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宮御膳中的海鮮
摘 要:從乾隆朝的膳單中可以看出,清帝御膳以雞肉、鴨肉和豬肉、羊肉為主,輔以白菜、茄子、韭菜、豆腐等,間有魚肉,但鮮有海鮮。其實,乾隆皇帝對海鮮有著較為深刻的認知,而當時社會上亦形成了諸多的海鮮烹飪方式,這都未能將其引入宮中?;适业娘嬍硞鹘y(tǒng)及當時的飲食觀念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晚清時期,海鮮則被引入宮中,成為帝后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guān)鍵詞:清宮;乾隆;御膳;海鮮

御膳是學界清宮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來,一些相關(guān)研究成果相繼問世。但因為御膳事涉皇帝隱私,宮中對此諱莫如深,而內(nèi)務(wù)府相關(guān)檔案的整理與出版又相對滯后,整體研究仍相當薄弱。對于御膳中海鮮問題的研究更是尚付闕如,筆者所見僅有李國榮和吳正格略有涉及。其實,海鮮進入宮中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直至清末方占據(jù)重要地位。

拙文即利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相關(guān)檔案及歷史文獻,考察海鮮在御膳中地位的變化情況,并探究其深刻的歷史原因。

1 清宮御膳的食材構(gòu)成

對于皇帝御膳,人們多有演繹與夸張,認為其有著超乎尋常的奢侈。毫無疑問,皇帝御膳有其豪華的一面。根據(jù)清宮定例,皇帝及后宮人員膳食用度各有定例。其中,皇上每日用“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只、雞五只(其中當年雞三只)、鴨三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卜、水蘿卜和胡蘿卜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干閉蕹菜各五個(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而每做一盤餑餑需要上等白面四斤、香油一斤、芝麻一合五勺、澄沙三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棗各十二兩?!盵1]但在實際的生活中,皇帝的御膳則遠為節(jié)省,并經(jīng)常調(diào)整所用食材的數(shù)量,且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在京中,其膳食品類亦未有大的改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四月二十八日,春藕齋早膳?!拔甯,m瑯碗菜四品,攢盤肉一品,點心三品(黃盤),琺瑯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瑯碟小菜四品,湯膳碗照?,m碗金碗蓋”。[2]

南巡時期,乾隆皇帝的膳食如此。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南巡,并于正月十六日,看煙火盒子畢后,還行宮。乾隆皇帝添加膳食,“肉絲酸菠菜一品,鮮蝦米托一品,醋溜鴨腰一品,鍋雞一品”[3]。

進入江浙地區(qū)以后,相應(yīng)地區(qū)的官員進獻食物。二月十五日,蘇州織造普福進:“糯米鴨子一品,萬年青燉肉一品,燕窩雞絲一品,春筍糟雞一品,鴨子火燻餡煎粘團一匹(系普福家廚役做),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盵3]105二月十五日,總督尹繼善進:“肉絲鑲鴨子一品,燕筍火燻白菜一品,腌菜火炒面一篇,火腿一品(此二品系五寸盤),小菜二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二品。”[3]107

即使在江南各行宮中,乾隆皇帝的御膳亦未皆用南方菜品,而是與宮中膳品相互結(jié)合。二月十六日,天寧寺行宮用膳,主要有“肉片火燻燉白菜一品,燕窩春筍膾五香雞一品(系張成做)。后送燕窩爆炒雞一品,掛爐鴨子肉攢盤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雞肉餡包子一品(系張東官做)”[3]110-111。

閏二月十五日,西湖行宮晚膳。“漕肉膾雞一品,鹿斤酒燉鴨子一品(系張成做),羊渣古一品。后送青韭炒肉一品,蒸肥雞燒皮攢盤一品……”[3]225

三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在江寧行宮晚膳?!盎馉`燉雜碎一品,鴨子火燻燉小白菜一品(張成做),春筍野雞片湯一品。后送火燻肉絲炒菉豆一品,蘇造雞肘子肉攢盤一品……”[3]296-297

李國榮認為,乾隆皇帝吃的肉“主要是雞、鴨、魚、鵝以及羊肉、鹿肉、豬肉”,“不吃牛肉,也很少吃魚翅、海參之類的東西”[4]。根據(jù)乾隆朝的膳單,情況基本屬實。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嘉慶時期。

嘉慶皇帝巡幸之前,都要事先派遣人員運送奶牛和食用的各種羊只。此外,還要備帶各種食材。嘉慶九年(1804年),嘉慶巡幸熱河,內(nèi)務(wù)府備帶新京米15石,玉米75石,水米135石,高力江米4石,江米8石,白芝麻醬250斤,紅芝麻醬800斤,上老米7石,也以米6石,黃小米6石,菜豆6石,澄沙7石,芝麻5石,白鹽3000斤,豆粉1500斤,上面2500斤,二面4500斤,香油3500斤,蘇油150斤,黃米6石,紅豇豆5石,豇豆1石,麥粉80斤,麥身5斗,紅小豆2石5斗,豌豆

2石5斗,梁谷米5斗,薏仁米2斗,黃豆4石5斗,炒正米1石,紅高粱米2斗,胡米7斗,生糜米3石,熟糜米7斗,生稗米1石,熟稗米5斗,倉米3石5斗,生秤米4斗,炒碎米5斗,拉拉米6斗,白豇豆6石,白小豆4斗,青豆2石,紅京米4斗,秤米1斗,豌豆1斗,茶豆1斗,蜂蜜150斤,黑鹽400斤,糖稀300斤,蓼花70包,紅紫粉70包,大麥米4斗,麥子150石,洗面筋面1500斤,做豆腐黃豆28石,灘鍋渣菉豆22石,生豆菜菉豆3石,生豆瓣青豆3石,漏水粉菉豆粉350斤,共重10.8萬余斤。[5]

嘉慶十二年(1807年)巡幸熱河,備帶白菜250斤,菠菜100斤,蔥150斤,莙荙菜30斤,香菜15斤,芥菜50斤,芹菜30斤,生菜20斤,蘿萄菜20斤,韭菜35斤,茄子400個(每3個1斤,每100個33斤),豆瓜150個(每3條1斤,重50斤),水茄90個(每3個1斤,重30斤),倭瓜50個(每個5斤,重250斤),絲瓜60條(每5個1斤,重12斤),瓠子50條(每條1斤,重50斤),冬瓜50個(每個5斤,重250斤),苤藍80斤,胡蘿卜50斤,腌倭筍250斤,豇豆角120斤,扁豆角120斤,白王瓜200條(每4條1斤,共50斤),蘑菇600斤,木耳150斤,黃花300斤,小根菜50斤,芥面160斤,鹽600斤,腌胡蘿萄600斤,閑甕菜4000斤,高麗清醬9壇(每壇60斤,重540斤),腌白菜9壇(每壇60斤,重540斤),腌芥菜9壇(每壇60斤,重540斤),腌韭菜9壇(每壇60斤,重540斤),酸菜9壇(每壇60斤,重540斤),腌倭筍900斤。計39樣,共重12800斤。[6]

統(tǒng)而言之,乾嘉時期御膳仍以傳統(tǒng)食材為主,海鮮在其中占據(jù)的分兩微乎其微。

2 清帝對海鮮的認知

中國古人對飲食深有研究,將山珍與海味并稱,但為何皇帝的飲食中山珍可以充斥其中,而海味幾乎不見蹤跡?

其實,乾隆皇帝對海鮮并不陌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四川總督桂林率兵攻達烏東岸山梁,其部將薛瓊率兵三千在墨壟溝被小金川番兵切斷后路,全軍覆沒。散秩大臣阿爾泰等參奏桂林,并彈劾他在軍中聚眾暢飲以及迫使屬僚為其供應(yīng)物資。經(jīng)查詢,桂林隨身財物中“南酒燒酒甚多,并有燕窩、海參等南味”[7]。乾隆帝以桂林貪圖享受,不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之故,罷免了桂林的職務(wù),然后命額駙兼尚書、公福隆安迅速前去接管軍務(wù)。毫無疑問,此文中的海參即是海鮮,但這并不能說明乾隆皇帝有充分的了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貢院考試時,有官員家人索取財物。乾隆皇帝令官員詳查考場備辦物品,發(fā)現(xiàn)各項用品嚴重超標,嚴令削減數(shù)目?!柏i肉開銷一萬余斤,殊覺浮多,應(yīng)減去二千斤;其羊肉一項非必須之物,應(yīng)全行裁除。至冊內(nèi)所開果品、海參等項,俱非供給所應(yīng)有,自可毋庸備辦?!盵8]在這里,乾隆皇帝亦見到了海參。他必定對其有所了解。如若不然,必定諭令相關(guān)官員詳細奏陳。

當然,乾隆皇帝對海鮮的了解不止海參,還有各種海味,這得益于《海錯圖》。海錯是中國古人對海產(chǎn)品的統(tǒng)稱??滴鯐r人聶璜因“海錯自昔無圖”,深為遺憾,乃立志要完成這一艱巨任務(wù)。自康熙六年(1667年)為始,迄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他歷經(jīng)30余年方繪制完成《海錯圖》四冊。為了完成此書的繪制,聶璜輾轉(zhuǎn)各地。“客淮揚,訪海物于河北、天津,多不及浙,水寒故也。游滇、黔、荊、豫而后,近客閩幾六載,所見海物益奇而多,水熱故也?!盵9]至雍正四年(1726年),該書始被收入宮中。當時宮中稱之為《魚譜》。乾隆年間,該書為乾隆皇帝所注意。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三日,太監(jiān)毛團傳旨:“造辦處如有收貯《魚譜》,伺候呈覽。”[10]當日,《海錯圖》即被呈覽御前。乾隆皇帝御覽之后,非常重視,并于次日令造辦處“將《魚譜》四冊另換糊錦殼面,收拾”。此后,乾隆皇帝將其收藏在重華宮中,不時品閱,并在其上鈐蓋“乾隆御覽之寶”“重華宮鑒藏寶”“石渠寶笈”等印璽。受其影響,乾隆時期宮中有繪制《鳥譜》與《獸譜》。后來,乾隆帝更將其收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之中?!妒汅拧窞榍r期編訂的大型著錄文獻,后又有《石渠寶笈續(xù)編》和《石渠寶笈三編》,收錄了內(nèi)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這是乾隆皇帝喜愛此書的又一有力證據(jù)。

對乾隆皇帝而言,《海錯圖》是其了解海洋生物的科普讀物?!逗ee圖》描繪海洋生物300余種,并輔以文字說明,以更為全面的介紹某種生物,使得讀者能夠有較為全面的認知。這些生物以真實存在的物種為主,亦有少部分限于傳聞中的神秘生物。對于這些生物,作者基本上都會記錄其產(chǎn)地、習性與外貌特征。還有一些物種,其功能亦被列入其中。有的可以藥用,有的可以食用。江魚產(chǎn)自廈門海上,“長不過兩寸。土人宴客,以為珍品,干之可以貽遠人?!焙与鄤t江海皆有,“其味為魚中絕品”[9]52。鯧魚則“骨軟肉白,其味極美”[9]64。海參“其味清而腴,甚益人”[9]187,但有廣東產(chǎn)白海參與遼東、日本產(chǎn)黑海參之別,味道亦有不同。還有貝類的江瑤柱、海豆芽、荔枝蚌、布蚶、朱蚶、龜腳等。據(jù)研究人員考證:前三卷描繪的236種生物中,有193種已經(jīng)得到證實?!翱晒┤祟愂秤玫母哌_一百一十一種,約占生物五種數(shù)的57.5%。在可食用的物種中,被視為美味佳肴或食用之珍品者有四十五種,約占可食用物種的40.5%?!盵9]17不僅如此,《海錯圖》還介紹了一些海鮮的烹飪方法。書中述及西施舌的使用方法,“食者剖殼取肉煮,供筵宴,其汁清碧似乳泉。粵中多曬干而以市商舶。凡食干者須久浸,洗去腹中泥沙,重烹始佳”。[9]253海參在采捕之后,“采者剖其背,以蠣灰腌之,用竹片撐而曬干,大如人掌。食者浸泡去泥沙,煮以肉汁,滑澤如牛皮而不酥?!盵9]187海豚在食用時,“烹此者,不但去肝,目之精、脊之血并宜去之。洗宜極潔,煮宜極熟,尤忌見塵。治不如法,人中其毒,以槐花末或龍腦水、或橄欖湯,皆可解也,糞清尤妙?!盵9]53-54

總之,《海錯圖》為乾隆皇帝呈現(xiàn)了豐富的海鮮盛宴,深化了他對海味的認知。在此情形之下,乾隆皇帝卻依然無動于衷,海鮮依然未能進入御膳之中。個中原因,耐人尋味。

3 清代官員的反應(yīng)

乾隆皇帝對海鮮的認知依賴于圖書文字,而地方官員則更為直觀,更可以親身品嘗這些美味。

一些地方志中,皆有出產(chǎn)海鮮的記載。乾隆時《福山縣志》載,當?shù)爻霎a(chǎn)蜆(小蛤)、蜊、蛟掌、海參、海腸等。其中海腸因“形色似腸故名。獨邑之海濱有焉。有之,必值冬月夜晴,陡值風狂,迷其歸穴,隨浪漂泊至岸,人始取之。非可力致也?!盵11]《諸城縣志》亦載,“其貴而難致者,曰海參,曰鰒魚,曰西施舌,曰筆管蟶。四種為水族奇珍。然海參蟄石底,鰒魚附石崖,善沒者入水取之。西施舌、筆管蟶皆藏沙中,以碌碡壓沙灘,視放沫處取之,非若他魚可舉網(wǎng)得也。”[12]《膠州志》亦載當?shù)爻霎a(chǎn)海參、海蜇、西施舌等海鮮。地方志所記海味,都是為當?shù)鼐用袼熘?。《海錯圖》中所記諸多烹飪方法,亦多來自海鮮的出產(chǎn)之地。

對于沿海居民,海鮮是日常之食物;對于內(nèi)陸居民,海鮮是稀缺之物品。隨著沿海與內(nèi)陸的交流,海鮮逐漸傳入內(nèi)陸,并為時人所接受、喜愛。清初朱彝尊即對鰒魚(鮑魚)、海參和海蜇的食用方法有所著述。乾隆時期江浙著名文人、美食家袁枚即著有《隨園食單》。該書記錄了乾隆時期江浙地區(qū)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shù),涉及南北菜肴等300余種。是書中,海鮮單獨成篇,詳細介紹了燕窩、鰒魚等海鮮的食用技巧,海參的三種烹飪方法、魚翅的二種制作方法。[13]此外,同樣成書于乾隆年間的《揚州畫舫錄》記載:“上買賣街前后寺觀皆為大廚房,以備六司百官食次?!逼渲校谝环诸^號五簋碗十件,菜品有“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萄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14]。在這份食單中,其主料皆為海鮮,且排在首要的位置,而在其后還有一份普通隨從的食單,則要簡單許多。這充分說明海鮮已經(jīng)成為時人的高檔菜肴。

海鮮的食用并不局限于江南地區(qū),亦蔓延至京城之中。京城食用海鮮的時間更早。明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宮廷中事,萬歷皇帝“喜用灸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恒喜用焉”[15]。順治、康熙時期的著名學者王士禛記載了鮑魚在京城受歡迎的情形?!蚌v魚產(chǎn)青萊海上,珍異為海族之冠”,“今京師以此物饋遺,率作鮑魚。”[16]不僅如此,海鮮的應(yīng)用還被列入官方文書?!洞笄鍟洹酚涊d,光祿寺每年備辦的物品中,即有多種海鮮?!昂?、鰒魚每斤三錢”,“鯊魚翅、海粉每斤六錢”,“海蜇、黃蜜、松子、白糖、茴香每斤七分”[17]。乾隆時期這一制度已經(jīng)形成,并為后世所沿用。

由此可知,無論對于南方,還是京城,甚至深處宮廷的皇帝而言,海鮮都不是陌生的物品,而是重要的食材,可以制作美味的菜肴。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皇帝沒有諭令官員將其進獻宮中。這與滿族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有直接關(guān)系。滿族統(tǒng)治者發(fā)端于白山黑水之間,其活動區(qū)域的山川與河流是其食材最為重要的來源,并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飲食傳統(tǒng)。入關(guān)之后,清代統(tǒng)治者確立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其飲食受到中原地區(qū)文化的影響,不斷增加新的元素,但滿族傳統(tǒng)一直存在,并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于海鮮,清代皇帝從認識到接受則經(jīng)歷了較為漫長的過程。即使認識到海參、魚翅諸物是美味食物,清代皇帝仍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飲食欲望,此外,他們經(jīng)常食用黑龍江的鰉魚與長江流域的鰣魚,對海鮮沒有太為急切的需求。故而,未曾諭令地方進獻。

官員亦未履行其職責,遵照“任土作貢”的原則,主動入貢。乾隆皇帝南巡時的膳單亦可證明這一問題,甚至身為家仆舊人的織造與鹽政也未進獻。這與時人的認知有關(guān)。清代以前,海鮮普及的范圍很小。宋代見于文獻的海鮮只有鮑魚、蛤蜊、龜腳等海味,至于諸如海參、魚翅等類的海鮮則未見記載。元朝時,皇帝的飲膳太醫(yī)忽思慧編寫《飲膳正要》,論述了蒙、漢、回、藏等各族群眾常用的食物及其營養(yǎng)價值。在各種食材中,幾不見海鮮蹤影。明清兩朝,中央政府都曾經(jīng)實行海禁,極大地限制了漁民的海洋捕撈活動。在政策寬松時期,漁民則繼續(xù)出海捕撈,這使得沿海居民仍然能夠不斷地獲取海味。問題在于,海鮮捕捉的困難以及運輸?shù)牟灰?,大大限制了其向?nèi)陸的流通。即使輸入內(nèi)陸,其規(guī)模與數(shù)量也會受到限制,只能為少數(shù)人享用。另一方面,中國還與周邊各國開展貿(mào)易往來,可以獲得海鮮。雍正六年(1728年),暹羅國船只攜帶鉛、錫、海參等物品,來華貿(mào)易。[18]雍正十三年(1735年),呂宋攜帶谷2000石,銀2000兩,海參700斤,來廈門貿(mào)易。[19]這也局限于部分地區(qū),所能提供的海鮮的確十分有限。因此,地方官員雖有“任土作貢”的義務(wù),但是在這種貢品未曾得到充分的檢驗之前,他們不敢冒著引起龍顏大怒的風險進獻。尤其是宮中對于這些食物,亦有著嚴格的審查,若不能充分驗證其安全性,亦不會準許其進入。

4 宮中的改變

對于任何一種事物,人們都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對于海鮮,自乾隆帝即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后又經(jīng)過嘉慶朝的謹慎審視,入道光朝后,清宮方正式接納了海鮮。

其實,海鮮進入清宮的時間更早??滴醵荒?1682年),玄燁第二次東巡盛京。朝鮮國王派遣使節(jié),盛京迎駕,并進獻物品,但與其他時間的進獻有所不同。此次的貢品主要有豹皮、鹿皮、水獺皮及鮑魚、帶魚、海參等物,海鮮是第一次見之于文獻。[20]不過,這些物品交進之后,康熙皇帝是否食用尚不清楚。在此之后,玄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再次巡幸盛京。乾隆時期,弘歷更是四次東巡。嘉慶皇帝亦曾兩次東巡,道光皇帝僅有一次。這是清代皇帝最后一次巡幸盛京。由于資料的缺乏,尚不能確定清帝巡幸盛京時朝鮮都進獻海鮮,但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巡幸盛京時,朝鮮方面遵照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標準,又進獻了海鮮。據(jù)檔案顯示,其進獻給皇帝的海鮮有“全鰒二十貼,大口魚二百尾,海參二百斤,紅蛤二百斤,八帶魚二十尾,海帶菜二百斤,廣魚一百尾巴”;進獻給皇太后、皇后的數(shù)目相同,各“全鰒十貼,大口魚一百尾,海參一百斤,紅蛤一百斤,八帶魚十五尾,海帶菜一百斤,廣魚五十尾”。對于這些物品,道光皇帝給出了具體的指示:進獻給皇帝的海鮮中鮑魚、八帶魚“內(nèi)留”,其余海鮮交侍衛(wèi)處分賞;進獻給皇太后的海鮮,除大口魚與紅蛤交侍衛(wèi)處分賞外,其余全部“內(nèi)留”;進獻給皇后的海鮮則除廣魚和海帶菜“內(nèi)留”外,其余交侍衛(wèi)處分賞。[21]

從道光朝的檔案可以看出:此時的宮中已經(jīng)開始食用海鮮,主要有鮑魚、海參、帶魚等品類。為了滿足宮中需要,道光皇帝還令地方官員進獻海鮮。山東巡撫主要承擔這一重任。道光元年(1821年),山東巡撫進“紫菜五匣,海岱菜五匣,麒麟菜五匣,魚翅五桶,蟶干五桶,白扁豆五桶,松子五桶,湖蓮五桶”[22]。此貢品揭示道光元年(1821年)時宮中已經(jīng)食用海鮮,但傳統(tǒng)飲食習慣的改變并非朝夕之功,實際應(yīng)該更早。也就是說,宮中食用海鮮的時間至遲應(yīng)在嘉慶末年,但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直接的證據(jù)。

道光朝宮中食用海鮮的數(shù)量較多。僅僅依靠山東的進獻,并不能滿足需要。為此,內(nèi)務(wù)府請領(lǐng)銀兩,于京中采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掌儀司為買辦宮中需用的海參、魚翅等項用品,奏請補領(lǐng)銀510銀兩。[23]至同治、光緒年間,內(nèi)務(wù)府需用的海參、魚翅數(shù)量激增。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慈安太后居住鐘粹宮中膳房用“海參四斤十一兩(每斤銀二兩一錢),魚翅四斤十一兩(每斤銀二兩四錢)……海蜇三斤十二兩(每斤銀八分)”;慈禧太后居住的儲秀宮中膳房用“海參七斤四兩”,“魚翅七斤四兩”[24]。光緒七年(1881年)二月,鐘粹宮膳房、長春宮膳房所用海參、魚翅、海蜇數(shù)量與同治時期相同。由此可知,同治九年(1870年)的用量即是皇太后宮中每月的分兩。以此計算,宮中一年食用海參、魚翅各140余斤,海蜇45斤。在慈安太后去世后,太后膳房需用此種海鮮的總數(shù)量有所減少,但慈禧太后所用數(shù)量則略有增加,其每月所用海參、魚翅都增至7斤8兩[25]。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言宮中需用海鮮的數(shù)量,皆為皇太后膳房所用,并不包括皇上及皇后膳房需用數(shù)量。這即是說,當時宮中需用的海鮮數(shù)量較此更多。

宮中海鮮主要用于帝后膳食。光緒十五年(1889年)六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葷局添安早晚膳,“共行口蘑十二兩,香辛(疑是香菇)八兩,海參一斤,魚翅一斤”[26]。在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初一的膳單中即有“大炒肉燉海參一品”,正月十五日的早膳膳單中有“海參蜜制醬肉一品”,晚膳膳單中有“燕窩五字海參爛鴨子一品”,“雞絲煨魚翅一品”等海鮮膳食。[27]宣統(tǒng)三年(1912年)九月初七日,溥儀早膳中有“鴨條燴海參”。具體做法是:“煮熟的鴨脯肉(三兩)切成長一寸二分,寬二分的細條;水發(fā)海參(四兩)也切成與鴨條同樣的條,再用沸水焯透,撈出,瀝凈水分。湯勺置火上,放入鴨湯(一斤),用紹酒(三錢),精鹽(六分)、味精(四分)調(diào)好口味,沸后,放入鴨條和海參條,再沸后,撇出浮沫,用水淀粉(約一兩)勾成薄芡,淋入香油(一錢)即成?!盵26]457-458所以,當時的海鮮已經(jīng)成為晚清宮廷重要的食材。

除制作帝后膳食外,海鮮還是賞賜王公大臣飯食的重要食材。清代皇帝經(jīng)常賞飯于王公大臣,以顯示優(yōu)寵,聯(lián)系君臣感情。這種偶然的賞飯,一般沒有海鮮菜肴。在一些較為重大的場合的賞飯,則大量使用海參、魚翅等項目。光緒元年(1875年),為了辦理同治皇后喪葬事宜,“幾筵前穿孝總管一名,每日食翅子一兩,海參一兩五錢……穿孝首領(lǐng)八名,每名每日食翅子一兩,海參一兩”[28]。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了籌備光緒皇帝大婚,掌儀司辦理“崇上徽號賞飯用海參、魚翅等項”,需銀740余兩;辦理“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賞飯用海參、魚翅等項”,用銀750余兩;辦理二月初二日至初五日“賞飯用海參、魚翅等項”,用銀530余兩[29]。

總之,經(jīng)過乾隆、嘉慶等皇帝的探索,宮中對海鮮食材——尤其是鮑魚、海參和魚翅給予了接納,并在晚清宮廷御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充分反映了清代宮廷不斷吸取宮外優(yōu)飲食元素,進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宮廷飲食。

參考文獻:

(滕德永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

作者簡介:滕德永,男,博士,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宮廷歷史及文物。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美食小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乾隆的早餐記錄。他到底有多少個廚師?
宮廷御膳二:皇帝怎么吃?
震驚!歷史上并沒有“滿漢全席”!
運河邊的故事:江春徽菜接駕乾隆帝(四)
乾隆皇帝的年夜飯:一頓飯四十道菜,都有哪些美食?
乾隆皇帝并不是吃貨,在飲食上特別保守終生不吃海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