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云: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這是《道德經(jīng)》第二十九章的內(nèi)容。老子用天下的變遷來說明一個道理:去甚、去奢、去泰指的是去掉人為的欲求,隨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而為。與儒家的中庸思想比較接近。
字面意思是:那些想獲得天下江山而采取行動的人,我看到他們都沒有成功。天下,是非常神圣的,是不可以圖謀的。因為那些搶奪的都失敗了,曾經(jīng)占有過的最終失去了。
因此,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如天下江山一樣,有行進的、有跟隨的,有輕聲的、就急速的,有強壯的、就有羸弱的,有承載的,就有墮落下去的。所以,圣人就會去掉那些極端、侈奢、過分的欲念。
老子先從江山社稷的歷史變遷來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此神圣的器物,歷代帝王爭來奪去,看似成功了,但事實上最后都失敗了。在老子所處的時代,他目睹了諸位王侯搶奪土地的現(xiàn)象,在不同的王侯手中有過短暫的停留,仍然不斷易主。雖然最后一統(tǒng)六國建立了大秦,秦始皇帝還期待著千世萬世,最終在第二代就失去了。如此朝代交替,政權(quán)更迭,結(jié)果都是“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由江山社稷而推至天下萬物,都是這個樣子。因為事物有其自己的規(guī)律,并且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有升就有降、有前就有后,有多就有少,有得就有失。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去掉種種人為的目的,讓天下萬物都能順應(yīng)自然,享其天命。
在此章的最后,老子為什么提出“去甚、去奢、去泰”的主張呢?甚、奢、泰這三個字,是用來概括人的欲望和意志。“去甚、去奢、去泰”的意思,就是讓人們多多反省自己的想法,梳理自己的內(nèi)心。就如前面一章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意思一樣,事物總是在不斷的反復(fù)之中。而在后面一章中,老子提出“不以兵強天下”,一個“強”字,就是對“甚、奢、泰”的補充,明確反對那些強烈的個人意志。
老子的“去甚、去奢、去泰”的行事理念,與儒家“中庸”的處世方法非常接近。老子的“無為”直指自己的內(nèi)心,盡量減少種種欲求、意志,讓事物隨順自然,盡其天命。儒家的“中庸”,則是讓事物處于最合理的狀態(tài),達到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從而實現(xiàn)穩(wěn)定和諧。
從個人的修為角度來說,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是個人的意志、主張、圖謀得不到實現(xiàn)帶來的。盡人事、聽天命,就是愉悅的人生。
【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