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趙,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成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贝酥^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中》)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課,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下》)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B.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C.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于而身糜沒矣/
D.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州,《禹貢》把天下分為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九州居雍州,六國分別居于其他八州。
B.公侯,古代指公爵與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貴族和官高位顯的人?!抖Y記·王制》把爵位依次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內(nèi),古人認為圍繞中原有東、南、西、北四海,后用“四?!胺褐柑煜赂鞯?,把中國稱為內(nèi)”。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其中社為谷神,稷為土神。古時君王每年都祭祀社、稷二神,后稷代表國家。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總結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篇將秦王的威武寫得頗有氣勢,對比陳涉以疲弊之卒滅秦,來證明農(nóng)民起義是推動歷史前真正力量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襲無道,過分迷信武力而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務在之”的觀點。
C.下篇重點批評子嬰的過失,忠臣不諫,智士不謀,而天下大亂。認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沒辦法長久。
D.三個選段分析天下形勢,總結秦亡原因,批評秦的過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張,為漢朝治提供借鑒。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贝酥^也。
1、答案:C
解析:句子意思為: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當此時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也”為句末語氣詞,當斷開,排除B、D?!叭凰圆桓冶M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是判斷句前后斷開,排除A。
2、答案:D
解析:D“其中社為谷神,稷為土神”表述錯誤,應是“稷為谷神,社為土神”。
3、答案:A
解析:A“來證明農(nóng)民起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力量”表述錯誤。證明的是秦因殘暴失去民心,攻守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滅亡。故選A。
4、答案:(1)一個人起來發(fā)難,秦朝的宗廟就(遭到/被)毀滅,國君自己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秦朝的統(tǒng)治者不施行仁義,守天下和攻天下的形勢完全不同了。
(2)因此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xiàn)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于安定狀態(tài)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參考譯文】
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來伺機奪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到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耒統(tǒng)治各國,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然而陳涉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像云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看。崤山以東的英雄蒙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論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這之后把天下作為家業(yè),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nèi)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過泰論·上》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不實行這種辦法,破壞宗廟,殘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戳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于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戳的人前后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因此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xiàn)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干安定狀態(tài)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于被殺戳,就是由于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過秦論·中》
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jīng)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過秦論·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