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傳紅
18世紀70年代中期的萊茵河畔,德國小城市波恩一棟破舊的居民樓里,夜半時分經(jīng)常會傳出一個男人的呵斥聲,有時還伴隨著一記響亮的耳光和小男孩的哀號聲。
這個孩子只有4歲,叫貝多芬。他的父親,一個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一心想把他培養(yǎng)成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因而不惜采取高壓手段。“苦練”確實帶來了實效,貝多芬8歲時就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并嘗試作曲。為了使他看上去更像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說他只有6歲。首次登臺的貝多芬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譽為第二個莫扎特,他的父親所期望的巡回演出和資助也陸續(xù)實現(xiàn)。
許多年過后,當人們談論或贊譽貝多芬時,更多專注于這位杰出人物的天才展現(xiàn)和神奇光環(huán),而絕少提到他早年所經(jīng)歷過的魔鬼式強化訓練。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似乎對天才都有一種天然的景仰,相信“與生俱來”是“超常能力”的唯一解釋,而卓有成效的藝術家所專享的靈感、頓悟之類,更是我們可望不可即、可遇不可求的。
事實并非如此。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是成功之后的貝多芬,在記事本上仍留下了他痛苦、煩惱的創(chuàng)作印跡,他有時會在一篇樂章定稿前草擬六七份不同的底稿。有一次他對朋友說:“我會修改很多次,甚至推倒重來,如是再三,直到我滿意為止。只有這樣,我才能對自己的作品有個全面深入的把握。”
貝多芬的德國同胞、被稱為“超人”的哲學家尼采,則在自己的著作中對貝多芬的草稿本有一個形象的描述:“草稿本揭示出貝多芬在試驗和完善旋律片段時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緩慢和痛苦的過程,這就像一個化學家不停地將不同的混合物倒進各種各樣的燒杯里一樣。”
莫扎特本人的例子也頗能說明問題。他的音樂家父親發(fā)現(xiàn)他還在蹣跚學步時就對音樂特別敏感,于是就著意培養(yǎng)、指導和訓練他。3歲時,他已能登臺即興演奏;六七歲時,他已開始巡回演出,從貴族贊助人那里獲得不菲的收入,被看作家庭的驕傲和經(jīng)濟來源。他的早期才華在當時極為罕見。
不過,美國作家戴維·申克卻有另一番評述:“在針對兒童的強化訓練中,此類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父母和教師的付出,亦即:早期教育的結果、高水平的指導、不停地練習、家庭的培養(yǎng)。一般來說,神童還不是一般意義的創(chuàng)新者,他們只是非常嫻熟于某項技能;他們的過人之處是針對其他兒童技能而言,并不是因為他們達到了所在領域內(nèi)最出色的成年演奏家的水平?!?/p>
莫扎特本人又是怎么看的呢?他在成年后致父親的一封信中寫道:“那些認為我的音樂作品是輕松得來的人,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沒有人在作曲時能像我一樣花費如此多的時間?!蹦氐膫饔涀髡咭苍赋觯斈亟邮芤豁椚蝿諘r,會長時間地進行思考,在鋼琴上試奏各種組合,冥思苦想如何使音樂思想(或主題)適合于對位法則,如何使其適應特別內(nèi)容、表演者和樂器的特性。
近幾十年來,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等許多學者所做的獨立研究都得出一個同樣的結論:任何領域內(nèi)的高超技能,都是在超過10年且不少于10000個小時的訓練之下獲得的(也就是平均每天3小時),亦有人稱其為“一萬小時定律”。
而美國心理學家戴維·費爾德曼則在對許多“神童”進行研究后提出一個論斷:神童并非與我們普通人完全不同,他們只是在某些“特殊”領域的智力發(fā)展速度大大快于常人。費爾德曼甚至將神童的造就歸功于一系列“巧合”事件,即幼年神童的產(chǎn)生就是在一定的時空內(nèi),出現(xiàn)了非凡才能的人。他或許在最佳的時期出現(xiàn)并接受教育,且這種教育很可能引起兒童的興趣并致力于駕馭某一高度發(fā)達的領域。
時下在江蘇衛(wèi)視熱播的科學勵志真人秀《最強大腦》,為觀眾展現(xiàn)了普通人群中的“超級大腦”。然而,擔任節(jié)目科學評審的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魏坤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卻表示:“我說這話可能節(jié)目組不愛聽,節(jié)目總強調(diào)天才,吸引觀眾來看天才,看一幫腦子長得和別人不同的人。但在我眼里,他們并不怪,其實好多選手腦子和常人是一樣的。”他強調(diào),大家沒看到這些天才背后的努力,那些做記憶能力展示的選手都很厲害,但所有的記憶力都需經(jīng)過訓練才能獲得,所謂的世界紀錄都是練出來的,不練成績就會滑坡。
“天才”在我們現(xiàn)今的語境里,通常是指被社會認可了的、具有卓越能力的人;而尚未得到認可的超常之人,只不過是具有“稟賦”(內(nèi)在素質(zhì))而已。有趣的是,在對于天才和稟賦的認識上,人們常常會陷入到一種所謂的“天賦循環(huán)邏輯”中。借用一位神經(jīng)科學家兼音樂學家的話來說,那就是:“當我們說某個人有天賦時,我們是指他具有超出于眾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然而,我們總是在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后,才回頭來使用這個詞。”
在此把“天才”的底牌亮出,并非為否定“天才”所具有的卓越能力,而是要展示一下慣常被人們所忽視的天才的若干側面,進而更好地認識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