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們中國,每當(dāng)說起“燕鮑翅”,一定讓人聯(lián)想到高檔宴席。是啊,燕窩、鮑魚、魚翅,都是中餐宴席的高檔菜品。
問題在于,它們是從什么時候成為高檔菜品的呢?
翻翻我們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xiàn),查查我們琳瑯滿目的古典食譜,能看到一點兒蛛絲馬跡。
首先可以肯定,鮑魚走上餐桌的時間最早。
《漢書·王莽傳》寫道:“軍師外破,大臣內(nèi)叛,左右無所信,……莽憂悶不能食,但飲酒,食鰒魚?!蔽鳚h外戚王莽篡權(quán)奪位,自己當(dāng)皇帝,很多人反對他,把他愁得吃不下飯,只能喝悶酒、吃鮑魚。
曹植在祭祀父親曹操的文章里寫道:“先主喜食鰒魚,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鰒魚二百?!辈懿倩钪鴷r愛吃鮑魚,所以曹植寫信讓地方官送來兩百只,希望曹操的在天之靈可以繼續(xù)享用。
讀者朋友可能會質(zhì)疑:文獻(xiàn)里說的明明是“鰒魚”啊?哪里是鮑魚?其實在古代中國,人們一直管鮑魚叫“鰒魚”。至于現(xiàn)在常說的“鮑魚”,古時候指的是臭咸魚。
遙想當(dāng)年,秦始皇在考察途中猝死,隨從大臣秘不發(fā)喪,跟往常一樣去他的專車上早請示、晚匯報,沿著官道返回咸陽。天熱路遠(yuǎn),沒有冰箱,秦始皇的尸體很快腐爛,車?yán)锷l(fā)出陣陣惡臭。為了防止人們起疑,隨從弄了一車鮑魚跟在后面,試圖讓人相信那些臭味兒來自后面的鮑魚,而不是皇帝的專車。結(jié)果他們成功了。
這段故事載于《史記》,人所共知。以前我沒文化,一讀到這段就懷疑那些隨從大臣的智商:鮑魚是名貴食材,怎么會有臭味兒?讀書多了,才知道《史記》里的鮑魚并不是現(xiàn)在有錢人吃的那種名貴海鮮,它只是臭咸魚而已。
當(dāng)然也不光《史記》,包括四書,包括《漢書》,包括《三國志》,包括《新唐書》、《舊唐書》、《五代史》和《宋史》,元代以前所有典籍里的鮑魚其實都是臭咸魚。過去有個成語叫“鮑魚之肆”,本義就是指很臭很臭,好像走進(jìn)一家店鋪,里面正賣一坨一坨的臭咸魚,臭味兒鋪天蓋地,能砸你一跟頭。
宋朝語境自不例外,如果你瞧見宋朝人給你寫出“鮑魚”兩個字,甭問,他指的準(zhǔn)是臭咸魚。可如果他只寫一個“鮑”字,那就不是臭咸魚了,而是牡蠣,牡蠣在宋朝被稱為“鮑”。宋朝有一款名叫“滴酥鮑螺”的無敵可愛小點心,那就是用奶油擠出扁扁的、帶螺旋的花式造型,狀如牡蠣和海螺。
宋朝不是沒有鮑魚,可是在宋朝人筆下,鮑魚不能寫成鮑魚,只能寫成“鰒魚”。《蘇軾文集》里有蘇軾寫給朋友幐達(dá)道的一封信:“鰒魚三百枚、黑金棋子一副、天麻煎一部,聊為土物?!币馑季褪钦f他給人家寄過去300只鮑魚以及別的名貴土產(chǎn)。那時候蘇軾正在山東登州做知府,鮑魚是登州最有名的特產(chǎn)。
蘇軾有一至交叫陳師道,是詩人,也是美食家,對茶和海鮮頗有研究,他認(rèn)為大宋境內(nèi)有四絕:洪州的雙井茶是一絕,越州的日注茶是一絕,明州的江珧柱是一絕,登州的鮑魚是一絕,這四絕當(dāng)中,又?jǐn)?shù)登州的鮑魚最為難得(參見陳師道《后山談叢》卷2)。
根據(jù)歷史文獻(xiàn),我們可以十拿九穩(wěn)地下結(jié)論:至少從漢朝和三國時期開始,中國人就開始吃鮑魚了。
跟鮑魚相比,魚翅走上餐桌的時間要晚一點。
古代中國留給我們的食譜很多,不過很少提到魚翅。按照現(xiàn)存文獻(xiàn),第一次提到魚翅的,應(yīng)該是宋朝史料《楊公筆錄》,原文非常簡短:“余以鰒魚之珍,尤勝江珧柱,不可干至故也,若沙魚翅鰾之類,皆可北面矣?!?/span>
這段話的作者叫楊延齡,北宋官員,生活在王安石變法前后。在楊延齡看來,鰒魚(鮑魚)、江珧柱(櫛江珧的閉殼肌,干制品俗稱“干貝”)、沙魚翅鰾,都是珍貴食材,但鮑魚最珍貴。為啥?因為當(dāng)時的工藝還比較落后,鮑魚還不能制成干貨。這段話的弦外之音是,至少在北宋一朝,我國勞動人民就懂得怎樣將江珧柱和沙魚翅鰾做成干貨,但是卻不懂得怎樣把鮑魚制成干貨。
那么,啥是“沙魚翅鰾”呢?很簡單,就是魚翅和魚鰾。
按宋朝食譜,當(dāng)時將鯊魚寫作“沙魚”。宋朝人把鯊魚肉(或者鯊魚肉凍)切成薄片,名為“沙魚膾”;也將鯊魚皮煲湯,名為“沙魚襯湯”;還喜歡把鯊魚皮剔凈,煮軟,剪成長條,澆上清湯,鋪上菜碼,像吃面一樣呼嚕呼嚕吃下去,名為“沙魚縷”。至于“沙魚翅鰾”,當(dāng)然是指鯊魚的魚翅和魚鰾啦!
宋末元初的孔齊在《至正直記》一書中提到過吃鯊魚的經(jīng)歷:“予至鄞食沙魚,腹中有小魚四尾或五六尾者,初意其所食,但見形狀與大者相肖,且有包裹,乃知其為胎生也?!笨R在寧波吃過一條鯊魚,剖開肚子一瞧,里面有四到六條小魚,原以為是被鯊魚吞下去的食物,但是那些小魚的長相跟被剖開的鯊魚相像,而且體外還裹著胞衣??R由此推論,鯊魚跟人一樣,都是胎生的動物。
北宋中葉有一個名叫游師雄的陜西人,沒吃過鯊魚,他的朋友燉了一鍋鯊魚皮,給他盛一碗,他三下五除二就給消滅了。朋友問:“味新覺勝平常否?”感覺怎么樣?跟你平常吃的東西不是一個味道吧?他楞楞地說:“將謂是馎饦,已哈了。”原來是鯊魚皮啊,你咋不早說呢?我還以為是面條呢,沒過牙就吃了,至于啥味道,我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完全沒有來得及嘗啊!
剛才講了兩則軼事,前一則出自宋末元初的《至正直記》,后一個出自兩宋之交的《雞肋編》,它們都跟鯊魚有關(guān),可惜都沒能顯示出宋朝人如何吃魚翅,也就是鯊魚的鰭。
在宋朝以前的文獻(xiàn)里,沒有魚翅的蹤跡(也許有,還沒看到)。在宋朝或者宋末元初的文獻(xiàn)里,出現(xiàn)了魚翅,但是卻沒有魚翅的做法(也許有,還沒看到)。宋朝人到底怎樣吃魚翅呢?暫時不得而知??偠灾~翅作為食材,至少從宋朝開始。
那么宋朝人是否已經(jīng)開始食用燕窩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燕鮑翅這哥仨,鮑魚至少從漢朝入饌,魚翅至少從宋朝入饌,而燕窩十分可恥地遲到了。
江湖故老傳言,中國人本來不懂吃燕窩,直到鄭和下西洋,船隊遇上風(fēng)暴,停泊到馬來群島的一座島嶼上,無意中發(fā)現(xiàn)懸崖峭壁上的燕窩,鄭和下令采摘食用,返程時將剩余的燕窩獻(xiàn)給明成祖,從此燕窩才在中國餐桌上流行開來。
這個傳說靠譜嗎?應(yīng)該不靠譜,燕窩來到中國,肯定比鄭和下西洋要早。
明朝初年有一位百歲老人賈銘,他生在南宋,活在元朝,死在明初。臨死前,此老出版了一本關(guān)于食療和養(yǎng)生的著作《飲食須知》,第六卷已經(jīng)提到燕窩:“味甘,性平。黃、黑、霉?fàn)€者有毒,勿食?!毖喔C的味道是甜的,藥性是平的,可以吃。如果燕窩發(fā)黃發(fā)黑,或者霉?fàn)€,那就有毒了,不能吃。
賈銘關(guān)于燕窩的記載很簡略,還有錯誤(燕窩發(fā)黃并不能證明有毒),但他是現(xiàn)存文獻(xiàn)中記載燕窩能吃的第一人。他大半輩子在元朝生活,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壽終正寢,說明燕窩在元朝或者明初時已經(jīng)被一部分中國人吃到。
清朝人曾廉編纂過一部補寫元朝歷史的《元書》,該書第一百卷說,海南島的對面,占城國的東面,有一個馬蘭丹國,出產(chǎn)珍珠、玳瑁、冰片、海參和燕窩,公元1286年曾向元世祖忽必烈進(jìn)貢。這段記載沒有說明馬蘭丹國進(jìn)貢物品中有沒有燕窩,但是明確寫到馬蘭丹國出產(chǎn)燕窩。
馬蘭丹在哪兒呢?根據(jù)《元書》的描述,應(yīng)該位于現(xiàn)在越南的中部。這個小王國存續(xù)時間太短,只向元朝進(jìn)貢過一次,就被其他王國吞并了。到了明朝,由于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向中國進(jìn)貢的南海小國陡然增加,貢品中實實在在出現(xiàn)了燕窩。
嘉靖年間,廣州人黃衷離開官場,隱居越秀山,創(chuàng)辦矩洲書院,親眼看到來自菲律賓群島的商船駛?cè)霃V州灣,運來珠貝、香料和燕窩。黃衷說:“海燕大如鳩,春回巢,于古巖危壁葺壘,乃白海菜也。島夷俟其秋去,以修竿接鏟,取而鬻之?!Q喔C隨舶至廣,貴家宴品珍之,其價翔矣?!焙Q啻笕绨啉F,春季飛回,在懸崖峭壁上筑巢,這就是傳說中的燕窩,俗稱“白海菜”。秋天到了,海燕飛走了,島上土著用長竹竿捆綁鐵鏟,將燕窩鏟下出售,被海外商船運到廣州,成為達(dá)官顯貴的席上珍品,與此同時,它們的價格則像海燕一樣越飛越高。
燕窩究竟何時開始食用?可能始于元朝,也可能始于明朝。目前看,明朝的證據(jù)更多,更扎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