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有許多都是“有前科”的犯人,如武松、林沖、宋江、楊志等,他們有的是真的殺人犯罪,也有的是蒙受了冤屈,不過無論原因如何,他們受到的刑罰都很相似,先打一頓脊杖,隨后在臉上刺下“金印”,最終發(fā)配某地。打脊杖、發(fā)配某地都很好理解,那在臉上刺下“金印”,刺的是什么?
刺字,也叫黥刑,因為要染黑留作標記,所以也叫“墨刑”,黥刑起源很早,是上古五刑之一。在影視劇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宋江、武松、林沖等人的臉上、額頭,刺的是一個“囚”字,不過這樣的刺字,真的跟歷史上的“刺配”一樣嗎?當然不一樣,不要說歷史,就連原著內(nèi)容也不是這樣。
梁山第一個被“刺配”的是林沖,書中有表:“(林沖被)除了長枷,斷了二十脊杖,喚個文筆匠刺了面頰,量地方遠近,該配滄州牢城?!睍须S后又有交代,“原來宋時但是犯人徒流遷徙的,都臉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喚做打金印”。這里只解釋了“打金印”的由來,并無更多細節(jié)。蘋果售后
此后武松被“刺配”孟州,當時是“臉上免不得刺了兩行金印”,后來武松血濺鴛鴦樓,逃亡時路過十字坡孫二娘的黑店,孫二娘拿出了一副行者的裝備讓武松扮上,說道:“如今遍處都有文書,畫影圖形,阿叔臉上見今明明地兩行金印,走到前路,須賴不過?!蔽渌蓮拇税缱餍姓吣?。
后面的宋江被刺配江州,同樣是“面頰上有兩行金印,多管是牢城營里人。生得黑矮肥胖”。可見,原著中武松、宋江臉上的“金印”不是像熒幕上那般只有一個“囚”字,而是字數(shù)很多,甚至排成了兩行。那具體是些什么字?書中另有一處細節(jié),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話說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蔡京大怒,一紙公文讓濟州知府限期破案。濟州府尹也是混賬,二話不說把何濤拉過來臭罵一頓,還說若他不破案,就把他發(fā)配到遠惡軍州。為了表示自己不留情,他竟然直接就在何濤臉上刺字了。
“你是個緝捕使臣,倒不用心,以致禍及于我。先把你這廝迭配遠惡軍州,雁飛不到去處!”便喚過文筆匠來,去何濤臉上刺下“迭配……州”字樣。空著甚處州名,發(fā)落道:“何濤,你若獲不得賊人,重罪決不饒??!”
從這里,能看出犯人臉上至少是刺有“迭配xx州”字樣的。由此可知,林沖臉上是“迭配滄州”,武松臉上是“迭配孟州”后是“迭配恩州”,宋江臉上是“迭配江州”,盧俊義臉上是“迭配沙門島”。但是這些字也遠不夠“兩行”的標準,別的字是什么?這就要翻翻歷史記載了。
《宋會要·刑法》記載:“自今強盜抵死特貸命之人,并為額上刺‘強盜’二字,余字分刺兩臉。若額上曾經(jīng)刺字者,即元系貸命之人,不須更行追會?!?/strong>
可見,至少在宋代,被判罰“刺配”的囚犯,臉上除了會被刺上“迭配x州”的字樣,還會刺上犯人的犯罪種類,譬如“強盜”或者或“殺人犯”等等。
刺字也是分輕重、分部位的,具體看犯罪情況。《宋史·刑法志》記載:“凡犯盜,刺環(huán)于耳后:徒、流,方;杖,圓;三犯杖,移于面。徑不過五分?!?/strong>
意思是,初犯強盜罪,刺于耳后,有頭發(fā)遮蓋,他人不易看到,算是給犯人保留了一定的尊嚴。再犯者懲罰加重,刺在額頭、面皮之上,讓別人都能看到,以示懲戒。此外刺字的圖案也是有講究的,有環(huán)形、方形、圓形三種,主要用來區(qū)別所受處罰。同時也警告犯人,你臉上是有記號的,不要亂跑,逃了是很容易被抓的。
那時也沒有激光消除技術(shù),所以只要刺字,必然相伴一身。所以,在宋朝只要犯人被“打金印”,那么身份就鐵定了,很難改變?,F(xiàn)在很多人為什么敢于犯罪,敢于腐?。恳环矫媸欠缸锍杀咎?,另一方面,刑滿釋放了也就啥都過去了,貪污的錢完全夠自己下半輩子生活,所以也無所謂。
如果懲罰在那些敢貪污腐敗的人臉上刺下“貪污犯”三個字,估計也沒人敢伸手了吧?
【參考:《宋史·刑法志》、《水滸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