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兵書云:“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治病如同作戰(zhàn),應先作周密調查,對病情了如指掌,然后運籌再三,審證求因,立方用藥,方可達到“四兩撥千斤”之奇效。下面我們列醫(yī)案三則,供大家學習。
奇效病案三則
作者/石曾淑、張進臣
一、血尿
患者楊某,男,20歲。1987年9月28日初診。患者近兩個月來,小便紅赤,但無尿痛、尿頻,亦無明顯腰腹痛,無寒熱,面色逐漸由紅潤轉?白。曾在青島某醫(yī)院住院治療月余,做過多種檢查,除查出尿有紅細胞+++~++++外,其他無任何陽性發(fā)現(xiàn)。
患者素體健康,就診時面色?白,小便紅赤,除略感頭暈、全身乏力外,他無不適。體溫正常,查尿仍有紅細胞+++。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為濕熱內(nèi)阻,熱傷血絡。擬清熱涼血止血劑治其急。
處方:小薊30克,藕節(jié)炭30克,仙鶴草30克,生地60克,百部30克,地榆30克,丹皮24克,大黃6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劑。
1987年10月12日,患者家長來述,上藥已服10劑,服至第2劑時,病人腰腹疼痛,同時發(fā)燒(38℃),后來尿出如粟粒砂石多量,服至第3劑時,身熱已退,腰腹疼痛輕微。以后續(xù)服上藥7劑,每次排尿,用棉絮過濾后,均可得到砂石少許。上方又服5劑,砂石消失,尿亦正常。
按:
所服之方,原為涼血止血而設,因懷疑有腎結核而增百部30克,不意得排石之效??紤]石頭自下,可能性很小,因前已住院治療月余,無此效用,而用本方后,使石頭漸次排出,其作用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二、哮喘
馬某,女,29歲。于1986年8月23日就診?;颊?0年前因反復外感,未得適當治療而發(fā)哮喘病,此后咳喘反復發(fā)作,曾于青島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青島市立醫(yī)院診治,均診為過敏性哮喘,服用撲爾敏,安茶堿,強地松等藥癥狀緩解。近年來,病情加重,每天哮喘均有發(fā)作,服藥可暫緩。
近日因曾一次口服安茶堿4片,致胃脘痛,然哮喘仍不止,而來中醫(yī)院就診。癥見面色萎黃,口唇輕度紫紺,喉如水雞聲,氣喘吁吁,話不接續(xù),吐痰粘稠而量少,體溫不高,舌紅苔黃厚膩,脈細數(shù)無力,病屬哮證。
分析其病機屬飲熱阻肺,并肺脾腎均虛。
因在發(fā)作期,分別給麻杏石甘湯、小青龍加石膏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清熱解毒藥,以先治其標。服藥30余劑,藥有效,但只能使病情減輕,不能完全緩解。
1986年11月17日復診,患者除咳喘外,伴有干嘔,甚則吐出多量粘痰,舌紅苔黃厚膩。思宣肺屬必須,然患者有柴胡湯證表現(xiàn),如增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解氣機,既有助于宣肺,又利于止嘔。
處方:柴胡15克,黃芩20克,半夏10克,白果12克,射干12克,麻黃6克,防風15克,藿香12克,黨參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11月24日復診,述服1劑藥后,次日瀉下兩次稀水樣便,服第3劑后,瀉下水樣便6次,病人乏力,但于次日開始瀉下后,哮喘未再發(fā)作。直至1987年1月8日再遇病人時,述已近兩個月平安。
按:
小柴胡湯既清解少陽之邪,并疏暢氣機之郁滯,而配伍半夏、人參又寓以補中扶正、和胃降逆。哮證發(fā)作之際原屬本虛標實,肺不肅降,以小柴胡湯治療確屬相宜,又有射干、麻黃直宣肺氣,所以有利于哮證緩解。此病人原有痰熱阻肺,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腹瀉之際,痰熱之邪從大便泄出,從而肺氣宣降,亦易理解。但服此劑導致腹瀉數(shù)次,而療效又如此理想是意想不到的。
三、燥癥
于某,女,32歲。1986年12月22日初診。癥見眼干燥無淚,口舌干燥少津,皮膚干燥無汗,雙手皮膚干裂,大便干結已年余。西醫(yī)診為干燥綜合癥。
觀以往所服中藥多為潤燥生津之劑,其證明顯津虧,然如何不效?又細察患者,有些證候又似大黃?蟲丸所主之瘀血證。故用活血祛瘀佐以清熱之品試治。
處方:桃仁10克,紅花10克,?蟲12克,當歸20克,川芎15克,生地40克,赤芍15克,葛根20克,花粉30克,蒼術20克,豆豉15克,梔子10克。水煎服。
服藥30劑,汗時自出,大便轉軟,諸燥癥狀消失。
按:
皮膚干燥癥,現(xiàn)代醫(yī)學尚無有效療法。中醫(yī)多本“燥者濡之”之法治療,有效者,亦有不效者。本案的病機為瘀血,瘀血不除,新血不生,臟腑肌膚得不到血的濡養(yǎng),故出現(xiàn)一系列燥癥。治以活血化瘀,取得了滿意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