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狂熱粉絲”,在全國大肆搜刮王羲之真跡,當時有一位官員叫王方慶,是王羲之的第十世孫,家中收藏著眾多王氏家族的歷代書法法帖,在李世民的征召下,他將祖先留下的“四十余紙”真跡盡數(shù)獻給了太宗。
但是這并不是王羲之家族最珍貴的書法秘笈,他們真正的“壓箱底”的寶貝,是王方慶在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時,進獻給武則天的《萬歲通天帖》。
《萬歲通天帖》并不是一件法帖,其中包含了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等28位王氏先祖的10通書卷,因是在萬歲通天年間進獻,所以后人稱其為《萬歲通天帖》。
得到這些真跡的武則天欣喜若狂,但是他并沒有將其據(jù)為己有,而是命宮中巧匠對其進行了精細的復制,然后把真跡還給了王方慶,并囑托其小心保存,將摹本留在了宮中。
當時武則天將此真跡與摹本共同拿到朝堂上給群臣看,朝中文武大臣竟無一人能分辨真?zhèn)巍?/span>
后來王方慶保存的真跡遺失了,反倒是宮中的摹本流傳了下來。到了元代,這件作品流傳到著名書畫家張雨手中,張雨在卷后有題跋:“右唐摹王氏進帖……然雙鉤之法,世久無聞,米南宮(米芾)所謂'下真跡一等’”。
張雨提到的“雙鉤之法”,指的是唐代的雙鉤廓填法,它是指將薄紙覆在原作上,先用細筆勾勒出字形,再細細勾勒其中的墨色,這是當時最精細的一種復刻方式。
這種雙鉤蠟摹本在宋代時就已經(jīng)異常珍貴,米芾曾說:“媼來鵝去已千年,莫怪癡兒收蠟紙”。表明在當時他們就已經(jīng)把鉤摹的蠟紙本作品當作王羲之真跡對待,并且甘愿為此一擲千金。
明代書法宗師文征明在卷后也曾有題跋:“通天抵今八百四十年矣。唐人雙勾,世不多見,況此又其精者。固當為唐法書第一”。
在流傳過程中,《萬歲通天帖》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火災,被燒到只剩王羲之等七人的十通書翰,但依舊不影響它在書壇的崇高地位,其中純正的書法筆法,依舊是別人求之不得的。
書法的關鍵就在于起筆、落筆的提按頓挫等內(nèi)容,我們稱之為筆法,而這些筆法在唐代之前都是只在家族內(nèi)部或師徒之間口傳手授,再加上印刷技術(shù)的限制,尋常人要學習正統(tǒng)筆法就難上加難。
在筆法人與人之間口傳手授斷代的情況下,唐人精細摹寫的《萬歲通天帖》就是我們目前能找到的,學習書法筆法,感受魏晉氣韻風度的不二范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