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副主任、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編者朱于國先生在新浪2018教育盛典·大語文峰會上的講話。
基于多年從事語文教材編寫的經(jīng)驗,朱于國先生分享了統(tǒng)編教材的內涵并探尋了未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他表示,教材統(tǒng)編是國家事權,同時教材也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而語文學科在三科教材里是最突出的,學生可以在語文中加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樹立文化自信。今天進入一個大語文的時代,是當之無愧的。朱于國先生認為,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已進入素養(yǎng)立意的時代,對于新時代的教師來說,要善于在更高的視野上解讀教材這個大文本,從中發(fā)現(xiàn)變化,發(fā)現(xiàn)方向,發(fā)現(xiàn)未來。
語文在未來的社會中,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雖然事實上在課堂、在課外,語文是爭不過其他學科的,學生報課外班的時候,數(shù)學、英語都報了好幾個,語文則很少,這是社會的現(xiàn)狀。
我很多年從事語文教材的編寫工作,進入人教社已經(jīng)17個年頭了,我跟語文比較有緣,參編、主編過全國版、地方版,專用的書法教材、盲校教材十多套,2012年開始參與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工作,在這一行里干了這么多年,對于教材是怎么回事,對教材受政策的影響也有一些心得體會。
基于我多年來編寫教材的一些經(jīng)驗,大膽地對語文未來的發(fā)展做一點前瞻性的展望。主要分四個關鍵詞:
一、國家事權
二、政治意識
三、語文素養(yǎng)
四、未來的語文
教材,過去是當作一個確定的產品,教材發(fā)到學生手里,老師就要按部就班地根據(jù)教材來教?,F(xiàn)在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教材已經(jīng)不再是整個教學的全部內容,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重組教材,甚至也有老師拋開教材、自定體系。從今天的情況來看,教材不僅僅是一個確定的產品,是一個框架,一個容器,一些線索,不只是一篇篇的課文,也不是一個個的學習活動,一道道練習題,在課文的選擇、在這些結構化了的課文組合的背后,其中容納著教材編者對于教育理念、對于語文教學未來發(fā)展趨勢的一些認識,以及提供給學生學習語文的一些線索。對新時代的教師來說,要善于在更高視野上去解讀教材這個大的文本,從中去發(fā)現(xiàn)變化,發(fā)現(xiàn)方向,發(fā)現(xiàn)未來。
教材編寫,尤其是三科教材統(tǒng)編,從目前情況來看是國家事權。國家為了加強教材的建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舉措:
2016年10月,中辦和國辦聯(lián)合下發(fā)了66號文件,《關于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中小學教材建設的意見》。這是第一次,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文件是專門以兩辦名義下發(fā)的,說明國家對于教材的重視。
2017年3月,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掛牌,教材局的領導目前主抓工作就是三科教材。
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正式成立。
2018年5月,課程教材研究所正式成立。
三科統(tǒng)編教材從2012年3月開始正式啟動,僅七年級的教材就經(jīng)過了30多輪審查,每一輪審查都要有三個組,第一個組是思想政治組,第二個組是科學組,第三個組是學科組,說明國家對于教材的重視,把關之嚴。
到2016年9月,義務教育三科統(tǒng)編教材在人教版的地區(qū)投入使用。2017年8月,高中三科教材啟動編寫。9月,義務教育三科統(tǒng)編教材起始年級全面推開。2019年9月,義務教育三科統(tǒng)編教材全學段覆蓋,意味著從2019年開始,全國所有的學段,這三科全部使用新的統(tǒng)編教材,未來沒有“地方教材”這個詞了。
思想政治性肯定是第一位的,所以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愈加突出政治意識。 以下是教科書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表述。
世紀之交時,社會上對于語文教材有過一次大的討論,更傾向于是一種批判的形態(tài),總的觀點是語文教材過時了,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客觀上來說2000年左右的那次大批判、大討論,推動了語文教材建設的進步。這十多年來,從小學的教材到高中的教材,積累了大量新的選文,有些已經(jīng)成為經(jīng)典,這本身就是我們社會的一種進步。語文教材更加開放、更加接地氣,一綱多本的時代也不免有一些矯枉過正的地方,最突出的是有些教材忽視了政治性,因而國家在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里突出強調的是政治意識。
既然強化政治意識,就是要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不管是校內還是校外機構,這方面都是非常重視的。
既然落實立德樹人,有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在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進教材,涵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第二,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逐步擴大,其重要性、重要意義不用多說,從社會上的國學熱、傳統(tǒng)文化熱都能發(fā)現(xiàn)這一點,而且從上到下對這方面的認識比較一致,認為過去曾經(jīng)一度割斷中華文化的根脈,但今天要補上這一課,只有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才能真正樹立文化的自信。
第三,國家安全教育,政治安全、經(jīng)濟安全、國防安全、海洋安全等。
第四,其他方面,生態(tài)文明、民族團結、法制教育等。
這里所提的不僅僅是語文一個學科承擔的任務,但是語文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雖然國家很重視政治課,但是語文課在實際教學中的地位比政治還要高一些,語文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詩文,可以朗誦、可以品味、可以欣賞,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在思辨的解讀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加深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加深對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解,樹立文化自信。這方面語文學科在三科教材里是最突出的,所以可以很自豪地說:語文是最重要的。今天進入一個大語文的時代,是當之無愧的。
初中綜合性學習,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文化系列里,分別突出:友愛、孝、愛國、誠信、和諧、傳承、自強不息。這些關鍵詞就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是我們最值得寶貝的一些精神的財富,通過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去實現(xiàn)這些理解和傳承。語文是最直觀的,這個直觀性是其他學科所比擬不了的。
既然是素養(yǎng)立意,和知識立意、能力立意有所不同,素養(yǎng)的提升要更多借助真實情境中的語言運用,而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更多的是反復的訓練。這種反復的訓練容易陷入機械的訓練,容易導致不解決實際問題,而知識的記憶弱點就是死記硬背,容易成為教條,素養(yǎng)的提出就是為了改變這些弊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發(fā)展思維和審美能力,尤其發(fā)展智力的因素,還有一些非智力的因素,如一些習慣、一些意識。統(tǒng)編教材里要求學生學會默讀,提高閱讀的速度,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要求是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不止讀、不回顧、不默念,一氣呵成讀完課文,以其獲得一個完整的印象。
所謂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涵蓋面很廣泛,各種要素互相有交集,有些要素是核心的,有些要素是處在邊緣的,是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可能需要共同完成的一些任務。
對于語文素養(yǎng)有幾句話:
第一,素養(yǎng)不是平列的,語言是中心。強調的是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在語文素養(yǎng)各個要素中的核心和基礎地位。
第二,素養(yǎng)是養(yǎng)成的,實踐是重要渠道。這里的實踐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強調情境的真實性和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因而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強調教材設計中的活動性。我們的課堂要有大大小小的學習活動構成,表達與交流,積累與探究等。
統(tǒng)編教材甚至專門設計了活動探究的單元,和過去教材一個單元就是一些課文的組合有了很大的不同,一上來是一些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去讀、去寫、去采訪、去表演。當然活動有其弊端,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未來有機會再探討。
第三,素養(yǎng)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素養(yǎng)很強調的是融合,正如讀寫可以互通一樣,素養(yǎng)的提升不能各自為政、自行其是,而應該統(tǒng)合、統(tǒng)整,具體表現(xiàn)在教材里就是聽說讀寫的整合、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的交融、單元內課文的整體組合、單篇課文和整本書的閱讀、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整合,這幾點都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方向。
第四,素養(yǎng)要自主建構,發(fā)揮學生主動性。設計了那么多課文,要老師去教,實際上最后達到的是讓學生自己學會閱讀、學會寫作。所以教材要以此來立意,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空間,因而統(tǒng)編教材創(chuàng)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鋪設階梯,使學生能一步步自能為寫、自能為讀。
第五,素養(yǎng)的內容,與時俱進。和諧的東西不變,但考慮了幾十年,還在教老一套,我們與其這樣不如返回頭看看這些知識是否過時了。
時代在發(fā)展,認識在進步,對于素養(yǎng)的認識也應該與時俱進。編寫語文教材,教學語文課程,要著眼于未來,因為今天的教科書培養(yǎng)的是未來的人才,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于未來的一個預言。為什么?因為構成未來社會主體的是今天的學生,我們有怎樣的教學,有怎樣的教學理念,未來就會培養(yǎng)出怎樣的社會成員,而這樣的社會成員也會構成怎樣的一種社會。
張志公先生十幾年前就呼吁“語文教學尤其要著眼于未來,要想到十年八年后教的學生成為社會中堅,那個時候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能力”,很富有前瞻性,尤其是今天的信息時代,信息大爆炸,每天要接觸大量的信息,在今天的時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有怎樣的要求,哪些是我們持之以恒沒有變化的,哪些是今天這個時代可能格外突出的。如默讀能力、速讀能力,是否在今天來說顯得更重要了。哪些又是現(xiàn)代社會提出的新要求,恐怕這些都是我們要考慮的。
高中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與跨媒介的融合。有一個學習任務群,叫作跨媒介閱讀與交流。從某種意義上就在解決素養(yǎng)與時俱進的問題。
第六,素養(yǎng)的核心是人,根本目標是育人。羅素曾經(jīng)說過:如果面包養(yǎng)活的是一個壞人,那么從播種到收獲一系列的勞動都將毫無疑義。莊子曾經(jīng)說過:要想保存財務,最好的辦法是把它裝到一個箱子里,外面加上一把鎖,覺得還不夠,拿個繩子捆起來,這個對付小偷小摸可以,大盜來了,你已經(jīng)給他捆好繩子了,他往肩上一扛,整個給你搬家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素養(yǎng)核心是人。我們要有全學科的視野,要有全人的視野。
學生的學習活動將成為教材的設計重心,以課文為中心的教材設計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如何組織學習活動將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對單篇課文的精講細解也許不再那么重要了。
教材將突破封閉的體系,增強開放性,提供更多的選擇。課文不再僅僅是呈現(xiàn)在教材紙面上的二三十篇文章,凡是納入學習活動的,都可以稱作課文。教材中呈現(xiàn)的課文,可能真的只是一個例子或者就是一些線索。
與此相適應的,過濾和選擇將會成為一種有用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作為權威,要幫助學生去過濾蕪雜的信息,找到真正的資源、有用的資源,對學生來說辨識和選擇的能力也將成為應對未來社會需要的必備的語文技能或語文素養(yǎng)。
個性催生創(chuàng)新。只有一種解讀,只有一種讀法的時代會逐漸結束,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允許不同的讀法,鼓勵真正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最后,正如凱文·凱利所說:“我們處在一個液態(tài)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地流動,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好?!蔽覀兊恼Z文也是這樣,因此,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學習。當你一直處于一個學習的狀態(tài)時,你永遠都是一個新的人”。
來源:新浪教育,內容有刪改
相關文章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朱于國
葉圣陶先生在1979年的一封書信中談到語文教育問題,認為應該“切實研究,得到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據(jù)以編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對語文教材編者而言,研究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最終是要形成教材的框架體系。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教材體系,將諸種內容要素加以適當?shù)慕Y構組合和序列安排,一直是語文教材編者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其中,閱讀體系的構建又需置于首位。因為在學生的聽說讀寫諸種實踐中,閱讀是最重要的部分。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充分借鑒國內外母語教材編寫經(jīng)驗的基礎上,圍繞閱讀這個核心任務,創(chuàng)新設計,構建了全新的閱讀編寫體系。這一體系包含兩個要點:第一,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將語文的育人價值和學科屬性融為一體;第二,構建“教讀—課內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學習體系。本文擬就后者的設計思想、內容要點作一點解析,以便廣大教師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閱讀體系構建中編者重點思考的三個問題
1.如何體現(xiàn)“讀書為本,讀書為要”的編寫思想?
“讀書為本,讀書為要”,就是抓住讀書這個核心,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閱讀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在《培養(yǎng)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一文中,系統(tǒng)闡述了“讀書為要”的思想。他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學生的閱讀狀況,認識到:“整體而言,中小學生的讀書狀況是不好的,年級越高,情況越糟。很多學生除了教科書和教輔,幾乎不怎么讀書,不喜歡也不會讀書,更不會讀完整的書……試想,不讀書,或者讀書少,怎么可能學好語文?怎么可以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但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悖謬……少讀書、不讀書就是當下‘語文病’的主要癥狀,同時又是語文教學效果始終低下的病根?!睘榇怂岢觯罢Z文課最基本的內容目標,是培養(yǎng)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才能把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帶起來,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帶起來。現(xiàn)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養(yǎng)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去改進語文教學。這不是什么新觀點,但在語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亂的當今,重新回到樸素的立場來考慮問題,從‘多讀書’的角度去理解語文的本質,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p>
溫儒敏先生“讀書為要”的思想,還體現(xiàn)在對課外閱讀的重視上。在《忽視課外閱讀,語文課就只是半截子的》一文中,他開宗明義:“通常講閱讀教學,往往偏重課堂上圍繞課文的教學,這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同樣重要的,就是課外閱讀的教學?,F(xiàn)在普遍的情況是,對課外閱讀并不重視,甚至放棄了,這樣的閱讀教學只能是半截子的,不完整的。”因此,要“讓語文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延伸,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連成一體”;不僅要有量的要求,還要“有相應的教學計劃,根據(jù)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shù)恼n外閱讀,注意循序漸進,逐級增加閱讀量與閱讀難度,體現(xiàn)教學的梯度”;同時,“特別要關注閱讀方法與習慣問題”。
溫儒敏先生對讀書問題的相關論述,從教材編寫的角度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閱讀是語文教材的核心;二是要想辦法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三是注重閱讀方法和策略的引導。編寫組在討論閱讀體系構建的時候,也主要從這三個方面著眼。
2.如何扭轉教讀課與自讀課區(qū)分不明的局面?
區(qū)分教讀課與自讀課兩種課型,使之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這種設計由來已久;但在實際教學中,課型的區(qū)分并未落到實處。溫儒敏先生在多次調研中發(fā)現(xiàn):“如今的閱讀課往往混淆了精讀與略讀,幾乎全都設計成精讀精講。而且程式相對固定,不管什么課,都要講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藝術手法,等等,摳得很細,加上幾乎全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講記憶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精讀課獨攬全盤的做法有很大的弊病,的確太死板,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興趣和讀書的興趣?!庇纱思怃J指出,“閱讀教學效果不佳和學生不喜歡語文課有多方面原因,課型混淆,模式僵化,扼殺讀書的興趣是問題之一”,這種狀況“應當改一改”。
教學的現(xiàn)狀,一方面反映了教師對兩種課型的功能認識不足,思想未能解放,不敢放手,也不愿放手;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過去教材在兩類課文的區(qū)分上設計不夠精細,沒有給教師和學生留有足夠的自讀空間,也未提供充足的學習輔助。這也是新教材在設計閱讀體系時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3.如何突破教材的封閉性,凸顯開放性格局?
文選型語文教材有一個天然的不足,就是開放性不夠。文章按照一定標準選入教材,分布到各冊、各單元,一經(jīng)印刷就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封閉性的格局,課文無法進行擴充,也無法真正按照學生的需求選擇。無論教材選入多少文章,都是有限的一百來篇。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推薦課外閱讀篇目,以彌補這一不足,但現(xiàn)實情況是,大多數(shù)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課文上,無暇也無力提供更多的拓展篇目。因此,在教材審查和試教試用中,編者得到最多的建議就是“應將某某作家某某文章選進教材”,但只能遺憾地回復教材容量有限,無法滿足大家的愿望。這都是教材的封閉性造成的。
基于網(wǎng)絡,由教材編者、一線教師、學生共建的數(shù)字化教材,也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想方案;但在現(xiàn)階段,如何在紙質的文選型教材中容納更多文章,提供更多選擇,是擺在語文教材編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設計要點
基于以上三個問題,教材編寫組反復斟酌,反復討論,多次嘗試,在內部思想碰撞中,逐步形成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計劃,并在與審查專家的互動中,逐漸明晰化,最終形成了“教讀—課內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設計思路。這個閱讀體系主要包含兩個方面。
1.區(qū)分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
教讀課文側重教師引導下的學習,重點落實本單元的語文素養(yǎng)目標,可以講得精、細、全面,旨在給例子,給方法,以期舉一反三,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味;而自讀課文主要讓學生自己讀,把教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自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不必面面俱到。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有不同,相互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以往的教材對兩類課文主要靠練習題的數(shù)量來區(qū)分。減少自讀課文的練習題數(shù)量是較為通行的做法;還有一種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增加自讀課文的練習題數(shù)量以示區(qū)別,甚至習題設計更為細致,這在人教版重點學校實驗教科書和新疆專用教科書中曾嘗試使用。這兩種設計思路,因為自讀課文都設計有練習題,學生和教師難免會為完成練習而忽視讀書,忽視自讀。
因此,新教材舍棄了這種思路,對兩類課文的區(qū)分做了更精細化的設計。教讀課文,課前有“預習”,課后設置“思考探究”“積累拓展”兩個層次的練習,練習題較為復雜、詳盡。自讀課文,取消了課后練習,代之以隨文“批注”和“閱讀提示”。文旁設置“旁批”,或點撥閱讀門徑,或提示閱讀重點,或引導深入思考,通過搭建臺階教學生學會自讀。文后設置“閱讀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點進行分析,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提供指南。
需要說明的是,旁批中也有一些問題的設計,但不是作為作業(yè)供學生解答,而是提醒學生閱讀該部分需要注意的關鍵之處,實際上是閱讀方法與策略的提示和點撥,有的甚至包含著一些隱性的語文知識。
2.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使之成為教材有機的組成部分
一是采用“1+X”的方式,在一篇課文后(主要設置在教讀課文的“積累拓展”和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中,也有些在“預習”中)推薦若干課外閱讀篇目,設置一定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同主題閱讀、拓展延伸性閱讀、回顧總結性閱讀和比較閱讀,溝通課內外的聯(lián)系,擴大學生的閱讀量。
比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紀念白求恩》“積累拓展”第五題:
除了毛澤東,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寫過紀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紀念白求恩同志》、宋慶齡的《我們時代的英雄》、聶榮臻的《“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使用”——懷念白求恩同志》等。課外閱讀這些文章,小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哪一點對你觸動最大?
這道題引導學生在學習了毛澤東同志的文章之后,拓展閱讀朱德、宋慶齡和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紀念白求恩的文章。設計意圖有二:其一,閱讀更多材料,豐富和深化對白求恩的認識,獲得人生教益;其二,開闊閱讀視野,了解紀念性文章的不同寫法,比較老一輩革命家文章的不同風格。這樣的設計彌補了教材較為封閉的不足,能夠有效拓展教材的容量。
一些課外拓展指向整本書閱讀,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積累拓展”第五題:
文中那個活潑可愛、盡情玩耍的小魯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個拿筆寫作的“大”魯迅了嗎?你覺得這個“大”魯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請結合本單元后的“名著導讀”欄目的相關內容談談你的認識。
還有一些指向比較閱讀或回顧總結性閱讀,前者如《散文詩二首》的“閱讀提示”,后者如《寓言四則》的“預習”第一題。
二是設置“名著導讀”欄目,精選書目,導向整本書閱讀。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重視整本書閱讀顯得更為重要。名著導讀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沉下心來閱讀整本書,汲取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閱讀敗壞閱讀品位。要求教師將名著導讀納入教學計劃,將其作為閱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當成附件,根據(jù)情況選用。
教材每冊各安排2次名著導讀,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薦課外閱讀2部。所選名著以課程標準推薦書目為主,并盡量與課內閱讀課文配合。設計思路是,除介紹某部書的內容、寫作特色外,還專門設置“讀書方法指導”欄目,以該書為例,談某一種閱讀方法或某一類書籍的閱讀策略,以期收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之效。閱讀方法,有精讀和跳讀、快速閱讀、選擇性閱讀,如何閱讀古典小說,如何閱讀科普作品,如何閱讀紀實作品等。
比如精讀和跳讀,語文七年級上冊以《西游記》的閱讀為例作了解說:
我們讀一本書,根據(jù)興趣或讀書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別采取精讀或跳讀的方法。精讀指向細膩的感受、透徹的理解和廣泛的聯(lián)想;跳讀則是主動地舍棄、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這兩種方法在同一閱讀過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讀《西游記》這樣的古典小說,就適合“精讀”與“跳讀”并用。
接下來,教材分別就精讀和跳讀各自的適用場合作了具體說明。這種閱讀方法適合長篇著作的閱讀,以往教材較少涉及,新編教材均有所加強。這樣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每一本書的閱讀,就有了“把握得住的‘干貨’”,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有效提升課外閱讀的效率。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借助“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搭建閱讀支架,構筑能力階梯,使學生“由教師扶著走到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有助于學生自主建構閱讀方案,形成閱讀能力”。這一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序列指向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有效實踐了葉老“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作為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的亮點和突破點,這一設計在全國大范圍的使用中受到一線教師的好評。當然,也帶來一些需要探討的課題,比如教讀課的閱讀方法和策略能否遷移到自讀課文中,如何在有限課時內兼顧課文學習和課外拓展篇目閱讀,如何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的監(jiān)控和指導,自讀課文教師如何介入才算適當,自讀課文旁批如何有效運用,整本書閱讀如何有效規(guī)劃,等等。這些都有待廣大教師發(fā)揮“課程建設者”的作用,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以使教材的設計思想最終落到實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