章通過子貢和先師對話,讓人們從先師“可也”的肯定中,把握子貢執(zhí)守于“就有道而正焉”的為學(xué)所得;從“未若”的提升教誨中,體悟棄執(zhí)從仁“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xué)進(jìn)階深入;從“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教導(dǎo)中,領(lǐng)悟《詩經(jīng)》中的“親仁近道”之教。
子貢向先師請教,說:“陷于貧困之境能堅(jiān)持操守,沒有乞求諂媚之情;富有之時能保持謙和,沒有自大驕傲之態(tài)。這樣的人怎么樣呢?”先師說:“能夠做到這樣,算是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困之際不改'親仁近道’之樂,富有之時而有好禮行仁之善?!?聽了先師的指點(diǎn),子貢似有所悟地說:“《詩經(jīng)》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就是告訴人們,君子之好學(xué),就象治骨角器的人,既要切又要反復(fù)磋,直到求得精益至精為至,又象治玉石的人,既要琢又要反復(fù)磨,直到求得精密至密為至,就是這個意思吧?”先師高興地說:“賜?。∥腋嬖V你'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事理,你就能悟到《詩經(jīng)》'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的道理。這樣的悟性,可以讓你學(xué)習(xí)寓深意遠(yuǎn)的《詩經(jīng)》了。我告訴你一個事理,你已經(jīng)能夠領(lǐng)悟到我還未告訴你的道理了!”
本章需要注意的有三:一是“貧而樂,富而好禮”,不是以貧為樂,而是即使貧也仍然快樂。君子所學(xué)志在于仁德大道,不以貧富為憂為樂。樂道則忘其貧困,好禮則忘其富貴。無諂無驕,是知自守,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樂則心廣體胖而忘其貧,好禮則安處于善不自知其富。唐文治《論語大義》:“此章言學(xué)問之無窮也。樂,樂道也。無諂、無驕,猶未忘乎貧富也。樂與好禮,則超乎貧富之外。素位而行,非因貧而后樂道,因富而后好禮也,乃進(jìn)于樂天知命之學(xué)矣。”丁紀(jì)《論語讀詮》:“所謂'貧而樂’,非樂貧也,樂道(或本即于經(jīng)文中補(bǔ)一'道’字)也,一如'富而好禮’所好在禮而不在富。若以貧為可樂,心頭終究于貧富有所牽系,而未真查實(shí)見到自家在這里。自家在這里,乃一堂堂之人,此人遭際貧富,而其之所以為人決定性之所在,不因其貧而少,亦不因其富而多,垂心于此,見其不虧不盈,在我而圓滿,此為可'樂’者也;而此在我者,我得以操存涵養(yǎng),精益求精,以見其充溢發(fā)動,則我養(yǎng)之愈厚,玩之愈熟,此則為'好禮’之'好’也。則其志之純篤、其理由之定當(dāng)、其為之不已之空間之開敞無限,皆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境界所可比也?!?strong>二是注意“始可與言詩已矣”不是“現(xiàn)在可以跟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呀”,而是“現(xiàn)在可以讓你學(xué)習(xí)《詩經(jīng)》了呀”,是老師給予弟子開始《詩經(jīng)》的教學(xué)。“與”是本義“給予、賜予”之義,不是連詞“和”。春秋時代老師和弟子之間使用“討論”一詞總感到不妥。三是注意“告諸往而知來者”不是“告訴你以往,你就能推知未來的事”,而是“告訴你一個事理,就能領(lǐng)悟到還沒有告訴的道理”。錢穆《論語新解》中釋:“往,所已言。來,所未言。從前釋,無諂無驕不如樂道好禮,孔子所已言。而此詩之言學(xué)問之功,則孔子所未言,子貢悟及于此,故孔子嘉許其可與言詩。從后釋,孔子僅言無諂無驕不如樂道好禮,而子貢悟及此詩,知一切事皆如此,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進(jìn)。前釋平易,后釋曲折,今采前釋?!碧莆闹巍墩撜Z大義》:“往者,其所已言者;來者,其所未言者。蓋即聞一知二之意。黃氏曰:'此章首節(jié)論貧富,次節(jié)言學(xué)問行詣當(dāng)愈進(jìn)而愈深,三節(jié)言說《詩》之家法?!娬搶W(xué)觸類旁通之妙,各有意義。俗解泥貧富言,恐失其蘊(yùn)矣?!北菊率强鬃幼尩茏觽儼盐諡閷W(xué)的執(zhí)守之道只是為學(xué)第一階段的目標(biāo),不是為學(xué)的終點(diǎn)。因此,通過好學(xué)“就有道而正焉”來丟掉第一階段的教條,再進(jìn)入下一階段的教條修行。老師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弟子自豪得意地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弟子在貧富問題上的著力點(diǎn)在不為的教條,在自守,內(nèi)心還執(zhí)著于貧富,沒有丟掉貧富對自己的約束,而老師一方面肯定弟子的不為和堅(jiān)守,另一方面強(qiáng)調(diào)貧富時要具有忘其貧富的所為,貧時丟貧而樂道,富時忘富而好善,這樣方其可貴。接著弟子引《詩經(jīng)》中的語句為喻,老師很高興地說“是啊!我們的對話不就是在切磋琢磨嗎?你的理解很到位,你已經(jīng)能透過表象,探得背后的道理了,我可以教你《詩經(jīng)》的學(xué)習(xí)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