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幻燈片走得太快了。但你們一定目睹了詩人的生活環(huán)境,一個非常田園化的世界。斯德哥爾摩,或者說整個瑞典感覺就像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唐朝,非常干凈,安靜,清凈。
那么,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呢?你們很多人一定讀過。在他的詩里,自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他的早期作品。他轟動了瑞典詩壇的第一本詩集《十七首詩》最大特點就是那些取自于自然的意象。它們精準,精致但同時有突兀驚人,注入了詩人的品性和視野。詩集中有三首專寫波羅的海島上秋天景色的,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風暴》。此詩用的是薩福體,即以古希臘著名女詩人薩福命名的詩體。詩體在翻譯后失去了原有風貌,我只保存它的音節(jié)和節(jié)奏。詩是這樣的:
突然,漫游者在這里遇上古老
高大的橡樹,像一頭石化的
長著巨角的駝鹿,面對九月大海
北方的風暴。正是花楸樹果子
成熟的季節(jié)。在黑暗中醒著,
能聽到橡樹上空的星座在自己
特朗斯特羅姆被稱為“隱喻大師”。我們在這里看到瑞典隨處可見的橡樹。但在詩人眼里,橡樹第一次變成了“一頭長著巨角的駝鹿”。詩人出色地完成了顛覆習俗,給事物重新命名的詩歌任務。接著,詩人用豐富的心理體驗,生動地把大海比作成“墨綠的城堡”,一個巍峨浩大,堅不可破的世界。大海這個意象多次在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里出現(xiàn),在他后期詩歌里,大海變成了一堵墻。
這首詩最出彩的地方是最后一句:在靜中聽到橡樹上空的星座在廄中跺腳。一個神奇的隱喻,我們讀者會聯(lián)想到人頭馬,清晰地看到馬蹄一樣踩踏的星星,并聽到轟鳴的馬蹄聲。星星跺腳的景象,可能只有在北歐這種環(huán)境里才能感受到。這種空曠神秘的靜,布羅茨基也在他的一篇散文里描述過,他說,你在彼得堡,你能聽到波羅的海對岸針掉落在地上的聲音。這種靜在你們云南的一些地方可能有,但在別的地方……中國是一個非常喧囂的地方。北歐的靜養(yǎng)育了聆聽靜的耳朵,或確切地說,心。
下面我來談談特朗斯特羅姆《十七首詩》里的第一首《序曲》。這首詩靈感于他的一次跳傘經(jīng)歷。
醒,是夢中往外跳傘
詩的第一句用石破天驚的姿態(tài)洗新了讀者的耳目。此詩把跳傘過程,由天空向地面的運動,通過一連串意象,塑造跳傘者內(nèi)心的神秘感受。而這一切,似乎又指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即,“當穿過這死亡漩渦之后,是否有一片巨光在跳傘者的頭頂上打開?” 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思考余地。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詩人對世界感受的獨特方式,它也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一個標志性的特點,即詩人所說的詩是感受,是對神秘世界的揭示。另一個特點,就是意象的突兀的精準。比如像“樹根在地下甩動燈盞”和象征降落傘的“青銅時代的小號”等等等等。《十七首詩》里對自然的特朗斯特羅姆式的感受,在《水手長的故事》也可以略見一斑:
沒有雪的冬天,海是披著灰色羽毛蹲著的山的親戚
轉(zhuǎn)瞬發(fā)藍,長時間同色如山貓的波浪
在沙灘上徒勞的尋找棲處
這是在講冬天的景色,是長時間凝望大地之后出現(xiàn)的內(nèi)心的景色。它是慢的果實。詩的結(jié)尾寫出了一種艱澀的生存狀態(tài)。我在北歐生活了二十多年,冬天在瑞典北方,靠北極圈的地方日照時間只有兩小三個小時,太陽像一個巨大的一千瓦的燈在天際移動。有光,但沒有熱。夜晚會出現(xiàn)因太陽風暴而形成的北極光,那里,生與死,瞬間和永恒會比陽光溫暖的云南或江南顯得咄咄逼人。于是,敏銳的心寫到——
在那里,唯一的幸存者必須坐在
北極光的爐旁,傾聽
凍死者的聲音
火車停在南方土地,紐約大雪紛飛
這里,你夜間可以穿著襯衣行走。但路上空無一人
只有車輛帶著自己的光芒飛過。一個個飛碟
有人把特蘭斯特羅姆視作印象主義詩人,有人說他是象征主義詩人,也有人認為他是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我認為,他更像是魔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往往從生活中的某個場景出發(fā),捕捉事物的特點,在描述和展示過程中突然打開一個如夢似般的景致,比如像“像船穿越沉沉迷霧/而不被霧所發(fā)現(xiàn)。寂靜/信號是燈籠幽暗的光芒” 或者像“朦朧的記憶沉入海底/在那里僵化成陌生雕像——你/的枴杖被海草燃綠/從大海返回是你全身僵硬”于是另一個世界悄然洞開,讀者像阿麗絲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特朗斯特羅姆很多詩歌和音樂有關(guān)。《夜曲》是其中的一首,它給人一種舒緩,安靜的感覺。我念一下它的第一段:
夜晚我開車穿過一座村子。
房屋向聚光燈走來——它們醒著,它們想喝水。
房屋,倉庫,牌子,沒有主人的車輛——
此刻穿上了生活——人在睡夢里。
這首詩涉及到醒和夢的主題,也是貫穿特朗斯特羅姆整個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主題?!靶?,是夢中往外跳傘?!痹娙嗽凇缎蚯防飳懙?。醒和夢之間那個悄悄經(jīng)過的神秘始終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想體驗,揭示,解答的一個東西。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的另一個主題是樹。樹在他的詩意生活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位置,從而
給他的詩帶來了耀眼的光芒:
在長詩和散文詩里,特朗斯特羅姆顯得非常游刃有余,詩顯得豐潤飽滿。但其實他最拿手的還是短詩。短詩體現(xiàn)了特朗斯特羅姆式的凝練。這里我想用瑞典語朗誦一首,《自1979年3月》,此詩講詞和語言的關(guān)系。我給大家背一下:
厭倦所有帶來詞的人,詞而不是語言,
我走向雪覆蓋的島嶼。
荒野沒有詞。
空白之頁向四方展開!
我遇到雪上麋鹿的蹄跡
是語言而不是詞
這首電報似的小詩我在《譯者序》里專門論述過。語言是自然,整體,語言永遠大于支離破碎的詞。語言是場所,空間,意境。特朗斯特羅姆把這個空間打開,像中國的唐詩一樣讓你進入,感受,分享他鮮活的體驗和經(jīng)驗。
剛才說了,凝練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的最大特點,而他的這一詩藝主要受古羅馬詩人賀拉斯的影響。羅馬詩人認為:詩歌要短,寫完要放上幾年,要不然就會后悔。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產(chǎn)量不高,他每四五年發(fā)表一本詩集,詩集一般都不超過二十首。但他的詩百分之八十可以說是極品。第二個是東方的禪學,尤其是日本的俳句對他的影響非常大。細讀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詩句受到日本俳句的影響。詩人一共寫了65首俳句,不少俳句可以和任何一個日本俳句大師比美。他把那種精美的日本俳句寫得海盜般強悍,充滿波浪和船頭沖撞時的張力。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特點我粗略地就談這些。下面談談他本人對詩歌的看法。我在1991年夏天的時候給他做過一個采訪。我問他詩歌的特點是什么,他回答說:凝練,言簡意繁。我問他對詩歌風格的看法,他說詩人必須敢于放棄用過的風格,敢于忍痛割愛、敢于刪減,如果必須的話,需要放棄雄辯,做一個詩的禁欲主義者。特朗斯特羅姆確實也是這樣實踐的。他的詩很短,沒有多余的字。可以說他詩里的每一個字都放置在恰當位置。這本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集收入了他所有的詩作,以及他的回憶錄《記憶看見我》。當我問他詩的本質(zhì)是什么時,他沉思了一陣,然后說:“詩是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再認識。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結(jié)束)
李笠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64ba401018gdx.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