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只小玩具,帶來大爭吵
這幾天,同事小李顯得很不開心,起因是家里4歲大的孩子冉冉總是不注意收拾玩具。不僅如此,每當冉冉因亂放玩具而找不到時,還習慣于求助于父母。
本來在班上已是業(yè)務纏身的小李想著回到家能看會兒電視,讀會兒書,放松一下,可經(jīng)冉冉這么一鬧,壓抑的心情隨即被再一次點燃。
一天晚上入睡前,冉冉再一次沒將玩具車從床上及時拿走,結果,不知實情的小李躺下后恰巧被玩具車硌著了,一邊疲憊之極想睡覺,一邊卻遭到了如此“待遇”,氣不打一處來的小李頓時把冉冉痛批了一頓,而冉冉也倍感委屈,沖著小李嚷:“總是讓我把玩具拿開,到底往哪兒拿,你也不告訴我啊,除了看手機,再就沒有別的?!?/p>
聽完冉冉的委屈,小李頓時不吱聲了,默默地和冉冉一起將其它散落在地上如同擺攤一樣的玩具,一一擺到了整理架上,放到了收納箱里,而后,沒過多長時間,兩個人很快進入了夢鄉(xiāng)。
孩子不會收拾個人物品,不按時間吃飯,換下來的衣物隨意丟棄,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沒能做好,在一些父母的眼里,認為這是年齡的問題,長大了,慢地就好了。
實際上,4歲冉冉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在于孩子缺乏秩序感、或者秩序感被破壞。如何呵護孩子恰如其分的秩序感,讓孩子無論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能變得日益有序起來?接下來,以“構建孩子的秩序感”為主題,與家長們分享一下心得,以期為家長在孩子良好習慣、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方面提供更多更好的借鑒。
02 “秩序感”,孩子聯(lián)通內外世界的初始“規(guī)則”
“秩序感”,見于李群峰所著的《兒童行為心理學》,指的是個體對事物的順序,包括時間的先后、空間事物排列擺放,以及對環(huán)境中的規(guī)則、要求的感知,并在行動中能合理安排順序、自覺遵守規(guī)定的能力。
一般來說,孩子的秩序感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的秩序感,指孩子如何去體驗周圍的環(huán)境;另一種是內部的秩序感,即孩子將環(huán)境中建立起的秩序感內化成一種心智。
當這種心智形成時,孩子的秩序將不依賴具體的感官,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他也能記起大部分生活物品的擺放,同樣,做起事情來也更有條理。這也就是說,外在秩序感的建立,能夠促進孩子內在秩序感的養(yǎng)成。
孩子的秩序感,尤其是6歲之前,都是與生俱來的,作為我們家長,一是不能破壞,二是幫助構建。
秩序感發(fā)展好的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怎么做,誰先做、誰后做;而秩序感發(fā)展不足的孩子會東一榔頭、西一棒,需要不斷督促和提醒,生活混亂無規(guī)律。秩序感發(fā)展良好的孩子長大后能輕松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有效率;反之則會荒廢光陰,影響生活質量。
也許大多數(shù)父母并沒有留意孩子秩序感的養(yǎng)成,但是,對于孩子缺乏秩序感的表現(xiàn)并不陌生。有時候,孩子會無緣由地陷入煩躁,無論父母怎么哄勸都沒用,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孩子在對生活秩序的一些安排表示抗議;大一些的孩子,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丟三落四,做事沒頭沒腦,這也是孩子秩序感沒建立好的表現(xiàn)。
那么,當孩子先天所具備的內在秩序感體現(xiàn)在外在,又會呈現(xiàn)出什么樣子呢?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1、“自我”要求周邊環(huán)境
孩子出生后,周圍環(huán)境中的固定陳設通常會漸漸成為他(她)生活秩序的一部分,此時兒童的“秩序感在于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huán)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里。
蒙臺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里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一個出生大約六個月的小女孩,因為進來做客的一個婦女順手將傘放在了房間的桌子上就大哭大鬧起來,直到她的媽媽把那把傘拿走,小女孩才逐漸安靜下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發(fā)現(xiàn)某個東西脫離了常規(guī)放置的地方后,可能還會親自動手把它還原到應該的位置。支配他這種行為的也是秩序感。
2、固化物品歸屬權
不少家長會有這樣的經(jīng)驗:爸爸的拖鞋,如果媽媽穿在自己腳上了,小家伙就會顯得非常不滿,非要媽媽脫下來還給爸爸才可以;爺爺?shù)男〉首?,如果爸爸不小心坐在上面了,小家伙就很不感冒,直到把爸爸趕走,把凳子還給爺爺…..這樣的場景,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尤其明顯,通常會屢試不爽。
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會對特定物體的歸屬十分敏感,認為家里的什么東西一個物品是屬于誰的,就是誰的,其他人不能動用,否則,就是破壞了事物存在的法則,值得他去糾正和維護。
3、習慣事物既定程序
孩子習慣了事件發(fā)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會漸漸偏好那種安排,一旦被調整,就會變得焦慮不安。比如,有一個孩子,每天媽媽送她上幼兒園的路上,都會在樓下買一個包子,可是有一天媽媽因為急著送園,忘記買包子了,孩子就莫名其妙地大哭起來,直到媽媽返回原來賣包子的地方,買了一個包子,重新按照常規(guī)的程序送他入園,他才安靜下來。
正如開頭孩子冉冉那樣,已經(jīng)習慣將個別玩具放在床上,只不過同事小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只是因為入睡前被玩具車硌到了,才開始指責冉冉而已。
總之,正值學齡期前后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維的存在與逐步形成,往往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則之上,會對特定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和結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發(fā)展有悖于自己的預期,在其不可逆思維的作用下,就會感覺對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從而引發(fā)內心的不安,甚至就此出現(xiàn)哭鬧、撒潑等執(zhí)拗行為。
03 為什么要呵護“秩序感”,它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秩序感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質。有過幾年帶寶經(jīng)驗的寶媽們或寶爸們應該能發(fā)現(xiàn),孩子們從出生后的幾個月就開始表現(xiàn)出對秩序的喜好了:習慣把東西放在規(guī)定的地方,通常是他第一次見到某物放置的位置;喜歡按照慣例做事,如做某事的地點、時間、流程等必須保持一致等等。
于是,在這些小腦袋瓜里,雨傘要放在門口,上車一定要媽媽開門,出電梯時必須走在大人前面……
現(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直觀印象: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都會有非常好的秩序感。你看他的書包,各種學習用品、書籍、試卷,會擺放的井然有序。他的桌洞也是,需要什么資料,隨手就可以找出來,效率非常高。
而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孩子,總是哪里都亂亂的,找起東西來,半天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浪費了時間不說,還心情不好。長此以往,肯定影響學習效率。
這就是秩序感的重要性,具體來講,有以下4點:
1、秩序感是安全感的基礎
幼兒對秩序的追求和大人不同,程序被打亂,東西沒放對位置,大人頂多感到不舒服。但對追求秩序感的孩子來說,會刺激他們產生不安、焦慮的情緒,給孩子內心帶來意想不到的痛苦。
在他們看來,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在這樣有序的環(huán)境中確定了自己的位置,內心才會覺得足夠安全。
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談到人的安全需要時指出“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喜歡某種常規(guī)的生活節(jié)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所以,對于孩子來說,秩序井然的生活環(huán)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礎。
2、秩序感是道德感的基礎
因為對環(huán)境和生活的秩序有所要求,在孩子眼里,凡事都是有對錯之分的:東西擺放在這個地方,就是對的,擺放在那個地方,就是錯的;爸爸的東西,爺爺不能用,媽媽不能用;有人按門鈴了,應該我來開門,你開就不行……這類對于事物存在格式和發(fā)生秩序的要求,雖然機械,卻是孩子最初的規(guī)則意識,也是其道德感的基礎。因為道德正是人與物、人與人間所建立的各種規(guī)則。
之前,單位的同事小A給我講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說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過后,對男女有別的意識明顯提高了。有一次放學后,孩子拉著小A的手非得讓小A分別做出一個男女標識出來,并理直氣壯地告訴小A:“男生與女生是不一樣的,你幫我做個標識出來。到時候我要使用它。”
沒過多長時間,小A將標識做好后,孩子拿著標識走到衛(wèi)生間跟前,將“女”標識貼到了門上,爾后走進了衛(wèi)生間,回過頭來,孩子又補充了一句:“女生去衛(wèi)生間的時候,男生是不能進的?!?/p>
你看,正因為有了初始的秩序感,孩子才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異性之間都是有差別的,而這種差別更多地體現(xiàn)在使用物品與場所,誰先誰后,誰只能獨立使用而不能與他人共享等方面。
3、秩序感是掌控感的基礎。
孩子們通過對外部環(huán)境的觀察、觸摸等,將這些感覺到的印象,轉化為知覺認識,逐漸建立起內在秩序,從而讓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個人對外在的環(huán)境產生一種內在的“控制意識”,進而能夠更加關注到他(她)認為所能控制了的一些物品擺設與生活場景等等,更容易養(yǎng)成條理的生活習慣。
而外在環(huán)境的有序或者混亂,會直接影響內在思維的條理性,如果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雜亂不堪,或者大人做事沒有頭緒,孩子很容易就會成為一個“小邋遢”或者做事無規(guī)律,亂擺放的孩子。
記得中央電視臺曾推出一檔有關孩子成長的《解讀孩子的敏感期》系列節(jié)目,就在關于秩序敏感期這一集呈現(xiàn)了這樣一個片段:在幼兒園里,一位小姑娘,即使在周圍小伙伴嘈雜、混亂的生活節(jié)奏中,也能自然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按照幼兒園生活的時間安排,自覺地按時吃飯、看書、自由活動、午睡、起床……這種條理性的背后,就是得到充分呵護與尊重的秩序感。
4、秩序感奠定了孩子日后的基本品格與素質
孩子維護秩序的行為,并非只會讓家長頭痛無奈。順應好了,好處自然看得見。譬如:垃圾必須扔垃圾桶里,過馬路一定得等綠燈亮了才能走,別人的東西必須物歸原主,全家總動員大掃除、分類整理東西……
有序的工作可以給孩子帶來平和的滿足感,還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自制力。秩序成習慣,習慣變自然,一個懂文明有教養(yǎng)的天使寶寶就在父母的尊重和引導中妥妥誕生了。
由此看來,秩序感發(fā)展良好的孩子可以進一步諸多外在力量的“加持”,長大后能輕松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快樂、有效率,可以給孩子帶來平和的滿足感,還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自制力,真的是好好多多。
有朝一日,當孩子能夠獨立地按照他(她)的方式主動收拾物品、擺布生活節(jié)奏、形成為人處事的小“規(guī)范”,便意味著養(yǎng)成良好的秩序感了。
04 把握3個原則,喚醒秩序感,“邋遢王”變身“小管家”
孩子的秩序感,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有其存在的價值,那么,教養(yǎng)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并因勢利導,使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作用呢?以下3點原則需要把握。
1、自主原則,注重自主啟發(fā),讓秩序感自然萌發(fā)
我們知道,寶寶生來是有秩序感的。通常來講,如果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會比較愉悅和舒服,而,如果在一個雜亂無章或者比較陌生的環(huán)境中,寶寶就會哭鬧。
父母應該如何在家庭中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在做好環(huán)境方面的準備后,用充分的理解和耐心的陪伴,等待孩子心中的秩序感自然地萌芽,而不去過多地糾正和責難。
也就是說,在培養(yǎng)孩子秩序感的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孩子的自主性,不要強迫孩子接受大人的秩序。
但在與孩子實際接觸過程中,我們常常不夠重視這一點。甚至直接用權威來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習慣去做某些事。這樣的經(jīng)歷多了,孩子內在的秩序感就會逐漸被權威取代,于是因懼怕而服從,喪失安全感。
比如,一個孩子正在全神貫注地玩折紙游戲,而做為父母的家長因為已經(jīng)很晚了,擔心接著玩會影響白天的工作精力,于是便叫停了孩子的折紙游戲,顯然這不是一個明智之舉,長此以往,必然會在孩子內心中形成一玩折紙游戲就會被叫停的“強制信號”,進而失去了對玩游戲的興趣。
正確的做法是當看到孩子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時,做為家長要迎上去,陪伴一會,爾后采取“注意力轉移法”,比如,選擇入睡前講一個故事,為孩子沖一杯熱牛奶等,讓其很自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來,效果較好。
所以說,當孩子出現(xiàn)維護自己想要的秩序時,爸爸媽媽就盡量滿足他的小小要求吧,對他(她)來說可是非常重要的事,而當他(她 )所要維護的秩序被滿足時,我們再引導其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轉移的地方,也不遲。
2、順序原則,構建有序環(huán)境,讓秩序感茁壯成長。
秩序的敏感期到來時,我們應保護兒童、理解兒童、尊重兒童、協(xié)助兒童、盡可能給兒童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環(huán)境。
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常表現(xiàn)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品的要求上,蒙臺梭利認為如果成人未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孩子便缺少建立起對各種關系的知覺,當然孩子的智能也無從建構。
因此,家里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平常日里,定時清除家里所有不必要的東西,分門別類整理物品。要從小事入手,從細節(jié)入手,可以領著孩子一起做家務,諸如,抹桌擦地、收納玩具、整理衣物,讓孩子看到家從凌亂到整潔的過程,多鼓勵孩子參與這種勞動對孩子非常有幫助。
而對于孩子自己的物品,更要注重擺放有序,家長不要隨便去變換它們的位置。盡量不要對孩子居住的環(huán)境有太大的改變,尤其是長途旅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比如頻繁地為孩子更換床鋪、居室、生活環(huán)境等等。即使不得已,也要給孩子一個適應期和過渡期,并且要為孩子可能的不適應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使得孩子看到與別人的差距,也能夠學會建立秩序,比如帶孩子打滑梯,做游樂設施,都需要排隊進行,這就會讓孩子懂得秩序的重要。
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需要為他們積極構建有序的外部環(huán)境,通過外部環(huán)境有序,來促使有序感的建立,這不僅能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還能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3、持續(xù)原則,形成規(guī)律,讓秩序感保持常態(tài)
兒童發(fā)展專家克萊爾·勒納曾經(jīng)說過:當有一些可預測性和常規(guī)性時,它會讓孩子們感到更加安全,而且他們那個時候往往表現(xiàn)得更加平靜,因為他們知道會發(fā)生什么。
實際生活中,孩子可以掌控的事情很少,但當孩子能夠掌握一些具有可預測的東西,比如:什么時間吃飯、什么時間起床、睡覺等等,孩子就會感到有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
所以,為了讓孩子內在的秩序感可以長久保持,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每天盡量保持相同的時間,如:起床時間、午睡時間、就寢時間、進餐時間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時間表打印出來,這樣會更直觀有趣一些,孩子也能經(jīng)??匆?,對自己在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情,心里會更有數(shù)。
制定完時間表,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下去,如果一天做,一天不做,那對孩子來說,這份表其實也沒什么用。只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掌控的節(jié)奏,那他才會自己去遵守紀律,在有秩序的反復實踐中,他們的執(zhí)行能力和獨立性也會得到更好的提升,而做為父母的我們也會輕松許多。
每天有規(guī)律的生活,還會讓人的精神狀態(tài)更好。我們做家長的也會有這樣的體驗,假期里亂了作息,躺到中午起床,渾渾噩噩地刷刷手機追追劇,一天下來沒干啥事,卻覺得更無聊疲憊了。反而一早起來,按時吃飯,把想干的事都干完了,心情更加舒爽。
蒙氏教育理念中就很注重通過日常規(guī)律的形成來促進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老師每天會安排孩子們做兩次衛(wèi)生檢查,看看教室的角角落落是否干凈,各種物品的擺放是否整齊,并讓他們練習各種清潔工具的使用。
通過每天的日常練習,來養(yǎng)成和固化孩子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習慣,孩子在小的時候,更容易被周圍環(huán)境感染,所以,這會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
結語
孩子生活雜亂無章、缺乏秩序,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過錯,相反,這正是父母沒能很好地呵護與維持孩子內在的秩序感所致,為此,需要我們父母著力把握好3個原則加以改善:
一是自主原則,注重自主啟發(fā),讓秩序感自然萌發(fā)。事物發(fā)展的初始狀態(tài),往往都有其內在的固定模式,不干預、不打擾便是最好的維護。
二是順序原則,構建有序環(huán)境,讓秩序感茁壯成長。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外在的環(huán)境對內在感覺的形成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不可不重視。
三是持續(xù)原則,形成規(guī)律,讓秩序感保持常態(tài)。秩序感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的堅持,長此以往,才有成效。
參考文獻:《時尚育兒——說說孩子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