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書畫展覽,沒有想到,其中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件書法作品,其中的一個“亂”字的寫法,竟然引起了作品的真?zhèn)沃疇帯?/p>
在我們?nèi)粘5奈恼略u論區(qū),也經(jīng)??吹竭@樣的言論:這中間怎么有的字還是簡體,這作品不會是假的吧?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書法繁簡字的問題。
1935年8月,國民政府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文盲率甚至高達80%,為了滿足快速掃盲的需要,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又頒布了一個《簡化字總表》,共收錄了2235個簡化字。
這給很多人造成了一個假象:簡化字是近代才有的。其實簡化字的歷史遠遠比我們想象的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
清代內(nèi)務府腰牌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明確地指出,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簡化字主要有四個來源: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
其中古字在我國的文字體系中,特指那些秦朝以前留下來的篆文體系的漢字。在甲骨文當中,很多漢字就有繁簡兩種寫法。
草書中的簡化字后來漢字發(fā)展到秦漢時期的篆隸階段,為了滿足漢字美觀、對稱性的書法要求,漢字進一步走向了繁體化,但還是有很多簡體漢字被保留了下來,這一部分漢字就被稱為“俗體”或者“小寫”。
這種“俗字”在民間也存在廣泛流傳,同樣也是符合書寫規(guī)范的。比如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將“劉”寫成“劉”,將“ 國 ”寫成“國”;都是俗體字的遺存。
《十七帖》其中異體字指的是因為造字方式不同,偏旁位置不同等原因,形成的和正體字字音、字意相同,但是字形不同的文字,我們常見的通假字,就是屬于異體字的范疇。
其中的草書楷化字,指的是在草書的書寫過程中,因為避諱,書寫簡便等原因,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些特殊的字符,在之前被叫作草書符號,在書法領(lǐng)域?qū)儆诓莘ǖ姆懂?,也是符合書寫?guī)范的。
蔡襄《遠蒙帖》比如在王羲之的經(jīng)典法帖草書《十七帖》當中,我們就能看到今天我們理解中的簡化字“馬”和“東”。
這些異體字、俗體字只是不在官方的書寫范式之中,但在民間仍然是被廣泛使用的。
文字改革專家葉籟士對現(xiàn)行最為常用的521個簡化字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解放區(qū)和建國后新出現(xiàn)者只有101個,不及總數(shù)的20%,而其余420個早已有之:其中先秦68個,秦漢96個,魏晉南北朝32個,隋唐五代29個,宋遼金元82個,明清53個,民國60個。
所以一件作品中是否含有簡化字,并不足以用來證明一件作品的真?zhèn)巍?/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