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 條文 | 組成 | 主證 |
甘草干姜湯 |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說:“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 甘草四兩,炙干姜二兩,炮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 涎沫多,色多清稀,小便頻或小便失禁,不喜飲水,腳攣急,偏怕冷,舌淡。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遲或緩弱。 |
理中丸 |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fù)病脈證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 |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各三兩 | 方證:腹痛,腹中涼,臍中進(jìn)風(fēng)感,喜溫,下利不渴,腹?jié)M嘔吐,胸脘痛滿,或病后吐涎沫 |
吳茱萸湯 |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378)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洗,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切,六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 頭痛,以巔頂痛或偏頭痛為主,局部怕風(fēng)畏寒,干嘔,腹瀉,吐涎沫,喜飲溫水,手足發(fā)冷,躁擾不安成煩躁。 |
半夏干姜散 |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并治》:“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 半夏、干姜等分。每服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杵為散,取方寸匕 | 干嘔,吐涎沫,或咳嗽,手足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遲或沉。 |
生姜甘草湯 |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生姜甘草湯治肺瘺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 生姜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咳唾涎沫,咽燥而渴,咽干 |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附方: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 桂枝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枚、莢二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 桂枝去芍藥湯證而痰涎多者:胸口滿悶,脈促,伴發(fā)熱,怕風(fēng)怕冷,有汗,頭痛,頸項(xiàng)僵硬,舌淡紅。+痰涎多肺痿,吐涎沫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