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余光中《尋李白》
在優(yōu)雅的中華文明里,酒有著特殊的地位。
五千年來,不論才子佳人、文臣武將,還是帝王將相、凡夫走卒,人人都對酒有著偏愛。
酒既是一種飲品,也早已成了華夏文明的精神。酒興來時,先祖?zhèn)冞€會舞文弄墨起來,給酒起上各種別稱,有雅稱,有貶義,還有隱晦的表達。
這些別稱雅號,或者取自酒的特征,或者用釀酒的匠師代指,有的根據(jù)原料,有則取自典故。琳瑯滿目的美稱融入詩詞歌賦,詠酒不見酒,卻別有一番色彩。
這些雅稱多嗎?真多。雜嗎?繁雜。好嗎?
有酒,有端酒的人,有喝酒的情……你說好不好?
提起酒的別稱,人們最先想起的,恐怕就是釀酒的鼻祖——杜康。曹操《短歌行》中那句膾炙人口的名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痹跓o形中加深了人們的這種印象。然而釀酒鼻祖可不止杜康一人。梁實秋在《飲酒》一文中說:“發(fā)明酒者,一說是儀逖,又說是杜康。儀逖夏朝人,杜康周朝人,相距很遠,總之是無可稽考?!睙o論杜康、儀逖或是白墮,他們都因善于釀酒而被后世尊為酒神,制酒業(yè)也把這樣的人奉為祖師爺,此后人們就用他們的名字指代美酒。
除了人名,一些身份、官職等擬人化的稱謂也能成為酒的代名詞。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術解》中提到:在魏晉時期,桓溫手下的一個主簿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好酒的酒力可以一直達到臍部。他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郵”,因為平原郡有個鬲縣,“鬲”與“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達胸腹之間。于是“青州從事”、“平原督郵”就成了好酒和壞酒的委婉表達。
此外,還有很多酒的名稱來源于與酒有關的典故。比如佛教認為飲酒不能修成正果,因此將酒稱為“魔漿”。既然是“魔漿”,佛家就禁止僧人喝酒,但有的僧人背著人偷偷喝,為了避諱,僧人對酒就有了一個隱晦的稱呼——“般若湯”(“般若”在梵語中有“智慧”的意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