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里為何一直保留著漢字?
日文里有頗多漢字,這其實對于去日本旅游的中國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好處的。我第一次去日本呆了半年,最開始日語挺次的,但是通過漢字半猜半蒙,基本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去哪里也不容易迷路。
不過雖然大部分日本漢字和中文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另外有一部分意思早就大相徑庭。日本為何一直在文字里保留漢字?為什么統(tǒng)一的全部變成假名(あいうえお這種蝌蚪文)呢?這原因恐怕還要從漢字傳入日本講起。
徐福攜500童男童女去海外仙山求藥的故事一直深入人心。但對于研究日本的起源和中華文化對其的影響來說,畢竟只是一個傳說。目前最為可靠的說法,漢字應該是隋朝、南北朝時期伴隨著佛教文化一同傳入日本的。
南懷瑾先生的《中國佛教發(fā)展史略述》里講到了佛教傳入韓國和日本的歷史。晉代之時,苻堅派沙門去高句麗傳教,后來又傳播到了百濟和新羅。這高句麗、百濟、新羅并稱朝鮮三國。到了大約南朝梁的末年,百濟國王派使者到日本,贈送佛經(jīng)和佛像。于是起源于中國的漢字跟隨佛教,一同經(jīng)由朝鮮,到了日本。
日本僧侶大概是最開始學習漢字的人,之后貴族家里的男孩子也開始學習漢字。不過,因為漢字的寫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容易,那個時候的很多女孩子,還是喜歡避開漢字。
會寫漢字的都是受過教育的人或貴族階層,所以漢字無疑成了當時高端大氣的代表。
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是有一些原始文字的。而漢字和佛教傳入之后,便真正開啟了日本的文明。要知道當時不只是佛經(jīng),就連論語和千字文等重要著作,也一同進入了日本。而每一代天皇都會學習佛經(jīng)等著作。為了方便閱讀,他們把漢字加上了注音。這些注音被稱為【萬葉假名】,也是如今假名的來源。
日本漢字是源于漢語,但如今的日本漢字其實已經(jīng)不能簡單的等同于漢字,這和二戰(zhàn)不無關系。
二戰(zhàn)結束后,日本作為戰(zhàn)敗國簽署了《舊金山條約》,聯(lián)合國軍最高總司令帶領部隊進駐日本長達7年之久。有一本書叫《擁抱戰(zhàn)敗》就是講戰(zhàn)后的日本,在被聯(lián)合國軍進駐后,在文化、經(jīng)濟、教育等當面的變化。雖然寫的有點慘,但相比他們作為侵略者給別人帶來的傷害,其實還是挺溫和的。
在那個時候的日本,“防止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是聯(lián)合國軍最大的責任,于是他們對日本各方面實行了制裁,包括公文上要用英語,而不是日語進行書寫。在1946年的時候,就有美國教育者聲稱要廢掉漢字和假名,理由是不利于教育。但到底真的為了教育,還是別有用心,咱們都不說的那么明白了。
當時還有日本作家跟著起哄,說日本文化發(fā)展不起來,是因為日語不好聽,提議換成法語,還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咱不知道他咋想的,怎么就那么不待見自己國家的文字。)
不過最后日本內閣還是決定沿用漢字。并且劃分出指定范圍,大約有1850個漢字可以使用。后來一些漢字的寫法在日本又被進行了簡化,就搞得有點面目全非了。比如漢語的【智能】,在日本漢字里就成了【知能】。
所以這種支離破碎的漢字,還是被稱為“日本漢字”更為妥帖。
1948年,韓國和朝鮮不再使用漢字。但這其中的過程和過渡階段,也是非常艱難的。至于日本為什么不廢除漢字。下面一張圖片,可以讓咱們一眼洞見最大的原因。
從“巧匠”到“哄笑”的40多個詞語里,在我們漢語里各自都有自己的讀音。在韓國語里重復的也不是很多。如果重復的不多,那么根據(jù)語境就可以正確判斷出它的意思。
而在日語里這個情況就比較混亂了。按照奈良時期的日語,讀音還挺豐富的。但到了江戶時代以后,這些詞語就都成了一個讀音,都念【こうしょう】。如果是兩個人說話的時候那還好,如果是寫成文書呈現(xiàn)于紙面,估計讀的人肯定哭暈了。
日本文字里如果不保留漢語,先不論是不是一種文化的遺失,起碼光用假名誰都用不明白。而且如今日本老齡化非常嚴重,重新替換文字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