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meningitoma)90%~95%為良性,占顱內腫瘤的13.4%,僅次于膠質瘤居第二位,發(fā)病的高峰年齡在45歲。女性發(fā)病多于男性,為2:1。腦膜瘤起源于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大部分來自蛛網膜細胞,其好發(fā)部位與蛛網膜纖毛分布情況相平行,多分布于矢狀竇旁、大腦凸面、蝶骨嵴、鞍結節(jié)、嗅溝、橋小腦角和小腦幕等部位。惡性腦膜瘤的生長特性、細胞形態(tài)具有惡性腫瘤的特點,并且可以發(fā)生轉移。
1.腦膜瘤生長緩慢,病程長,顱內壓增高癥狀多不明顯,常因腫瘤生長緩慢瘤體長得很大而臨床癥狀輕微,出現(xiàn)早期癥狀平均2.5年。
2.局灶性癥狀,常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fā)癥狀。根據腫瘤部位不同還可出現(xiàn)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
3.常引起鄰近的顱骨增生、受壓變薄或破壞,甚至穿破骨板使頭皮局部隆起。
4.腦電圖檢查多為局限性異常Q波、懶波為主,背景腦電圖的改變較輕微。腦膜瘤的血管越豐富δ波出現(xiàn)越明顯。
X線:
1.平片
1)腦膜瘤易引起顱骨的各種改變,頭顱平片的定位征出現(xiàn)率可達30%~60%。
2)顱骨內板增厚,骨板彌漫增生,外板骨質增生呈針狀放射。
3)局部骨板變薄和破壞的發(fā)生率為10%左右。
4)顱板的血管壓跡增多。
2.腦血管造影
1)腦膜血管多為粗細均勻、排列整齊的小動脈網,動脈管腔纖細,輪廓清楚呈包繞狀。
2)腫瘤同時接受來自頸外、頸內動脈或椎動脈系統(tǒng)的雙重供血。
3)可見對比劑在腫瘤中滯留和腫瘤染色。
4)腫瘤周圍腦血管呈包繞狀移位。
CT:
1.CT平掃見類圓形稍高密度邊緣清楚具有腦外病變特征的腫塊(腦外病變見第二章第三節(jié)顱內腫瘤的定位和定性診斷)。
2.廣基征腫瘤以廣基與骨板、大腦鐮或天幕密切相連。骨窗像見骨板骨質增生或受壓變薄,偶見骨破壞。
3.瘤內可見砂粒樣或不規(guī)則鈣化(10%~20%),亦可發(fā)生壞死、出血和囊變。
4.增強掃描腫瘤多呈均勻一致性中度增強,瘤周水腫程度不一,占位效應明顯。
5.惡性腦膜瘤少見,腫瘤生長迅速,具有明顯的侵襲性,瘤周水腫較明顯。
6.鑒別診斷
1)位于腦室內的腦膜瘤多位于側腦室三角區(qū),易被誤為膠質瘤,但后者密度多不均勻,邊界多不規(guī)則。
2)腦室內脈絡叢乳頭狀瘤表現(xiàn)有時與腦膜瘤極為相似,但前者可引起未阻塞部分或阻塞遠端發(fā)生腦積水,并常見腫瘤懸浮在腦脊液中。
MRI:
1)腫瘤內可見流空血管影。
2)T1WI腫瘤周邊可見假包膜形成的低信號環(huán)。
3)增強時瘤體常呈均勻強化,并可見腦膜尾征(duraltail征),即與瘤體相連的硬腦膜呈窄帶狀強化。
1、腦膜皮型腦膜瘤(Ⅰ)
2、纖維型(成纖維型)腦膜瘤(Ⅰ)
3、過渡型(混合型)腦膜瘤(Ⅰ)
4、沙粒型腦膜瘤(Ⅰ)
5、血管瘤型腦膜瘤(Ⅰ)
6、微囊型腦膜瘤(Ⅰ)
7、分泌型腦膜瘤(Ⅰ)
8、富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Ⅰ)
9、移行型腦膜瘤(Ⅰ)
10、透明細胞型腦膜瘤(Ⅱ)
11、脊索瘤樣型腦膜瘤(Ⅱ)
12、非典型腦膜瘤(Ⅱ)
13、乳頭狀瘤型腦膜瘤(Ⅲ)
14、橫紋肌樣型腦膜瘤(Ⅲ)
15、間變性(惡性)腦膜瘤(Ⅲ)
影像學較具特點:T2WI示腫瘤中央呈極低信號,增強掃描輕度強化,周邊呈等信號,明顯強化;CT表現(xiàn)為中心更高密度。
最多見的一種類型,常表現(xiàn)為:信號均勻,無明顯壞死囊變,增強掃描后明顯均勻強化,除腫瘤位于靜脈竇旁外均很少出現(xiàn)瘤周水腫(靜脈竇旁任何類型的腦膜瘤由于其壓迫靜脈竇而致回流障礙均可引起腫瘤周圍水腫)。
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顯著強化(主要由于其血管豐富且擴張,水分含量高以及腫瘤細胞豐富)。
副鼻竇腦膜瘤多為砂粒型,易誤診為骨化性纖維瘤。
來源:影像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