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刺配”是常見的一個詞。梁山一百單八將中有不少人遭受過刺配刑罰,如宋江、盧俊義、林沖、武松等,所以官軍罵梁山好漢為“賊配軍”。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城,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林沖受高俅陷害,持刀誤入白虎堂。高俅定林沖“手持利刃,故入節(jié)堂,殺害本官”之罪,欲置林沖于死地,將其押到開封府治罪。開封府尹也知林沖冤屈,再加孔目(古代官府衙門里的高級吏人,掌管獄訟、賬目、遣發(fā)等事務(wù))孫定周旋,將林沖定性為“不合腰懸利刃,誤入節(jié)堂”,給予“脊杖二十,刺配遠(yuǎn)惡軍州”的處罰?!肮省焙汀罢`”一字之差,保全了林沖一條性命。開封府尹將這一判決告知高俅,“高俅情知理短,又礙府尹,只得準(zhǔn)了”。于是,開封府尹升堂問案?!熬痛巳崭貋砩龔d,叫林沖除了長枷,斷了二十脊杖,喚了文筆匠刺了面頰,量地方遠(yuǎn)近,發(fā)配滄州牢城。當(dāng)廳打一面七斤半團(tuán)頭鐵葉護(hù)身枷釘了,貼上封皮,押了一道牒文,差兩個防送公人監(jiān)押前去”。從這段描寫看,林沖遭受了三種刑罰:脊杖、墨刑、流放。這三種刑罰在宋代是合為一體的,即“刺配”,是僅次于死刑的一種重刑。《宋史·刑法志三》曰:“刺配之法二百余條,其間情理輕者,亦可復(fù)古徒流移鄉(xiāng)之法,俟其再犯,然后決刺充軍?!彼卧獣r代著名學(xué)者馬端臨著《文獻(xiàn)通考》記載:“舜之九刑,始并用其三,黥為墨,配即流,杖乃鞭,三者始萃于一夫之身,其制將以宥死罪。合三為一,尤為生刑,端未為過?!?/p>
刺配一刑多用于盜賊、犯罪軍人、犯贓官吏、累犯、雜犯罪貸死者。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要分三個步驟。
首先執(zhí)行脊杖。杖刑是中國古代用大竹板或大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一種刑罰。杖刑起源很早,《尚書·舜典》有“鞭作官刑”之說,即用鞭杖懲罰失職的官吏。脊杖是杖刑中最重的一種刑罰,因用板子(棍棒)打擊人的脊背,很容易將人打得鮮血直流,以致殘廢。而臀杖是打擊人的臀部,一般不會將人打殘?!度龂萘x》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xiàn)密計黃蓋受刑”,在赤壁之戰(zhàn)中,為火燒曹操戰(zhàn)船,黃蓋向周瑜獻(xiàn)苦肉計,于是二人假戲真做。周瑜升帳部署破操之計,黃蓋故意用言語激怒周瑜。周瑜勃然大怒,要砍掉黃蓋頭顱。眾將官求情,周瑜命令左右:“拖翻打一百脊杖,以正其罪!”眾將官又苦苦哀求,“瑜推翻案桌,叱退眾官,喝教行杖。將黃蓋剝了衣服,拖翻在地,打了五十脊杖……眾官扶起黃蓋,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扶歸本寨,昏厥幾次?!睆倪@段描寫中,可看出杖脊刑罰之重。南北朝梁武帝把杖刑列入刑書,作為一項正式的刑罰?!端鍟ば谭ㄖ尽酚涊d,杖用生荊制作,長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種。大杖大頭圍一寸三分,小頭圍八分半;法杖大頭圍一寸三分,小頭五分;小杖大頭圍一寸一分,小頭極杪(樹枝的細(xì)梢)。唐代杖刑同于隋朝。宋代沿襲唐制?!端问贰ば谭ㄖ疽弧份d:“凡徒刑五:徒三年,脊杖二十;徒二年半,脊杖十八;二年,脊杖十七;一年半,脊杖十五;一年,脊杖十三。凡杖刑五:杖一百,臀杖二十;九十,臀杖十八;八十,臀杖十七;七十,臀杖十五;六十,臀杖十三。凡笞刑五:笞五十,臀杖十下;四十、三十,臀杖八下;二十、十,臀杖七下。常行官杖如周顯德五年制,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徒罪決而不役?!?/p>
第二,要在面部刺字。刺字即墨刑,又稱黥刑、黥面,即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用刀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為受刑人的標(biāo)志。此刑罰不僅傷害人的身體,而且對人的尊嚴(yán)是極大的傷害,使人蒙受恥辱。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guī)定說,如果命令下達(dá)之后三十天內(nèi)不燒者,要“黥為城旦”?!俺堑保且淮笤缇推饋硇拮o(hù)城墻的苦役工。但是,歷史上也有因受墨刑而改變命運(yùn)的例子。據(jù)《史記》記載,秦末漢初名將英布在小時候,有位客人給他看了相說:“當(dāng)在受刑之后稱王?!庇⒉嫉搅藟涯辏噶朔?,被判處黥刑。英布愉快地笑著說:“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dāng)在受刑之后稱王,大概就是這種情形嗎?”聽到他這么說的人都戲笑他,稱他為“黥布”。唐朝時的才女、武則天的寵臣上官婉兒因得罪武則天,被武則天以刀刺面,并不準(zhǔn)拔出。幸上官婉兒才識過人,跪作《乞拔刀子詩》,才得以退出救治。婉兒的確有才,她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加以裝飾,沒想到顯得格外嫵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流行了這種紅梅妝。到了宋代,黥面之刑改變以前用刀刻的方式,一律改用針刺,因而又稱為“黥刺”,在民間被稱為“打金印”?!霸瓉硭螘r但是犯人徒流遷徙的,都臉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喚做打金印”(《水滸傳》第八回)。北宋有規(guī)定,犯人的罪狀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樣排列的形狀也有區(qū)別。凡是盜竊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頰上或額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個方塊;若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為圓形。
第三,執(zhí)行流放。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西北沙漠、西南煙瘴和東北苦寒等邊遠(yuǎn)、荒蠻之地,或是一些孤懸海外的島嶼,以示懲罰。流放之刑在遠(yuǎn)古時期就有。如戰(zhàn)國時的偉大詩人屈原立志報國,憂國憂民,多次向楚王建議獻(xiàn)策,然而他生不逢時,多次遭到流放,最終在苦悶、絕望的情境下,投汨羅江自盡。在秦漢時代逐漸形成,南北朝后期進(jìn)入五刑之列,隋唐時正式確立以徒流刑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宋代的流放按罪行輕重分為10個等級,即本城、本州、鄰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遠(yuǎn)惡地、廣南、沙門島。這種刑罰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在中國古代,流放成為一種特殊的現(xiàn)象,一些大臣犯罪或者被冤枉而流放者不計其數(shù)。統(tǒng)治者還把此作為仁政和慎刑的一種體現(xiàn),即所謂“不忍刑殺,流之遠(yuǎn)方”(《大清律例·名例律上》)。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軾一生多次被流放,他在流放嶺南期間,曾作詩《食荔枝》表達(dá)當(dāng)時的心情:“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泵褡逵⑿哿謩t徐在花甲之年,遭陷害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西安與妻子分別時,寫下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表達(dá)了他不計個人得失,為國為民的豪情壯志。
宋朝官衙在執(zhí)行刺配過程中,有配套規(guī)定,流放的里程和脊杖的數(shù)量是法定的,不是隨意裁決的?!端问贰ば谭ㄖ疽弧份d:“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绷譀_是脊杖二十,流放滄州。據(jù)一路上押送的公人薛霸的言語可知路程在2000里以上,“好不曉事,此去滄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這般樣走,幾時得到?”武松為兄報仇,砍了潘金蓮的頭,又殺死西門慶,手里兩條人命,但是武松自首了,所以得到寬大處理,“脊杖四十,刺配兩千里外?!彼谓l(fā)配到江州,即現(xiàn)在的江西九江,也應(yīng)該屬于2000里的等級。而盧俊義則是最高一級的,“脊杖四十,刺配三千里”,“便差董超、薛霸管押前去,直配沙門島”。沙門島,即現(xiàn)在山東煙臺廟島群島中的廟島。盧俊義在流放途中發(fā)生變故,又被官兵捉住,改判死刑。幸被梁山好漢劫法場救下,逼上梁山,坐上第二把交椅,與眾好漢一起,做了一番“風(fēng)風(fēng)火火闖九州”的大事。
(作者:鄭學(xué)富 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委宣傳部 來源:人民法院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