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該不該進課堂”一直是熱議話題。平板電腦、手機,可以輔助教學,但也會給課堂紀律帶來隱患。使用移動設備教學是也非也?利弊幾何?如何才能使傳統教學模式與移動設備更好地融合?
如今,不少學校實現了翻轉課堂的常態(tài)化教學。我是從2012年開始在嘗試做翻轉課堂的嘗試,2013年在廣州市天河區(qū)的中小學做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實驗,2014年擴展到職業(yè)學校做翻轉課堂實驗,一直持續(xù)到今天。這其中陸續(xù)有其他區(qū)域的中小學校加入,也有大學和職校的教師加入。幾年下來,收獲了很多教學經驗,也有很多感想和體會。
移動學習是翻轉課堂的自然演進
每年,我都會在翻轉課堂中選一個問題來研究。例如2012年提煉初步的模式,2013年開始研究學習活動和學習指南,2014年研究同伴互評,2015年關注課堂的參與度,最近兩年則重點研究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并非新概念,十多年前就有很多專家學者寫文章論述移動學習的美好前景,但十幾年過去了,移動學習一直都停留在理念上,其實踐可謂舉步維艱。直到最近兩年,移動學習又開始成為熱門詞語,并且逐步在各級各類學校落地生根。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普及。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部,各種智能終端的獲取也非常便利。移動上網的速度和資費標準都能基本滿足移動學習的需求,無線網絡已經基本覆蓋了大多數公共空間。
二是微課的快速發(fā)展。微課資源的豐富,給移動學習提供了區(qū)別于傳統文本的充足資源,這種富媒體資源的優(yōu)勢又能通過智能手機釋放出來,讓移動學習具備傳統學習手段所不具備的特點,實現對教學的有益補充。
三是翻轉課堂的普及推廣。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態(tài),短期內不會消亡。移動學習作為一種理念,只有跟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才能被學校教育所接受。移動學習與課堂教學結合有很多形式,翻轉課堂是效果較好的一種結合形態(tài),而且跟課前、課中、課后都能結合,最大化發(fā)揮移動學習技術的優(yōu)勢。
上圖是我對移動學習相關概念的梳理,也是我從微課、翻轉課堂轉向移動學習的一個發(fā)展路徑。
這張圖包含兩個信息:
其一,無論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還是慕課,最終都要朝移動學習的方向發(fā)展;
其二,移動學習(包括混合式學習)的課堂教學基礎流程應該是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是翻轉課堂在形式上的發(fā)展。
前者比較容易理解,是技術發(fā)展使然,如20年前人們擔心的是“電視兒童”,而現在人們關注的則是“手機兒童”。移動通信技術的出現,不僅會催生手機購物,也會催生移動學習。理解后者則需要反向思考,即新技術引入之后,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教學的方法也勢必做出改變。正如手機購物對現有的商業(yè)模式構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并發(fā)展出一系列新的銷售形式一樣,當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拿著手機或平板電腦學習的時候,教學流程也不可能再像傳統講授式一樣了。如果課堂上人人都有手機,而教師依然滔滔不絕地講授,那結果可能會變成教師“自說自話”。
因此,移動學習必然催生出與傳統講授式不同的教學方法,實踐中我們采用的方式是與翻轉課堂的結合,這樣可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與其恐懼和拒絕,不如因勢利導
盡管從理論上來看,移動學習能夠優(yōu)化教學效果,但其在現實教學中的推行并非一帆風順。很多學校和教師都不看好甚至是反對移動學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一旦放開手機在課堂上使用,就會帶來很多無法承受的惡果。首先要說明的是,移動學習并不一定都是用手機,智能平板等同樣也是移動學習工具。筆者只是將手機作為移動學習的主要工具,探討這些說法是否成立。
玩手機才不學習,還是不學習才玩手機
很多學校規(guī)定,學生在校內不準用手機。因為大家覺得,有了手機,學生就不會學習了。華南師范大學的教工群里,也曾激烈討論過這個問題。每次我聽到這樣的說法,都不禁啞然失笑。作為一個曾留過兩次級的差生,我常常想,我讀書時可是沒有手機的,但我就認真學習了嗎?還有我那些差生朋友,他們也沒有手機,難道他們學習了嗎?
人們常常會將同時出現的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并且喜歡分析二者的因果關聯。這本身并不是壞事,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一種有效途徑。但人們也常犯“錯誤歸因”甚至“因果倒置”的錯誤,手機與學習的關系即是如此。
不可否認,手機對學生來說確實有很多誘惑,但不學習并不是由手機導致的。否則,以前沒有手機時,學生都應該很認真地學習才是。事實卻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他們才會轉向手機尋求樂趣。不學習是因,玩手機是果。
所以教師們會悲涼地看到,禁止學生玩手機的課堂,學生并沒有認真地學習,而是改玩其他東西,或者睡覺、說話、打鬧??傊?,那些玩手機的學生并不會因為沒有手機而轉向學習。所以,學校和教師用“禁手機”的方式試圖讓學生好好學習,豈不是因噎廢食?
事實上,上課“玩手機”的往往是好學生。這是我在課堂中親身體會到的。
一次,我在課上拋出了一個專業(yè)術語(學生沒學過的),并打算就這個術語來提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但我發(fā)現有個學生在玩手機,這讓我很惱火。因為他是我們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平時學習都很認真。于是,我叫他起來解釋這個專業(yè)術語,想趁機讓他難堪一下,以后上課不再玩手機。
結果他拿著手機站起來,一邊看著手機一邊說:“老師,你剛才講的那個術語我沒聽過,我就上網搜了一下。我發(fā)現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您可否告訴我,哪個解釋更合理?”原來他在用手機上網搜索資料。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深。手機本來是個學習的好工具,對大多數想學習的學生來說是有幫助的。如果只是為了不讓不學習的學生玩,就把手機在課堂上禁止了,這對于想學習的學生來說是否公平呢?想學習的學生因此缺少了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是否得不償失呢?
教師何不因勢利導,調整學習策略
有的教師說,如果允許學生上課用手機,那肯定會有部分學生玩手機而不學習。這點我很認同,也完全理解教師的心情,因為“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作為一名長期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我承認很多時候我是做不到的。這并不是逃避或者放棄,而是正視現實,畢竟承認不足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們可否和學生做個交換:允許他們使用手機,但他們必須用手機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學生為了玩手機,可能會愿意付出一些努力去學習。這樣,他們至少還能學一點。如果禁了手機,學生干脆睡覺或逃課,那樣他們連一點也學不到。
這兩年,課堂上我不僅允許學生帶手機,還明確要求他們帶手機,甚至要求他們帶充電寶。因為我的許多學習資源都放在網上,有時我會提前設計好一些活動,上課時讓學生拿手機上網看資料、討論,并把討論結果也放在網上,互相瀏覽,我再對他們提交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分析。我有幾門課是用翻轉課堂的方法授課,所以經常會讓學生在課堂上修改作業(yè),并拍照上傳。
最近一年,我主要關注如何利用移動學習工具來提升課堂參與度,因此我在課上經常會通過手機搞一些活動,也發(fā)現了一些有趣的玩法。比如,開始上課時,我會讓學生用手機簽到,雖然簽到結果不計入考勤分數,但學生依然對簽到很有興趣。有時候我不發(fā)布簽到,學生還會拿出手機說:“老師簽個到吧?!迸c沒有手機的課堂相比,手機簽到還有另一個作用,就是能讓學生快速安靜下來,更早進入學習狀態(tài)。再如,以往課堂上,提問之后經常沒有學生舉手回答。現在我用手機提問,讓學生搶答,他們的積極性就高出很多,基本上不會出現提問之后沒人響應的尷尬現象。
我們還在課堂里做過手機在線討論、手機投票互相評價作業(yè)等實驗,總體效果比常規(guī)課堂要好,學生參與的意愿、頻次和深度都有明顯提升。
“兩害相權取其輕”,立足現實,逐步改進
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抱有恐懼心理,這是人的正常反應。對于移動學習,多數人也會恐懼和不信任,正如早幾年很多人不相信翻轉課堂可以實現常態(tài)化。但是,經過幾年的探索,現在無論是我自己的課堂,還是中小學甚至職業(yè)教育的課堂,都有不少翻轉課堂常態(tài)化的成功案例。
移動學習也是如此。我從2015年開始陸續(xù)開展的移動學習實驗,在大學和中小學都有初步成功的案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承接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基于移動學習的新型職業(yè)培訓模式研究”項目,在一些職業(yè)學校進行了移動學習的教學實驗,并順利完成研究工作。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是很不好教的,他們更視手機為洪水猛獸。我們在職業(yè)學校取得的成功,證明了移動學習是具有可行性的,也是可以在各類學校中推行的。目前,我們正在職業(yè)學校開展常態(tài)化的應用研究。
對一些中國學生而言,學習本身是痛苦的。但是,相比于教師的喋喋不休,學生更喜歡自己拿出手機看視頻,或者參與討論。對學生來說,移動學習就是那個相對不痛苦的選項?!皟珊ο鄼嗳∑漭p”,認清這點很重要。在移動學習的實踐中,經常有教師跟我抱怨,“就算用了手機,還有很多學生不學習”,因而對移動學習漸生失望之感。如果我們能意識到,移動學習只是改善而不是完全解決教學問題,那我們就會看到,還有不少學生通過移動學習提升了學習效果,整體教學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盡管還有部分學生并沒有從中獲益。我們不要對教學變革失去信心,也不要對教學變革產生過高的期望。立足現實,一點點地改進,這樣才能比較好地面對現實,進而通過長期積累實現最終的目標。
在過去兩年的實踐中,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也遇到了很多阻礙。每當進展不順利時,我就會想起17年前我剛進入教育信息化領域時的狀況。那時,在中小學推廣投影機和PPT的阻力也非常大。很多教師說,一個“燈泡”就要上千元,怎么可能每個教室都裝?也有教師抱怨,“做PPT要做到晚上一兩點,這東西就是折騰老師的,怎么可能有生命力?”但看看現在的課堂,教師們上課用PPT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現象。技術的發(fā)展必然導致新的活動形式——20年前,有多少人能想到我們現在經常用手機買東西,甚至出門都可以不用帶錢包,只要有手機就能支付了。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難道不需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
盡管西方哲學曾說:“我們唯一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東西就是,我們不能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東西”,但是,誰又能說一定不會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