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琴詩》
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fā)聲,那么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發(fā)出的,那么為什么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chǎn)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由此可見,要想讓琴發(fā)出美妙的聲音,至少需要琴弦、手指以及人的思想三者合作。合作得越融洽,越能“隨心所欲”,便越能借琴聲表達演奏者心聲和品位。
當然,我們也通??梢酝逃线M行這么一番聯(lián)想:
在課堂,是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三者之間的“合作”。如果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理解得十分的透徹,對學生了解得十分的到位,學生對教師十分的信任,加之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的課堂自然是一個十分和諧的課堂,也是當下人們喜歡說的高效課堂,乃至生命課堂。
在課外,是學生、家長、社會三者之間的“合作”。家長能用一些精力陪同孩子,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家教方法,社會能給兒童提供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這樣,學生既有了家教,也有了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感,這樣,中國的下一代大概也就不必擔憂了。
當然,無論是課堂的“三者”,還是課外的“三者”,落腳點都是學生,都是孩子,這是教育的共同目標,也是我們的希望所在;但是,真正最能起著調(diào)控作用的,前者是教師,后者是家長。但從中國現(xiàn)狀來看,這些最能起到調(diào)控作用的,卻往往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同時,當下的國情,還喜歡把所有的責任推委到一個處所——學校。說什么教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責任在教師;學生交到學校里,一切都是學校的責任,等等。
想想也有道理,社會是個很虛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什么主體,或者說什么也不是,它能負什么責任呢?家庭吧,似乎大家能意識這個主體,但是又沒有誰能去追究它的責任,至少在中國沒有這樣的案例,從來沒有一個家庭因為沒能搞好家教而去追究家長責任的。
不過,荒了孩子,苦了教師,壞了家庭,害了社會,這一些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但愿最終不至于——誤了國家,亡了民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