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云淡
原本我以為,國人僅僅是不懂足球而已,現在才知道,國人也不懂唐詩。
自《長安三萬里》熱映以來,看了許多相對比較專業(yè)的影評,發(fā)現他們一致啞火,無從下筆。
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法從文化和歷史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講講畫面、講講構圖,比如頭大腿短的Q版風。
猜想他們也是想要講劇情的,但168分鐘的影片追下來以后,發(fā)現并沒有演什么實質性的東西,僅僅是高適的一段回憶和“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因果,涉及的人物倒是不少,但基本就是一鍋“亂燉”。
片中涉及到的唐詩也是如此,沒頭沒腦。
尤其看到李白放聲高吟《將進酒》,許多人大呼“超燃”時,我就知道,他們不過是為了“唐詩情懷”買一次單。
甚至,許多人連“將”字的讀音都咬不準。
其實,如果把影片中的《將進酒》換成《江上吟》,許多觀眾還是會覺得超燃,畢竟視覺沖擊帶給人的震撼是文字無法比擬的。
終究,電影看的是效果,讀詩讀的是感受。
《長安三萬里》這部片子很討巧,選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唐詩,勾起了觀眾的“古典浪漫主義”情懷,同時又錯位拼接了高適與李白的友誼,讓觀眾覺得,能在一部電影里看到這么多唐代傳奇詩人,又讀了那么多詩,太值票錢了!
問題就在于,影片中的歷史混亂、唐詩混亂,以至于內行人看不出門道,外行人還看不出熱鬧。
總之一頭霧水。
比如說,高適和李白的交集,基本屬于杜撰,他們倆僅僅是“梁園題壁”那次和杜甫一起喝了點酒,聊了聊人生。
之后直到“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向高適求救才再次有了聯系,期間杜甫和高適倒是往來頻繁。
更為離譜的是,李白對“黃鶴樓”有情結在,卻非要扯上高適,并標榜出長安夢、大唐夢。觀影的時候還聽見有觀眾說,崔顥的《黃鶴樓》其實就是李白寫的……這樣的“陰謀論”不太好吧!
崔顥工于詩,詩風同樣曠達奔放,筆下經典頗多,寫出《黃鶴樓》不足為奇。
況,崔顥卒于公元754年,此時安祿山還沒有反,而崔顥任監(jiān)察御史前曾游歷天下,他在黃鶴樓題詩最晚也要天寶初年,更有可能是作于開元年間。
這些混亂的時間線,很讓人摸不著頭腦,完全沒考慮歷史背景,比如李白帶著高適去找孟浩然,岑勛、元丹丘、崔宗之、杜甫、高適、李白黃河邊酣醉,李白、王維匆匆一面等,完全就是架空。
一些詩出現的時間點也不對,一部分要許多年后才問世,比如閣中宴飲,岑參所吟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作于安史之亂后第二次出塞。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李白入獄到底是誰救的?真的是郭子儀嗎?
如果不是,高適就要背上“不義”之名,他和李白的深厚友情就是烏托邦,情懷的泛濫而已。
在歐陽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書·李白傳》中有載:
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永王璘辟為府僚佐,璘起兵,逃還彭澤;璘敗,當誅。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至是,子儀請解官以贖,有詔長流夜郎。會赦,還尋陽,坐事下獄。
在翻看影評的時候,看到了很多人拿這一段史料作為例證,并言之鑿鑿地說,就是高適書信郭子儀,郭子儀為還恩救了李白。
讀史需要有辯證精神,先要學會思考,不是發(fā)現一本史書就像蚊子見了血一樣,一口叮上去,以為那就是真理。
就連歐陽修自己的作品也有很多存疑偽作,比如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就極有可能是朱淑真的。
下面我們就揭開李白被救最近接史實的真相。
首先我們說《新唐書》,這本史書在歐陽修、宋祁編撰完成以后,一度取代了《舊唐書》,并在800多年里經歷了無數次修訂、刪減、增補,尤其是明清兩代,將許多野史也置入其內。
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基本為《四庫全書》所錄,紀曉嵐為總編撰,他的文學素養(yǎng)是有待考究的,個人喜好較為明顯。
這些姑且不說,既然事涉李白,我們就看李白的作品。
按《新唐書》記載,郭子儀曾為李白所救,但我們看公元753年,李白所作的《上安州裴長史書》,在這篇文章里,李白把自己做過的好事、光彩的事都夸了個遍,就連揚州揮金30萬、安葬好友吳指南骸骨等事,都寫進去了。
唯獨沒寫救郭子儀,此時的郭子儀可是正三品大將軍,巨大的人脈資源。
并且看完《長安三萬里》你會發(fā)現,李白的生平經歷多取材于這篇文章。
當然,這樣還是不夠的,我們再看李白759年所作的《為宋中丞自薦表》,其中有一段為:
上皇聞而悅之,召入禁掖。既潤色于鴻業(yè),或間草于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為賤臣詐詭,遂放歸山。閑居制作,言盈數萬。屬逆胡暴亂,避地廬山,遇永王東巡脅,中道奔走,卻至彭澤。具已陳首。前后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復清雪,尋經奏聞。
這篇文章是李白親手所書,用的是宋若思的口吻,目的是向唐肅宗舉薦自己,此時距離“安史之亂”已過去了4年。
文中未提郭子儀只字,卻明確了崔渙、宋若思對自己的搭救。
除此之外,任何正史中都沒有記載過郭子儀與李白有交集,就連李白的詩作《贈郭將軍》,也是寫過郭千里的。
尤其是《新唐書·郭子儀傳》也對李白毫無提及,《唐新書》憑空冒出一段李白曾有恩于郭子儀,實在令人懷疑。
有意思的是,在明代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九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中,卻有過這樣一段記載:
郭子儀早年曾在并州為官,后因罪被押解長安斬首,在赴刑場途中,遇到李白,被李白所救。后李白為永王李璘幕僚,涉嫌李璘叛亂。郭子儀平定叛亂后,為報當年救命之恩,將李白釋放,并上表為其鳴冤。
和《新唐書》對比,熟悉吧?幾乎就是照搬,而且并州在唐時早改為太原府,盛唐的土地上,是沒有并州這個地方的,李白也從未去過內蒙河套地區(qū)。
所以基本可以斷定,《新唐書》對郭子儀救李白的記載為清人的附會之筆,他們常干這種事,為史料的辯證工作添了很多麻煩。
在《長安三萬里》這部影片中,還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錯誤,比如天寶年間,自公元744年開始,至756年結束,從來都是稱天寶幾載,而不是天寶幾年。
這是李隆基下令親自改的,別問我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后世歷史從來都是這么用。
盡管影片漏洞百出,我還是想說,這是一部很好看的動漫電影。
中國動漫產業(yè),雖有抬頭跡象,但終歸還不被大眾所接受,追光動畫自《白蛇》《楊戩》后,還能推出以盛唐詩人和唐詩為背景的歷史文化題材作品,單這一點就很良心。
不怕有不足之處,就怕不敢嘗試,至少這部《長安三萬里》讓許多人愛上了唐詩,而且就電影來看,這部片子堪稱制作精良。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想學文化,不如去看紀錄片《千古風流人物·李白傳》,那個比這個拍得好看多了。
影片最后高適對書童說,黃鶴樓在,長安就在,理想就在。
實際上,只要李白的詩在,大唐夢就在,長安夢就在,他是一個時代的標志,是中華古典文化的標志。
如果可能,多讀一讀唐詩和唐史,則更好。
聯系客服