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2 21:53
辣媽課堂筆記托馬斯.戈登
托馬斯·戈登博士 美國執(zhí)業(yè)心理學家,師從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并留校任教,曾擔任加州心理學會會長,美國白宮兒童顧問等職。戈登博士以其創(chuàng)建的“戈登方法”而聞名全球,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后發(fā)展為一種改善所有人際關系的通用模式。
1使用“我—信息”的常見誤區(qū)
“(1)經(jīng)過偽裝的“你—信息”。比如:“我覺得你是個懶蟲”和“你是個懶蟲”同屬于“你—信息”
(2)避免強調(diào)負面消極的感受。父母們常常發(fā)出“我—信息”來傳達他們的負面情緒,但忘記發(fā)送出關于正面情緒的“我—信息”。
(3)用正確的工具來應對正確的工作。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開始,很難送出一條能夠與他們內(nèi)心感受的強度相匹配的“我—信息”。通常,當一位父母未能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時,“我—信息”就會失去對孩子的影響力,孩子也不會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任何改變。比如,“布萊恩特用球拍打了弟弟的頭,媽媽:布萊恩特,我不喜歡你打薩米!”經(jīng)過引導,媽媽終于表達出她的真實感受:我怕的要死,怕他的小腦袋被打開花。這條信息比上一條“誠實”的多、準確的多,更有機會對布萊恩特產(chǎn)生影響。
(4)維蘇威火山大爆發(fā)。少數(shù)父母把我們鼓勵他們面對面和孩子溝通,錯誤理解成了他們可以把憤怒的情緒全部傾瀉在孩子身上,這迫使我重新檢視了憤怒情緒在親子關系中的功能。
”“憤怒與其他情緒不同,它幾乎都是針對另一個人的。“我很生氣”通常意味著“我對你很生氣”,這實質(zhì)上都是“你—信息”而非“我—信息”。父母不能把前面加上“我覺得”就把它偽裝成“我—信息”,孩子也會認為是“你—信息”,孩子會認為自己就是引起父母發(fā)怒的那個人,從而受到了責備,并產(chǎn)生內(nèi)疚感。怒氣是父母經(jīng)歷過一段最初的情緒后產(chǎn)生的一種東西,怒氣是父母所經(jīng)歷的初始情緒的產(chǎn)物。
大多數(shù)情況下,父母們也是利用他們的怒氣,或者他們的“憤怒表現(xiàn)”來教訓孩子。一位母親在百貨商場找不到她的兒子了,她的初始情緒是恐懼,次要情緒是憤怒,然而在找到孩子之后她在扮演憤怒,以便讓孩子接受教訓。
作為一種次要情緒,憤怒幾乎總是會轉(zhuǎn)化成為一條“你—信息”對孩子做出評判和責備。幾乎可以肯定,怒氣是父母有意做出的一種姿態(tài),目的是表達責備、懲罰,或者讓孩子接受教訓。因為他的行為引起了另一種情緒(初始情緒)。每次當你對另一個人感到生氣,你都是在演戲,扮演一個角色來對另一個人施加影響,讓他看看自己干了什么,讓他從中接受教訓,希望他以后不再這么做。
但我并不是說怒氣不是真實的。它是很真實的,會讓人的內(nèi)心沸騰或顫抖,其實人們是自己讓自己生氣的。
父母如何才能學會避免向孩子傳達憤怒的“你—信息”?我們首先幫助父母理解了初始情緒和次要情緒的區(qū)別,教他們學會在家里發(fā)生情況時,更多的察覺自己的初始情緒是什么,最后,他們學會了向孩子傳送他們的初始情緒,而不是單單把次要的憤怒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如果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憤怒的“你—信息”,就最好用鏡子照一下自己,并問:我到底怎么了?我的哪些需求受到了孩子行為的威脅?我的初始情緒是什么?
”2“我—信息”能夠產(chǎn)生什么效果
“經(jīng)常有父母說,當孩子得知父母的真實情感時,往往表示驚訝,他們對父母說:我不知道我讓你這么心煩,我不知道這樣真的會讓你難過等。
孩子與成年人不同,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其他人造成什么影響。在追求他們自己目標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對于自己的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渾然不知。但是一旦有人把這種影響告訴他們,他們通常就會愿意更多的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一旦孩子了解了他的行為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他們常常會從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一個體貼的人。
大人往往低估孩子愿意替人著想的意愿。大人們需要做的只是坦白而直率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孩子可以是善解人意、富有責任感的人,只要成年人肯花一點點時間對他們說實話。
”3向幼兒發(fā)送非語言的“我—信息”
“很多父母低估了幼兒理解“我——”信息的能力。大多數(shù)孩子在兩歲前就已經(jīng)能觀察父母是否接納他們的行為,父母是心情愉快還是惡劣,是否喜歡他們所做的某種行為。很小的孩子對于非語言信息也很敏感,父母可以借由一些動作、表情等非語言信號向孩子傳達很多情感。
比如:媽媽給羅布穿一股的時候,羅布總是扭來扭去,媽媽溫柔但堅定的限定了他的動作,并且繼續(xù)給他穿衣服。(信息:在你扭來扭去的時候,我就沒法給你穿衣服了)。
”4使用“我—信息”面臨的問題
“(1)孩子經(jīng)常會有意忽略“我—信息”,尤其是在父母剛開始使用的時候,畢竟沒人會樂意得知自己的行為妨礙了別人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他有時候?qū)幙裳b作“沒有聽見”父母對他們的行為有何感受。此時,父母可再發(fā)送一條更加明確、更加強烈、聲音更大或者表達更多情緒的“我—信息”,目的是告訴孩子:注意,我說的是真的。
(2)孩子還常常返回自己的“我—信息”,作為對父母的“我—信息”的回應。他們沒有立即改變他們的行為,而是希望你傾聽他們的感受。要想有效的處理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回憶一下我們的第一個原則——當孩子產(chǎn)生一種情緒或者一個問題時,使用積極傾聽。也就是“換擋”——暫時從面質(zhì)姿態(tài)轉(zhuǎn)變?yōu)閮A聽姿態(tài)。此時,媽媽的“我—信息”引發(fā)孩子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因此現(xiàn)在該是顯示理解和接受的時候了。
通常當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了他的感受后,就會愿意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通常孩子所要的,就是希望他的感受被父母理解——然后他就會愿意為了你的感受而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
同樣令父母感到驚訝的是,他們的積極傾聽可以讓孩子傾訴他的感受。當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感受之后,通常有助于使父母最初的不接納感消失或有所改變。通過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父母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整個情況。
”5“我—信息”的其他應用
“(1)稱贊的另一種選擇:真實而具體。比如下面的對話:
家長:你會成為一個小游泳健將
孩子:我連勞拉的一半都趕不上
這個稱贊失效的原因就是:當度秘稱贊孩子時,發(fā)出的都是“你—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信息都包含對孩子的判斷,一種對孩子的評估。與下面的“我—信息”想比較:
我真的很感謝你去丟垃圾,雖然這是我的工作——非常感謝!
謝謝你去機場接你弟弟了,省的我再跑一趟了,我真的非常感謝你。
只要滿足下面兩個條件,正面的“我—信息”就不容易像稱贊那樣被理解為操縱性或控制性的行為:
1)父母不是有意的試圖用這條信息來對孩子施加影響,使其重復父母希望他們做出的行為(或者改變孩子未來的行為)。
2)這條信息只是一個用來傳達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暫時性情緒的工具——也就是說,這種情緒是真誠且真實的,是當下的情緒。父母們在產(chǎn)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欣賞之情時,與孩子分享這些正面的情緒,這樣就不會有稱贊孩子所帶來的風險了。
”“(2)預防問題的出現(xiàn)
當你與孩子的關系良好時,你可能想要發(fā)出一條信息,來預防有可能在未來出現(xiàn)的不可接受行為。這些預防性“我—信息”的目的,是提前將你的計劃、需要告知孩子。
當然這些語氣堅定的信息不會總是讓父母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讓你的孩子提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要遠遠好過等到他們不顧及你的需求,做出不可接納行為。一條及時的預防性“我—信息”也許可以省去九次面質(zhì)性“我—信息”。
此類預防性“我—信息”有一個不那么明顯的效果,那就是孩子會認識到他們的父母也是凡人,他們也有需求、愿望、喜好和希望等,就像其他人一樣。還有,他們給了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在沒有被告知應該怎么做的情況下,可以用自己的行為作出讓父母高興的事情。
”6“我—信息”如何導向問題解決
“有時候孩子即使已經(jīng)了解了自己的行為對父母的影響,但仍然拒絕改變他的行為。有時候甚至最明確的面質(zhì)性“我—信息”也不起作用——孩子沒有改變那種影響父母滿足自身需求的行為,孩子對于某種特定行為的需求,與父母要求他改變行為的需求產(chǎn)生了沖突。在PET里,我們稱之為“需求沖突”。正如在所有人際關系中沖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一樣,這也是親子關系中真實而關鍵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