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到了二十四歲時就開始在成都正式懸壺行醫(yī),并廣讀醫(yī)書,各取所長,不斷在醫(yī)療中總結經驗,逐漸形成自身的一套治病理論和方法。
中年以后,為將醫(yī)術傳于后代,鄭氏在診病之余開始著書帶徒,其傳于后世的代表著作有《醫(yī)理真?zhèn)鳌贰ⅰ夺t(yī)法圓通》、《傷寒恒論》,其門徒及學術追隨者主要有盧鑄之、祝味菊、盧永定、徐佩衡、李可等。
由于鄭氏及其門人注重扶助和保護人體陽氣,善用附子、干姜等治療多種疑難雜證,以能單刀 直入、撥亂反正著稱,故被稱為“火神派”,鄭氏亦被尊為“火神派”開山鼻祖。
鄭氏醫(yī)書之一的《醫(yī)理真?zhèn)鳌ぷ孕颉烽_篇即云:“醫(y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證。亦不難于識證,而難于別陰陽。”故其一生臨床,均統(tǒng)以陰陽立門,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
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鄭欽安的著書中也屢次批評世醫(yī)一味在“五行生克上追求”,
鄭氏認為“逐經、逐臟、逐腑論之,旨多反晦,誠不若少之為愈也”,指出辨病只識臟腑、經絡,而不辨陰陽正是舍本逐末、不明醫(yī)道正理的做法。
鄭氏以陰陽為綱統(tǒng)分萬病,強調調和陰陽在治病中的綱領性地位,避免了“見病醫(yī)病”的粗淺地步。正如鄭氏自說:“人咸目余為姜附先生,余非愛姜附,惡歸地,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了?!笨梢娻嵤仙朴谟酶阶?、干姜、肉桂等不全在溫補,其主要之意還在于調和陰陽。
鄭欽安根據《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提出“真陽乃人立命之根,生化之源,萬物活動之根抵”,認為形體之于人只是一個屋舍、軀殼而已,而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則依賴于陽氣運動、蒸騰和氣化(中醫(yī)理論認為,陰精為物質性的東西,為有形,主靜。
陽氣為表現于外的一切生命活動,為無形,主動),所以說陽氣才是萬物生化、運動的根本。
正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之生命若能氣血流通、經脈通暢則能避免病痛,也就是鄭氏所說:“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而肉桂、附子、干姜之類,則如一團烈火,火旺則推動氣血流通,各種氣血流通不暢、水濕內停的病癥也就能有所好轉了。
因此,凡元陽虛衰者,鄭氏開手便以四逆輩(指附、桂、干姜)單刀直入,即使元陽稍有不足,亦以姜附之流防范于未然。
當今社會,疾病譜改變、慢性病高發(fā),火神派的學術理論在當今社會大有臨床價值和補偏救弊的意義。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