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中庸提綱
序
中庸一書乃子思子總述儒學(xué)全體之作,結(jié)構(gòu)嚴(yán)整,天衣無縫。后儒昧于斯旨,或漫疏為三十三段,或強分三十三章。遂割裂圣經(jīng),致長期淪為漫無統(tǒng)系之語錄。傳心寶典,面目全失。
此書凡分三編。第一編略論。第二編廣論。分三章。第一章贊嘆勸修。下分三節(jié)。一贊中庸之難能,二贊其始也易行,三贊其成也用廣。第二章工夫。下分五節(jié)。一工夫總論,二小學(xué)工夫,三工夫?qū)哟危谋H喂し?,五達用工夫。第三章圣王境界。第三編結(jié)論。
其脈絡(luò)結(jié)構(gòu)嚴(yán)整若此!后人有病是書散漫無紀(jì)不知所云者,讀此自然如醉初醒,如夢方覺。
歐陽竟無先生作中庸傳,分全書為略論廣論結(jié)論,分廣論為境行果三分,大端已具。此提綱之作,實多有因先生以啟之者也。
辛巳暮春亞圣后人孟慶弗敬序于河北大學(xué)
中庸提綱
解題:學(xué)有概論乃有系統(tǒng),大學(xué)中庸皆為孔學(xué)之概論。歐陽竟無先生語。南懷瑾先生曰:大學(xué)中庸二書分別來源于易經(jīng)乾坤兩卦之文言。乾九五爻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人乎?況神鬼乎?坤之六五爻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如此,觀乎乾坤兩卦之德,則大學(xué)中庸各自之宗旨及其相互之關(guān)系皆可了然于心矣。明儒王龍溪先生曰:大學(xué)乃孔門為學(xué)一大規(guī)矩,中庸則盡性之書也。蓋乾者,靈覺之用也;坤者,寂然之體也。乾道健,坤道順,乾道有為,坤道無為。當(dāng)下學(xué)時,用非必兼體也。上達后,明體必兼妙用。故大學(xué)猶偏于有為下學(xué)漸修;大學(xué)乃儒家之顯教。至于性修雙彰、頓漸兼賅,唯中庸有之。故真堪稱孔學(xué)概論者,其唯中庸乎!中庸系顯密雙談。
說文曰:中,內(nèi)也。從口一,上下通。庸,用也。從用從庚。中庸本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莊子曰: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如此則中即易系辭傳無思無為寂然不動之寂,庸即感而遂通之通。寂曰大本,體也。通曰達道,用也。寂而通曰中庸,體用不二之謂也。程朱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是則廢棄中庸之大用,僅余光禿無用之體矣。
第一編 略論
第一章 總綱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明儒王龍溪先生曰,因世人認(rèn)欲為性,故以性歸諸天。圣人無欲,純?nèi)惶煨?/font>,無所障蔽,無所染污,率性而行,無不是道,故曰誠者天之道也,又曰自誠明謂之性。賢人以下不能無欲,染有輕重,蔽有淺深,雖欲率性而行,為欲所礙,不能即達.故需遵道而行,以通其蔽而滌其染。故曰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曰自明誠謂之教。
第二章 本有此釋天命之謂性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即性也。性道之不離有三種差別:一、自性不離。凡夫不能見道,以為自己遠離于道,純系自迷。其實恒在道中,未嘗絲忽遠離也。此種不離無論圣凡皆具有之。二、保任不離。賢者見道,知未嘗離于道,然由欲蔽之障,道有時而隱。故須時時拂拭,如龍養(yǎng)珠,以期恒時相見也。三、安住不離。圣人無欲無蔽,故恒時見道而安住于道也。三種不離中此處重在第一種自性不離也,故標(biāo)題曰本有。
第三章 修習(xí)此釋修道之謂教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凡夫迷失本有之性,故需修道以復(fù)之。所修習(xí)者即慎獨工夫也。獨有三義:獨處,獨知,獨體。獨處即暗室屋漏、人所不見之處也。獨知即念慮之隱微也。獨體即不睹不聞不二之中體也。故獨、隱微、不睹不聞三者所言為一事。以一字言曰獨,以二字言曰隱微,以四字言曰不睹不聞。獨既有三義,相應(yīng)慎獨即有三種:慎于人所不見之處,慎于念慮之微,慎于中體也。后文之三重工夫,小學(xué)工夫當(dāng)前二種慎獨,保任工夫達用工夫當(dāng)?shù)谌N慎獨。故慎獨二字可概括所有之工夫,真是徹上徹下、一以貫之者。
第四章 修生此釋率性之謂道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節(jié),節(jié)限也,即從心所欲不逾矩之矩。王龍溪先生曰:未發(fā)之中,性體也。有未發(fā)之中斯有發(fā)而中節(jié)之和,道修而性復(fù)矣,戒懼慎獨而中和出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者,性也。和者,率性也。故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之“道”正是率性之謂道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者,推致其極也.致中和,內(nèi)證之極也,即圣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外用之極也,即王也。此言率性之極功也。經(jīng)過修習(xí),復(fù)其本有之性并率此性以成己成物,是謂修生。
第二編 廣論
第一章 贊嘆勸修
第一節(jié) 贊中庸之難能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時中者,隨時合于中道,所作皆善也。即無可而無不可之行權(quán)境界,乃儒學(xué)修養(yǎng)之至高境界也。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論語·子罕第九》)《孟子·公孫丑上》: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梢允聞t事,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xué)孔子也。圣人之時中行權(quán)與小人之無忌憚而違禮皆于通行法則有所打破,故從表面行跡上粗觀之有時甚為相似,然究其實則正相反對。(時中之打破法則乃至善境界。無忌憚則陷于為惡矣。)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欲學(xué)者深決而明辨之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已。此總嘆中庸之難能。以下分從知仁勇,即見道、守道、行道三方面加以贊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此嘆見道之難也。智愚賢不肖或過或不及,皆著于一邊,故不見道。人終日在道,迷不自察,猶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舜能遠離邊見,執(zhí)其兩端,齊其是非;故能見道。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此嘆守道之難也。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非真知也。罟擭陷阱,貪欲之對境,財色名食之類也。知而莫避者,貪欲強盛,情令智昏,理解不勝思惑之故也。凡夫略知中庸之可貴, 然囿于強大貪欲,擇而不能期月守,故于中庸殊遠。顏子之所以為復(fù)圣,為其真知中庸之可貴,真知善之當(dāng)為,惡之當(dāng)去;故能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故能三月不違于仁。此真能守道也.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于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仰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桑瑥娫粘C!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此嘆行道之難也。天下可均,爵祿可辭,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以堅忍為主。白刃可蹈,死而不厭,北方之強,血氣之勇也.以上兩者皆甚難能,然皆非行道也.以其皆無中體在也。唯得中體者,乃能行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體也。國有道不變?nèi)桑瑖鵁o道至死不變,行道也.
子曰:素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再總嘆中庸之難能。素,質(zhì)也,本也。素隱行怪即本性隱沒,行為怪異之義;乃中庸之反面,不知修習(xí)中庸者也。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則知修而不能堅守者也。依乎中庸,守死善道,唯圣者能之。前二類人比比皆是,此則甚為稀有。再極言中庸之難能可貴也。
第二節(jié) 贊其始也易行
子思恐上文極言中庸之難能,令學(xué)者望而生畏。故轉(zhuǎn)而言其下手功夫皆始于當(dāng)下所能知能行,非常平易近人,以堅定學(xué)人之信心也。
君子之道,費用之廣也而隱體之微也。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察,昭著也。此段言君子之道始于夫婦所能知能行;及其至也,則廣大精微莫測。俾學(xué)者知曉廣大深微之中庸境界,即造端乎當(dāng)下切近平易之處也。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眻?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言此甚切近而不遠人之道即以修身為本之忠恕之道,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忠恕而已。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此言君子之道即在于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切近之倫常日用之間。庸平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行有所不足,不敢不勉;言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篤實貌爾!此強調(diào)以行為主也。六祖云;愚人口說,智者心行.禪家曰: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
君子素本也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此言君子素位而行也.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言君子修身為本.不怨不尤, 居易以俟命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再言修身為本也。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復(fù)言君子之道,必始于倫常日用之間,切近卑下之處,以終此節(jié)之意。
第三節(jié) 贊其成也用廣,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此以鬼神贊圣德發(fā)用之盛也.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此言圓善乃道德與幸福之統(tǒng)一也.洪范五福之說可與此相發(fā)明。五福曰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五者中以攸好德為因,余四者為果;正大德必得其位祿名壽之意也。于攸好德注曰:所好者德福之道。已明言德福二者具有不相離性矣。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 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喜樂君子,憲顯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處孔子將道德與幸福統(tǒng)一之最后依據(jù)歸于天,與康德將圓善歸于上帝之意略同。然此處之天為人格之天與義理之天之統(tǒng)一,非為宋明儒純乎義理者也. 此段以自利言用廣,下段則以利他言之也。
子曰:無憂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此亦以自利言用也.以下方從利他言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候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 ,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子曰;武王周公,其達通達也。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shè)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爵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此以利他言用也。圣王之利他要在于盡制作禮,故此處以制禮言用,其廣大如此。
本章為贊嘆勸修,欲學(xué)人發(fā)心立志也。子思先嘆中庸極為難能可貴。又恐學(xué)人畏難,故而轉(zhuǎn)言其始易行以堅定學(xué)者修道之信心。末后言及其成就,以自利言之,則位祿名壽齊全;以利他言之,則創(chuàng)立完善之禮制以廣利天下后世之群生。學(xué)者聞此,最上求道之心,安得不沛然興發(fā)?堅韌不拔之志,如何不卓然樹立?既已發(fā)心立志,故下章繼之以修道之工夫.
第二章 工夫
第一節(jié) 工夫總論
子思將大學(xué)一書括為此節(jié)也。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為學(xué)一大規(guī)矩,而著眼點落于修身為本。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遵賢為大。親親之殺,遵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言為政治國以修身為本也。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謂誠也.性也.或生而知之,之謂誠也性也, 下同.此為最上根人也?;?qū)W而知之,此中根之人也。生而知學(xué)者也..或困而知之,此下根人也。生不知學(xué),汩沒于貪欲財色之中;及至困窮,方始覺悟而知學(xué)也。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仁者安仁而率性也?;蚶兄?/font>,知者利仁而修道也?;蛎銖姸兄?,二障深厚,須力矯習(xí)慣,先難而后獲也。及其成功, 一也。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此段言一性三達德五達道。開一性為知仁勇三達德,以此行于君臣父子等五種達道之間,即為修身之要義.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自工也,柔遠人也,懷諸候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候則天下畏之。此言行九經(jīng)之效.以下言如何行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候也。此言行九經(jīng)之措施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謂誠也。本段言修齊治平之九經(jīng)。尊賢,所以修身也。親親,齊家也。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治國也。柔遠人, 懷諸候,平天下也。然則八者皆修身中事,未有外于修身者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凡事豫則立至道前定則不窮一段,欲人于起修前先明了修道之本末先后次序也。以下則猶大學(xué)格致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致知在格物”之意,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為學(xué)本末先后次序。明善,格致之事。誠身,誠正修之事。順親信友,齊家之事。獲上治民,治國平天下之事也。
大學(xué)只羅列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為學(xué)一大規(guī)矩,于內(nèi)證則未開顯。中庸作為盡性之書,于內(nèi)證則盡量開顯。下文即詳述修身之工夫境界層次也。
第二節(jié) 小學(xué)工夫
即未見道前所做之工夫也。道即性也仁也.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見道者為大人,未見道者為小人。故小學(xué)工夫者,小人下學(xué)以求見道之工夫也。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此擇善而固執(zhí)之即為小學(xué)工夫之作法. 擇善屬知之事,簡擇身口意三業(yè)之善惡也。固執(zhí)之屬行之事,止惡不生執(zhí)善不令滅也。即大學(xué)之誠意慎獨毋自欺,如惡惡臭如好好色也。無畏祖師禪要曰;汝初學(xué)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zé)o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種;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須除,善法正念不復(fù)令滅。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后方至于究境清凈。如人學(xué)射,久習(xí)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于進學(xué)。足堪與此處相發(fā)明也。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將擇善而固執(zhí)之一句詳開為五也。又可分為兩個大方面;博學(xué)審問慎思為外,為道問學(xué)之事。明辨篤行為內(nèi),為遵德性之事。故此即為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xué)也,內(nèi)自修而外道學(xué)也,是為內(nèi)外交修而不遺。之字吃緊。學(xué)問慎思者何事?即人情,物理也。前者為倫理知識,后者為科學(xué)知識。故此處學(xué)問慎思,本來即在儒學(xué)中容納有一客觀知識之學(xué)習(xí)研究運用之傳統(tǒng)。內(nèi)外兩方面之關(guān)系則是遵德性為主導(dǎo),道問學(xué)為輔助。明辨為良知之事,篤行為良能之事。人之良知本自圓明, 善于抉擇一切行為動機效果之善惡,然由二障所蔽,故有時而不明。需外在之倫理知識以助動機善惡之明辨,需科學(xué)知識以助后果優(yōu)劣之明辨。此種倫理知識在儒家即是禮,在佛教則是戒律。此種科學(xué)知識在儒家多歸入易學(xué)之范圍,在佛教則屬工巧明及醫(yī)方明之范圍。此是學(xué)問慎思為良知之輔助也。另一方面,善行之達成,必以人情物理之知識為手段與工具也,故學(xué)問慎思亦為良能達成善行之輔助也。
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措,置也。放下也。此極言下學(xué)之堅忍精進也。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愚者,善惡不辨也。明者,良知開朗也。柔者,怯于去惡從善也。強者,良能勇健也。良知本自圓明,良能本自勇健, 二障所敝而陷于愚癡柔弱。擇善而固執(zhí), 當(dāng)善念增修、和欲漸去之時,知必由愚而明,行必由柔而強也.知行相互促進,理明則行亦得力,行得力則理益明。如此堅持不懈,在利根者,會有朝一日心光乍明而見道(本心)焉。見道即小學(xué)工夫之成果也.梁漱溟先生曰:果然力行不怠,遲早有成。自注曰;所云遲早有成者,非謂比一生。卓然大有成就的圣賢,殊非一生之功。故知今生籍此見道者唯極少數(shù)上根利智之人也。試詳史乘,如孔孟陸王,有一非天資特出者乎?蓋儒家此種工夫從日常生活實踐入手,定慧之實修付之闕如,又純靠自力;故欲籍此見道,耗時殊為久遠。普通根機之學(xué)者,欲求當(dāng)生速見本性,不可不進究他種高深學(xué)術(shù)。
第三節(jié) 工夫?qū)哟?/font>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言兩種根機者所走工夫道路不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肓;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言上根人之工夫次第也。誠者,初見道也。至誠者,保任之極也。此段從至誠講起,故所述純?yōu)檫_用工夫,子思將其分為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與天地參等五個層次。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此述中下根人之工夫歷程也。曲即偏也。致曲,推致擴充一偏之善之謂也。為擇善固執(zhí)之小學(xué)工夫。曲能有誠者,不斷善念增修則必能見道。誠者,初見道也。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言保任工夫也。明即自誠明,誠則明矣之明,相當(dāng)于至誠,乃保任工夫之極至也。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言達用忘化工夫也。至誠如神,則忘化之極至也。孟子可欲之謂善, 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老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圣,圣而不可測謂神 ;頗可與此處相發(fā)明。其中可欲之謂善正相當(dāng)于致曲擇善固執(zhí)之小學(xué)工夫。有諸己之謂信相當(dāng)于曲能有誠,見道也。未見道前之信總有疑在;既親見后,此信方為真誠。故孟子此言真堪為誠信之最佳說明。充實之謂美當(dāng)形著之階段,言保任工夫也。充實之謂美者,保任此體至于充實階段必出現(xiàn)一段甜美心境也。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相當(dāng)于明之階段,言保任之成也。明者,鑒達圓明,一切無著,心如明鏡,堅固不動也。大而化 之相當(dāng)于動變化,言達用之忘化工夫也。圣而不可測謂神相當(dāng)于至誠如神,言忘化之極也。
誠者本自圓成也,而道自道道法自然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nèi)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最后綜言工夫必循由先內(nèi)圣再外王之次序也。
第四節(jié) 保任工夫
保任者,保護長養(yǎng)也。任同妊。故保任工夫,即見道后保護長養(yǎng)性體之工夫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此言保任工夫之極至境界也,此境界即為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象山宇宙無窮、宇宙即是我心之悟及其曰:吾踐履未能純一,然才一警策,便與天地相似。藥山曰: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蔣山泉曰:撐天拄地。皆可與前二條相發(fā)明也。至于悠久無疆則是此境界在時間上之特征,已能徹底安住此境,不會再失去矣。顏子三月不違,不能無違于三月之后,是尚未至此境界也??鬃釉疲撼劦?,夕死可矣。云: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子思此處悠久無疆一語可為孔子此二句話之最佳注解。蓋人生至此境界,則一念靈明,照徹千古,通乎三世,臨終之時,超然而逝,無死生可說。故曰:夕死可矣。猶云未嘗生未嘗死也。晝夜猶云生死也,至此則通晝夜,一死生,于生之來處死之去處皆了然于心,故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猶云所以生則知所以死矣。子曰: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亦為知生之來處即是死之去處之義也。蓋一切有情同發(fā)源于寂靜光明之法界。其生也,從此產(chǎn)生幻化之身心也;其死也,此幻化身心復(fù)歸于寂靜光明也。只因一念根本無明,致不能安住此境,故重又產(chǎn)生迷幻之身心。如此長輪六道,無有止息。如能破除無明,則能恒常安住于寂靜光明之境,則徹斷生死矣。如此則東土圣人于生死之說雖言之甚略,然其精義大端,則已漏泄無遺矣。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收也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昭昭,小明也。透過小圓孔所見之一小片圓形天空也。 此段以四喻明保任工夫之作法也。象山鵝湖論學(xué)詩云;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發(fā)明本心也)涓流積至淪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保任擴充此本心也)易簡工夫終久大,(保任之極至,至于博厚,高明,悠久也)支離事業(yè)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zhèn)蜗软毐嬷唤?。(批評朱子之學(xué)支離不真也)本文中第一喻最當(dāng)注意,工夫境界實際如此,非泛泛之喻也。
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此正說保任工夫之作法也。穆,深遠也。純,即誠也.初見本心也.天即圣人之博厚高明悠久之境界也。蓋圣境之得來,文王之所以能為圣人,即是先見本心之圓明(純),然后不斷(不已)向深遠處(穆)擴充發(fā)展此圓明也。此已將保任工夫一口說盡。
第五節(jié) 達用工夫
荀子云:圣者盡倫者也,王者盡制者也。達用工夫即圣人之外王也。王者之最大事業(yè)為盡制,即創(chuàng)立一套完美之政治制度以利益天下后世之群生。此完美之制度即禮也。故此節(jié)以圣王之制禮來闡發(fā)達用工夫,不亦宜乎?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此言禮制須待其人而后行,至道之凝必以至德為先決條件。即是強調(diào)內(nèi)圣對于外王之優(yōu)先性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此言制禮之資格也。必德位雙全,兼圣兼王,方能制禮,缺一不可。愚,無德者也。賤,無位者也,而欲制禮,災(zāi)必及其身也。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以征也。吾學(xué)殷禮,有宋存焉。吾學(xué)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凝,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 此言圣王制禮之大效也。上焉者,上古之禮也。如夏禮,殷禮等。雖善而無徵,故不可用。下焉者,圣人在下位也。雖善不尊,亦不能制禮。君子之道以下則正說有德有位之圣王制禮之大效也。圣王知天知人, 故其所作之禮永遠行于天地之間而不可磨滅.故孔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第三章 圣王境界
修道之極即為圣王。故于工夫之后,繼之以圣王境界。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言道之傳承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言內(nèi)證之體也. 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言活用不息也。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泯差別、齊是非也。馮達庵大阿阇黎有詩頌禪宗末后句曰:是非情盡圣凡除,拈尾為頭總不拘。萬法升沉惟了了,了名畢竟也虛無。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言圣人之全德也。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德之總相,大德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仁德之相。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義德之相。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禮德之相。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智德之相。以上四者皆小德之類。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溥博言其大,淵泉言其深。小德時出,所作皆善,即是大德。此言稱性而起妙用也。 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言圣王參贊化育之功廣大如此。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 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立天下之大本,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知天地之化育。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夫焉有所倚? 中立而不倚.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言其廣大淵微之內(nèi)證境界唯圣與圣乃能知之也。
第三編 結(jié)論
上文已將圣王境界一口說盡,本來大事已畢。子思恐學(xué)者好高鶩遠,邋等求果,于是又回過頭來重新叮囑扎扎實實暗然自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之小學(xué)工夫。正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之慈母心腸也。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知近,知風(fēng)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學(xué)者能知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之至理, 知淡于世情必美在其中之深秘,必能消除欲速求果急于成名之心, 而來死心塌地,扎扎實實做暗然自修去欲慎獨之小學(xué)工夫。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此言慎獨也。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斧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言治國平天下以慎獨修身為本也。篤恭即恭自厚,嚴(yán)格修身之義也。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化民,末也。詩曰:德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此言慎獨之極至也。由下學(xué)而上達寂體也。陽明有詩云;無聲無嗅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