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作為一個地緣和政治概念,指的是西亞和北非地區(qū)。
這里主要有五大民族和四大地緣政治力量:
五大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猶太人和庫爾德人
四大地緣政治力量——阿拉伯、伊朗(波斯)、土耳其(突厥)和以色列
中東
拋開猶太人的以色列不算(非伊斯蘭國家),中東地區(qū)僅有兩個政權不是阿拉伯國家,即伊朗和土耳其。
土耳其信仰伊斯蘭教,但卻是一個世俗國家,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以后談)。
伊朗,即古波斯地區(qū),長期是當年阿拉伯帝國的統(tǒng)治核心區(qū),為何沒有和兩河地區(qū)、埃及一樣變成阿拉伯人國家呢?
我們先看歷史
1.阿拉伯帝國崛起
阿拉伯人崛起是的世界
公元632年,阿拉伯帝國興起,從這一年開始至公元661年是帝國四大正統(tǒng)哈里發(fā)時期。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滅薩珊波斯(第二波斯帝國)
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
伊斯蘭教在第四任哈里發(fā)阿里時期發(fā)生分裂和火并,承認阿里的正統(tǒng)地位的是什葉派,不承認阿里的是遜尼派。
倭馬亞王朝
公元661年,遜尼派的倭馬亞家族獲勝,這便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階段——倭馬亞王朝,我國歷史上稱其為“白衣大食”。
2、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共同的阿拔斯王朝
公元750年,阿布·阿拔斯聯(lián)合波斯人艾布·穆斯林推翻倭馬亞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三階段——阿拔斯王朝,我國歷史上稱其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
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從地緣的角度來說此時的阿拉伯帝國視線更多的投向了西方,帝國的最西端——西班牙便是此時征服的。
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達,此時的帝國則更多的將目光投向了東方,公元751年與大唐在怛羅斯一戰(zhàn)便是明證。
兩個王朝之所以有這樣的差別,與阿拔斯王朝是在東方波斯的支持下建立是分不開的。
3、阿拔斯王朝建立在波斯文明的基礎之上
應當說,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的統(tǒng)治并不成功,其政治體制相當原始,這也是導致其國祚不足百年的重要原因。
反觀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則不同,其建立在波斯帝國的基礎之上,波斯治理幅員遼闊的帝國經(jīng)驗豐富,政治體制完善,因此波斯人成了阿拔斯王朝官僚體系的主體。
正是因為如此,當阿拔斯王朝開始衰落之時,波斯人開始獨立,并先后建立了塔希爾王朝(公元820年建立)、薩曼王朝(公元874年建立)
薩曼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最大之時在倭馬亞王朝,但其文明的鼎盛時期則在阿拔斯王朝。通過借助波斯文明阿拉伯這一部落文化成功過渡成為“阿拉伯文明”。
4、波斯為何不能同化阿拉伯
阿拉伯為什么不能完全征服波斯?僅從地緣角度看,波斯屬于高原文明,其對周邊的文明是俯視的,這對阿拉伯征服波斯也造成了困難,但最終還是文明程度的差異。
中東地形圖
阿拉伯之于波斯,最初猶如游牧民族之于華夏。
可是與中國不同,阿拉伯雖然確實受到了波斯的同化,但唯有宗教除外,伊斯蘭教從誕生之日起便深深的打上了阿拉伯的烙印,這是波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于此同時,波斯最終接受了伊斯蘭教,替代了本土的拜火教(索羅亞斯德教),這與中國之外的文明都有宗教信仰有關。
與伊斯蘭教相比,波斯的拜火教與印度的種姓制度相似,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復興波斯方面無疑是沒有競爭力的,因此統(tǒng)治者為了復興波斯最終選擇了波斯化的伊斯蘭教。
阿拉伯帝國滅亡之后,公元1502年,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薩法維王朝)建立,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至今不變。
波斯第三帝國——薩菲王朝
波斯選擇的伊斯蘭教是什葉派,這與今天大部分的阿拉伯國家的遜尼派同樣不同,伊朗至今以波斯人自傲。
如果在世界歷史上選擇一個與華夏最像的文明,大約就是波斯了,只不過波斯處于四戰(zhàn)之地,與中國完整的地緣結構無法相提并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