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原【第03八佾篇第06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乎?”
【楊伯峻譯文】季氏準(zhǔn)備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說:“不能?!笨鬃诱f:“天哪!難道說泰山會接受他們的無禮朝拜嗎?”
【錢穆譯文】季孫氏去祭泰山,先生告冉有道:“你不能救正這事嗎?”冉有對道:“我不能?!毕壬鷩@息道:“唉!難道泰山神會不如林放嗎?”
【李澤厚譯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鬃訂枌W(xué)生冉有說:“你能挽回嗎?”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想不到泰山還不如林放!”
【注】三大家基本情況:楊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據(jù),更多文言文解釋的傳統(tǒng)視角;錢穆——代表臺灣最高水平,更多歷史學(xué)家和宋明理學(xué)的視角;李澤厚——代表大陸最高水平,更多哲學(xué)家和五四西學(xué)的視角。
【游夢僧直譯】季氏要祭祀于泰山??鬃訉θ接姓f:“你不能阻止嗎?”回答說:“不能?!笨鬃诱f:“嗚呼!難道說泰山比不上林放嗎?”
【游夢僧意譯】季氏要祭祀于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季氏,讓他別僭越禮制去祭祀泰山嗎?他作為陪臣,哪里有權(quán)利去拜祭泰山!”冉有回答說:“不能,季氏堅決要去?!笨鬃痈袊@:“嗚呼!難道說泰山比不上林放懂禮嗎?泰山必不會接受季氏的祭祀!”
【詳解】本章就是舉例說明孔子“成事不說”的,注意,“成事”,不是已成之事,而是“志在必為而未為之事”,即箭在弦上,必做之事。
季氏就是魯國的三桓家族之一的人,具體是哪一位人物,本文就不考究了,因為他是誰,并不會本章的教育意義。
旅:不是旅行。而是一種祭祀名稱?!墩撜Z集注》有云: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nèi)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
又,《論語集注》云:諸侯既為天子之臣,故謂諸侯之臣為陪臣。泰山在魯封內(nèi),故魯?shù)眉乐=窦臼弦嗉?,故云非禮。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旅”是祭祀名稱。依春秋當(dāng)時禮制,天子可祭名山,諸侯也可以祭自己區(qū)域內(nèi)的名山,但陪臣則不可以。泰山在魯國國境內(nèi),所以,魯國君(如昭公、哀公)是依禮制,是可以祭祀于泰山的。但季氏只是魯國的臣,而魯國君依禮也是周天子的臣下,所以季氏是臣下的臣下,所以叫陪臣。
繞了一圈,就是說:季氏這個陪臣沒有祭祀于泰山的POWER(權(quán)力),即季氏旅于泰山,就是僭越禮制,名不正,言不順。
是故,孔子聞知此事,就問當(dāng)時正當(dāng)著季氏家臣的冉有說:“女弗能救與?”
女:汝也。你。
救:《說文解字》“救,止也。從攴、求聲?!薄W柚挂??!熬取弊?,楊老解讀正確,錢李則錯矣。
女弗能救與:你不能阻止嗎?
孔子知道季氏作為陪臣,依禮是不能祭祀于泰山的,那是僭越行為,所以問弟子冉有:“你身為季氏的家臣,你能不能阻止他去泰山祭祀?”
冉有的回答是“不能”?!奥糜谔┥健贝耸拢臼弦呀?jīng)是“吃了秤砣鐵了心”,雖未為而志在必為了,旁人根本無法阻止。
對于此志在必為而未為之事,孔子也只能是無語。最后發(fā)一通感嘆而已:“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所謂“成事不說”也。
關(guān)于“成事不說”,本僧想到北宋司馬光所寫的《赤壁之戰(zhàn)》關(guān)于孫權(quán)的一段描寫——權(quán)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dāng)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币虬蔚俄角扒匕?,曰:“諸將吏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也就是說,孫權(quán)雖未與曹操打起來,但意已決,拔刀砍斷桌子,聲稱“諸將官再敢進(jìn)言應(yīng)當(dāng)迎接曹操的人,就像這桌子一樣”。如此,還有人去勸告阻止,那就真如粵語歇后語說的:白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散。普通話就是說:死不了,也會重傷。
孔子說的“成事不說”,就是教人:明知不可改變之事,就要識時務(wù),莫再費口舌去勸告,免得徒勞無功,甚至自取其辱。
嗚呼:感嘆詞。
曾謂:難道說。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jì)南、淄博三市之間,主要在泰安。
林放:(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故里在今山東新泰市放城鎮(zhèn)。約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
相傳他終生不仕,隱居泰山,高臥山林,放浪于松石云水之間,向進(jìn)山香客宣傳孔子的學(xué)說,并給當(dāng)?shù)厣矫駛魇诙Y、樂、書、數(shù)等文化知識,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曾向孔子問禮?!墩撜Z·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后世尊為先賢。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難道說泰山不如林放(懂禮)嗎?因為季氏祭祀泰山,已經(jīng)是不可改變的“將成必成之事”了,所以,孔子就不再評說了,只能說“泰山知禮,即使你季氏去祭祀,它也不會接受的!”
泰山是神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當(dāng)然就認(rèn)為它是有靈性知禮的了。所以孔子才說:“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通過閱讀本文,是不是對“成事不說”有更好的理解了呢?對于“遂事不諫”,敬請繼續(xù)關(guān)注游夢僧之《拼圖解論語》,謝謝!
【第03八佾篇第06章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乎?”
【游夢僧直譯】季氏要祭祀于泰山??鬃訉θ接姓f:“你不能阻止嗎?”回答說:“不能?!笨鬃诱f:“嗚呼!難道說泰山比不上林放嗎?”
【游夢僧意譯】季氏要祭祀于泰山??鬃訉θ接姓f:“你不能阻止季氏,讓他別僭越禮制去祭祀泰山嗎?他作為陪臣,哪里有權(quán)利去拜祭泰山!”冉有回答說:“不能,季氏堅決要去?!笨鬃痈袊@:“嗚呼!難道說泰山比不上林放懂禮嗎?泰山必不會接受季氏的祭祀!”
版權(quán)所有,請尊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