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文章首發(fā)于唧唧堂,譯者:唧唧堂研究人高洪堯
職場艱辛,不僅要辛苦工作,有時還會受到老板、上級的批評。每個人能夠承受的壓力、打擊是有限的,當然也和性格、經(jīng)驗等有關,但當打擊達到自己的極限時,可能就會退回尋找最初的解決方法——哭泣。在小時候,如果自己受了委屈,很多孩子都會大哭大叫,或默默流著眼淚,以表達自己的悲傷、不滿。長大了,我們很少哭,因為自己不再是個孩子,應該學會堅強、學會尋找其他更為有效的方式面對此刻的種種委屈,但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哭。
一般來說,在幾乎所有文化背景下,男孩相比于女孩需要更加堅強。男性被認為是獨立的、競爭的、有力量的,女性則被認為是和善的、友好的、富有同情心的。正是基于這種性別的刻板印象,在各種組織中男性都要比女性有優(yōu)勢,他們更可能成為領導、管理他人,甚至更可能被選為博士生。這可以說一種歧視,對女性的歧視,因此女權(quán)主義產(chǎn)生了。但這里并不過多的討論對女性的歧視和女權(quán)主義,而是談人們、社會對男性的偏見。
因為種種刻板印象,男性需要時刻堅強、勇敢,所以他們不能哭泣。根據(jù)性別一致性理論,人們對那些表現(xiàn)出與規(guī)定的社會角色相反的行為的人持有強烈的偏見,經(jīng)常會導致一些具有歧視性的看法、行為。因此,如果一個男性哭泣,那么他人則很有可能對他們持有偏見,認為他們沒有血性,甚至會給他們起綽號……這可以說是社會對男性的一種不公,他們不被允許哭泣,因哭泣而不被重視。
最近一篇發(fā)表在《應用心理學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就是探討了男性的哭泣行為對自己的消極影響——管理者、老板對其評價明顯降低。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一群被試,平均年齡為32.19歲,58%為女性,均為美國居民。他們需要做的就是看一段錄像,然后對里面的一位員工進行評價。錄像的內(nèi)容便是一位員工正在被領導批評,這位員工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可能哭泣也可能沒有哭泣。
看完錄像后,研究者對被試進行了操作性檢驗,主要是確認他們是否認真觀看錄像。隨后,他們需要對那位員工的表現(xiàn)、領導能力進行評價,并且表達自己是否愿意給其寫推薦信。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們認為,相比于女性,男性哭泣不是這一性別角色所具有的典型行為;同時,相比于女性,如果男性哭泣,那么人們更傾向于認為他們表現(xiàn)不佳、領導能力差、更不愿意給他們寫推薦信。
可以看出,在職場中,如果男性哭泣,老板對他們的評價會很差,更加不看重他們。這也算是一種歧視吧,因為性別刻板印象,這個社會不允許男性哭泣,或是說不愿意接受男性哭泣。人們希望男性可以時刻忍住,肩負起自己身上的重擔,馬不停蹄、毫無怨言、情緒自理的走下去。
哭泣可以說是一種發(fā)泄,如果受到了委屈卻不能表達,是有害無利的。也許是時候接受哭泣的男孩了,這樣不覺得更加有血有肉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