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梅”和“驛使”。
這組意象在《文選》和唐詩中都未出現(xiàn),唐詩中的“驛使”,與梅花尚無聯(lián)系。
不過到了宋代詩詞中,“梅”與“驛使”這兩個意象便常常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究其源頭,可能是出于南朝宋盛弘之所著《荊州記》中的一則記述——
《荊州記》原書已經(jīng)失傳,部分內(nèi)容見于其它古籍的轉(zhuǎn)引。據(jù)《太平御覽》引《荊州記》載:
陸凱與范曄是好朋友,他從江南寄了一枝梅花到長安給范曄,并贈詩一首: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此詩在宋代廣為流傳,于是“梅”與“驛使”也成了固定搭配,大量出現(xiàn),如:
梅堯臣的《京師逢賣梅花五首》:“驛使前時走馬回,北人初識越人梅。清香莫把荼醾比,只欠溪頭月下杯?!?/p>
司馬光的《梅花三首》:“驛使何時發(fā),憑君寄一枝。隴頭人不識,空向笛中吹。”
范成大的《次韻楊同年秘監(jiān)見寄二首》:“韶江石老簫音在,庾嶺梅殘驛使遲?!?/p>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