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周前承諾的《正面管教》和《P.E.T.》分析文。
申明:如果有人要打口水戰(zhàn)的話,請先將書好好讀一遍,包括《正面管教》和《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以及阿德勒、羅杰斯的作品。
寫的過程,我時時感覺自己在通過文字窺視簡·尼爾森和托馬斯·戈登。他們在和我對話、我通過和他們的談話揣測他們是什么樣的人,是怎樣的老師、怎樣的父親,怎樣的媽媽,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他們很像……
文中用到的案例,有些實在懶的抄了,標了頁碼自己查吧。用的是京華出版社,2006年第三次修訂版,玉冰翻譯。
結論:拿《正面管教》和《P.E.T.》做對比,相當于比較蘋果和米飯那個更好吃。
1:背景分析
我們先從兩本書作者的背景信息開始進行分析:
尼爾森是個什么樣的人?她相當于中國媽媽們比較熟悉的“小巫”。
簡奶奶在最大的孩子10幾歲時開始使用“阿德勒方法”,她大約生于1937年(由網上她2017年過80歲生日的新聞推算),那時她應該有40歲吧,她在書的序言里說到,自己是在大四的一次課上,聽老師介紹的“阿德勒方法”,我推測,了解之后的10幾年時間里,她并沒有放在心上,當5個孩子上天入地時想起了阿德勒方法。
她是教育學博士,有心理咨詢資格,被世人稱為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我分析認為,和高等院校里做心理學研究、教育研究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不同,最初她應該是在民間實踐心理學、教育學的普通媽媽。證據之一是她曾被聘為某學區(qū)的心理輔導員。
她和小巫一樣,學習積累經驗,進而傳授經驗,然后著書立說,因為影響力巨大,被人尊稱為教育家和心理學家。
大家去百度小巫的詞條,和尼爾森如出一轍。目前小巫被稱為美籍兒童教育專家,著述十幾本。
所不同的是,尼爾森根據阿德勒方法,實踐并整理了《正面管教》,被全世界家長們作為育兒神器,而小巫則將現成的《P.E.T》推薦給家長們作溝通神器——她的網絡課程有無開山立派之觀點,我就不清楚了。
《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作者托馬斯·戈登,他師從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卡爾·羅杰斯,畢業(yè)后和老師共事,在專門的心理學研究室工作,是卡爾·羅杰斯學術共同體中的一員,和《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同門師兄弟。
另外,托馬斯·戈登是在為商業(yè)組織做顧問時首次使用《P.E.T》方法。他的老師羅杰斯做了大量兒童心理研究的工作。
作為學生及同事的托馬斯·戈登必定也關注兒童教育,所以若干年后,他開始培訓家長(契機有沒可能是他當爸爸了?)使用這一方法,到1970年才開始寫作此書。從此書的成書過程來看,《P.E.T》是純粹講溝通的書,而且是前無古人的溝通方法。因為,從羅杰斯的著作來看,他們在對個體進行心理咨詢、治療時就是用的這樣的溝通方法。羅杰斯亦因為這樣的咨詢方式,開宗立派,成了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
尼爾森是教育學博士,所以,《正面管教》的很多內容是更貼合“教育”范疇的方法(第3部分分析),書名《正面管教》精確的概括了書的內容。換言之,《正面管教》并不是在介紹溝通方法,而是管教方法。
所以,拿《正面管教》和《P·E·T》做對比,相當于比較蘋果和米飯那個更好吃。
從出發(fā)點來看,《P.E.T》認為,人類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無需監(jiān)管;只要親子溝通良好,孩子有了生長空間,就會自己生長良好,父母可以影響(也必定會有影響)孩子,但無需對孩子修枝定型進行管教。
《正面管教》則認為,我們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就會合作,接受管教。
很多人因為不喜歡《正面管教》的書名而不喜歡正面管教——這種喜好體現了人與人價值觀的不同。
《P.E.T》用久了后,使用人會將其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為自己負責,尊重彼此界限,互相影響,理解、共贏。
用《P.E.T》方法面對小孩子,輕松且效果非常顯著;面對大人,使用《P.E.T》方法的一方會非常累——成人實在有太多不良情緒的積累,另一方有被理解的爽。
《P.E.T》方法適用于任何溝通場景,不管是親子、同事還是朋友間。
尼爾森曾在序中說,因為自己的一個孩子嘗試毒品而差點放棄正面管教方法??吹竭@句時,我想,她似乎用了若干年后,依然沒有把《正面管教》當成一種生活方式,需要說服自己去堅持使用這一方法,而沒有變成下意識行為。我想這個結果是因為價值觀的原因。
2:內容編排分析
接下來,我們從兩本書的內容編排進行分析:
《正面管教》在書中的前面部分,引用了阿德勒著述,比如“出生順序”部分,分析了四種不良行為(書中定義為不良行為)的原因,然后針對不同場景下的不良行為,指導家長先找到原因,再按照相應的方法或工具進行應對處理。
事實上,書中脈絡并沒那么清楚(這是我一直提不起勁看此書的原因,太混亂了),如果一定要梳理出什么,差不多該是這樣。那么家長在運用時,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噢,餐桌上失控了,快,翻翻《正面管教》關于餐桌章節(jié),看看尼奶奶怎么處理的?”
而且,個人感覺,書中的許多概念混亂。比如,他定義大人與孩子之間三種主要互動方式(Page 5),第一種“嚴厲”,很顯然,案例中造成孩子不合作的根本原因是媽媽的情緒不穩(wěn)定,而不是嚴厲。而第三種“正面管教家庭的案例”,雖然媽媽給了早餐的兩種選擇,我依然感覺到滿滿的控制——至少先給孩子嘗一點點再讓他選擇啊。在孩子根本沒有選擇標準的情況下,就要求他做出早餐選擇,并對選擇負責,好“控制”,反正我是一丁點都感覺不到親子之間的溫情。
正面管教的各種方法、工具實在是無力界定,而做圖太累,所以我借用了別人的圖片
我們來看看《P.E.T》的內容圖,僅僅一張——超適合像我這樣的懶人啊,有沒有?反正我看完書,將思維圖畫出來,再遇到問題,腦子里想想就知道應對了,而且已經是下意識的應對。
托馬斯·戈登的寫作手法非?!皩W術”,嚴謹、有條理。套路如下:
提出一個概念;
闡述說明概念;
什么情況下用,如何用?
什么情況下不能用,為什么?
哪些用法是錯誤的,為什么?
3:書中案例分析
啊,抄案例好累。我拿正面管教中的例子來做分析,黑色字是書中原文,紅色字體是我的分析,藍色字體是P.E.T的做法。
案例一:Page 15,當一個孩子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xù)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fā)生了什么是以及應該怎么辦。你最好問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發(fā)生了什么事?你覺得原因是什么?你現在打算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
我的內心戲:這些問題好啰嗦,好像我自己不會想似的,討厭你自以為比我高明的呱呱呱。雖然,你避免告訴我應該怎么辦,但你這些問題在拷問我是否受到教訓,總結經驗。
P.E.T的做法:沒有限制,規(guī)則是大家一起商量的,如果有執(zhí)行不到位,那么重新考核規(guī)則,看看是否有不合理,并修訂規(guī)則;如果涉及到安全和影響他人的事情,則要求孩子關注他人感受,孩子自然而然的配合。
這里提個醒:如果孩子習慣了父母的說教和懲罰,他可能會說:“我不知道。”這時,你應該說:“你是一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為什么不想一想呢,半小時以后我們再碰頭,看看你想出了什么好辦法?!?/p>
我的內心戲:你說我很會解決問題,可我認為自己不會解決問題,我笨死了。(孩子對自己的自信是從做成事中獲得的,不是你說他行,他就認為自己行。)
父母和老師們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說教,并對孩子提要求。孩子們經常以抵制或反叛做為回應。以下是一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于你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并增進孩子們的合作:
等一下就輪到你啦。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尊重人的說法。
我的分析:意思就是指責我不尊重人唄。
P.E.T的做法:你這樣對我說話,我不舒服,感覺你不尊重我?;蛘?,你這樣對TA說話,TA會很不舒服,覺的不被尊重。(視角和正面管教不同)
案例二:Page 125頁。朱迪和琳達砸鄰居家汽車的案例,
我的分析:正面管教完美的陳述了處理過程,可是,這倆孩子為啥這么熊?
正面管教的應用角度是,孩子已經被帶壞了,用什么方法管教,能讓他合作,快速變好?
P.E.T的應用角度則是,孩子已經被帶壞了,我做錯了什么,怎么改變,能使孩子脫離自我中心,顧及別人感受,能讓TA不用花心力對抗我,按TA自己的心意成長。
我認為正面管教和P.E.T不同類的原因,也是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正面管教提到的四種不良行為。
P.E.T.專注于溝通,不會提及這些內容——事實上,如果按照P.E.T的方式和孩子溝通,不會有這四個(我認為是三個)方面的不良行為,P.E.T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初。P.E.T.用好了,沒正面管教的事——親身經驗。
解決小朋友問題時,我們要先找導致問題的原因。除去因為年齡導致的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不成熟、成人的不良示范等原因,出現問題的基本原因都是【尋求關注】、【尋求權力(控制力)】,或者對自己的不自信而【自暴自棄】。至于尼爾森提到的【報復】,那是【尋求關注】、【尋求權力(控制力)】失敗后的結果,是表現形式,不是原因。
找到原因后,開始解決問題,怎么解決,是“教育”研究的范疇,是尼爾森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她的專長。通過溝通解決問題,是托馬斯·戈登(顧問)的專長。
如果發(fā)現,導致不良行為的原因是“尋求過度關注”——你看,尼爾森還要加【過度】二字,Page 127,她兒子背包徒步旅行的案例,可以看出,其實,她對孩子情緒的覺知并不敏感,甚至遲鈍。最重要的是,她把這個案例放在“避開社會壓力”一節(jié)中——我可不可以說她更多關注到了自己的社會壓力?
【尋求關注】導致錯誤行為的解決方案,是給孩子更多關注,但避免關注孩子為博關注而表現的行為。比如,對孩子的工作進行描述,而忽略孩子為引起老師注意大聲說話的行為。
【尋求權力(控制力)】,解決方案就是放手,盡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事。而且相信孩子能做好決定。這里尼爾森有一金句:決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么。
這兩條原因導致的問題解決了,不再會有【報復】行為。
Page 135,【自暴自棄】導致錯誤行為的解決方案,是花時間訓練孩子、給孩子支持,幫他重建自信。這里尼爾森給了一些如何訓練孩子的方法,我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有反復提及。
就寫到這兒,這是我花精力最多的一篇文,要么贊賞,要么轉發(fā)哈。兩件事都做的話,我更開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