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大道的法則是自然,那么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德?搞清楚這三個問題,是理解老子五千言的關鍵。
一,道是什么?
道,本義是道路。通往目的地的途徑就是道。
道,由本義的道路、途徑,引申為天地萬物由來的途徑,以及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途徑、方式和方法,進而升華為道理,天地萬物必須遵循的法則和規(guī)律。
二,什么是道理?
道理,即道路暢通之理,是道路是否暢通的原因所在。
比如,從A到B有甲乙兩條路:甲路較近,乙路較遠。世人片面的認為近路一定省時,故而選擇甲路的人多。而現(xiàn)實是,因為選擇甲路的人多,甲路則可能擁堵,欲速而不達;選擇乙路的人少,可能不會堵車,能夠更快的到達目的地。可見,能否省時的關鍵在于道路是否暢通,并非僅僅取決于路徑的短長。道路暢通,則行人會自然增多而變得擁堵;擁堵,則行人會自然減少,因而變得暢通。行人稀少,道路自然暢通,則行人會自然增多;行人增多,道路自然擁堵,則行人會自然減少??梢姡?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道路暢通之理,在于路況總是隨時隨地、自然而然的朝著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
理,本義是紋理,來龍去脈、原因的意思。引申為由事物自身固有的屬性所決定的必然邏輯。道路之理,即由道路固有的、確定和不確定的雙重屬性所決定的必然邏輯。
道路自身固有的確定屬性,如寬窄,曲直,遠近,難易等,順理成章的決定了人車流量的多少。人車流量,道路本身之外的不確定屬性,虛無縹緲,變化莫測,自然而然的決定了道路是否暢通。這種由自身的屬性所帶來的順理成章的理所當然,就是自然。道理,即自然而然之理。
道,本義是道路。由道路的暢通與否,引申出自然而然的道理。
道,是天地宇宙由來的途徑,是萬物的成因和所以然。
道,是萬事萬物的必然邏輯、最基本的運行規(guī)律和法則、以及認識和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基本的途徑、方式和方法。所以,概括的說,道有三個含義:
道是途徑、方式和方法。
道是道理,是天地萬物必須遵從的法則和規(guī)律。
道是造物主。大道創(chuàng)生了天地宇宙,世間萬物。
三,什么是德?
廣義的德,泛指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行為表現(xiàn),以及品格素質(zhì)。
狹義的德,特指大道的法則和規(guī)律、以大道為行為準則、遵行大道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唯道是從的品格素質(zhì)。
比如開車上班,通往目的地的路徑就是道。交通規(guī)則做為車輛行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即是廣義的德。遵守交通規(guī)則,以交規(guī)為準則,按照交規(guī)行駛,即為不失德;違反交規(guī),搶道、超速、闖紅燈,即為失德,也就是缺乏遵守規(guī)則的品德,簡稱缺德。想要平安順利的抵達目的地,首先必須行駛于正確的路徑,同時,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失道失德,必將事與愿違,不能如愿以償。那么,遵守規(guī)則就一定能實現(xiàn)無怨無悔的人生嗎?
遵紀守法、照章辦事,是做人做事最低的、最起碼的原則和底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循規(guī)蹈矩的乖孩子往往沒出息,因為他們所遵守的行為底線太低。品格境界的高低,取決于行為底線的高低。不同高度的行為底線,成就不同高度的人生。
大道是通往一切成功的唯一途徑,不得其道,不得其法,縱然曇花一現(xiàn),終歸竹籃打水,勞而無功。做為大道的法則和規(guī)律,德是遵道而行的行為準則,是人類行為準則的最高標準。尊道貴德,唯道是從,是個人品德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目標以及通往成功的途徑似乎不容易搞清楚,而走好腳下的每一步,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并不難。復雜的人生恰恰是由諸如開車上班這樣的細微末節(jié)日積月累而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末節(jié)上,都能做到以大道為準則,唯道是從,是實現(xiàn)無悔人生的不二法門。
正直、坦率、真誠、自然,是人最優(yōu)秀的品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認識自己,不斷的完善自己,成功將是順理成章的自然而然。
帛書《老子》論德在前,論道在后,是有其原因的。老子說: “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 。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德開始,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是為“圖難于其易也,為大于其細也“的真實寫照。老子開宗明義,從行為準則入手,闡述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確指出德、仁、義、禮,做為行為準則的特征和實質(zhì),以及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如何才能做出唯道是從的明智選擇。
老子說: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理解這段話的難點在于德字的不同含義。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上”字,下面是一長橫,上面是一短橫。長橫表示基準線,短橫作為指事符號,表示在基準線之上,高于基準線。“下”字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于基準線,在基準線之下。
上德和下德的德字,特指大道的法則。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以地的法則為法則,地以天的法則為法則,天以道的法則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也就是說,大道的法則是自然。
上德,意動用法,以德為上,以德為基準線,行為表現(xiàn)在基準線之上。也就是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所作所為不低于行為底線的標準。上德,即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準則。
下德,與上德相對,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和行為準則,行為表現(xiàn)低于自然法則的標準。
不德和不失德的德字,指一般行為規(guī)范。
不德,不以德為德,即不以一般行為規(guī)范的規(guī)定為行為準則。
不失德,即不違反一般行為規(guī)范的規(guī)定。
有德和無德的德字,特指唯道是從的品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而不以一般行為規(guī)范的規(guī)定為行為準則,所以才具有唯道是從的品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則為行為底線,而以不違反一般行為規(guī)范的規(guī)定為行為準則,所以,雖然循規(guī)蹈矩,但并不具備唯道是從的品德。
以大道為底線的人,像嬰兒一樣,一切順乎自然,自然而然,而不以任何行為規(guī)范為準則。例如,公園喂鳥是違背自然的行為。鳥兒可以不勞而獲,久而久之會喪失捕食能力,難以生存。以大道自然為底線的人,不會違背自然,無論有沒有不許喂鳥的規(guī)定都不會喂鳥。以大道為底線而不以規(guī)定為準則,所以才具有唯道是從的品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以行為規(guī)范為準則的人,不在乎是否違背自然,只在乎是否違反規(guī)定。有不許喂鳥的告示則不會喂鳥,否則想喂就喂。不以大道為底線,雖然不會違反規(guī)定,但并不具備唯道是從的品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
以大道為準則,其行為表現(xiàn)的特征是無人為、無虛偽,純真自然,故而無所掩蓋隱瞞。
無為,是老子五千言的核心思想。為字,古代與偽相通。無為即無偽。偽字主要有兩個含義,人為和偽裝:
1) 人為:與天然、自然相對,指非天然的、非自然的、不純粹的、出于人的主觀意愿的刻意作為。
任何事物都有其天然的形態(tài)和自然的運行規(guī)則,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人為,要求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發(fā)展變化,故而違背自然,拔苗助長,刻意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行事。
無為即無人為,沒有出于主觀意愿而違背自然的刻意作為。
2) 偽裝:虛假,不真實;做作,不自然;刻意掩蓋事實真相,不真誠;刻意表現(xiàn),裝模作樣,自欺欺人。
無為即無虛偽,純真、自然、誠實,不虛假、不做作、不偽裝、不欺人。
以大道為準則,無人為,無虛假,故而沒有什么好偽裝的。是謂上德無偽,而無以偽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以仁為上,以仁愛為行為準則,其特征是有人為而無虛假,故而也沒有什么好偽裝的。
為之,與無為相對,意思是有出于主觀意愿的刻意行為。然而,仁者的善行完全是出于愛心,并非裝模作樣,刻意表現(xiàn)仁慈,故而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沒有什么好刻意偽裝的。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欲人不知,絕非小惡。以仁愛為準則的人,會給乞丐施舍,并不考慮這種施舍在客觀上到底是幫了乞丐還是造就了乞丐。真心的想幫助乞丐,并非裝給人看。而以大道自然為準則的人,會默默無聞的給慈善機構捐款捐物,卻不會對路邊的乞丐施以小恩小惠,就像不會在公園喂鳥一樣。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以義為上,以符合人情事理的公平正義為準則,有人為,也有虛假,故而有所偽裝,隱瞞掩蓋。
義,是一個人為的主觀概念。合情合理、公平正當都是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客觀標準。而責任和義務,完全是人為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
義,講人情,但更重事理,強調(diào)負責任、盡義務。義,做為行為準則帶有輕微的強制性,主張應該這樣做,并非必須這樣做。仁者的善行全憑自愿,而義者的義舉有不得已的成分,帶有一定程度的私心,有功利目的,動機不純,故而義者的行為不純粹,有真心的義舉,也有迫于行為規(guī)范的不得已而為之,也會有沽名釣譽的刻意表現(xiàn)甚至刻意偽裝。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以禮為上,以禮法為行為準則,其行為特點是有迫不得已的刻意人為和虛假偽裝,如果言行不符合禮法的要求,受到懲罰,為社會所不容。
禮,是人為制定的一切規(guī)章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的統(tǒng)稱。禮,具有必須遵照執(zhí)行的強制性。義者因趨利而守義,希望付出能夠得到回報。禮者為避害而守禮,裝模作樣,敷衍了事以免受責罰。
莫之應也:不予響應者。
攘臂而扔之:如法庭上,兩名武警一邊一個,抓住罪犯的胳膊,拖出法庭。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可見,背離了大道的自然法則之后,以人為的標準作為行為準則:喪失了自然無為的底線之后,以仁愛為行為準則;喪失了仁愛底線,而后以公平正義為行為準則;喪失了公平正義的底線,而后以制度、法律為準繩。
失道而后德的德字是指人為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失,喪失,淪喪,違背。失道即背離了自然法則。
失德而后仁的德字,指大道的自然法則。
老子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疤斓罒o親,恒與善人”。意思是:天地沒有仁愛之心,把萬物都當做草芥。如果天地把萬物都當做珍寶,那么,萬物皆珍寶,這個世界也就沒有珍寶了,珍寶即草芥。天地間充滿了不可或缺的陽光空氣,任萬物自然生息,即“天道無親,恒與善人”。天之道,無分親疏遠近,永恒不變的與人為善,利而不害,無區(qū)別對待。大道的法則是自然,無親疏、無好惡、無偏愛、無情無義。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有思想感情,當大道的自然法則與人的情感和主觀意識相沖突的時候,人類選擇了后者,背離大道的自然法則而以人為的行為規(guī)范為準則,即 “失道而后德”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跌倒爬起的過程。嬰兒學步,摔跟頭是正常的。頭上跌個包,膝蓋跌破皮,都是人生必修課。然而,親生的寶寶摔倒,豈能袖手旁觀?猛撲上去抱起寶寶,在地上狠狠的跺兩腳,罵地壞,摔疼了我的寶寶。久而久之,孩子過度依賴父母,遇事怨天憂人??墒?,順其自然,于心不忍,于是,背離自然無為而以仁愛為準則,即 “失德而后仁” 。
常言說: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人類實際上做不到一視同仁。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聽起來十分華麗,可是,仁者最多給乞丐施舍一點散碎銀子,不會養(yǎng)老送終。人有好惡偏愛,難免厚此薄彼。一母生九子,遺產(chǎn)怎么分?遇到具體利益,親是親,財是財,親兄弟明算賬,愛與不愛先放一邊,以公平合理為原則,即所謂 “失仁而后義” 。
然而,天下沒有絕對的合情合理、公平公正。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按照風俗、規(guī)矩、規(guī)章制度、法律法規(guī)辦事,不容商量,強制執(zhí)行,即“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禮法,只能使人表面上規(guī)規(guī)矩矩,并不能令人心悅誠服;只注重行為表現(xiàn),不重視真誠可信。禮法的威懾迫使人不得不放棄真誠,弄虛作假以逃避懲罰。而缺乏誠信是一切混亂的根源,罪魁禍首。
仁義,貌似華麗,實際上是背離自然的開始,愚蠢至極,天下沒有比背離正道更為愚蠢的行為。
忠:真誠,不虛假,不偽裝,不自欺,不欺人。
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可信可靠。
?。狠p視,不看重。
前識者:指前面提到的,即排在禮之前的仁義。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居忠信之厚,持守無為,以無人為、無虛偽、不違背自然為底線,而不以禮法的規(guī)定為準則;居大道之實,以純真自然為原則,而不以仁義為標準;故去彼,摒棄仁、義、禮;取此,奉行自然無為,與大道保持一致。
居其厚而不居其?。壕樱紦?jù),持守。其:指忠信。厚:指忠信之厚,即無為。無虛偽,無人為,故而厚于忠信,真誠可靠。薄,指禮法。
居其實:其,指大道,實,指大道的實質(zhì),即大道的法則 – 自然。
華:表面現(xiàn)象,流于形式,指仁義。
去彼取此:在彼此之間做出選擇。其原則是居其厚、居其實而不居其薄、不居其華。即持守自然無為而不以仁、義、禮為準則。比如,去朋友家吃飯,主人廚藝極差。當主人問味道如何的時候,有誰會像孩子一樣坦言相告呢?在誠實與禮貌之間,我們常常會做出最為愚蠢的選擇,放棄真誠而選擇禮貌。背離純真自然,是一切問題的總根源,愚蠢至極。
感悟:
無為就是不裝,正直坦率,真誠自然,不弄虛作假,裝模作樣,自欺欺人;無為就是不違背自然,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不拔苗助長;無為就是以大道為底線而不以所謂的仁慈、仗義、禮節(jié)為準則;無為就是尊道貴德,順天道而不以自己的主觀意愿為行為準則。
有德之人,不需要行為規(guī)范的管控,即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也不會隨心所欲,胡作非為;而無德之人并非行為規(guī)范所能有效約束。好孩子不用管,熊孩子管不住。所以,刻意管控,其實徒勞無功,天下大治的出路在于無為而治,絕非嚴刑峻法。熊孩子在犯錯改錯的過程中,會逐漸長大成熟,品德境界不斷提高,以至于順乎自然,自然無為,固守正道,與大道保持完全一致,則天下無不治。
無德的表現(xiàn)是沒有管控則不能遵行正道,其結果必然是自取滅亡。商紂王無德,酒池肉林,荒淫殘暴,致使商朝滅亡;周幽王無德,烽火戲諸侯,廢長立幼,致使西周滅亡。
周朝初年,周公旦制定分封、宗法、禮樂制度。三百年后,平王東遷,西周滅亡,歷史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大亂。周公建立的制度并沒有使周朝的天下千秋萬代,長治久安。孔子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禮崩樂壞,夢想回到周公的時代。而老子的看法恰恰相反,認為分封、宗法、禮樂制度本身存在嚴重問題。禮法,薄于忠信,并不能使人真心實意的遵行正道。一旦侯王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便無所顧忌,為所欲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制度約束,其實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所以,老子認為,真正有德的人,純真自然,自覺自律,實實在在的遵行正道,與天道保持完全一致,而不裝模作樣,道貌岸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