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二(381)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xué)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span>
【錢穆譯】先生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多學(xué)了而一一記在心的嗎?”子貢對道:“是呀。(隨又說)不是嗎?”先生說:“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學(xué)中有個一來貫通著的?!?/span>
【楊伯峻譯】孔子道:“賜!你以為我是多多地學(xué)習(xí)又能夠記得住的嗎?”子貢答道:“對呀,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道:“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span>
【傅佩榮譯】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廣泛學(xué)習(xí)并且記住各種知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用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span>
識,記,記住。一以貫之,用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所有的知識。
在《論語》里,有二次出現(xiàn)“一以貫之”,而且都是孔子先提出來的,而且都是對二位他很喜歡的學(xué)生說的。在《論語·里仁15》篇中,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孔子對曾參說的,曾參雖然好學(xué),但畢竟年輕,他沒有完全明白孔子的一貫之道是什么,武斷地認為就是忠和恕。
本章孔子主動問子貢,說你是不是也認為我能博學(xué)又能記住所有的知識?子貢回答說,當(dāng)然了,不是這樣嗎?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不是的,我的所有知識都有一個中心思想來貫穿它。這里孔子主動對子貢講他的一貫之道,是針對“多學(xué)而識之”所說的,他說有一個中心思想。但依然沒有把這個“一”告訴學(xué)生。
孔子這樣和學(xué)生對話,要學(xué)生發(fā)現(xiàn)并找出他的思想的精神綱領(lǐng),確實有些難為學(xué)生了。雖然曾參好學(xué)謹慎,子貢聰明靈活,但要從孔子思想找出一個提綱挈領(lǐng)的中心思想,大概只有他自己或極少數(shù)圣賢可以做到。他們?nèi)绻麤]有對孔子思想有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認識,沒有對孔子思想的一個融會貫通的領(lǐng)會,怎么可能能找出這個主旨和根本的“一”是什么?
直到今天,依然還有人認為孔子的一貫之道,就是“忠恕而已”。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但這僅僅是孔子思想的基礎(chǔ),每一個人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但仁就不一樣了,什么是仁?仁乃至高之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子罕27》)仁的本質(zhì)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儒家要求人們在內(nèi)心樹立起仁的自覺意識,也要讓他人同樣在內(nèi)心樹立起仁的自覺意識。不僅自己能夠有仁、為仁,而且也讓他人能夠有仁、為仁。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献诱f把天下交給別人容易,但為天下找到圣人,來推行仁政就很難了。儒家的仁道理想是一種強烈的天下情懷,他們希望天下所有人通過教育和引導(dǎo),都能做到立人、達人,人人都能行仁。這才是孔子的一貫之道,而忠與恕僅僅是獲得仁道的途徑和方法。
當(dāng)然這是很理想化的一種情況,但儒家的思想就是要追求這種極致,希望達到這種境界。如果人人有了這樣的意識,建立了這樣的信心,說明儒家的思想已深深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也正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因此無論是通過忠與恕來影響我們真誠的品質(zhì),還是通過立人、達人來指引我們?nèi)实赖淖非螅覀儽仨氄J識自己,認清未來努力的方向,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