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人名,魯國人。
易:治理,辦妥;有解為“簡易、簡省”“輕易、輕率”。
林放問禮的根本??鬃诱f:“你的問題意義重大??!禮,與其求形式上的豪華,不如儉樸一些好;治喪,與其在儀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內(nèi)心真正悲痛。”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也認為儒學是“酸腐”的、過于注重繁文縟節(jié)的。讀到此篇的時候我覺得,這么多年來我可能誤會孔子了。從這段文字來看,他對禮的根本的認識,從形式上來說,他以為奢華不如儉樸,提倡從儉;從形式和內(nèi)心上來說,他更注重內(nèi)心的感受。這對于有些人來說,尤其應(yīng)該注意學習、借鑒!
夷狄:古代中原地區(qū)的人對周邊地區(qū)的貶稱,稱他們野蠻、沒有文化、缺乏教養(yǎng);
君:君主、領(lǐng)袖;一解“君道”,即高低貴賤之分。
不如:不像;一解“不及、比不上”。
諸夏:古代中原地區(qū)華夏族的自稱;
亡:通“無”。一解為“丟失”。
參考資料對這段話也頗有爭議。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理解方式:孔子說:夷狄沒開化、野蠻、不文明,雖然有君主、有領(lǐng)袖,還不如中原諸國,雖然有時候沒有君主,但是人民仍然很文明。
孔子說:夷狄現(xiàn)在都有君道了,有尊卑貴賤之分了,不像中原諸國,名存實亡,經(jīng)常有僭越行為發(fā)生。孔子說:與其說夷狄受了天命、開始實行君道,不如說是中原諸國自己丟失了君道。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弊釉唬骸皢韬簦≡^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祭山。在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祭祀名山大川。
冉有:孔子的學生,當時在季氏門下做事。
女:通“汝”,“你”的意思。
季氏越禮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說:“阻止不了?!笨鬃诱f:“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嗎?”為什么孔子感慨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嗎?”大家都知道,按照當時禮法,季氏是沒有資格去祭祀泰山的,但是他卻僭越禮法非要去祭拜,魯國國君很無奈,冉有(時任季氏的家臣)也勸阻不了 ,孔子雖然很反對,但是也無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泰山有神,山神懂禮、守禮,能夠明辯該誰去祭拜,能夠真正知道該佑護誰。如果真的有神有佛,如果真能顯靈,神佛應(yīng)該保佑真正的好人、善人,而不是不辯好壞善惡,保佑那些“賄賂”ta、在ta“面前”"虔誠"地甜言蜜語、背后卻口是心非的小人惡人吧?!
這個小朋友我得說兩句,原本很喜性,玩得很開心,但是在我們對視的一剎那,似乎讓他想起了我們前世的一些過節(jié),他變得不自然、有些害怕了。每次我要拍他的時候,他總是面無表情地盯著我,我看他時間稍長點,他就表現(xiàn)出害怕、要哭的樣子。唉,我那么嚇人嗎?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是我戴著口罩嚇到了他,可是我摘掉口罩、向他微笑,他還是這樣......
我只想說,上輩子的事都過去了,這輩子我應(yīng)該還算個好人,起碼現(xiàn)在來看還不是個壞人,我們合解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