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了一張?zhí)貏e搞笑的截圖:
忍不住失笑之余,開始反思。
縱觀身邊,趕場子似的培訓班,陪寫作業(yè),陪到心梗,是我們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還是教育出了問題。
為什么付出全部,卻養(yǎng)不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向上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或許,教育失敗的根源,正在于此: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前幾天,一條“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yè)一起抹眼淚”的視頻,在網(wǎng)上熱傳。
視頻中,媽媽正在一邊幫孩子擦作業(yè),一邊抽泣著,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又無法放聲大哭。
一旁的孩子,也跟著在抹眼淚。
母子倆在網(wǎng)上“走紅”后,來自爸爸的聲音解釋說:由于孩子轉(zhuǎn)學后,作業(yè)要求不一樣,可孩子怎么教都學不會,媽媽急得直哭。
寫一次作業(yè),便是親子關(guān)系的眾生相,就像一出戲,哭的哭,笑的笑,吼的吼。
類似于“什么關(guān)系”、“一個孩子學習,全小區(qū)受教育”的梗一個接一個。
為什么我們的孩子屢教不會,成績永遠跟不上?
是我們的孩子太笨,還是先天不足呢?
大概沒有哪個父母會承認。
周國平說過:當自學成為本能,教育才算成功。
當孩子屢教不會時,父母應該停下來,放下心中的焦慮,去思考一下,孩子為什么學不好,為什么玩手機、看電視總能全情投入,而學習上卻總是吊兒郎當,或者就像局外人一樣。
無非是沒有打開,自主學習的入口。
正如上面的孩子,“轉(zhuǎn)學”或許就是他的心理障礙,有可能是沒適應老師的授課方式,或許是新同學之間有什么壓力等,讓孩子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
孩子不像成年人,能夠相對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在行動上,進行本能的反抗。
《不管教的勇氣》中,作者始終在強調(diào):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父母不能讓孩子理解這一點,哪怕再好的培訓班,也是父母在學習,孩子在被逼,久而久之,只會造成親子關(guān)系緊張,孩子學習的內(nèi)動力不足。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父母陪著,做出榜樣,與孩子一起,一次次經(jīng)歷著與自我的挑戰(zhàn)。
前段時間,一個叫徐敬凱的7歲小朋友,引起了許多網(wǎng)友的同情。
一個暑假,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外,做了200多張試卷;
偷懶加一張,錯三道題加一張,不仔細加一張。
平常上學時,老師布置了作業(yè),媽媽還是每門加一張試卷。
徐敬凱的媽媽在監(jiān)督孩子學習上,是典型的“雞媽媽”,對孩子的教輔資料如數(shù)家珍,對如何給孩子課后“加餐”,也是信手拈來。
在她看來,孩子的成長只有兩種情形:“小時候享福,長大就會吃苦”或者“小時候吃苦,長大則能夠享?!?。
她認為,小孩子是不該有快樂童年的。
對此,傅首爾著急地怒懟:你是瘋了嗎?
而整天被題目作業(yè)裹脅著的徐敬凱,則是一邊對媽媽承諾:
“我喜歡寫作業(yè)”、“媽媽再給我加一張卷子”、“媽媽,這個暑假我一定要把這些做完”。
一邊在內(nèi)心不斷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好。
當別的孩子,都在交流玩鬧時,他只會遠遠地站著,不知道如何與人交流,也不敢當眾表現(xiàn)自己。
我們都聽說過“沙子與手”的故事,一把沙子,捏在手里,剛剛好的力度,才能擁有沙子更久,反過來,越捏得緊,沙子越流失得快。
媽媽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可以理解,但是太過用力,只會掩埋孩子自身對學習、對成長的興趣。
即便孩子愿意配合媽媽給出的所有安排,也不過是一個扯線木偶,在媽媽的牽引下,毫無動力地往前走。
然而,小時候享了福的孩子,長大了未必會吃苦,小時候吃了苦的孩子,長大了也未必會享福。
孩子最大的苦,是被強行壓制的真我;孩子最大的福,應該是父母先看到孩子,再看到學習與未來。
心理學家李雪說:“正常發(fā)展的孩子,天然會對各種事情充滿好奇心?!?/p>
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專家。
除去先天的特別個例,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
智慧的媽媽,不是被焦慮牽著鼻子走,而是站在孩子身后,遠遠地引領(lǐng)。
孩子自己能走時,放孩子自己走;
孩子不能走,或者,回頭向你求助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p>
前兩天,看了一條讓人忍俊不禁的新聞。
一位爸爸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結(jié)果,老師不認識,孩子一臉懵。
原因是,爸爸第一次去接。
爸爸表示,平常工作忙,幾乎沒接過孩子。
爸爸沒接過孩子,老師不認識可以理解,可是,透過孩子的反應,更能反映根源。
這位爸爸,大概在平常,也不怎么帶孩子,才讓孩子一時反應不過來,看到的是親爹。
“喪偶式育兒”是近幾年,特別流行的詞,也是家庭教育中,特別普遍的現(xiàn)象。
在綜藝節(jié)目《新生日記》中,陳小春就“上演”了次“爸爸不給力”的范本,明明已經(jīng)做過一次爸爸,竟然連給寶寶洗澡、紙尿褲前后都分不清楚,偶爾帶孩子,也是脾氣爆到讓孩子哄。
而只有兩個孩子的世界冠軍李娜更是坦言:感覺養(yǎng)了三個孩子。
在廚房做飯的她,一直聽到孩子在喊“媽”,而坐在客廳沙發(fā)上的爸爸,只顧著玩手機,對孩子的需求就像屏蔽了耳朵。
李娜說,很慶幸自己當時是冷靜的,首先放下了手里拿著的切菜的刀。
有人把一個家,比作一個三角形,爸爸、媽媽、孩子三足鼎立,三角形才不會垮掉。
有人把一個家,比作開公司,爸爸、媽媽、孩子都是“公司”里的一員,想要把公司經(jīng)營好,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努力。
其實,無論是不是家,在一個整體中,一個人不出力,或者掉隊,另外的人,就必須把本該屬于他的工作完成。
不出力的爸爸,傷的是全家。
不難理解,承受了過多的壓力,人自然會焦慮,情緒自然也經(jīng)常處在爆發(fā)的邊緣。
具體到家庭中,不出力的爸爸,直接影響到了媽媽的情緒,忽略了孩子的成長與需求。
情緒不好的媽媽,又如何平靜地經(jīng)營家庭,照顧孩子。
父親的長期缺席或不作為,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子不教,父之過。
爸爸對家庭,最大的貢獻,不應該只是“取款機”。
一個合格爸爸的定位應該是:媽媽的堅強后盾,和媽媽一起,在家庭中不斷補位,努力上位;孩子的厚實靠山,給予孩子安全感,成為孩子的榜樣。
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鐘,承擔家務的責任,陪伴孩子的成長。
最成功的教育:爸爸多用心,媽媽放寬心,孩子更開心
《愛的藝術(shù)》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父親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chuàng)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p>
為人父母,當人子女,彼此都是第一次。
媽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爸爸要學著多投入精力,彼時,孩子才有機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為自己出力。
媽媽的每一份付出,都值得感謝;
爸爸的每一次改變,都值得鼓勵。
能夠讓孩子為自己出力,最大的動力,莫過去看到父母在生活中,越來越好的模樣,讓孩子們有了自己去努力創(chuàng)造的模板。
最好的教育關(guān)系應該是:父母帶孩子長大,孩子帶父母成長。
最美的教育成果應該是:媽媽放寬心,爸爸多用心,孩子開開心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