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span>
孔子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即便有君主,還趕不上中國沒有君主呢!”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span>
夷狄,古代把東邊的少數(shù)民族叫做夷,北方少數(shù)民族叫做狄,夷狄常常用來泛指除了華夏族以外的各個部族。這是不禮貌是稱呼。
不如,不及,趕不上、比不上。
諸夏,泛指中原地區(qū)。
亡,就是無,沒有。
這一章孔子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很不客氣,他認為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tǒng),而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沒有禮樂文明,所以即便有君主也比不上沒有君主統(tǒng)治、管理的中國。對這句話的理解,一定要考慮到孔子所處的歷史時代。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笨鬃诱f:“哎呀!難道泰山上的神還不如林放嗎?林放都懂得禮儀不能僭越的道理,泰山的神難道會接受這種不合禮儀的祭祀嗎?”
季氏旅于泰山。
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季氏,魯國大夫。
旅,不是旅行,是祭山。
在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尤其是泰山,后來成為皇帝祭天的專用場所。所以季氏作為大夫,去泰山祭山,就像他八佾舞于庭一樣,是一種越禮的行為。
這里我們重點講一下山字。
山字是一個象形字,字形像幾座山峰并排著的形狀,金文的山字還會把山峰填實,看起來就更像是山峰的樣子了。從現(xiàn)在的字形,也能夠看出來山字高低錯落的樣子。山也是一個重要的漢字部首。它寫在左邊的時候,要寫得窄一些,比如峰、嶺;寫在上邊或者下邊要寫得扁一點,比如岸、岳。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span>
冉有,就是孔子的學生冉求,字子有。當時他在季氏手下做事,所以孔子要問他。
女,通假字,汝。你的意思。
弗,不。
救,阻止。這個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里是沒有的。
與,疑問詞,同歟。
孔子聽說季氏要越禮去祭祀泰山,就問在季氏手下工作的學生冉求,你就不能阻止他嗎?這實際上是對冉求的一種責備。但是冉求也沒辦法,他回答說,不能,我也阻止不了。
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嗚呼,是一個感嘆詞,可以表示悲傷,也可以表示贊美,所以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這里表示的是哀傷。
林放我們前面的課里講過,他是魯國的一個普通人,卻向孔子詢問禮之本。所以孔子在這里哀嘆,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
這一章又是在談論越禮的問題,大家可以結合3.1的“八佾舞于庭”來理解。
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八佾篇的第五章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span>
第六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