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即是一座偉岸的山峰,開創(chuàng)篆隸兼融的小篆入印的皖派首領(lǐng),他的篆隸書風、篆刻風格對后起的書法篆刻家“輻射”很大,如果沒有鄧石如出現(xiàn),那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黃牧甫未必襲其衣缽而發(fā)揚光大。鄧石如順勢乾嘉金石學(xué)的東風,篳路藍縷,實現(xiàn)了“脫帖入碑”的驚世之舉,他的豐功偉績“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
鄧石如/竹杖芒鞋戴斗笠
鄧石如作為清代碑學(xué)中興的功臣,其書法篆書第一,其篆刻之貢獻又在篆書之上,他是小篆系統(tǒng)入印的集大成者,朱白文創(chuàng)作均臻勝景。西泠印社社址照理是崇奉浙派領(lǐng)袖的,偏偏鄧石如的石像和浙派八家之首丁敬石像豎立在一起,鄧石如篆刻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眾多晚清、民國年間的篆刻家。
鄧石如篆刻,開創(chuàng)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diào)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有人把他的篆刻歸為皖派,更多的人因為推崇他在篆刻史上杰出的貢獻,而尊為“鄧派”。
鄧石如開創(chuàng)了“皖派”之風。弟子包世臣既得用筆之法,并且著書立說,為恩師作理論代言,宣傳和擴大了鄧石如碑學(xué)藝術(shù)的影響。接著包又傳技于吳讓之,令其深悟鄧氏行筆頓挫的韻律而青出于藍。鄧氏書法傳人的核心成員還有洪亮吉、張祖翼、孫星衍、莫友芝等人,直至晚清,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等書壇重將,無一不受其營養(yǎng)沾溉。
鄧石如所處的時代,正值皖、浙兩派稱霸印壇之時,但他絕不滿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已雄厚和書法為基礎(chǔ),做到“書從印出,印從書出”,打破了漢印中隸化篆刻的傳統(tǒng)程式,沖破當時只取秦漢的局限,使印壇面貌為之一變。首創(chuàng)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額的文字,拓寬了篆刻取資范圍,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剛健婀娜的風格,巍然崛起于當時的印壇,可說與皖、浙兩派形成鼎足之勢。鄧石如的雄風一直影響到同時期的包世臣、吳讓之、趙之謙、吳咨、胡澍、徐三庚等人。在篆刻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鄧石如是一位杰出的大家。可惜他原石流傳極少,存世有《完白山人篆刻偶成》、《完白山人印譜》、《鄧石如印存》等。
雖然贊美之詞如此之多,當時的鄧石如并沒有很重視自己的篆刻,大多提及的還是自己的書法。鄧石如到了晚年最為傾心的還有他飼養(yǎng)的兩只鶴,寄養(yǎng)在寺院中自己卻是每月三十里往返照看,從未間斷。這種絕非常人的事跡,似乎在冥冥之中預(yù)示了他與鶴的緣分,據(jù)說鄧石如離世之后,那雄鶴也在悲鳴了數(shù)日后也忽然絕塵而去,渺無蹤影。
“靜夜喧寒蛬,秋風妬葛衣。何時江上路?高掛布帆歸?!边@是時年36的鄧石如在旅途寫下的詩句,其實不止這一年,他的一生中很長的時間都是在略顯孤寂的旅行中度過的。
鄧石如的一生沒有功名利祿,即便被后世譽為篆刻史上最重要的大家,可能夠流傳的作品卻極少,也許是他從未想過自己能帶來這樣大的影響。半生遠游在外,他的任俠性格、豪邁氣概與天地山川浩然之氣,在游歷中熔冶一體,凝結(jié)在他的藝術(shù)之中。
鄧石如在36歲之前的篆刻作品幾乎沒有流傳,但從他存世不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仿秦漢之風格,像是有一方“聊浮游以逍遙”印就是其“書印合一“風格的代表。印面篆刻剛健婀娜,渾樸蒼勁,線條流利清新。印章的邊款是以草書刻成的一首絕句,字體雖小卻又磅礴的氣勢,在方寸間展現(xiàn)了其書法縱橫千里的氣象。
“意與古會”這方印是他為好友畢蘭泉所刻,此印雖有著他一貫的“婀娜”卻不俗氣,像是空谷幽蘭一般,因此畢蘭泉獲得后愛不釋手,便讓鄧石如刻下上了自己的贊詞,其中“字追周鼎,碑肖禹王。秦歟漢歟,無與頡頏?!敝渥詈玫目偨Y(jié)了其篆刻的特點,亦是極高的贊賞。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句出蘇軾《后赤壁賦》,是鄧石如的代表作之一。藝術(shù)構(gòu)思最忌平均呆板,他在書法理論上曾提出的“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美學(xué)觀念,這方印可以說是這種觀念的生動體現(xiàn)?!傲?、斷”二字繁寫增其密度,以密襯疏?!敖弊峙c“岸、千、尺”三字相呼應(yīng),筆勢開張,大片寬地又正好與“斷”字相呼應(yīng),加上流、有、聲”之繁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的用刀既不同于皖派,也不同于浙派,而是使刀如筆,宛轉(zhuǎn)流暢,刻出了他剛健婀娜的風格。
鄧石如(1743年—1805年),清代碑學(xué)書家。初名琰,字石如,避大清仁宗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古浣子、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qū)五橫鄉(xiāng)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
鄧石如作為引領(lǐng)藝術(shù)新風的人物,鄧石如被稱為是”四體皆精,國朝第一“,而他自己卻并不以為然,只想著如自己養(yǎng)的鶴一般悠閑,不過他也確實做到了如鶴般的“遺世獨立”。
據(jù)說,鄧石如出門游歷,常著布衣芒鞋,藤杖斗笠,肩背被袱,風餐露宿,曾有登廬山八日絕糧的記錄。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養(yǎng)成了他淡泊而又野逸的性格。鄧石如熱愛自然,喜歡山水,這對他藝術(shù)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鄧石如一生坎坷,命運多舛。十九歲時,祖父去世;二十一歲時喪妻,四十五歲時,父親去世;五十三歲時失胞弟,六十歲再喪妻。但他與趙之謙不同,趙是在逆境中一直郁悶不樂,常與朋友交惡,而鄧石如則是幾十年如一日,布衣本色未改,既無趙之謙的懷才不遇感,也無一般文人的狂狷,與朋友交往很是融洽,博得了眾人的尊重與好評。
鄧石如幼年時家境貧寒,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已說:“我少時末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xùn)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边@樣一位讀書不多的“一介布衣”,成長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全靠艱定不移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鍛煉。
少好篆刻,客居江寧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信仰道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鄧石如工刻印,出入秦、漢,而自成一家,世稱鄧派。鄧石如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錢坫與世臣游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jīng)》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少嘗客江寧梅鏐家,得縱觀秦、漢以來金石善本,每種臨摹各百本。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
鄧石如的祖父名士沅,字飛萬,號澹園,對書畫十分愛好,終身布衣。父親名一枝,字宗兩,號北林,善詩文,工書畫,平時喜歡刻石。鄧石如幼承庭訓(xùn),從小開始習詩文書畫金石。九歲時,跟隨父親在塾中讀了一年書,就輟學(xué)“采樵返餅餌,日以其贏以自給”,但生活的艱難沒能扼殺他習書畫的性情,反而興趣日濃。二十三歲時,曾隨父到寧國、九江等地,鬻書自給,開始壯游生涯。一生所到之處有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歷閱祖國名山大川,嘗盡人間滋味。
最初,他只是隨著他父親在長江中游一帶活動,后來在北京住過一段時間,但大部分時間是往游于南京、鎮(zhèn)江、揚州、鹽城、蘇州、常州等地。而揚州的地藏庵、南京的梅家、杭州的也園是他每次經(jīng)過時的居所。他每到一處,必與友朋切磋書藝,尋碑訪碣。曾幾度登臨泰山、嶧山,在刻石下細心揣摩。旁人很難理解,而他自己是“揚揚有喜色”,樂在其中。其子鄧傳密《東園還印圖序稿》中稱山人:“每足跡所經(jīng),必搜求金石,物色賢豪?;虍旓L雨晦明,弛擔逆旅,望古興懷,濡墨盈斗,縱意作書,以紆洩胸中郁勃之氣。書數(shù)日必游,游倦必書,客中以為常?!?/p>
鄧石如出生于寒門,十七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shù)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xué)后采樵、賣餅餌糊口。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xùn)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p>
鄧石如9歲隨父讀書,10歲便輟學(xué),14歲“以貧故,不能從學(xué),逐村童采樵、販餅餌,負之轉(zhuǎn)鬻”。然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發(fā)生了深厚的興趣,并有長足進步。17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并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便踏上書刻藝術(shù)之路。20歲在家鄉(xiāng)設(shè)館,任童子師,不耐學(xué)生“憨跳”而舍去,隨父去壽州(今壽縣)教蒙館,21歲因喪妻辭館,外游書刻,以緩悲痛。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鄧石如32歲時,復(fù)至壽州教書,并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在安徽壽縣結(jié)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梁巘,深得梁巘(亳縣人,以善摹李北海書名于世)賞識,遂推薦他到江寧(今南京)舉人梅鏐家,成為舉人梅镠的座上客。梅家既是宋以來的望族,又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后歷代許多金石善本。石如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苦下其功。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镠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在梅家8年,前五年專攻篆書,后3年學(xué)漢分。于四十七年他40歲時,離開梅家,遍游各處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煉了自己的書刻藝術(shù),終于產(chǎn)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
乾隆四十七年,他游黃山至歙縣,結(jié)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xué)家方君任和溪南經(jīng)學(xué)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于篆籀之學(xué)的金榜。后經(jīng)梅鏐和金榜舉薦,又結(jié)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曹即囑鄧作四體千字橫卷,一日而成。曹看后嘆絕不止。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弘歷80壽辰之際,曹文埴入京祝壽,要鄧石如同去,石如不肯和曹文埴的輿從大隊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騎毛驢獨往。至北京后,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鄧石如的書法得到當時的大書家、相國劉墉和左都御史陸錫熊的盛贊。陸贊鄧的書法是“千數(shù)百年無此作矣?!睆拇?,鄧石如的書名大震,“踵門求識面”。后遭內(nèi)閣學(xué)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的排擠,被迫“頓躓出都”。
隨后,曹文埴將鄧石如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沅節(jié)署作幕賓。“時吳中知名士多集節(jié)署,裘馬都麗,先生獨布衣徒步”。他在畢家教畢沅之子習《說文字原》,教了三年。因看不慣官場習氣,鄧石如提出還鄉(xiāng),畢沅挽留不住。離別時,畢沅制鐵硯相贈,硯背鑄有“笈游道人”四字,這也是后來鄧石如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鐵硯山房”的緣由。
在畢沅幕中時,由于鄧石如與爾虞我詐的官場始終格格不入,在畢沅幕中待了三年后,執(zhí)意請辭。畢沅竭力挽留未果,便出錢為鄧石如在家鄉(xiāng)買田置地,使他日后衣食無憂。臨別之際,畢沅特請江南名匠為鄧石如打造鐵硯一方,贈予鄧石如,“先生常說攜一硯可以云游四方,然而普通石硯不過一兩年就被先生磨穿,今天我贈先生鐵硯一方,必能存世”。鄧石如感激畢沅的知遇之恩,回到家鄉(xiāng)懷寧后,將此硯藏于書房,并將書房取名曰“鐵硯山房”。
乾隆五十九年,鄧石如52歲時,從畢沅處歸來后,鄧石如將畢氏所贈置田40畝,“年可獲稻七十余挑,除國課外,僅足敷終歲饘粥之資?!币钅?,在群山環(huán)抱、溪水如帶的“四靈山水”之地建屋一棟,并親書匾額“鐵硯山房”置于門首,時年五十二歲。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xiāng)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以后的10年,他的書刻藝術(shù)越臻化境。
之后,鄧石如不顧年邁,又開始到處游歷,常游于京口(今鎮(zhèn)江)、南京、揚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地。六十一歲時,鄧石如再回故里,又是家徒四壁,僅一方鐵硯和一對白鶴。雌鶴因與蛇斗而死,剩一雄鶴孤鳴不已。鄧石如遂寄居于安慶北門外集賢關(guān)的集賢律院內(nèi),引鶴皈依佛門,以鐵硯作伴,白鶴為伍,過著“朝朝兩件閉功課,鶴放晴空理釣舟”的生活。
晚年,他在揚州還結(jié)識了包世臣,成為摯友,授書三年,并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卑云浞灹畷既?。在鄧石如的交往中,與袁枚、王文治、姚鼐的關(guān)系也是很密切的。鄧在藝術(shù)上的一些創(chuàng)新,有受他們影響的痕跡。他63歲臨終這一年,仍收錄門生程蘅衫,為篆書《張子西銘》。 是年,得知涇縣有八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yīng)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歷10月卒于家。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因為其祖輩出身寒微,枯老窮廬,他的一生更備嘗人間的酸甜苦辣,過著“采樵販餅餌,日以其贏以自給”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于荒江老屋中高臥,把功名兩字都忘記了。
鄧石如為何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堪稱盛世的“乾嘉時代”。他來到這個世界時,政局早已穩(wěn)定,天下亦早已被愛新覺羅氏那雙射雕射虎的手撫摩得比較熨帖了。生活隨著時間的河流,日復(fù)一日地平靜地流去。我們只知道他戴草笠,著芒履,策毛驢,浪跡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間孤獨的浮鷗。
鄧石如只是歸于淡,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遠離紅塵??墒?,他又真正地熱愛著書法,一天也舍不得丟棄。每日清晨,他研一盤滿滿的墨水,就著凈幾揮灑,必待墨水用干了才上床休息。在鄧石如的人生里,除了出身寒微,飽受生活的煎熬以外,還得把功名利祿置于腦后而全身心地投入藝術(shù)的艱苦錘煉中。
當年,他為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友時,“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儼然一種平民藝術(shù)家的本色。但是,“日見群蟻趨膻,阿諛而佞,此今之所謂時宜,亦今之所謂捷徑也。得大佳處,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謂琰能之乎?日與此輩為伍,郁郁殊甚?!彼床粦T官場的群蟻趨膻,也不愿阿諛權(quán)貴。那么,雖為幕友,卻也是落落寡合的——他不適合那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于是,他拂袖而去,返回民間,適者自適,從此一生六十余年再也沒有混跡于官場。
鄧石如不愿媚俗取巧的頑固,是不是他正有著平常文人欠缺的所謂“平民意識”或“民間情結(jié)”?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自號頑伯、完白山人、完白山民、龍山樵長、鳳水漁長等。以石自比,以頑石自況,一個山野之人的特立獨行,飄然如在眼前。說到鄧石如的為人,與他同時代的人評價甚高。有說“高尚”、有說“高潔”。鄧石如初入京城,當時的人都以內(nèi)閣學(xué)士翁方綱為書法的宗師,翁亦驕橫一時,而鄧石如“獨不謁”。不去登門拜訪翁宗師,是不愿結(jié)交權(quán)貴呢,還是本身就看不起他的書法?我不敢妄猜。但后果卻是在他的意料之中的,盛氣凌人的翁方綱極度貶抑鄧石如的書法,而鄧石如一笑置之,“不與校也”。
鄧石如這一生清貧勤勉,不求聞述,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他看透官場的腐敗污垢,始終堅持著清廉,保持布衣本色,作為一名完完全全為藝術(shù)奉獻一生的藝術(shù)家,他我行我素,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約束,逍遙一生。
鄧石如晚年間與鶴相伴,晨昏無間。鄧石如死時,那鶴發(fā)出尖利的哀鳴聲,唳聲數(shù)日后,打了一個旋,消失在大漠青空之中,羽化而去。一襲布衣,仰視蒼天,有所牽掛而來,無所牽掛而去;既知萬物有靈,更輕身外之物;人鶴兩去,只留下一段聚散情義于古今。鄧石如甘于淡泊,以畫自娛。室貧又如何,賤又如何。自耕自樂,與世無爭。
不慕富貴而自然雋永,不鬧情緒而曠達平和。釣雨耕煙,灌花釀酒的人生,洗去的是庸脂俗粉,塵泥污垢,浸潤出來的卻是經(jīng)史子集里的書卷氣質(zhì)和一身的仙風道骨。于人,互為表里,安身立命,也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人生一達這種境界,藝術(shù)的深沉和久遠便應(yīng)運而生。
聊浮游以逍遙
/乾隆四三年(一七七八)三六歲作
此二篆乃久月客濡須作。時戊戍十月燈下。鄧琰刺字石上。
清素堂
/乾隆四五年(一七八零)三八歲作
承學(xué)堂、兩地青谿
雷輪、子輿、古歡、燕翼堂、守素軒(五面?。?/p>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乾隆四六年(一七八一)三九歲作
王充論衡語。辛丑五月。古浣子鄧琰。
一日之跡
古浣子鄧琰。
家在四靈山水間
日日湖山日日春
江左馬生
一日之跡
紫電青霜
具體而微
畫裡山樓
讀古今書
袁枚之印
小倦遊閣
尊樸齋
宣州舊族
桐城姚鼐之印
惜抱居士
意與古會
/乾隆四六年(一七八一)三九歲作
拈華微笑對酒當歌
以介眉壽
十分紅處便成灰
見大則心泰禮興則民壽
見大則心泰。禮興則民壽。鄧琰為袁梅甫先生篆於石。時寓居京口之江深草閣。
筆歌墨舞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被明月兮佩寶璐駕青虬兮驂白螭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新篁補舊林
/乾隆四八年(一七八三)四一歲作
逸興遄飛
折芳馨兮遺所思
休輕追七步須重惜三餘
事無盤錯學(xué)有淵源
太羹玄酒
我書意造本無法
/乾隆五三年(一七八八)四六歲作
戊申初冬。詠亭先生屬。古浣子琰。
覺非盦主
谿齋審存
寫真不見尋常人
得風作笑
山中白雲(yún)
/乾隆五三年(一七八八)四六歲作
梅華道場
卻將八法寫湘君
鐵鉤鎖
畢沅秋颿之章
家住靈嚴山下香水谿邊
家在龍山鳳水
芍農(nóng)
/嘉慶二年(一七九七)五五歲作
嘉慶丁巳冬日。頑伯作。
有好都能累此生
頑道人作。
燭湖孫氏
/嘉慶九年(一八零四)六二歲作
嘉慶甲子小春。用文太史法作。
鐵硯山房圖書
逢原、春涯(兩面?。?/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