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名師自然成長
——在第二屆全國中學語文名師成長論壇的總結發(fā)言
甘其勛
(2011年12月11日于鎮(zhèn)江外國語學校)
“第二屆全國中學語文名師成長論壇”雖然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我們聽了六節(jié)精彩的課,聽了三個高質量有深度的講座,還請聽課的老師和6名學生代表一起評課。我深受啟發(fā),獲益良多。謹代表主辦方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向鎮(zhèn)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向提供示范課和開講座的老師,向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們,向支持單位《語文教學通訊》,向承辦單位鎮(zhèn)江外國語學校,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誠摯的敬禮!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繼首屆論壇之后,進一步探討語文名師成長的規(guī)律,為已被公認的名師和正在成長的名師提供面對面交流的平臺,也自然地涉及到語文課程改革的一些理論問題。下面與大家交流我這兩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敬請批評。
顧黃初先生說:要被承認是“名師”,必須要有實績,必須要能用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徒”來。……現(xiàn)代教學法的精髓就在于努力探求這“出”的規(guī)律和“出”的藝術。(《名師講語文》序)
用顧先生的標準來衡量,本次論壇作示范課并開講座的余映潮、李衛(wèi)東、王君三位名師,再次用他們的“實績”證明了名不虛傳;而執(zhí)教研討課的梁增紅、朱燕、賀利群三位老師,也讓我們對新生代的名師充滿信心。六位老師的課已有郭志明、王益民、丁衛(wèi)軍、丁國斌等老師與學生代表一起逐節(jié)評議,聽課的老師們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不再就課評課,而對語文課程改革與名師成長的幾個問題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 繼承才能發(fā)展,借鑒為了創(chuàng)新
新生代名師要順利成長,首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看待傳統(tǒng)的教學經驗和新潮的教育理論。我始終認為,名師不能憑空產生。繼承傳統(tǒng)才能發(fā)展,不借鑒前人成果難以創(chuàng)新。
2005年我有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改革的理想與現(xiàn)實》,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句話——課程改革:理想誠美好,現(xiàn)實多缺失;教材建設:進步實巨大,遺憾也不少;教師隊伍:理念易接受,落實靠素質。究其原因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偏差:盲目借鑒外國課程理論,而對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未能認真研究和繼承。我們既不應泥古不化,也不應食洋不化。例如把國外尚存分歧的“建構理論”作為我國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不牢固的。
廣大語文老師富有改革的熱情,接受改革的理念不難,但落實改革的目標,就要具備相應的素質。課改成敗,關鍵在教師;提高教師素質,迫在眉睫!這就是中國閱讀學研究會關注名師成長、組織相關活動的初衷。
二、 學生仍在成長,教師引導有責
各科課程改革、各科名師成長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師生關系?!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完全正確的,意在改變師道尊嚴、師傳生受、師講生聽的積弊。我1980年代有《關于“主體”與“主導”的問題》等三篇文章,闡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是主體。課改以來又發(fā)表《閱讀: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個性化閱讀要教學相長》等文,重申學生是學習中的主體,成長中的主體,發(fā)展中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必須走在學生前面!
梁增紅老師執(zhí)教《囚綠記》,這篇課文有深度,老師引導不當,學生很難讀懂。梁老師課前讓學生提出疑問,備課時從《囚綠記》序中提取作者“情感與理智的沖突”作為教學思路,課堂教學時反復研究其表現(xiàn),既巧妙地解答了同學們提的諸多問題,又把學生的認識提高到維護生命尊嚴的高度。梁老師走在學生前面的諄諄善誘,為學生學有所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成長條件。
三、 語文教師底氣:讀出獨特感悟
各科評選名師都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筆漂亮的板書、一套奪人眼球的課件,作為起碼條件,誠然是必要的。但我認為語文老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師的基本功則是獨立讀懂課文。這項要求看似小兒科,其實當前多數(shù)老師并未達到或未完全達到。而名師就“名”在自己讀出了課文的韻味。
王君老師選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開始我是捏著一把汗的。學生對新聞體裁不感興趣,何況本篇是60多年前的舊聞。但王老師引導學生讀出了新聞的結構魅力、表達魅力和情感魅力。原因在于王老師自己先于學生讀出了“新聞的滋味很綿長”,“偉大新聞的底座是偉大的情懷”,“新聞是社會的眼睛”。如果沒有教師這些獨特的感悟,很難想象學生會喜歡新聞。
王老師的講座《從<丑小鴨>看我們的成長》,更是教師讀懂、讀深、讀活課文的一則顯例。她反復研讀《丑小鴨》,并聯(lián)想《小溪流的歌》《犟龜》以及《心靈的天鵝》等,悟出這篇童話表現(xiàn)的是苦難個體的艱難抗爭,主題是生命與尊嚴的選擇,生命與美的選擇,進而聯(lián)想蔣勛的名言:做自己,成就自己!這就使我更加堅信: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獨立地讀出對文本的獨特感悟,自己咂摸出課文的“味”來!郭志明老師評課時也肯定:語文老師對文本的準確把握是教好課的前提。
會議期間讀到王益民老師的新著《論語 說文 評教》,書中第二部分“說文本”是他對20篇課文的個性解讀。還讀到丁衛(wèi)軍、柳詠梅老師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老師就《那樹》一課對話的報道,柳老師的體會很樸實也很深刻:如果去掉參考資料,你能不能獨立地進入文本?這是我們今天最主要的任務。我們不借助任何資料,就獨立地解讀,這個才是最終你在課堂上能夠隨時拿得出來給學生的東西。我們最需要的真的是解讀文本,一種深入解讀。(《語文“工作坊”草根研討實錄及思考》,《教研參考》理論版2011年第6期)
換言之,語文老師憑什么能站在講臺上給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你的底氣是什么?我說底氣就是你比學生讀得精細,讀得深入,讀出了你個人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感悟!
四、閱讀能力分層,閱讀教學有法
老師們聽課最感興趣的往往是執(zhí)教者運用了哪些新鮮的教學方法,似乎學了回去就管用,可以立竿見影。其實任何一節(jié)可以模仿的好課都蘊含執(zhí)教者的教學思想,有教育理論作支撐??床坏竭@一點,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就拿閱讀來說,閱讀能力是分層級的。古人認為學習有五個層次: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我在《閱讀學與中學語文教學》中提出有認讀—解讀—賞讀—研讀四個層次;在《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根、莖、葉、花、果》中指出有積累—理解—比較—探究—創(chuàng)造五個層次;在《倡導“閱讀反思” 提高教學質量》中指出:要經過解文—知人—論世—察己四個階段,才算一個完整的閱讀過程。
朱燕老師執(zhí)教《金色花》,分為初讀課文、了解內容,再讀課文、把握情感,美讀課文、情感體味三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賀利群老師執(zhí)教《向一棵樹鞠躬》,三個活動依次為向那棵樹鞠躬,向那位老人鞠躬,向那種精神鞠躬,層層深入,都體現(xiàn)了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教學思有路,遵路斯識真。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閱讀教學方法主要有:精讀·朗讀·聽讀,略讀·默讀,快讀(瀏覽)。課標要求:精讀要從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著手。這些基本的方法要熟練掌握,在此基礎上,才能創(chuàng)造出新穎的教學方法。
五、讀寫必須結合,雙向轉化相成
寫作是物—意—文,閱讀是文—意—物的雙向轉化過程。讀寫結合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郭志明老師主張閱讀教學要寫作化?!盎闭邚仡^徹尾、徹里徹外之謂也。要不要“化”,有待進一步推敲,但讀與寫必須結合是勿庸質疑的,問題是如何結合才恰到好處。郭老師主張要注意訓練序列與學生興奮點的結合,我完全支持。丁衛(wèi)軍老師主張寫作教學初一教入格,初二教出格,初三教升格,雖然粗了點,但比毫無序列要好。
李衛(wèi)東老師《基于表現(xiàn)性標準的寫作教學》講座,提出了評價作文的七條標準,比沿用至今的高考作文四項標準要細致,具體內容還可再斟酌,但我贊成制訂通用的和特定的作文評分標準。是到了制訂可操作的評分標準的時候了。
我在《吹盡狂沙始得金》之《文章得失不由天》,《妙在有序無序間》等文中,都主張教材對作文教學要有大體安排,先打基礎,再分項目,后綜合訓練,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每次訓練要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寫作的靈感!
六、備課就是“預設”,“生成”要靠素養(yǎng)
課改中有老師提出了少預設、多生成的主張,甚至把“生成”的多少當成評價一節(jié)課的唯一標準。我覺得似乎走向了極端。我認為備課就是“預設”,沒有“預設”就不可能有生成,毫無“預設”的課不可能是好課。
余映潮老師執(zhí)教的《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課,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學范例;報告《例說“好課”的標準》,是蘊含高屋建瓴、學理堅實的教育理論。余老師提出了“好課”的八條標準,我體會就是充分肯定了“預設”的重要性。昨天我收到余老師的“新年賀卡”,其中再次強調“充分利用課文,充分設計學生活動的課是好課”。
我認為,課堂教學中能否生成、生成多少,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關鍵在于生成的內容能否使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當然也取決于教師的素養(yǎng)。到此話又說回來:提高教師素養(yǎng)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
但另一方面,教育是農業(yè)而不是工業(yè),名師個人的成長固然要澆水、施肥,但更要靠自身吸收陽光雨露自然成長;名師“工程”是系統(tǒng)工程,也是長遠工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揠苗助長!
(3615字,20111223于且安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