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學概念。原指器物表面的紋理,如東漢蔡鱉《彈棋賦》云:“設茲文石,其夷如坻。采若錦繢,平若停水。肌理光澤,滑不可屢?!焙笠曛富镜鹊馁|地紋理,特別是人的皮膚紋理。談藝術而言肌理,始見于東漢張衡《西京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崩钪芎沧ⅲ骸半m毫厘肌理之間亦能分擘?!边@里講的還是辨析精微的論辨藝術。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也有“擘肌分理,唯務折衷”之語,更進一步把精密周詳?shù)乃季S方法,直接用以分析文學現(xiàn)象。所稱“肌”和“理”,分別指代文藝作品的具體形質和結構規(guī)律,而“擘”和“分”則指主體認識或分析文藝現(xiàn)象的思維活動和思維方法。后來清代翁方綱提倡“肌理”說,雖然翁氏只溯源到杜詩“肌理細膩骨肉勻”(杜甫《麗人行》),和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評唐子西詩“格力雖新而肌理粗疏”二語。其實,其理論內(nèi)涵在漢魏六朝時已肇其端。但前人常把“肌”與“理”割裂為兩個獨立要素,而翁氏則合二為一,視為一個完整的審美概念而大力提倡,并形成了乾嘉時代的肌理說,以此批判當時流行詩壇的格調說、神韻說和性靈說,當時頗具影響,幾乎與上述三派分庭抗禮。翁方綱《仿同學一首為樂生別》云:“格調、神韻皆無可著手者也,予故不得不近而指之曰肌理。少陵曰:‘肌理細膩骨肉勻’,此蓋系于骨與肉之間,而審乎人與天之合。微乎艱哉!智勇俱無所施,則惟玩味古人之為要矣?!币约±碚f來反對格調說的浮廓,神韻說的空疏。又其《月山詩稿序》:“故為詩者,實由天性忠孝,篤其根柢,而后可以言情,可以觀物。”則以傳統(tǒng)儒家“詩教”來言“肌理”。所倡根柢忠孝之“情”,意在批判當時袁枚所提倡的性靈說是逾越了封建倫理規(guī)范。于是,從魏晉南北朝后逐漸興盛的純文學觀念,在翁氏提倡的肌理說中,又退回到廣義的雜文學觀念基礎之上。以“忠孝”為根抵,合性情與學問,而歸之于“事父事君”,這就是翁氏肌理說對“詩”的基本看法。他把詩重新界定為雜文學樣式,并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乾嘉經(jīng)學極盛和當時詩歌創(chuàng)作流弊雙重激發(fā)的結果。綜合翁氏有關的“肌理”論述,其要義有三:一曰活法,二曰實學,三曰義理。先講“法”,它指的是創(chuàng)作形式和方法。詩歌創(chuàng)作的“針線”,是“肌理”義蘊的表層。他提倡的是“活法”,意思有三個層次:一指“法自儒家有”的,“立本”之法;二指“盡變”之法,三指“有我”之法。內(nèi)容見其《詩法論》。次談實學,這是翁氏要求詩歌載體的主要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肌理說理論特色的一個論點。其《延暉閣集序》云:“詩必研諸肌理,而文必求其實際?!稑酚洝贰曇糁琅c政通’,則文章即政事也?!彼Q“肌理”即“實際”或“實學”,其中包括了四個方面內(nèi)容:一為政事,二為行事,三為學問,四為人品。而政事方面,他又要求言得失,述舊聞,借故老之言行,論學術之淵源等,所以又強調“借詩以資考據(jù)”(《石洲詩話》卷四),可見乾嘉考據(jù)之學對于詩論的影響。至于歌詠個人行事,也必須是“無一筆不可尋其根源,按其實地”(《重刻吳蓮洋詩集序》)。他強調詩以“學”為本,所以贊揚“學人之詩”,追出了肌理說的真諦。他論詩雖也講性情,但其“性情”是“天性忠孝,涵養(yǎng)深醇”,由學儒經(jīng)而致,而與袁枚說“性情”之本質有異。再說“義理”。肌理說中之“理”義蘊包羅甚廣。其《志言集序》云:“理者,民之秉也,物之則也,事境之歸也,聲音律度之矩也。……義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逼洹袄怼苯y(tǒng)攝性道,涵蓋萬有,實際上是把集中代表封建正統(tǒng)的“義理”玄化為宇宙本體,成為詩歌特殊本質存在的根本依據(jù)。所以他在《考訂論》中說:“古之立言者,欲明義理而已”;“凡所為考訂者,欲以資義理之求也”。翁氏肌理說,提倡“學人之詩”以實學,批判格調、神韻和性靈三派,影響雖不及上述三派,但代表了一大部分乾嘉學者的詩學觀點,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影響直到近代不息。但是他們輕視詩歌的獨特審美特征,以學術考證為詩,脫離時代,實是理論的倒退,故當時袁枚譏之云:“誤把抄書當作詩?!保ā墩撛娊^句》)一針見血,切中要害。(黃保真)
·肌理說 見“肌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