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上有人說“中國人學日語堪比降維打擊”、“中國人學日語比母語還簡單”等等,而且播放量還高達上百萬。
論據就是日語中有漢字,我們中國人一看就懂。拿出英語、韓語、日語的同一個單詞,讓大家來猜意思。
比如“可愛”這個詞。(以下外語來自百度翻譯)
英語:cute
韓語:???
法語:Mignon
日語:可愛い
的確,對于沒有學過任何外語的中國人來說,日語是最好懂的。因為有部分日語漢字跟中文漢字意思是一樣的。
但是,這也僅限于在閱讀層面,有一點優(yōu)勢。仍然聽不懂、不會說。所以只能說,中國人學日語在閱讀方面有一定優(yōu)勢。
為什么要加“一定”呢?因為同形異義詞的存在,讓不少做翻譯的同學知道了“成也漢字,敗也漢字”。由于中文漢字的意思在我們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因此對日語漢字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自以為是”的理解。
比如:
手紙 愛人 検討 野菜 研究生 娘 老婆 迷惑 新聞 汽車 用心 等等。。
二、
同形異義詞在中日兩國語言中詞義截然不同,表達時正確把握原文的詞義,擺脫母語的干擾是很費能量的,大腦為了偷懶就想當然的照搬照用日語中的同形漢字。
如“氣味”一詞,中文的詞義為“鼻子可以聞到的味兒”。
日語的“気味”則表示“何かを見たり聞いたりした時に受ける、快·不快の気持ち”。
中文說“好聞的氣味”,日語說“いい匂いがする”。
日語的“いい気味だ”,中文說“活該”。
同形異義詞的正確使用,我們姑且可以通過空杯心態(tài)逐一學習來掌握。
但是,在表達時排除母語干擾,對于認識漢字的我們來說真的太難了。這也是不少人無法說出地道日語的原因。
比如“你沒有資格說我”,用日語怎么說呢?你腦中是不是首先想到了「資格」?因為中文中也有“資格”。
然后就會說“お前が言う資格はない”。
這個表述是正確的,但是母語者不這樣說。因為漢字詞匯多用于正式的文體,所以對話就產生了違和感。
一般會說:
お前だけには言われたくない。
お前が言うな。
學地道日語還得在語境中學,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三、
另外,能看懂漢字的我們,看到日語中的純漢字詞匯,腦子里首先蹦出來的讀法往往是中文發(fā)音,尤其是那些不常見的詞匯。
比如:
天地無用、電卓、隨分、懐中電燈、原付 等等。
用中文發(fā)音讀日文漢字確實輕松,但這樣記詞匯在應用時反應會慢半拍。
比如我記住了“tiandiwuyong”這個發(fā)音是表示“不可倒置”,漢字寫作“天地無用”。
那在用表達時,腦中中文到日文是這樣轉化的:不可倒置→tiandiwuyong→天地無用→てんちむよう。
寫在最后,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想辦法去貼身學習,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想說一口地道日語就跟母語者練習,沒有條件就影子跟讀地道的材料。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